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特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8-01-18 23:42金勤生殷益明吴怀民邹应庆
中国蚕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蚕茧湖州市蚕丝

金勤生 殷益明 吴怀民 邹应庆

(1南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浙江南浔 313009; 2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浙江湖州 313000)

南浔区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是湖州市的蚕茧主产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钱山漾遗址出土的4 700年前的丝织物证实了湖州市南浔区蚕桑产业有着极其古老的历史[1]。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用湖州市南浔区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一举夺得金、银大奖[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浔区蚕桑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并于199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当年桑园面积0.85万hm2,饲养蚕种50.7万盒,蚕茧产量1.9万t,占湖州市总产茧量的46%,充足的优质蚕茧为当时湖州市的丝绸工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与我国东部传统蚕茧产区一样,南浔区受茧丝绸市场行情频繁大幅波动,地方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蚕桑生产产业化滞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桑园面积锐减、产茧量持续下滑、蚕茧质量下降的态势。为传承稳定提升蚕桑产业,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2015年浙江省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与2017年湖州市政府颁发的《关于提升发展湖州市蚕桑产业的若干意见》,结合《湖州市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与《浙江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精神实质,我们通过调研,充分了解了南浔区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南浔区蚕桑产业的发展机遇,并针对南浔区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南浔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定位与对策建议,供同仁商榷。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南浔区是“世界丝绸之源”,“辑里湖丝”的原产地,域内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蚕桑产业是南浔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据我们调查,2017年度南浔区共饲养蚕种55 763盒,蚕茧产量2 981.6 t,蚕茧产值12 651.2万元,蚕茧产量占浙江省蚕茧总产量(当年浙江省蚕茧总产量2.9万t)的比率超过10%[3],南浔区作为浙江省蚕桑产业主产区的地位没有改变。而且,南浔区现有以丝绸之路控股集团为主的众多丝绸企业,后续加工能力强,对原料茧的需求也十分迫切。

1.2 蚕桑产业服务基础稳固

南浔区目前已经成立了15家蚕桑专业合作社,产业服务基础稳固。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的合作收茧、按质返利服务稳步推进。根据南浔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2017年南浔区蚕桑专业合作社共收购蚕茧281.0 t,同比面上的平均茧价提高了660元/t。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经营主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在组织蚕种、蚕用物资等生产资料供应的同时还集中收购加工鲜活蚕桑产品,在养蚕农户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2017年各类经营主体加工桑叶、桑椹、桑枝等超过3 000 t,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创产值1 500余万元,加入各类经营主体的农户每667 m2桑园的收入增加1 100多元。

1.3 蚕桑农作制度不断创新

2017年南浔区蚕桑产业顺应蚕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形势的客观要求,积极谋求农作制度创新的示范与实践,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如,南浔区善琏顺荣蚕桑专业合作社与南浔区云豪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开展小蚕人工饲料饲养与大蚕条桑饲养,实现了养蚕的工厂化;南浔区善琏顺荣蚕桑专业合作社与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浙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通过推广桑树草本化栽种模式,实现了桑园管理与桑叶采收的机械化;南浔区练市镇朱家兜蚕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推广桑-菜、桑-菌、桑-畜禽等桑园复合种养模式,提高了单位面积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

1.4 蚕丝文化建设方兴未艾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功能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循环农业系统。该桑基鱼塘系统总面积1.4万hm2,包括1.0万hm2鱼塘与0.4万hm2桑园,其中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与菱湖镇射中村的近100 hm2核心基地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区。为保护传承桑基鱼塘系统,湖州市与南浔区各级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出台了系统的保护办法与规划,并于2012年开始启动桑基鱼塘系统的申遗工作,“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继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2017年12月6日,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4]。为了加强国际蚕丝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国际交流与服务中心、农业部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支持下,2017年7月中旬由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和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浙江省湖州市农业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南浔区荻港渔庄召开,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秘书处、科学咨询小组,以及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管理人员、企业界和农民代表、媒体记者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扩大了桑基鱼塘系统的知名度[5]。目前,南浔区保留有清明蚕花节、祭蚕神、养蚕传统习俗及以蚕丝文化为元素的民间艺术、诗词书画等,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如何挖掘整理利用这些带有浓重蚕丝文化印记的文化遗产并不断推陈出新,进而带动南浔区乃至湖州市的蚕丝文化建设,实现蚕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南浔区蚕桑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蚕桑产业发展机遇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省市各级政府已把蚕桑产业列为地方历史经典产业,为蚕桑产业指明了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方向,稳定提升蚕桑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中央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南浔区曾经的主导产业蚕桑产业必须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去,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以期实现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而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蚕丝业发祥地的湖州市,其蚕桑丝绸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良好的口碑,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南浔区蚕桑产业理应抢抓机遇参与其中并努力发展提升。据我们了解,南浔区的浙江愚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就每年组织蚕种、桑苗出口,已累计向中亚国家出口蚕种120余万盒,出口桑苗1 500余万株;为积极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2017年在湖州市和南浔区农业部门的协调下,以浙江愚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主组建了湖州宝宝蚕业有限公司,并在南浔区旧馆镇建立了蚕种、桑苗繁育基地,针对中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范围将久负盛名的湖州蚕种、桑苗输出到上述国家,同时引领湖州市茧丝绸企业到上述国家建立茧丝绸加工基地,开展茧丝绸贸易。这些举措必将有利于湖州市蚕桑产业的稳定提升。

2.3 个性时尚消费的兴起

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的兴起为茧丝绸产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城乡居民消费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近几年的市场消费情况发现,品牌服装特别是女装、内衣以真丝为原料已悄然成风,蚕丝被内需不断扩大。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2014年国内蚕丝被销量已达2 474万床,按每床消耗蚕丝1.5 kg计算,约消耗蚕茧22.26万t,占国内蚕茧生产总量的比率超过34.26%,而最近几年蚕丝被的销量仍在继续增长[6]。这些供需趋势为蚕桑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4 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视

2017年年底,国家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规模化集约化基地的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比率超过10%,基地内种桑养蚕的机械化普及率和茧丝绸等级要明显优于其他产地,提出在建设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提升蚕桑生产科技水平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个方面给予公共财政扶持[7]。南浔区现有产业基础扎实,龙头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高,契合国家商务部的产业扶持政策。

3 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比较效益不高

据我们调查,南浔区的养蚕农户桑园面积大小不一,零星分散,不便管理;农民生产建房占地受土地管理制度和农村房屋建造制度的限制,制约了蚕桑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另外,蚕桑产业受气候环境与桑树生长规律的限制,以及桑园复种(养)指数低等因素的影响,单位面积土地、房屋产出率低,相比其他种植业无优势可言,造成蚕桑产业综合生产力低下,比较效益不高。

3.2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劳动效率低下

虽然蚕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生产蚕茧,但是蚕桑产业是种养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产业,包括种桑、养蚕、上蔟、采茧,过程长,环节复杂。而且,生产单元大多是单个农户,未能形成规模,加之桑园受立地条件限制,适应不了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的要求,南浔区蚕桑生产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劳动效率低下,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其有限。

3.3 城镇建设推进迅猛 资源流失严重

近年来,湖州市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也迅猛推进,据我们调查,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南浔区实际桑园面积只有0.48万hm2,比1992年的0.85万hm2减少了43.53%,桑园资源大量流失。而且,大量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向其他产业或领域转移,农村留守者老龄化倾向明显,种桑养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隐忧。据2017年底湖州市业务部门摸底调查,南浔区养蚕农户3.74万户,仅占总农户数(10.16万户)的36.81%,特别是从事蚕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3岁以上[8],这样的劳动力现状,加上本身经济效益不高,蚕桑生产标准、技术要求难以贯彻到位。

3.4 产业创新机制缺失 持续发展受阻

在蚕桑产业宏观管理上缺乏科学规划,又忽视对蚕桑产业的有效保护和梯度转移,造成原有重点乡镇的蚕桑产业急剧滑坡,非重点乡镇的蚕桑产业拓展缓慢。在深化蚕茧收烘体制改革中忽视了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甚至出现人为压低蚕茧价格与蚕茧价格异常波动的倾向,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另外,包括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及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制止茧质下降、人才引进、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的应用、规避生产风险的保险政策、蚕桑产业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缺乏系统连贯的政策扶持,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动摇了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3.5 各类污染长期存在 蚕农信心受挫

长期困扰南浔区蚕桑产业的氟化物污染,随着传统制砖及水泥生产企业的关停并转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农药生产、企业排污、大田用药等造成的污染依然存在,并严重威胁蚕作的安全。继2005年春蚕期发生区域性家蚕中毒事件后,小范围中毒事件屡有发生,2017年中秋蚕期又发生大面积区域性家蚕中毒事件[9]。中毒发现初时值中秋蚕三四龄期,在此后的10 d时间内,中毒范围不断扩大,损失不断加重。经浙江省农业厅、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联合调查诊断,确定为阿维菌素类化学物质中毒。据我们调查,直至中秋蚕上蔟时,南浔区内毗邻污染排放源的千金、菱湖、石淙等3个镇、23个行政村、1 868户养蚕农户、2 210盒蚕种的家蚕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情况,其中1 763盒蚕种的家蚕颗粒无收,损失惨重。长期不间断的各类中毒事件的发生使相当一部分受害蚕农丧失了栽桑养蚕的信心。

4 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产业定位 秉持发展原则

4.1.1 明确产业定位 根据国家关于建设“丝绸强国”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南浔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蚕桑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健全和完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为重点,突出稳量、提质、补链、增效4个关键环节,坚持走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导向上由“生产”向“消费”转变,在产品开发上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在产业功能上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融合”转变,努力把南浔区蚕桑产业打造成现代农业中的精品产业,传承南浔区的经典产业与生态产业。

4.1.2 秉持发展原则 (1)坚持产业扶持保护发展。为区域内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重点支持以蚕桑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小蚕工厂化饲育、育繁推一体化建设、蚕种桑苗生产出口、蚕业文化保护利用研究等给予扶持。(2)坚持产业链健康协调发展。在全区蚕桑产业链完整、技术成熟、体制机制相对稳定的状况下,扶强产业主体,建立新的利益合作机制,深度开展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争取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丰富产业内容,延长蚕桑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3)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强化对蚕丝文化、丝绸传统工艺、技艺、习俗等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上,顺应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使产品蕴含文化,文化带动产品,建设蚕丝文化传承基地、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优质茧丝绸产品产出基地。

4.2 提高思想认识 制订发展规划

“一带一路”倡议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该认识到在目前情况和条件下,蚕桑产业仍然为南浔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到由内需拉动的市场行情正在回归理性,质、价不匹配甚至相悖的现象将不再重演;应该认识到蚕丝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切实加强领导,继续支持和扶持蚕桑生产与蚕丝文化建设,科学制订年度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围绕南浔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配合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合作共赢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南浔区建设成产业区域相对集中稳定、从业群体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示范与技术指导有效覆盖、合作服务与引领不断增强、文化与旅游唱响全球的蚕桑新区域。

4.3 强化组织协调 加强政策监管

建立由南浔区区委、区政府牵头,区委宣传部、发改委、农林局、财政局、科技局、区国土资源分局、旅游局、文体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蚕桑产业传承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合力推进南浔区蚕桑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要把蚕桑生产纳入统一目标管理,实行特色加分考核制,以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与业务管理部门要支持并参与蚕茧收购机制改革工作,研究、示范、推广、普及蚕茧优质优价的收购办法。在蚕茧重点产区,要继续出台养蚕期间污染物排放限制政策,并加强监管。

4.4 争取财政支持 完善金融服务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对南浔区蚕桑产业和蚕丝文化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区财政要统筹现有的资金渠道,积极支持南浔区的蚕桑产业发展,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蚕桑产业、蚕丝文化项目建设。银行、保险等金融单位要主动开展迎前服务,银行设定专项贷款或支农贷款,保险公司积极试点价格指数保险,完善蚕桑生产的产前、产后保障体系,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4.5 培育新型主体 重视产业集聚

蚕桑基地建设中配套的蚕室、小蚕共育室建设用地应享受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并将桑园建设列入造林政策扶持的范围,特别是对采用草本化种桑、规模化养蚕的大户出台补贴政策;同时积极推进蚕桑产业的机械化,并将新增蚕用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内。建议在练市、双林、善琏、和孚、菱湖、千金等6个镇,建立蚕桑产业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逐步推进蚕桑产业的社会化服务,在示范建设的基础上引导蚕农积极参与,培育一批联系紧密、运作规范、风险共担、有一定赢利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蚕桑家庭农场。争取形成12个蚕桑优势村,扶持一批以家庭农场为主的蚕桑经营大户,建立3~5个蚕桑技术与模式创新示范点,建立6~8个蚕丝文化传承基地,建立和壮大6~8个蚕桑深度开发利用企业。依靠龙头带动,形成“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合作机制。

4.6 健全推广体系 改进生产方式

科技是提升蚕桑产业的重要依托,必须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技术推广方式,并通过蚕桑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等提高蚕茧品质,增加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与国家、省级层面上的科研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联合,依托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技术团队,同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地研究、应用、推广蚕桑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4.7 传承蚕丝文化 实现产业融合

在蚕丝文化建设方面,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主线,结合丝绸小镇建设,加强以和孚、菱湖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以及以南浔、双林、善琏、石淙镇等蚕丝文化展示为重要内容的若干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蚕丝文化传承发展基地的建设,使一批种桑养蚕与缫丝织绸传统技艺、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建议建设从“辑里湖丝”、善琏含山蚕丝文化旅游到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探寻体验“丝源之路”旅游线路。同时,融合南浔古镇旅游、京杭运河和湖州溇港水利灌溉工程等多方资源,提升发展蚕丝文化产业。

[1] 徐辉,区秋明,李茂松,等.对钱山漾出土丝织品的检验[J].丝绸,1981(2):43-45.

[2] 仝冰雪.徐荣村英伦之行考证[N/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0-30(10).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10/30/content_371817.htm.

[3]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茶桑科.茧丝价格创新高蚕桑提质增效明显[EB/OL].浙江农业信息网,(2017-12-29).http://www.zjagri.gov.cn/html/njtg/zhxxView/281368.html.

[4] 王嘉斌,车海芬,严红枫.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OL].光明日报,2017-11-25(6). http://news.gmw.cn/2017-11/25/content_26899813.htm.

[5] 佚名.第四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湖州召开[EB/OL].湖州在线新闻网,(2017-07-12). https://www.toutiao.com/a6441851893189935361/.

[6] 于永霞.中国蚕茧生产效益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17,38(2):21-3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商务部关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网,(2018-01-08). http://scyxs.mofcom.gov.cn/article/dzgg/h/201801/20180102695334.shtml.

[8] 吴怀民,钱文春,姚耀涛,等.湖州蚕桑产业的传承与稳定研究[J].蚕桑通报,2015,46(3):4-8.

[9] 金勤生,邹应庆,杨海江,等.环境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J].中国蚕业,2006,27(1):89-90.

猜你喜欢
蚕茧湖州市蚕丝
蚕茧与飞蝶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还小
My family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卖蚕茧
我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