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018-01-18 16:00赵德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9期
关键词:肠梗阻开腹切口

赵德明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内肠粘连致使肠内容物在肠道中受阻[1]。粘连性肠梗阻是常见多发病,约占肠梗阻总数的40%左右,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易复发,且并发症较多[2]。临床在治疗该病时,多以开腹手术为主,但其手术切口大、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已越来越为临床所接受。本文作者通过对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进一步证实了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上的优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且已排除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1年内有手术史患者、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意识不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孕妇等。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2.1±8.0)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8±1.1)年;既往腹部手术类型:16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6例子宫肌瘤开腹摘除术,4例结肠癌术后,3例小肠破裂修补术,1例胃穿孔手术;粘连类型:网膜与切口束带粘连12例,肠管与切口粘连10例,肠管间粘连8例,肠管腹壁网膜粘连10例;粘连程度:15例Ⅰ度,18例Ⅱ度,7例Ⅲ度,0例Ⅳ度。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3.2±7.5)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1±0.6)年;既往腹部手术类型:15例阑尾切除术,9例胆囊切除术,7例子宫肌瘤开腹摘除术,5例结肠癌术后,2例小肠破裂修补术,2例胃穿孔手术;粘连类型:网膜与切口束带粘连13例,肠管与切口粘连11例,肠管间粘连7例,肠管腹壁网膜粘连9例;粘连程度:14例Ⅰ度,19例Ⅱ度,7例Ⅲ度,0例Ⅳ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腹部手术类型、粘连类型、粘连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开腹手术治疗,即于原处或正中做切口,将粘连部位进行常规分离,术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部,并于伤口处涂抹透明质酸钠,将腹腔关闭即可[3]。

1.2.2 实验组 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于患者脐部周围某一位置做切口,用于腹腔镜观察;在原切口6 cm处建立气腹,并于直视视角下置入套管,将气腹压力控制在11~15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根据腹腔镜所查情况,在患者左、右下腹或其他部位行穿刺,并置入套管[4]。此后可采用无损伤肠钳牵引制造一定压力后用剪刀、超声刀等分离并切断前腹壁、腹腔脏器间粘连,暴露腹壁后,探查肠管,并采用无损伤肠钳于患者回盲部探查小肠近端,并分析、评估腹腔内粘连情况,并使用剪刀锐性分离、切断肠管扩张交界处粘连束带或粘连,一旦肠壁浆肌层有损坏,应立即缝合、修补;若出现分离困难,切不可蛮力分离,须立即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于伤口处涂抹透明质酸钠,将腹腔关闭即可[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再梗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经过手术,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56.48±16.88)min、(69.72±5.71)ml、(3.60±0.74)cm、(4.91±1.03)d、(2.54±1.20)d、(3.14±1.63)d、(1.03±0.22)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84.94±20.17)min、(112.67±7.89)ml、(18.45±1.02)cm、(9.66±1.30)d、(3.73±2.65)d、(6.05±1.95)d、(1.99±0.65)d。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再梗阻情况对比 经过手术,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出现肠壁损伤,3例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8/40)。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再梗阻,再梗阻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再梗阻,再梗阻发生率为17.5%(7/40)。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梗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上,临床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手术方式多能解决梗阻,但易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甚至导致少数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亡[6-8]。近年来,临床以广泛将腹腔镜技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即于腹腔镜下分离、切断梗阻粘连带。该手术方式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增加了手术的视野,使主治医生在实施手术时能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利于主治医生顺利开展手术,且因为手术创伤小,减少了患者出血量及感染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再梗阻发生率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1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相比,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再梗阻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嵘.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2):80-81.

[2]陈军杰,刘卫怀.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36-38.

[3]王展福,胡勇坚,李健,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广西医学,2016,38(6):873-874.

[4]李海军,王举,王永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3):6510-6511.

[5]严希宽,温新如,范利.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中外医疗,2016,35(25):71-72.

[6]顾爱东,郭克逊,周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1):35-37.

[7]李文彬.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13):35.

[8]姜启永.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研究.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21(9):678-680.

[9]杨超,陈华,钟源波.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8例临床效果对比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14(5):806-807.

[10]张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比较.当代医学 ,2015(5):101-102.

猜你喜欢
肠梗阻开腹切口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