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监管的公司报告决策

2018-01-18 08:51崔媛媛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企业

崔媛媛

[摘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也需要动态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动以求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会在监管下被动披露相关信息,但除监管强制的范围外,企业会在非监管的领域主动披露信息与社会或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沟通,这种状态可以在系统导向理论下进行解释,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系统导向理论;企业;非监管

一、系统导向理论的内容

目前,根据研究人员的归纳总结,系统导向理论包含三个方面:合理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制度理论。这三种理论都与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关,政治经济学主要解决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问题,划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合理性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将组织作为多元化社会系统中的一方,旨在解释组织在某种状况下为保持与其他方关系所采取的行为和措施,而制度理论可以采用这两种观点,以宏观的视角解释组织采取某特定行为的原因。三种理论既是相互分离,又是相互交叉的,可互为补充。

二、合理性理论

依赖社会资源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组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主动提供相关信息来证明企业所进行的活动是合理的,从而得到社会的支持,即构成合理性理论。从合理性理论的角度出发,组织与社会构成一种“契约”关系,主要是由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某种期望和组织希望迎合公众期望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存在的,是一种隐性的契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企业除法律和法规的强制监管外,还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媒体。媒体在社会公众中作为一项特殊的部分,它是组织与社会公众的桥梁,一方面媒体披露的内容会对公众的认知提供导向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组织行为和社会期望的偏离会被媒体披露到社会公众面前,很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形成抵触,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媒体对企业“不良”行为的报道,企业必须主动做出公告等类似行为,解释其行为的合理性,弥补与社会期望构成的偏差。以目前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度来说,对于企业的运营是否会损害环境,近些年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其中不乏很多大型企业,合理性理论指导企业在未来的公告或年报中,更多地披露有利的环境信息,重获社会公众的信任,重塑合理性。当然,获取、维持和重塑合理性的方式可能有相似的部分,但有明显的差异。获取合理性的过程是企业主动赢得认可并积攒声誉的过程,可以建立群众基础,维持合理性可以保证企业行为在企业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偏差进行动态的监控,并及时修改偏差,这两种行为都是企业未满足社会公众期望而主动选择的。而重塑合理性则是在企业背离社会期望后被动执行的行为,难度相对来说也会更大,一般与危机公关联系在一起。合理性理论总体来讲,就是组织与社會公众期望的沟通过程,当组织受到合理性威胁时,希望通过调整产品、目标以及管理方法,以符合合理性的要求或是通过自身披露信息将社会公众的认知进行引导,使之认同企业行为,因为公众期望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点也成为企业行为与社会期望形成偏差的来源。当然,公众期望对于不同行业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标准,因此,组织应该准确识别公众期望,避免组织行为与社会期望和价值观产生差异。当产生差异后,通过合理性技术设法改变公众认知,年报中进行披露是沟通中最方便的手段。所以,企业为使公司行为与公众期望达成一致,满足社会“契约”,会主动选择披露信息,使人们认为组织是合理的。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受自利观念的驱使进行活动的同时,对社会产生影响;反之,社会对企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同于合理性理论是针对社会契约进行自愿披露,利益相关者理论着重于社会中的特殊团体,即利益相关者团体.对企业来说,社会公众、某一团体或个人对公司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期望,有学者将社会中的人分为主要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不是与社会整体做出“契约”,而是与特殊利益团体之间形成“契约”。其理论有两种分支:道德分支和管理分支。有学者认为,该理论中道德分支将公司视作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增加股东财务收益的机制,并认为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存在受托关系,所有利益相关者无论是否有权利对组织行为施加压力,组织都必须同等对待。无论是与组织利益相关联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还是对企业信息有潜在需求的其他人,甚至是不使用企业信息的人,组织都有责任采取特定行动来关注他们的权利。该理论中的管理分支与之有相似之处,但对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所倾向。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的人群对企业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对企业施加影响,管理者关注不同团体主动提供信息来回应不同利益相关者团体各自的期望,随着他们的期望和权力的改变,动态调整其经营和披露战略。利益相关者具体收取的信息量取决于拥有的资源对企业生存的重要程度,因为此时的管理者不完全按照自利思维进行活动,而是围绕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进行责任披露,来获取合理性,这种理论指导信息披露作为一种管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战略。

四、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围绕组织形式,解释了在社会中的组织形式和实务趋于相似的现象。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形式的压力,该理论有助于解释组织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期望和制度压力,自愿报告实务的原因,而在制度理论中,企业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变革。制度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同构和分离性。其中,同构是一个制约过程,当一个群体面对同一组环境条件时,该制约过程迫使其中一个单位与其他单位相似,某个组织自愿做出公司报告就是该组织的一项制度实务,而在组织中,公司自愿性报告适应并改变的过程就是同构的过程,包括三个类:强制同构、模仿同构和规范同构,其分类的标准主要根据组织受到的压力和自身目标的明确程度。强制同构是由加入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压力引起的,这些压力来自所依靠的其他组织和社会中的文化期望,组织会感受到这些压力有影响力、有说服力或是加入共谋的邀请。所以,当组织认为自身的制度和实务与其他具有相同志向的组织存在差异时,会意识到在利益相关者中自己的“特殊性”,从而降低了企业行为的合理性,所以会主动向其他强势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调整自身的制度和实务,此时也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管理分支所认为的,组织会对资源依赖度高的利益相关者关注度更高,并会愿意主动地提供信息来迎合强势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当组织面对一些不确定性时,为获得合理性的竞争优势,会选择效仿主要的组织,对他们的制度和实务进行模仿,这种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组织受到维持或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愿望的压力,企业会采取改革措施来提高合理性。规范同构与要求采用特定制度实务的集体规范带来的压力有关,会计师遵循会计准则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报告是典型的规范同构的过程,披露特定信息项目的决策更注重形式的表达,获得制度的合理性,尤其是遵循行业中的规范和制度。制度理论的另一个——特征分离性,暗示了当管理者意识到有必要让组织看起来正在采用某种制度实务时,可能会制定旨在实施这些实务的形式上的程序,而此时组织真实的实务可能与这些正式批准并公开宣布的程序和实务大相径庭,即真实的实务从制度上的实务分离了出来,同时也说明了组织在模仿同构过程中有时更注重形式的现象,因为这样制度的合理化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印象。

管理层在非监管的条件下仍然愿意选择某种观点进行披露,系统导向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管理者的动机,但是三者部分重叠又相互补充,尤其是制度理论为合理性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补充。无论管理者在实务中关注哪一方面,都为了将企业的行为合理化、提高公众的认可度,以这一根本目的为出发点,企业自愿选择信息进行披露,将企业行为与社会期望进行一致化,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维护和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任汝娟,周晋.强制或是自愿?重要性原则在信息披露决策中的作用——以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为例[J].财会通讯,2018 (27):103-110+129.

[2]郑迎军,曹键.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8 (26):41-43+71.

[3]赖虹,颜昌文.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明日风尚,2018 (12).

[4]钱明,徐光华,沈弋,等.民营企业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融资约束之动态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7(12).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