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8-01-20 19:47张冬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8期
关键词:血样研究组血清

罗 惠 张冬霞 于 红 李 影

(1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经典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在各种炎症以及机体组织发生损伤时含量不断的上升[1]。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肿瘤方面,认为该项物质是一种十分灵敏但非特异的标志物[2]。随着高敏感检测技术的不断引进临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可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日益得到重视[3]。本次研究就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随机抽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我科室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

参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6.3±8.9)岁。研究组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53~86岁,平均年龄(67.4±9.6)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8±0.2)年。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可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研究方法:使用的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主全部购自于贝克曼公司的原装试剂,所有的试剂均在有效期限内。样本主要使用的是新鲜的血样,对两组人群在血样采集前3周需要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嘱咐患者不服用影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指标的药物,血样采集前1天需要开始禁食,次日清晨采集血样,每位均采集3 mL的静脉血,同时利用离心机进行血清分离,可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对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6大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计量资料,采用±s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的数据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即(P<0.05)

2 结 果

2.1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0.62(2.63~19.26)mg/L;参照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0.87(0.31~1.43)mg/L。

2.2 研究组6大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组6大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研究组中,肺癌患者的10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6.17(2.00~12.62)mg/L;肝癌患者12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9.56(3.02~18.56)mg/L;胃癌患者8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7.56(2.84~16.59)mg/L;结直肠癌患者11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94(1.46~5.65)mg/L; 恶性淋巴瘤患者9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6.12(1.64~10.65)mg/L;多发性骨髓瘤10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6.34(2.11~15.43)mg/L。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研究组6大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究其原因:超敏C反应蛋白主要是由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介导肝脏进行合成,可进一步识别和激活影响炎症及防御机制的物质,可激活患者的补体,调节吞噬细胞的活性[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炎症、组织坏死以及损伤中的病 情评估、疗效判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清中的大部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在肝细胞中进行合成,少量的外周淋巴细胞产生,与生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与肿瘤生物性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6-7]。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可激活补体,活化淋巴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帮助患者将坏死物质从体内全部清除,从而进一步的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8]。

结合上述研究,对临床诊断不明确是否具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一步做出相关检查进行明确的诊断,提示患者疾病的进展以及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深究。

猜你喜欢
血样研究组血清
血常规样本采集时间、分装时间及放置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枫叶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