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自媒体“合唱”与全球语境

2018-01-19 15:58卢辉
福建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群合唱语境

卢辉

随着新媒体力量的日益强大,全球化和消费化的浪潮、泛意识形态化的强势推进,2017年,闽派诗歌同样进入中国诗坛喧闹、多元的“诗歌景象”中,诗歌运动和诗人群体被无限张扬的网络媒介的虚拟空间所取代。随着全球语境的技术张扬远胜于精神疆域的特殊性,包括三明诗群、闽东诗群、漳州诗群、惠安诗群、反克诗群等在内的闽派诗歌大量呈现出“日常诗学”的写作趋向,大家更多地将诗歌视线投射在日常景象和现实“冷风景”当中。闽派诗人在“多元维度”中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对日常和无“诗意”场景的关注和重新发现,尤其是对生存语境的再发现和全球语境的再思考。正是由于对生存语境的深度挖掘,闽派诗歌的群体写作,无论是从题材、主题还是从语言和想象方式上既从容应对“日常化”的浸染,又努力超越日常生活所形成的强大的惯性力量而制造出的眩晕与茫然。

“空间地域”与“心理时长”

2017年,闽派诗歌在“空间地域”与“心理时长”的交融方面有不少上乘之作。地方视域中的“空间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绝不是简单的方位、容积等物理性的层面。比如:反克诗群巴客的诗歌《那个隐形人》就很有代表性:“那个隐形人,在你的课堂/点着不存在的头/那个隐形人,现在/坐在我的对面/喝着不存在的咖啡/那个隐形人,下午和我互换身份/他去我的办公室上班/我去路口,等待/一场可能的车祸。”“隐”的存在,其实就是虚拟的空间架构,这很符合反克诗群的审美范畴。巴客的诗总让读者如愿地找到他为人们凿开的“第二客观”,即“隐”中若“显”,“显”中渐“隐”的境地。由此看来,反克诗群最推崇的正是灵知主义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东西,他们的诗歌世界是人格化的力量所创造出的心理时长与神话体系。

诚然,2017年,全球语境、地方视域和文化根性对于个体写作的作用力也渗透到闽派诗歌群体之中。三明诗群代表诗人马兆印的“江南”情结就很令人玩味。他的“江南”看似泛指,却很殷实、富有质感。虽说他的“江南”带有很浓烈的书卷气,但经过他长年与铁轨打交道的历练,使他的“江南”明显带着“流动的、远方的、延伸的、神秘的、持重的”美:“在江南/我书中的涟漪正滋润流火/当我转身,合上书本,亲爱的人呀/我双肩的暮色正缓缓落下”(马兆印:《阅读二十行》)。不难看出,“江南”是马兆印的诗歌“表象”,“江南”给他提供了精神安顿之所,给了他忘记人生劳苦的那份热情与激情,甚至于欲望。在马兆印看来,“江南”表象尽管不是绝对的“实在”,却是他生命意志里的“情色”。所以,“江南”表象成了他所想要的一种偶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是一种超出他认识范围的、不受充足理由支配的“第二客观”。

很显然,在闽派诗歌群里,像马兆印这样既在画地域表象,又在演示自己精神疆域的诗人还很多。叶来的“县后”系列、梁兄的《大鼓山》、连占斗的《一座大山的词汇》、林典铇的《亲人》、叶玉琳的《秋风吹过大地,逝去的爱情很轻很轻》、阳子的《一块巨大的布》、康城的《南山寺》、黑枣的《亲爱的角美》、顾北的《那些不同的人间消息》、林宗龙的《把故乡装进帐篷》、叶逢平的《寺庙边的灯塔》、年微漾的《火车站的黄昏》、林传凯的《车间里的发现》、郑智得的《这个夏天,我的父亲在厂里》、李龙年的《在一匹马的眼睛里我读到了悲伤》、林忠成的《桃花把20年尘梦睡成一阵轻烟》、秋水的《熟透的红色》、曾章团的《镜像悬浮》等等,在这些作品里,闽派诗人所指或能指的自然实界,都是他们“地域表象”的外延,也是诗人们自身生存与意志的本体。他们的“地域表象”通过意志生命本体的显现(直观)来激活自身,进而让意志生命本体自身有了诗一般的沉醉、升腾、勃发。我很欣赏这些作品对“地域表象”有着哪怕是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动机),实质上的“地域表象”已膨胀为一种原始性的生命力的实体:充实、宏大,是一种超个人、超主体的原始般的充满激情的实在,是永动和矛盾、纠集和极乐,是万物之源。由此可见,闽派诗歌的“空间体式”向“心理时长”的延伸,搭建的正是生存时空与精神语境的生命构架。

诗歌自媒体“合唱”与“跨界发声”

2017年,面对新诗百年,其历史化和经典化被提上日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正在形成的自身传统已是事实。相比于其他省份,闽派诗歌加入到新诗百年的研讨与活动相对安静。不过,闽派诗歌与公共空间的对话、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与融合仍然成为本年度可圈可点的话题。2017年1月13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学院、冰心文学馆、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共同承办的“文艺的春天”诗文朗诵活动暨2017闽派诗歌春节联欢会在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成功举办,400多位福建省知名诗人、评论家、文艺界代表齐聚福州,共享诗歌盛宴。5月13日,2017闽南诗歌节——“诗歌与戏剧”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漳州开幕,国内外近30名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和剧评家齐聚闽南师范大学,围绕诗歌与戏剧、文学与艺术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分享戏剧、琴艺、茶艺、书画等传统艺能延展活动的心得。漳州诗群代表人物道辉创作并导演的诗电影《蝴蝶和怀孕的子弹》前后拍摄时间跨度约8个月,于2017年5月杀青。全长81分钟。这部“揪耳剧”以诗电影的形式,实现了新象征与后文学结构的嵌合,线性阐述,有意隐去人物动作和在现实当中的作用,使之达到虚幻叙述。这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与融合的新尝试,填补了闽派诗歌跨界表达方式的空白。作为三明诗群的操盘手,三明市文联设立了一个“三明诗群研创基地”,其核心是三明大森林一处名为“金丝湾”的美妙诗峡和被诗歌墙篱簇拥的诗歌屋,它是由几位当地作家艺术家发起打造、继而被官方提升建设的诗歌艺术活动场所,有着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神韵,吸引了众多诗人前往开展诗歌沙龙活动。这一基地联结周边各县市的分支基地,辐射五环,在创作、研究、朗诵、培训四路并进的基础上,演绎出上接云端、下接地气的格局。

2017年,令人可喜的是通过各种自媒体,大量闽派诗歌写作者拥有了崭新的发表和出版平台,他们借助新兴电子媒介发表作品、收获读者、自我经营。诗人本少爷主持的突围诗社微信公众平台,编选“中国新诗/百年百人”(诗人卷),引人关注;诗人陈客主持的西海岸文化平台,面向全国诗人,关注全国诗歌创作和诗歌的传播阅读;诗人叶逢平主持“泉州诗歌在线”微信公众平台,将泉州诗坛活跃的一面多元地展示在公众视野中;诗人昌政主持的三明诗群驿站,在“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的引领下,吸纳了大批有共同审美情趣的诗人参与交流与研读;阳子主持的“天读居民书院”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举行诗歌线上研讨活动,云集诗坛名家,氛围热烈;诗人离开主持的客家诗群微信公众平台,以客家祖地为缘脉,团结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诗人参与其中,声名鹤起;诗人吴友财主持的中国诗歌网福建频道,开辟“福建诗人巡展”专栏,为闽派诗歌推波助澜;诗人陈俊杰主持的“浮草诗社”微信公众平台,以展现闽派90后诗人作品为己任,展示闽派诗歌的新生力量。在这个诗歌自媒体“大合唱”的氛围中,像汤养宗的《无人岛》、叶来的《傍晚》、顾北的《一切都在赶来的路上》、本少爷的《少年游》、关子的《不能停止的练习》、南方狐的《风翻越峡谷》、离开的《手帕》、巫小茶的《沉默》、浪行天下的《拆迁外传》、秋水的《在雨中等一辆归家的车》、康城的《图书馆前》、守树的《失眠》、郑一建的《五凤街道》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或亦真亦幻的视觉画面,或交融互动的个人体验,或上口雅致的说诗式样,大大更新了受众对闽派诗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细碎、密集、互联、流畅、廓大的日常经验的建立,那么多含混的影像、位移的即景、浮沉的情状、跳动的心绪要走进受众内心,这得仰仗闽派诗人“说诗歌”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多半是诗人在统揽现实秩序与精神体例之间的思维产物。以汤养宗的《无人岛》为例:“终于明了什么叫没爹没娘,可以自己疯长/明了时光不但可以亂掷乱抛/还可以用来披头散发,用来不知老之将至/谁也不管岸边老螃蟹,拥有三妻六妾/天雷也不计较,一个人被顶用的魂魄/就是坡上快乐不过来的野山羊/而我在人世那头忙碌着/被人嫌弃长有山羊胡,小锯齿,有喜爱蕨类的小口感”。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要靠“有意味”的日常世相去填补,这有赖于诗人的智性。汤养宗对日常之“根”,对词,对世相,对稍纵即逝的感悟总是很“智性”地进行一番“调兵遣将”。《无人岛》对日常生态的扫描,使诗歌“本在”的发现品质和质疑精神得到立体的彰显。闽派诗人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现实秩序的复合体,让它们相互冲撞、相互挤对、相互融通、相互排列,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秩序或者是一种反哺现实的关系体系。应该说,生活的弯道之处,世象的幽微之处,情感的交集之处,思想的精密之处,是汤养宗这样优秀的闽派诗人极力想抵达的领地。他们在过滤和整合“日常景象”之后获得了一种更为普遍的象征意味、先锋精神和生存语境,形成了在日常之外的精神意象或地方视域的“闽派诗歌”。

呼唤力作与蓄势发力

2017年,闽派诗歌多样化的诗歌传播方式、出版渠道的拓展以及社会影响度的提升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民间诗刊的火热也成了本年度闽派诗歌的另一个年度话题。反克诗群的《匪夷所诗》、漳州诗群的《0596》诗刊、离开主编的《客家诗人》、施勇猛主编的《蓝鲸诗刊》、陈功主编的《净峰诗歌》等等,站在“全球语境”的角度上而言,它们的恒久性远胜于时效性,它们的绝对性远胜于相对性,它们的生态性远胜于同质性,它们的流动性远胜于固化性,它们的终极性远胜于参照性,它们符合全球语境的那种自觉的、持续的、原生的、参差的、多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显露出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2017年,闽派诗歌在喧闹、多元的“诗歌景象”背后,仍然存在扛鼎作品匮乏,在全国曾经打得响的一些诗人呈现沉潜状态,90后渐成气候的诗人凤毛麟角,一些颇具实力的民间诗刊渐渐淡出年度视线。

不可否认,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以消弭地区特征、文化区域、民族根性和地理景观甚至个体思想方式的“地方化”和“差异化”作为前提和代价的,我们已经目睹了个体性、差异性和地方性、民族性在这个新的“全球语境”时代所面临的阵痛。由此可见,闽派诗歌地缘诗学的诗歌实践具有韧性的一面,也具有不言自明的挑战的一面。比如,三明诗群的“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在全球语境与地方主义视域中,一方面具有不言自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如何与日常经验无缝对接与合理延拓;“山海相连”的闽东诗群,在看似日常化的真实的生存场景和南方性的地理学场域中设置大量的戏剧性、荒诞性、想象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推进具有更强大的暗示能量和寓言化的场景成了关键;反克诗群、新死亡诗派在经过语言之根、文化之思、想象之力和命运之痛之后,如何营造出比现实中的那些景观原型更具有持久的、震撼的、真实的力量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样,对于许多闽派诗歌文本而言,对日常经验的“叙述”光靠社会底层生态全息性还原还不够,还要善于打开遮蔽在常态生存中不会轻易显形的图像,叙事中要有智力的机锋和精微的细节力量,要从“叙述”这个互仿性很强的“公共面貌”中游离出来,让诗成为陌生而独立的标本,真正具备卓越的创生能力,这才是全球语境下自媒体时代闽派诗歌良性生长的生态圈。

责任编辑 石华鹏

猜你喜欢
诗群合唱语境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合唱艺术普及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合唱教学的美育功能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通俗歌曲改编为合唱的几点建议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