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副伤寒的防治

2018-01-19 10:45赵春生
中兽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菌苗副伤寒肺脏

赵春生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犊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以高温、腹泻为其主要特征,致死率很高。许多种沙门氏菌均可成为本病病原,其中以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最为多见。

1 流行病学

犊牛发病一般都在6月龄以内,以生后15~60天最为多见。每年6、7、8月多发,9月以后很少发病。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

1.1 饲养管理粗放。就甘肃省牦牛饲养习惯而言,在枯草季节,一般不补饲草料,靠自然放牧,春乏严重,产犊期间,正是草木萌动的时节,母畜多数乏弱,无固定圈舍,日牧晚归,饱受风霜;在挤奶期间,每天下午将犊牛与母牛分开,翌晨挤奶完毕才让犊牛跟随母牛,所以犊牛一夜不能吃奶;挤奶时,有的几乎将奶挤尽,有的又留得过多,致使犊牛发生饥饿或过食现象;有的牧工多将初乳挤出自食,犊牛吃不到初乳。凡此种种,均对犊牛发病有一定影响。

1.2 气候变化。一般连日阴雨,寒热突变,发病和死亡数增多。气候正常时发病较少。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呼吸加快,吃奶次数减少,有的不吃奶;被毛粗乱,无力,放牧跟不上母畜,喘气。鼻镜干燥龟裂,流鼻液,初为浆性,后渐变为黄白色粘性,咳嗽。喜喝水,有异食癖(吃毛和泥土),磨牙;时时发出啃啃声,有的病犊眼结膜发红,眼脸肿胀,流泪怕光;肛门红肿,多排糊状稀粪,有的初呈白色,混有末消化的乳块或乳计;有的混有血液呈红色,到后期变为黑青色;有的一开始即呈黑色或青砖色、恶臭,混有脱落的粘膜,如粘稠的鼻液或呈指甲大小的块状物(牧工称为“腐肉”),内含气泡;排这种稀粪的犊牛病情最严重,死亡也多;个别病犊出现神经症状,乱碰乱撞,腕、系关节发生浆液性关节炎,病程一般10天左右,少数可拖延至一个月左右;临死前体温下降至37℃左右。

3 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其次是肺脏和肝脏。

3.1 消化道,整个消化道淋巴结水肿,个别病例淋巴结充血、出血;胃肠道粘膜普遍增厚水肿、充血,尤以盲肠以后的肠段严重,回肠瓣充血、增厚,个别病例(20%)有出血斑点;肠道粘膜呈点状、带状出血,主要见于盲肠以后的肠段;多数病例真胃内充满酸奶样块,小肠内容物主要为黄色糊状物,个别病例亦有酸奶块;盲肠以后肠段内容物主要呈黑绿色糊状,混杂血液,尤以直肠部为甚。

3.2 肺脏,肺门、纵膈淋巴结水肿,充血;肺脏不同部位都有大小不同的红肝变区,有两侧在肺心叶部有粟粒大至核桃大的化脓灶。

3.3 肝脏,大多数病例(80%)肝脏发黄、肿胀。一些病例(40%)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3.4 心脏,心肌变软,似煮过样,并有白丝状条纹(50%),心内膜点状出血(30%)。

3.5 肾脏,多数病例(70%)肾脏发黄,个别病例皮质部有充血区。

4 治疗

4.1 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ml,肌肉注射。

4.2 抗菌药物治疗,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金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也可应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按每千克体重70mg,口服,首次剂量加倍,每日2次。腹泻脱水时,可补水,补碱,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 1000~2000ml,5%碳酸氢钠液 50~150ml一次静滴。日注2~3次。

4.3 中兽医治疗以清热安神、活血祛瘀、滋润收敛为治则,方剂:柿蒂 10g、乌梅 10g、黄连 15g、柏子仁15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5 预防

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5.2 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ml,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ml,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ml。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猜你喜欢
菌苗副伤寒肺脏
款冬无菌苗的扦插与分株繁殖※
肺脏超声在新生儿肺不张 肺实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猪屠宰检疫中肺脏病理变化与处理分析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研究
猪丹毒的发病机理与防制措施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丹毒的发病机理与防制措施
羊副伤寒病的防治
论耳与肺脏的相关性
仔猪副伤寒的中兽医治疗(防治)方法整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