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守传统艺术的文化自信

2018-01-18 08:51耿建军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自信传统文化

耿建军

[摘要]中国艺术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向新状态发展和展现,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建立起中国文化形象,同时它将以其鲜明的中国身份与方式,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影响和推动中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形象;自信

一、在艺术的东西共融中坚守自己的“文化语系”

艺术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在于它的不断交流与创造,其多元与异质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停息过。这种交流不仅避免了文化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退化或畸形,从而不断优化和提升本土文化,同时给世界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新品种和蓬勃的新活力。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所造就的艺术多元而丰富,呈现多样共存、互补共生。中国文化也在其动态的流变中滋养着西方文化。20多年前著名画家吴冠中预言的“马蒂斯东来与八大山人西去也只是时间问题”正在成为现实,这一现象的产生体现了人类学会用“融”的方式面对世界,将其文化的境界、理念、胸襟与追求融合互通,在政治上实现协同,在生存中转向人性,把对立的文化差异转化为“美美与共”的高度统一。

然而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在我们的艺术和教育界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现代艺术似乎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只能照抄(理论)照搬(实践)。西方的强势文化艺术话语“霸权”使我们的艺术失去了自主的文化立场和发言权。这种被西方艺术文化“格式化”的图影,梦魇般萦绕在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思考与实践之中。中国的现代艺术要走出迷茫和困惑,要以开放的心态,全域化的视野,自立地权衡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需要我们思考,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它的价值及“现代意义”何在?中国的现代艺术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向世界?怎样建立起自己的现代艺术文化体系?这些都是置身于当今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种艺术样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语系”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身价值和文化身份。中国现代艺术20多年的发展偏向所带来的失语与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现代艺术的强势及其话语霸权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全面影响我国,西方工业革命引发的现代艺术运动,创造了工业社会崭新的物质文明和强势文化艺术,从现代艺术理念、体系构架到理论阐释、话语资源对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影响占据了霸权地位,并自然成为我们今天谈论艺术不可缺少的话语背景和理论参照。第二,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排斥蔑视,而甘于屈从西方艺术的文化选择。其艺术“霸权”是双向度的,一方面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略渗透,另一方面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钦羡、趋附,从被动的裹挟到主动的接受,反映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传统艺术现实现代转型的渴望与寻求。第三,西方霸权主义下文化艺术中心主义的观念阴魂不散,始终以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全球化就是同质化,现代艺术就是西方的专利。第四,中国现代艺术缺乏自信、自立、自在的文化心志,“失语”首先就是因为心志的失落:一些人习惯对自身传统文化艺术的冷落,总觉得己不如人而紧步后尘,焦虑、犹豫、畏怯等都是当今中国现代化艺术创作的不良心态,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民族意识的“文化自觉”。

二、在延续和发展艺术传统文脉中不断创新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是意象,意象是一种具有强烈精神内涵象征性的艺术思维方式,它是外物形象的幻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如含蓄蕴藉,虚实相生,计白为黑,对立统一等艺术追求(空白、空灵、虚涵、意境等)和审美理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具体来说,“意”是蕴涵在具体形象中的情思、情态,不能被视觉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艺术中具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深远而隐含。“意”不是概念所能穷尽的,它与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理性修养密切相关,与其情感经历乃至个性密切相关,从而带来一种模糊的、深微神秘的性质。而“象”是感性的、可见的、物质的,是事物的外表形态与形象,具体而明晰,是一种渗透了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形象。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形成受《周易》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艺术的“意象”表现及其性质,有着深层的古典哲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有着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具有本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术语范畴、理论框架、艺术哲理和艺术规律,而且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理性,天人合一,有机共生的美学观念和意识思想。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偏执的理念和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文脉所形成的艺术思想,显示出本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艺术生命力。怎样看待西方现代艺术关系到怎样看待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国际化开放的大环境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而随着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增多,对本国传统艺术会更加珍视,在借鉴、继承和发展会更有深度,更有感情。对中国传统艺术研究得越深,对西方艺术越有鉴别力,并能準确地吸收其优质,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只有扎根在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现代艺术才能根深叶茂。对中国现代艺术家之取向和文化立场的“定位”既是对传统艺术精神审视和文化选择的一种深化,也是传统艺术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创新,如果没有艺术传统文脉的不断更新,文脉就不成其文脉,传统也不成其传统。我们今天研究思考、审视与继承中国艺术传统的文脉,其意义是为了寻找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一种通道。

中国传统艺术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风貌所在,它包含着文化自觉的自主性、恢宏博大的包容性,优秀文脉的传承性,刚健自强的创新性,体现着泱泱中华的大家之气和东方神韵,如何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一直是艺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国传统艺术体现中国文化中和、中庸的思想观念。中国艺术离不开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都脱离不开自己的根,根植于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的文脉,吸收西方艺术的理性科学精神,然后熔铸成以中国为根、为基础、为观念的艺术观念与民族精神。所谓民族风格、民族精神即是中国艺术的民族性。艺术创作中许多人一直提倡的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论点,它从根本上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扼杀了人的天性和最本质的东西,它往往是被一些沉湎于传统艺术而故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所利用而沦为一种消极的东西。传统的知识和经验意味着一种对传统阵地的固守,而固守一种所谓的文化只会是自我束缚,对待民族的艺术,对待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就会把传统和民族的东西看得过于神圣化,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价值,最根本的在于一种思想和一种创造,所谓艺术创作就是否定经验与过去,在已有的艺术样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或者是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并始终努力能够摆脱所谓前人的,包括自我已经形成的经验。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就在于它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否定、完善和创造。把传统视为一种模式与经典,其传统就会变成阻碍艺术发展、阻碍人创造的绊脚石。艺术发展的历史从来就是没有偶像也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某种法则,传统只是人类文化的过去,是前人的辉煌。前人在创造艺术的时候,他们的依据和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才会去考虑要继承传统,才会去考虑自身民族跟其他民族之间的异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了,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充斥着人的耳目,如此浩瀚复杂的信息往往导致艺术创作的困惑与盲从,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渊源去思考和把握。

三、文化自信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

传统文化审美对于现代艺术来说只是一种不可失却的参照与滋养,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从中寻找可借鉴利用的元素与资源。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你本身就是在中国文化氛围里长大的,每天每时每刻都实实在在地体验着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感,这样的文化背景是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的。所以其艺术的创作无须刻意地去寻找民族的元素,而应始终把传统审美精神视为一种文化身份、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民族情感或者一种文化渊源来理解认识,就像一本辞典,它只是那么一部分词汇,艺术家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词汇去组织自觉的艺术语言,古今中外都是创作作品时随时可以拿来运用的词汇。艺术创作本身就产生一种文化,变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现象。一些人总是在喊我们是中华民族,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喊得多了反而显得缺乏自信。中国艺术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向新状态发展,自然而然地展现,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正是以传统的审美精神,用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和敏锐的视觉,生动表现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和自身的生存感觉,他们无不深刻意识到传统审美精神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起中国文化形象,同时它将以其鲜明的中国身份与方式,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影响和推动中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比如傅申望的《榫卯结构》系列作品,以装置艺术的视觉呈现方式展示了古建筑中丰富多样的榫卯契合的结构关系。《榫卯结构》系列在当今中国式建筑结构的空间背景中,犹如一块“化石”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传统审美精神。这里的“榫卯结构”已不是传統意义上的构件与构件的组合连接关系,而是从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集中放大地呈现榫卯的组合和连接的视觉效果,也可以说榫卯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母语元素成为艺术作品审美言说的主体。这些作品的“榫”凸出部分呈阳性,“卯”——凹下部分呈阴性,榫卯之间丰富多样的契合关系,就因此具有非常丰富的隐喻性和指向性,隐喻了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男女之间性的暗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的观念相契合。显现出东方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即原始思维的具体性、意念性等文化特性。这些凝聚古代心智和理想的“榫卯结构”已经被现代建筑的钢筋水泥结构完全取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正在被现代文明所割断,作者坚守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艺术创作必将给更多的现代人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警觉。

比如展望的《假山石》系列, “假山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展望把传统的园林艺术通过材质的异化而使其成为有现代意味的装置艺术。展望把假山石材换成不锈钢材质,并在其表面进行抛光打磨处理,使其体表反射出周围环境的影像反而同周遭取得了一致和谐,变得真实而有效,更能激发人们新奇的感受和联想,从中引发出一个有意味的思考,对同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由于立场、态度、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个人对传统审美精神的体验不同而不同。作者正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材质置换,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摧残引起深刻的反思。

坚守传统的审美精神,其实质反映出来的更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只有坚守传统的文化精神才能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走得更远,坚守既是对现代社会关注的一种观看方式,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的历史与边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自信传统文化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