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荼”考辨

2018-01-19 04:07张亚南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茶事尔雅苦菜

张亚南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

“茶”“荼”二字,仅一笔之差,极易混淆,且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文章正是基于此,从二者的发展演变进行考辨,以期为二字之区分提供一些参考。

1 “茶”与“荼”的起源

国人饮茶之风源远流长,唐·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据《茶经》所载,饮茶风俗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但传说毕竟不足为信,且已有学者考证原本《神农本草经》中并未有“茶”字,仅见释为“苦菜”列“菜”部的“荼”字,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亦未收录。刘礼堂、宋时磊先生则从地上历史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的双重角度出发,提出茶事当起源于西汉,此种说法较为可信。

考之甲骨、金文,未见“茶”字,而周树斌先生通过分析先秦《九经》中的“茶”字以及茶树本身的生长条件,认为西周时期不适宜种植茶树,《九经》中的“茶”字当不是今天之“茶”。前已提及,茶事起源于西汉时期,然“茶”字不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而“荼”字则被收入《一下·艸部》,许慎训为“苦茶也,从艸余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时注解“荼”为“此今之茶字”。可见“茶”字的起源远远晚于茶事。

“茶”字究竟起源何时,学者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明·杨慎《丹铅总录》记载:“茶,即古荼字。《周诗》记荼苦,《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颜师古、陆德明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易字文也。至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遂以荼为茶。”陆羽《茶经》释“茶”为“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即为“茶”字,“草木并”即为“荼”字。《唐韵》中亦有此的相关证明:“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清顾炎武《唐韵正》中说“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字书《开元文字音义》,也有学者指出早在汉代时古汉印中就已有“茶”字形,但“茶”字的正式出现一般认为推至中唐时期。现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茶”字为“荼”字省去一笔所变,当为唐玄宗时期编纂《开元文字音义》时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此种说法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认可。

而“荼”字,则出自汉初的《尔雅》。《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三国(吴)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鱼疏》中描述苦菜的特征为“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描述“苦菜”为“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而“荼”的本义正是“苦菜”,从艸余声。《尔雅·释木第十四》又云“槚,苦荼”。“槚”为“茶”的别名(下文会提及陆羽《茶经》中“茶”的多种异名),从木,当为木本植物,释为“苦菜”的“荼”从艸为草本植物,因此“槚,苦荼”之“荼”应与释为“苦菜”的“荼”不同,也间接说明了古以“荼”表“茶”。

2 “茶”与“荼”的关系

“茶”字产生之前,异名甚多。陆羽《茶经》有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埤雅》“楸,美木也。”“贾”与“茶”音近且为木本,所以借“槚”为“茶”。

《说文解字》“蔎,香草也,从草设声。”西汉扬雄《方言论》“蜀西南人谓茶曰蔎。”盖因“茶”有香味,故借亦有香味表香草义的“蔎”表示。

《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萌”与“茗”音近义通,故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注为“茗,茶芽也,从草名声。”晋郭璞注解《尔雅》“槚,苦茶”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玉篇》:“荈,茶叶老者。”“荈”专指粗老的茶叶,与“槚”、“蔎”等借指“茶”不同,“荈”当为“茶”的专有名词。

关于“荼”字使用的最早文献记载当属《诗经》,然已有学者指出《诗经》中的“荼”不是指“茶”,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也曾提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荼,以供丧事,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茶事产生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巴蜀之地,而《诗经》的传播范围主要为黄河流域,以“荼”味苦取譬生活的苦难,因此《诗经》中的“荼”当指百姓习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但“茶”字产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确是不争的事实。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

《神农本草·木部》“茗,苦荼味甘微寒”。

《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

清人席世昌认为“《九经》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

陆羽《茶经·七之事》辑录了中唐之前茶事文献48则,与“荼”有关的茶事占据了茶事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可见,“茶”字产生之前不仅以“荼”表示,且中唐之前曾以“荼”作为主要的称谓。

“茶”虽以“荼”字作为主要的指称,但“荼”并不专指“茶”。宋王楙《野客丛书》有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非一端也。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者乃苦菜之荼,如今苦苣苇之类。《周礼》掌荼,《毛诗》有女如荼者,乃苦苕之荼也,正萑之属。惟荼檟之荼,乃今之茶也,世莫知辩。”《诗经》中与“荼”有关的诗篇共7篇,然仅《诗经》中的“荼”就有多种含义,如: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苦菜),

《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荼:苦菜),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闇闍,有女如荼”(荼:茅秀),

《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荼:茅草),

《周颂·良耜》“以薅荼蓼,荼蓼朽止”(荼:陆生秽草)

3 “茶”与“荼”字的剥离

“茶”与“荼”原本是两种相差甚远的植物,《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当为草本植物,晋郭璞注“可食”;《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当为木本植物,晋郭璞注“叶可煮作羹饮”。陈焕良、梁雄先生在《“荼”“茶”异同考略》中认为“荼”、“茶(槚)”混为一谈,一则“苦菜”与“苦荼”容易相混;二则二者的功效一曰可食一曰可煮作羹饮,容易误为一物;加之后来凡味苦涩且能提神的均视为茶饮所致。而造成后世“荼”、“茶”二字难分,主要为后人的认知偏差所致,或由于攀古思想喜追溯事物源头至远古时代;或默认“茶”即“荼”,用后出“茶”字代替先前“荼”字;或“荼”字本身多义难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陆羽《茶经》释“茶”为“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中从木写作“”,出自《本草》。《重修广韵》中收录一“”字,训为“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蒹”。“”、“”当为一字,显然是在“槚,苦荼”的基础上的新造的汉字,从木从荼(茶),大概是为了弥补“荼”、“茶”名与实的不对等(木本与草本之分)。而“茶”则作为俗文流行民间。《重修广韵》中训“茶”为俗文。可以说,直到陆羽《茶经》一书问世以后,国人饮茶之风益盛,“茶”字的地位大幅提升,并逐渐取缔了之前所有表“茶”义的字(如:荼、槚、蔎、荈等)而成为表“茶”义的固定文字并延续至今。

作为一专有名词,“茶”的义项较为单一。然而“荼”则义项丰富,除了表示苦菜、茅草、杂草以及茅秀(白色茅花)等义外,又由白色茅花引申出白色,如“荼首”,由苦菜之苦引申出痛苦等义,常通“涂”,如:荼炭,通涂炭。现代汉语中“荼毒生灵”为一常见词语,“荼”常被别为“茶”,或误读为“茶”。荼毒生灵,表示残害生灵、伤害百姓。其中“荼”仍用其本义,表示“苦菜”,“毒”表示螫人之虫,“荼”与“毒”用在一起表比喻,喻指毒害、残害。通晓“荼”与“茶”的区别以后,许多错误与混淆便会不攻自破。

猜你喜欢
茶事尔雅苦菜
苦菜与黄土地
春来苦菜入春盘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苦菜的五种做法
崂山茶事
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