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桑黄资源及其产业现状

2018-01-19 04:41国微邰志娟刘凤霞吴秀玲秦立武王群长城于文杰范宇光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3期
关键词:长白山区桑黄孔菌

国微 邰志娟 刘凤霞 吴秀玲 秦立武王群 长城 于文杰 范宇光

(1.北华大学理学院,吉林省中药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吉林吉林132013;2.长白山科学研究院;长白山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吉林省联合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吉林安图133613;3.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海南海口571199)

引言

关于桑黄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 《神农本草经》中的 “桑耳”,而 “桑黄”这一名称则出自唐初甄权所著 《药性论》。桑黄在中国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其作用和功效包括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止泻、延年等[1]。在东亚,朝鲜的医书中认为桑黄是灵丹妙药,日本民间也将桑黄作为一种药用真菌[2]。在中国,桑黄虽然记载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商人开始在中国收购野生 “树黄” (即桑黄),才使得这一宝贵的药物资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价格也一路飙升,桑黄的资源及人工栽培等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拉开序幕。

1 长白山区桑黄资源记述

2004年起,本课题组承担了长白山桑黄资源与栽培的相关课题,期间对长白山区的野生桑黄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截止到2018年发现长白山区被作为桑黄使用的真菌达10种,现记述如下,每个种类记述格式按照中文学名、拉丁学名 (异名)、俗名、形态特征、生境和资源情况。

1.1 杨树桑黄

拉丁学名:Sanghuangporus vaninii (Ljub.)L.W.Zhou & Y.C.Dai。

异名:Inonotus vaninii (Ljub.)T.Wagner&M.Fisch;

Phellinus vaninii Ljub。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多呈覆瓦状丛生,新鲜部分鲜黄色,干后呈锈黄色。一年生子实体形态不规则,初期呈平伏状;多年生子实体呈扇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孔口具有折光反应。

生境:该种生长在山杨 (Populus davidiana)的枯立木或倒木上,生于阔叶混交林或杨桦林。

资源状况:杨树桑黄,又名瓦尼木层孔菌或瓦尼纤孔菌,俗称杨黄,是目前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种类之一,已实现人工栽培[3-5]。长白山区该种出现频率不高,为加之人为采摘,已被相关研究列为二级保护物种[6]。

1.2 暴马桑黄

拉丁学名: Sanghuangporus baumii(Pilát)L.W.Zhou & Y.C.Dai。

异名: Inonotus baumii(Pilát)T.Wagner & M.Fisch;

Phellinus baumiiPilát。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马蹄形或扇形,基部厚达2~5cm,向边缘渐薄,菌盖表面龟裂状、黑色,具同心环带,边缘褐色;孔口表面褐色至金褐色,具折光反应,孔口多角形至圆形。

生境:单生或散生于暴马丁香枯立木或倒木上。

资源状况:暴马桑黄,又名暴姆木层孔菌或暴姆纤孔菌,俗称暴马桑黄,是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种类之一,目前已经能够人工栽培[7]。长白山区该种出现频率中等,有一定产量,但因多年的人为掠夺,野生产量逐年下降。

1.3 小孔忍冬桑黄

拉丁学名: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 (Parmasto)L.W.Zhou & Y.C.Dai。

异名:Inonotus lonicericola (Parmasto)Y.C.Dai

Phellinus lonicericola Parmasto。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单生,半圆形;菌盖表面具同心环带、龟裂,灰黑色,边缘钝、褐色;孔口表面锈褐色,具折光反应;新鲜时木栓质,干后硬木质。

生境:生于忍冬枯立木或倒木上。

资源状况:小孔忍冬桑黄,又名忍冬木层孔菌或忍冬纤孔菌。长白山区该种出现频率很低,属稀有种。常混于暴马桑黄中出售。

1.4 桑树桑黄

拉丁学名: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H.Wu,T.Hatt.& Y.C.Dai)ShengH.Wu,L.W.Zhou&Y.C.Dai。

异名: Inonotus sanghuang ShengH.Wu,T.Hatt.&Y.C.Dai。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马蹄形或扇形,菌盖表面灰色至灰黑色,孔面黄色,新鲜时木栓质,干后硬木质。

生境:生于桑树 (Morus)树干。

资源状况:桑树桑黄又名桑黄纤孔菌,其模式产地为吉林省长白山区,全国广泛分布。除模式产地外,长白山区其它地点尚未有分布报道,该种目前尚未进行商业化栽培。

1.5 火木层孔菌

拉丁学名: Phellinus igniarius(L.)Quél。

异名:该种异名较多,但中文文献中很少出现,不一一列出。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单生,马蹄形;菌盖表面灰色至灰黑色,龟裂,具同心环沟,基部厚达6cm;孔口表面黄褐色至褐色,孔口圆形。新鲜子实层具清香味。

生境:生于多种阔叶树活立木或倒木上,常见于桦树。

资源状况:该种在长白山区较为常见,市场中作为 “桦树桑黄”,近年来由于人为掠夺,资源量明显减少,尚无人工栽培报道。

1.6 窄盖木层孔菌

拉丁学名:Phellinus tremulae(Bondartsev)Bondartsev& P.N.Borisov。

异名:Fomes igniariusf.tremulae Bondartsev;

Fomes tremulae (Bondartsev)P.N.Borisov;

Ochroporus tremulae (Bondartsev) Fiasson & Niemelä。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马蹄形,无柄,硬壳质,生长于树枝折断的受伤处;菌盖表面黑色质灰黑色,具环纹,有时被苔藓;孔口表面锈褐色,孔口圆形。子实层新鲜时具香甜味。

生境:生于山杨树干或倒木。

资源状况:该种与杨树桑黄的寄主相同,在长白山区为偶见种类,资源量少,有时以混杂在桦树桑黄中一同出售。

1.7 隆氏木层孔菌

拉丁学名: Phellinus lundellii Niemelä。

异名: Ochroporus lundellii (Niemelä) Niemelä。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平伏状,单生或聚生,新鲜时候木栓质,干后硬木质,厚达3cm;有时有菌盖,表面黑色,具环纹;孔口表面锈褐色至暗褐色,具弱的折光反应。

生境:生于桦树倒木或树桩上。

资源状况:隆氏木层孔菌因生长于桦树,而被作为桦树桑黄出售,但资源量较少,且多为平伏状,仅混杂于桦树桑黄中一同出售。

1.8 松木层孔菌

拉丁学名: Phellinus pini(Brot.)Pilát。

异名:该种异名较多,但中文文献少有出现,不一一列出。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马蹄形,木栓质;菌盖表面深褐色至黑褐色,具同心环纹,表面被绒毛;孔口表面黄褐色,具折光反应,孔口圆形至迷宫状。

生境:单生或聚生于红松活立木或倒木。

资源状况:该种在市场上称作 “红松桑黄”,该种生长于原始阔叶红松林中,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森林保存较完整的林型有一定蕴藏量,但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1.9 落叶松木层孔菌

拉丁学名: Phellinus laricis(Jacz.ex Pilát)Pilát。

异名: Phellinus pini var.laricis(Jacz.ex Pilát)Parmasto。

Porodaedalea laricis (Jacz. ex Pilát)Niemelä;

Xanthochrous pini f.laricis Jacz.ex Pilát。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扇形、半圆形至马蹄形,木栓质;菌盖表面褐黑色,具同心环纹,表面常被苔藓和地衣;孔面黄褐色至棕褐色,孔口圆形至不规则。

生境:该种子实体一般比红松桑黄大,多生长在海拔900~1500m的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中,仅生长于落叶松活树干或倒木上。

资源状况:该种在长白山区相对常见,有一定产量,在市场上作为 “落叶松桑黄”出售。

1.10 亚玛木层孔菌

拉丁学名:Phellinus yamanoi(Imazeki)Parmasto。

异名:Fomes pini var.yamanoi(Imazeki)Parmasto;

Phellinus pini var.yamanoi(Imazeki)Parmasto。

Porodaedalea yamanoi(Imazeki)Y.C.Dai。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马蹄状,木栓质;菌盖表面暗褐色至黑色,具同心环纹,表面常被苔藓,基部厚达6cm;孔口表面黄褐色,略具折光反应,孔口圆形至不规则。

生境:该种常生于红皮云杉活立木树干。

资源状况:该种在长白山区属偶见种,资源量少,在市场上称作 “云杉桑黄”,常与红松桑黄、落叶松桑黄等一起出售。

1.11 桑黄的基元物种问题

对桑黄基原物种的探索一直是学界的难题,到底哪个种类是真正的桑黄经历了近10a的不断认识过程。2012年,台湾学者吴声华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戴玉成教授联合发表的 “桑黄纤孔菌”新种被认为是真正的桑黄,并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8]。桑黄纤孔菌随后被组合到新建立的桑黄孔菌属,该种在长白山区极为稀少,仅模式产地有所发现。以上10个物种是长白山区被作为商品桑黄流通的种类。其中,杨树桑黄的市场认可度最高,也是韩国客商主要收购的种类,而暴马桑黄和小孔忍冬桑黄次之,其它种类的桑黄在市场上仅偶有发现,并不活跃。

2 吉林省桑黄产业现状

虽然吉林省桑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且栽培技术及产品品质位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尚存在的几个问题。桑黄的基础研究已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例如,桑黄菌段培养过程中的环境控制问题,污染率控制问题,桑黄品质与栽培技术的提升等问题尚未有标准答案。因此,充分发挥长白山区的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加强桑黄的基础研究,对于提升吉林省桑黄产业的竞争力十分必要;栽培原料短缺问题将是制约桑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木段原料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有必要尽早考虑可替换和选择的栽培原料;吉林省内尚未有桑黄的精深加工企业,不利于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避免桑黄市场的大幅波动,应尽早谋划建立或扶持桑黄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稳定市场。2018年吉林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成立了桑黄分会,旨在促进桑黄的相关研究,推动吉林省桑黄产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长白山区桑黄孔菌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桑黄——古老中药放新彩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桑黄纤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
桑黄液体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
红缘拟层孔菌发酵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