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数学教材

2018-01-19 01:30黄丽清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解方程等式性质

黄丽清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研读数学教材,用好数学教材.

一、理解概念,回归数学本质

数学的基本概念是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重要载体.对于数学基本概念,教师要从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等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方程的概念”教学片断.问题:①1+2=3;②5=7-2;③2y-2=6;④4m+2n=6;⑤0.7x-2=6.师:请大家讨论,上面的式子中什么地方不一样?生:③④⑤都含有字母,①②不含子母.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什么?生:叫方程.师: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师:这是一个新概念,请找出它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要注意哪些关键词?生:未知数、等式.师:对.判断方程的关键要素是:①是等式,②有未知数.练习:……

点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能识别一个对象是不是方程,却无法从这一概念中获取方程的思想实质.为什么呢?识别不同于认识和理解,就如同我们可以通过照片认识一个人,却无法了解一个人的全部特征以及他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什么是方程?教材除了给出方程的定义外,还补充了一句话: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这一句话是方程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突出方程的功能比强调形式化的定义更重要.从学生接触方程開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明白方程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二、关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体系

对于教材的理解,我们要明确教材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教材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前面所学的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解方程与解不等式都是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1等步骤,使未知数转化为已知.为实现这一目标,都需要运用化归思想,但两者的目标有所不同,前者转化为x=a的形式,后者则要转化为x>a或x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教学片断.……1.让学生解方程1-2x=0.2.说出解方程1-2x=0中每一步的依据.(教师边提问,边填写下表)

等式的性质

基本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

基本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ac=bc(c≠0)

师: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今天我们学习解不等式的依据——不等式的性质.

点评:通过回顾再现旧知识,为类比学习不等式的性质作好铺垫和准备.引导学生把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进行类比,同时指明不等式性质的用途.这样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

三、挖掘教材,关注数学思考

教材是静态,所呈现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深入理解,要透过树叶看到森林.

例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片断.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点.师: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生: ①从B→C;②从B→A→C.从B→A→C这条路更长.师:为什么?生:用尺子测量一下就知道了.师: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办法!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的什么定理来说明?生: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BA+AC>BC.师:对.如果BA+AC>BC,通过移项,是否有AC>BC-BA呢?生:是的.师: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生: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这样,我们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就有了哪几种方法呢?生: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下面我们根据这些方法,完成以下练习:1.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2.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5,x,则求x的范围.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的长分别2,4,该三角形的周长.4.已知AB=10cm,点C为一动点,当点C处于哪个位置时AC+BC有最小值?当点C处于哪个位置时AC-BC有最大值?

点评:这里对于三边关系知识,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采取设置台阶、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在练习环节,习题的层次性、功能性都很强.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第4题的安排,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挖掘,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猜你喜欢
解方程等式性质
解方程(组)的雷区
解方程“三步曲”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把握两点解方程
组成等式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厉害了,我的性质
速填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