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1-18 01:16贾圆圆
中国果菜 2018年1期
关键词:园区设施蔬菜

陈 红,臧 彦,贾圆圆

(山东省禹城市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站,山东禹城 251200)

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德州市,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也日渐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1]。本文总结了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对巩固和提升蔬菜产业的优势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禹城市是农业大市,蔬菜种植历史较长,发展蔬菜条件优越,群众积极性高。在禹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自1993年发展设施蔬菜以来,蔬菜逐渐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产业。禹城市蔬菜生产紧紧围绕“提升品质、安全高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实施“扩量、提质”两大战略,突出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三大重点,构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系统化服务、全程化监管四大体系,蔬菜品质提高,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近年来,禹城市通过强化宣传、落实扶持政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多项措施,推进了全市的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市场流通、交易活跃,在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1.1 蔬菜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市蔬菜(含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约2.8万hm2,总产量212万t,较上年同期增长3%;蔬菜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来自蔬菜产业现金收入达3000元,同比增长7%。设施蔬菜面积比重逐年增加,截止2017年底,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累计约1.7万hm2,占到了全市蔬菜播种总面积的61.9%。

1.2 园区化发展势头强劲

蔬菜产业园区是蔬菜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两区同建中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1,2]。值得一提的是在禹城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蔬菜产业已呈现出以市中办、安仁镇、房寺镇为示范,全市百花齐放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良好势头。截至目前,全市面积20hm2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达22处,面积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达8处,并建成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鳌龙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绿鑫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季收千亩设施蔬菜标准园、绿亨设施蔬菜标准园、颐丰现代蔬菜标准园、前贾设施蔬菜标准园、清香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园等20个蔬菜示范园区。

1.3 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禹城市把蔬菜产品无害化、生产标准化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加快产品无公害、绿色认证,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促进特色蔬菜种植区域化、蔬菜生产标准化、产品培育品牌化。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向阳坡”“金鳌龙”“四季收”等蔬菜商标14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1件,绿色食品11件,有机蔬菜单品达23个,“沙河辛”西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时,12个乡镇、街道发挥自然、经济、区位、交通、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市中办沈庄富硒玉米享誉全国,2010年引进名优特稀新品种紫黑马铃薯与甜玉米套种,并全部进行绿色食品认证,种植效益大幅度提高,另外,辛店镇“沙河辛”西瓜以其个大、皮薄、味甜、口感好而远近闻名,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成为《世界农业》“红榜展示推广品牌”,2016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沙河辛”西瓜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为发展现代蔬菜业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1.4 科技兴菜意识不断增强

禹城市重视科技种菜,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群众科学种菜水平。一是重视技术培训。结合农时不定期邀请农科院、山东农大、青岛农大的专家为菜农举办培训班、科普讲座;开办“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月”蔬菜培训班;在麦秋两季调茬、汛期等关键时节,启动“品质蔬菜培训村村到”工程,全方位为菜农搞好服务,平均每年举办蔬菜培训班30多期,开展科普讲座10多次,先后累计5万多人次参加了培训活动,年增加科技示范户120户,辐射带动500余户。二是强化科技推广。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基地,引进推广了“瑞星5 号”、“F89”、“欧冠系列”“东丰 1 号”番茄、“法国皇后”西芹、改良汉中韭菜等10多个主栽蔬菜新品种,另外,还引进了富硒甜糯玉米、富硒芽球菊苣、降糖苦瓜、紫色红薯、水果黄瓜、苦菊等20多个特色蔬菜新品种。推广应用卷帘机、PO膜、智能放风机、物联网以及补光灯、杀虫灯、蓝黄板、防虫网等新设施10多种,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臭氧水防治韭蛆、熊蜂授粉、无土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绿色防控等适用技术20多项。全市良种普及率达到85%,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0%,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创新种植模式。技术人员与菜农一道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创新种植模式,实现了普通蔬菜种出高效益。东城办北徐村早春西瓜推出早熟高产的新技术“五膜覆盖法”,实现了种植“三级跳”,每1kg西瓜价格由1.2元涨到1.8元,每667m2收入净增3000多元。辛店镇修庄村在西瓜上推广“西瓜-地瓜-白菜(花椰菜等秋季蔬菜)”间作栽培模式,在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实现每667m2增收4000元[2]。市中办王桥村试验推广的“露地西芹三沟配套关键技术”,解决了雨季排水、降温、防病等问题,每667m2增产2000kg以上,实现了增产增收。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利用E-mail、微信、QQ等平台,为菜农及时提供低成本、个性化的蔬菜生产信息服务,在全市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村、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服务体系。

1.5 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化经营是蔬菜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结合[3]。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功能不断完善,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张,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禹城市以四季青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年交易量近1.5万t,年交易额0.6亿元以上,廿里堡北街西芹市场、辛寨河西刘市场、房寺镇四季收地头市场等规模蔬菜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初具规模,交易量不断攀升。全市形成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为依托的城乡蔬菜流通网络体系。蔬菜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促进了蔬菜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中,各级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发展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蔬菜龙头企业10余家,蔬菜专业合作社400余家。同时,以全市招商引资为契机,转变产业发展思维定势,积极探索“招商资金注入”“工商资本转移”“民资民力聚集”“项目资金扶持”等多种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房寺镇四季收千亩设施蔬菜标准园就是由农民自发建设、政府规划引导,“民资民力聚集”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该园区自2012年新建40个大棚开始,通过科学规划和引导,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并吸引周边乡镇村庄群众来园区建大棚,目前园区冬暖式蔬菜大棚已达480多个,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园区,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带动起周边10多个村、2000余户农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

2 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生产水平不高

蔬菜生产对温、光、水要求较高,如没有一定的设施,很难达到优质高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迅速,基地设施建设进展也较快,但部分老基地还存在蔬菜生产设施简陋,设施蔬菜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不高,新型实用技术应用不够;二是,农技推广组织的科技推广、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农民的科技素质低。

2.2 蔬菜园区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禹城市蔬菜园区整体数量较多,但是面积总体偏小,千亩以上的蔬菜园区仅有3个(向阳坡、鳌龙、四季收),大多园区蔬菜面积较小。多数园区管理机制不完善,盈利运行模式尚未形成。部分蔬菜园区,注重形象工程,重展示、轻实效,表面风光,但实际上运转困难,违背了蔬菜园区的建设初衷,更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2.3 产品质量不高,菜田生态环境恶化加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禹城市蔬菜产品总量,特别是商品菜总量大幅度增长,而产品质量依然不高,这是影响产品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外观品质不高,多数上市的产品未能进行分级;二是产品的营养和风味品质不高,口感一般;三是产品整理、包装等滞后,保鲜运输措施不力,降低了在销区市场的商品质量。长期连作,加之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使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增加,土壤结构破坏,菜田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2.4 蔬菜贮藏加工企业少,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禹城市蔬菜销售以地头销售为主,冷链物流建设缺失,导致西芹、蒜苔等一些露地蔬菜在市场价格低的情况下被迫销售,出现了菜贱伤农的现象。同时,蔬菜贮藏加工企业发展滞后,蔬菜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加工能力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导致蔬菜生产的风险增加,丰产不丰收。

3 促进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蔬菜种植,尤其是设施蔬菜种植,已经成为禹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两区同建、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特色支柱产业。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当前及今后全市农业发展的优选方向,整合社会资源,全力推进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针对禹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科学规划布局,打造设施蔬菜规模发展制高点

蔬菜产业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优化布局:一是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是要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乐于自愿发展;三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水利设施齐全,农民有一定的投入能力;四是环境质量有保障,无大的污染源,基地不在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区。

按照这些原则,今后禹城市的蔬菜产业布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交通便利、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抓好以市中办、安仁镇、房寺镇、伦镇等7个乡镇为中心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根据乡镇蔬菜产业发展实际,继续建设好“三条线、四个方”:“三条线”为宋夏路、房辛路、316省道三条蔬菜线;“四个方”为安仁、石屯冬暖式蔬菜大棚方,梁家、张庄大蒜方,十里望盖韭方,辛店、市中老廿里堡西瓜方,全力打造西红柿、西瓜、西芹、大蒜、盖韭、食用菌六大特色产业。二是打造设施蔬菜制高点。经过调研发现,房寺镇四季收、绿亨蔬菜园区的发展模式已比较成熟。建棚之前,先将新建大棚的经营权落实到人,并通过村党支部带领创办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了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棚标准、统一管理经营、统一收购销售,让生产者和管理者结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了一条稳步扩张、有序健康的园区发展之路。因此,下一步发展中,要重点建设好房寺镇四季收、绿亨两个设施蔬菜园区,以及与其相邻的辛寨镇前贾设施蔬菜园区,并以这3个蔬菜园区为核心,逐年向周边村庄扩张,打通乡镇之间的界限,走片区发展的路子。蔬菜主管部门加大技术服务、科技引导力度,提供全面的蔬菜技术支持,同时,结合农业、蔬菜、综合开发、水利等项目实施资金,集中集约可利用资金用于片区建设,全面提升片区建设水平,打造设施蔬菜制高点。三是调优种植模式。在发展越冬茬设施蔬菜的同时,调好季节和茬口,发展春提早、秋延迟等栽培模式,形成蔬菜周年化供应。根据群众意愿,可着力发展安仁镇贾庄的超大拱棚模式,该模式拱棚占地面积可达0.5hm2,较日光温室、冬暖式蔬菜大棚等棚体投资少、见效快、土地利用率高,同时,蔬菜的上市时节,错开了大棚菜和露地菜的上市旺季,价格稍高,效益可观。

3.2 实行优质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经营

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效益。要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培育,提升全市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对全市蔬菜园区、基地“三品一标”认证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对于设施蔬菜面积达13.3hm2以上、尚未开展认证的园区基地,加强重点引导,鼓励其经营主体积极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二是创建知名品牌。重点打造“向阳坡蔬菜”“金鳌龙蔬菜”“四季收番茄”“绿亨番茄”“沙河辛西瓜”等原有品牌,积极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知名蔬菜品牌,逐步推进禹城市蔬菜实现全产业品牌发展,为禹城市蔬菜产业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落实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分别给予4万元、2万元、1万元和5万元的品牌创新创建补贴;对被评为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和品牌农产品专营体验店的经营主体,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10万元的品牌创新创建补贴,进一步优化品牌建设环境,壮大品牌数量,促进禹城市蔬菜品牌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

3.3 推广生态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长期连作,菜田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蔬菜产品受到污染,产品质量不高,成为制约禹城市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对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十分重要。要以蔬菜、环境和人类的和谐为出发点,树立蔬菜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树立蔬菜生产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理念,重视蔬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充分利用农业管理措施结合环境调控的技术体系;全面普及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机械化农事操作和管理。在病虫害防治上,严格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防措施。在施肥上,严格控制氮素化肥的用量,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平衡施肥或测土施肥;大力推广机械耕作、卷帘、收获等机械和滴灌、施肥等设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保护菜田生态环境,满足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进设施蔬菜科技示范点建设

蔬菜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含量。一是强化技术培训。通过印发明白纸、举办技术讲座、进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结合禹城市蔬菜种植习惯,在蔬菜重点园区基地,积极推广虫害物理防治、土传病害综合防治以及主要病虫害高效安全药剂防治等适用技术,全面提升科技种菜水平。三是建设设施蔬菜科技制高点。选取禹城市设施蔬菜面积最大、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园区——房寺镇四季收千亩设施蔬菜标准园,在园区观光台周围选取3~5个棚,集中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补光灯、熊蜂授粉、无土栽培、物联网等新技术、新设备,并开展对比试验,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科技制高点,引导全市蔬菜产业走科技致富之路。四是打造品质韭菜基地。以辛寨镇王庄盖韭基地为试点,开展微生物菌剂、臭氧水防治韭蛆等生物、物理防控技术,打造全市安全优质韭菜基地。

3.5 扶持壮大新型蔬菜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壮大新型蔬菜经营主体是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渠道。一是培育蔬菜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蔬菜经营主体,不断强化“六统一”服务(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逐步形成“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建设规范运营的蔬菜批发市场。加强禹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管理,借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先进经验,协调房寺镇在四季收、绿亨蔬菜园区选址建设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菜农的销售价格,促进产销对接。三是强化蔬菜产销对接。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终端用户与禹城市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四是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创办蔬菜加工贮藏企业,开发冻干、酱菜、脱水蔬菜加工及净菜加工上市,平衡周年供应,充分发挥蔬菜产后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五是突出产业融合。注重发展农业服务业,深入挖掘蔬菜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价值,通过“接二连三”,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生产体验、休闲旅游等新兴业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发展。

[1]李文印,孙保卫.德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分析及再发展思路[J].中国果菜,2009,(7):35-36.

[2] 王广梁,胡涛,等.临沐县地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中国果菜,2017,37(7):62-65.

[3] 张瑞新.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猜你喜欢
园区设施蔬菜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