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课堂的模样:自由、开放与分享

2018-01-18 19:26钱澜
江苏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分享开放自由

【摘要】为摆脱课堂上学生被动学,知识少建构,思维受禁锢等问题,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开始了深度学习课堂的校本化打造,同时提炼出“深度学习课堂”的三个关键特征:自由、开放与分享。

【关键词】深度学习;自由;开放;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07-02

【作者简介】钱澜,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江苏太仓,215400)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姑苏教育领军人才。

近年来,为了摆脱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所学知识没有主动建构,教师讲考点,学生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应付考试;课堂封闭,缺乏生生互动,追求标准答案,思维禁锢,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样态,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聚焦“深度学习”这一关键词,大家开始思考“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并开始描绘深度学习课堂的模样。

我们认识到: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层加工、深度理解及长期保持,而小学阶段的深度学习,则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发现和自主探究,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造,是重视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混合式学习。我们还逐步提炼出深度学习课堂的三个关键特征:自由、开放与分享。

关键特征一:自由

自由是深度学习课堂的前提条件与终极追求。我们所谈的自由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是不影响他人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体现在学生身上为心灵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自由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可选择性和多样性。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从学习的起点上看,不同的学生是带着不同的个性和学习基础来到课堂里的;从学习进程看,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有以接受为主的学习,也有以发现为主的学习,有偏向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有偏向动手实践的学习;从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看,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是不一样的,理解知识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知识的再加工及灵活运用能力同样是不一样的。因此,儿童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成果的表达与真实世界中的儿童样态是一样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教师切勿把学生放到一个模子里统一塑造。

让不同的学生呈现不同的生长姿态,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教师要学会观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探索“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的有效策略,指引学生寻找不同的学习路径,优化学习程序;学习中,要保证学生有可以选择的自由,学生可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选择能够促进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丰富的资源、多元的平台与可能的机会;在成果体现上,要鼓励儿童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要承认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乃至错误想法。

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与创新性,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这样的创造才是有意义的。

关键特征二:开放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解放学生空间与时间、解放学生手脚与心灵的课堂,是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已然从单一、封闭的线下学习,拓展到重视课外、关注线上、强调个性的综合性学习,让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世界相通。

信息时代,教师已经无法“控制”学生必须“学什么”和“应该如何学”,“泛在学习”“全息学习”已成为必然。当下,互联网已成为学生找资源、助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网络学习,伙伴之间互帮互学的频次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加。因此,学校里的课堂已然是开放的课堂。

为了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建设学习共同体,主动帮助学生打开课堂。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师生应是“同学”。

开放课堂,首先要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通道。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师生协商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拟定教学环节。学习目标要多元开放,在教师提出人人可达成的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生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在合理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的牵引下,课内外学习便会自然地融通起来。在学习内容上,我们探索“学科+”课程模式,遴选生活化主题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跨学科的整合研究。

其次,要做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师的专业指导不可缺少,且应贯穿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等阶段。预习前,教师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平台与资源;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课后,学生依据线上自我检测与答疑系统完成自我评价,明确自律的标杆,形成坚韧、持久的学习力。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次,要处理好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负责小组的架构,保证人人在团队中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帮助小组遴选开放的、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在组内培养各学科的学习领导者,让其带领学习力较弱的学生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特征三:分享

分享,主要是分享学习中的得、失、惑。所谓“得”,就是来自学习探究中成功的体验;所谓“失”,就是学习中的错误或走的弯路;所谓“惑”,就是学习时产生的疑问。

一般而言,深度学习的课堂都要历经这样几个阶段:学前设计—预评估—学习文化的营造—激活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知识的深度加工—全面的学习评价。而在“全面的学习评价”环节中,深度学习被推向更高的境界,它需要学生学会自我认定和自我推荐,学会标注和解释,学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要善于听取同伴意见,懂得同伴互助的作用并进行自我反省。

我们认为,深度学习要有“分享”环节,让学习成果在分享中得到验证,并在接受意见中不断修正。而分享,我们是通过“学习成果的自由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来落实的。同时,我们还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上加入了成果的“展示形式”是否多样,“展示内容”是否合理,“展示效果”是否显著等评价指标。

学会分享,还需要坚持“留白”和“容错”。分享學习中的“得”,我们引入“六顶思维帽”“联想法”“思维导图”“九宫格分析法”等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会全局思维,确保学习成果的思维含量与分享价值;分享学习中的“失”,重在鼓励学生大胆暴露不正确的思维过程,从“师生对话”逐步走向“小组表达”最终转向整体的“课堂呈现”,突破学生思维与表达的障碍;分享学习中的“惑”,在课的起始阶段,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课尾,通过分享新的问题,让学生意犹未尽,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总之,自由、开放、分享是深度学习课堂的三个关键特征,三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通盘考虑。

【参考文献】

[1]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戴维·铂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姜正川.大脑是如何高效学习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杨九俊.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J].教育发展研究,2014(8):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享开放自由
孩子,我们慢慢来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