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与着力点探析

2018-01-19 11:35邱雪情梁育民
南方企业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山市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

邱雪情 梁育民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明确9+2个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尤为重要,而中山市作为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起着贯通南北、承东接西的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山市的总体发展概况,然后根据中山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优势提出定位,进而针对所提出的定位就现存问题进行着力点探究,为中山市如何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山市;粤港澳大湾区;着力点

中山市总体发展概况

广东省中山市,古称香山,为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于1925年更名为中山市。2018年常住人口326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8.28%,同时拥有约80万人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中山市是中国五个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下辖24个镇区,其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以来在广东省排名第5(2017年被惠州市超越,排名第6),20世纪80年代与南海市、顺德市、东莞市并成为广东四小虎,是广东珠三角经济发展最迅猛的中小城市之一。总体来说,中山市是一座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现代化都市。

经济总量

2017年,中山市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全年生产总值(GDP)3450.31亿元,比2016年增长约6.6%(按可比价格计算),在广东省21个市当中排名第6位,较深圳、广州分别破两亿的GDP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全市人均GDP达106327元,增长5.7%,排名第5位。

由图1可见,自2011年以来,中山市的GDP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自2012年以来,增长速度开始变缓,在2017年更是达到增速最低点(不足2012年增速的一半),且已经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7.5%。所以总体来讲,中山市经济总量虽位居广东省前列,但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产业结构

2017年,中山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6.89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1734.9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8.45亿元,增长9.1%。中山市产业结构档次较低,第二产业增加值长期占据GDP的一半以上,实际上,中山市的工业内部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生产环节为主,代工(OEM)比重过大,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处于价值链底端,随着人口红利和环境资源优势的逐渐消失,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也逐年降低。

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0.3∶47.8,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见图2),经济结构逐渐趋好,但趋势缓慢。其中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10.1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61.3%,增长势头良好。

科技创新

2017年,中山市专利申请量42168件,增长32.11%;专利授权量27444件,增长24.0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808件,增长21.49%;发明专利授权量1439件,增长23.7%;PCT专利申请量172件,增长12.42%。 近7年以来,中山市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都呈增加趋势(除2016年专利授权数稍有减少),但是数量多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相较之下发明专利的数量少之又少,且授权数增加量明显低于申请数增加量,这也是未来中山市要突破的一个方面。

据新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统计,2016年全国国家高新区共有2676家瞪羚企业,其中有15家企业来自中山市,营业收入平均值4.28亿元,营业收入三年符合增长率75%,科技活动投入强度3.2%,科技活动人员占比17.1%。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研发创新,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2016年中山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75.97亿元,位列全省第5,同比增长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37%,同比提高0.0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4。 相较珠三角其他各市,中山市处于中间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强对基础研发和服务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需要突破的重难点。

文化旅游

中山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文明城市”,是孙中山、郑观应、杨仙逸、阮玲玉、唐绍仪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同时拥有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或地区的80多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享有华侨之乡的美称。发祥于中山市的香山文化是我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当地居民的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等多种。

愈久弥新的历史文化为中山市沉淀下了很多或具有文化气息或具有浪漫情怀的景点,比如孙中山故里、孙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公园、情人大道、中山城等。但相比珠三角其他各市,中山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实际上存在很大悬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课题组运用IPA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显示(见表1),中山市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中排第3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文化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排名中占第6位,竞争势态偏弱,在文化旅游环境和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排名中均排到了第9位,竞争态势非常弱。这组排名说明中山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利用起来,文化旅游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及定位

2016年1月30日,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发布《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给中山市的定位是“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这些定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还要基于与大湾区其他10城市展开有效的合作和错位竞争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西翼交通橋头堡

中山市位于广东中南部,是珠江出海口的地方,向东与深圳、香港隔洋相望,向北与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相接,西临江门市新会区,南连珠海市,毗邻澳门,同时还是连接珠江西岸三个自贸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重要节点,是名副其实的珠江口西翼地理几何中心。此外,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中山市开始激活地理位置的巨大优势,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自深圳出发,途经东莞、南沙、中山、江门、阳江,至茂名的深茂铁路便捷了中山与深圳和其他沿线城市之间的交流,深中通道的建设则完全跨越深圳和中山之间一洋之隔的障碍,而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也为港澳与中山的合作交流开通了绿色渠道。

这样一种建立在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后天的交通建设优势基础之上的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角色,奠定了中山市作为珠江口西翼桥头堡的地位,注定将要成为湾区内东西翼融合发展的支撑点。

高端制造产业园

中山市的产业基础较为扎实,尤其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现有26万家民营企业,拥有3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配套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多达23个。市内拥有多个特色专业镇,是广东省内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其中小榄镇、三乡镇、坦洲镇、古镇入选全国“百强镇”。

从2017年的生产总值来看,中山市共有4个超过200亿元的镇区,分别为火炬区(413.15亿元)、小榄镇(316.25亿元)、东区(240.76亿元)和石岐区(208.45亿元),这四个镇区的生产总值之和占了整个中山市生产总值的1/3。中山市现有9个市级产业发展园区,每个园区都有强劲的产业支撑,比如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板芙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等等。

中山市在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突出,同时也在新能源、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光电设备等产业有一定基础。强劲的产业基础使得中山市在承接香港、深圳的产业转移和吸引高端发展要素溢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可以在丰富和支持澳门产业的多元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区域科研示范区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山市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员之一,建设进程加快,成功打造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火炬开发区,和省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翠亨新区。同时,落地了一批省级以上高端研发平台共385家,如哈工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科院创新中心、以色列创新中心等。

此外,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人才新政18条,来鼓励和吸引人才引进。中山市为这些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中鉴于翠亨新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科研团队和科技企业的入驻,譬如中科富海、智慧松德、中科赛凌等一批项目已成功签约。据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排名,中山市已经跻身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前20强,更是有在地级市排名第4的好成绩。这一优势给予了中山市一个契机,使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承载着区域科创研发中心示范区的角色。

宜居宜业精品城

中山市拥有丰富的山、海、河、田等生态资源,为中山市人民打造出一个天然的宜居环境。此外,绿色和谐的社会建设和政策引导为中山市人民打造出一个幸福感和获得感超强的宜居城市。

在环保建设方面,2017年中山市整治了115条内河涌和城区8条黑臭水体,淘汰黄标车4476辆,推广新能源汽车1023辆,现已建成4个湿地公园,3个组团体育公园和4个岐江河滨水景观带,入选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在民生福祉方面,民生财政支出比重达68.2%,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9.1%,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全区覆盖,并新增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5所,规范化幼儿园学位9745个;在社会建设方面,帮助解决6.7万非户籍人口落户,2.5万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获得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至2017年底,中山市已经5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6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4次获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而且还有联合国颁发的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人居奖”。

中山市的养老体系比较完善,基础教育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不论是对老人还是小孩群体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重点加强大湾区宜居宜业精品城市的建设。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结合中山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对应目前中山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现提出针对以下四个着力点的建议。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协调小组

在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给中山的定位里,“世界级现代制造装备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精品宜居城市”与江门定位雷同,“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和珠海区分度不高,而且中山虽然位于地理核心,但在广佛肇、深莞惠协同发展下,中山定位被边缘化。总体来讲,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严重,湾区内各个城市应当理顺关系,明确各自的定位,集聚不同功能,减少内耗,形成合力。

“一国两制”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是核心,以制度创新和突破牵引基础设施、产业、科技、贸易等各个方面协作发展。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加速融合,建议中央层面也成立专项协调小组研究推进。顶层设计上深度研究各城市产业类型,科学制定产业对接计划,推进全产业链合作,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局面。就中山而言,可以在经济质量上成为标杆的宜居、高生活质量城市。

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品价值

承接产业转移

中山市的产业结构处于低端品质,附加值不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品牌营销和金融扶持,恰好可以利用广深、港澳的优势资源,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建议加强重大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的建设,承接高附加值产业的外溢,提升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竞争力,同時积极寻找代加工工厂进行转移,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核心产品上来。同时针对中山市文化旅游环境和旅游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建议转接港澳高端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价值,挖掘更大的发展的空间。

吸引港澳投资

中山近几年投资总量不足,属于珠三角城市末尾,增速呈现趋势性下滑,从2011年的21.9%降至2017年的8.7%,尤其是工业投资从2011年的增长16.4%到2017年的下降0.5%。建议建立三地营商平台,吸引港澳投资,其也可解决澳门产业单一和香港产业空心化的难题,顺应产业多元化发展。

加快要素流动,创造一流科技

共建重大平台载体

共建重大平台载体是着力点。平台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建议搭建跨区域联合招商引资平台,跨区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跨区域的物流平台,打破分割化的物流管理体制,提升物流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搭建人才的跨区域协作平台,将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联合创新结合,区域间人才公用;搭建跨区域的政务大数据开放平台,实现政务、交通、环保、教育等领域数据互通,打造智慧城市群。

打造科技一流湾区

当前处于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的时代,突破“李约瑟之谜”,应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广东省相较于全国范围更有科技创新土壤,实力更为雄厚,势头更为强劲,包括正在建设的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香港也有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院所,深圳和香港在落马洲河套区合作建设港深合作科技创新园,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港创新圈。广东省在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提出创新驱动“八大抓手”,中山指标总体在中等偏上(全国第18位,广东第4位),但个别指标靠后(创新环境43位和创新绩效30位)。建议政府进行高层顶层设计规划,学习龙头城市的先进经验,比如湾区东岸有了广深科技走廊后西岸如何打造创新圈。中山市主要在于翠亨新区的建设,将其先天禀赋转化为发展新引擎;建设九大实体产业平台,尤其民众园、三角镇、坦洲镇的平台,民众园对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坦洲、板芙对接珠海横琴以及“两区一岛一湖”建设。

促进三地标准对接

加快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湾区内自由流动,首要任务就是构建三地资格互认、标准对接机制,尤其是包括金融、会计、设计、建筑、医疗等专业人员职业从业资格三地互认。推动税收改革,在9城实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建议实施具有灵活性、阶段性、过渡性的税收政策,先吸引后双赢,促进港澳人才来内地创新创业。推动自贸区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自贸区改革开放与广东省联动,实现自贸区内政策在珠三角的逐步推广。

优化宜业环境,打造宜居城市

社会治理

以问题为导向,做微观化處理;学习香港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体系,提升软实力,减少社会矛盾;加强三地之间的磨合,对于制度上相同的要整合,不同的要宣传,减少内地和港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环境保护

如今中山仍存在着土地污染严重的问题,可谓“未富先污”。部分镇区工业土地拆除工厂后新建住宅商品房,工业污染材料埋入地下,土地修复时间长且成本很高。以土地扩展和牺牲绿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难以为继,建议推动环保机制改革,发展低碳产业,倡导绿色生活。

教育领域

由于大湾区内政府层次的不同,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安排是根本之策。大湾区涉及两制三地,可借鉴欧盟的博洛尼亚协议。建议三地联合向中央申请教育联合发展政策,成立专项协调委员会,构建组织架构,并对研究型教育和基础教育做好定位区分,不同学校以不同的模式和标准进行考核,同时提高教育的国际化认证水平,促进教育融合并加快与世界水平接轨的进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经济学家,2017(12).

[2]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12).

[3]刘成昆.融入城市群,打造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分析[J].港澳研究,2017(04).

[4]李晓莉,申明浩.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建设路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17(09).

[5]覃成林,刘丽玲,覃文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7(05).

[6]马莉.中山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9) .

[7]黄丽,罗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的可行路径与难点——基于广东中山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2(07).

[8]李飞,杜云素.城镇定居、户籍价值与农民工积分落户——基于中山市积分落户入围人员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08).

[9]钟晟,徐刚,邹鑫.文化创新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9).

猜你喜欢
中山市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中山市南朗镇南朗小学作品集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中山市国资委发布首份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中山市四大医院近十年发展和竞争状况研究
玩具产品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