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和思考

2018-01-21 00:08尹君亮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牛场种植业饲草

陈 宁, 尹君亮

(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

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兵团开始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不少单位投巨资从国外购入安格斯肉牛,至今已达近万头规模。结合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对比团队在兵团多个养牛场(公司)调研的情况,对兵团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照本文中国内肉牛发展的问题,在兵团肉牛产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一些甚至很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1 发展肉牛的经营管理保障不足

1.1 缺乏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些单位投入巨资(近几年兵团购买的安格斯青年母牛多在1.4~1.7万元/头)进口肉牛,实施集中管理,牛做仍为公有财产,职工只提供劳务。因为对养殖和经营效果没有把握,无法确定合适的生产指标,故难以实行承包管理。这种模式下,若要养牛的职工在收入上满意(与团场其他从业者或与职工自己的期望收入相比),同时又要让牛的饲养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还要让牛能发挥正常的生产潜力,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和难以协调(或把握)的矛盾。也就是说,目前兵团良种肉牛养殖尚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养殖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产业发展的基础不牢。

1.2 肉牛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关系尚不协调

过去在养殖业上实施“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由于两大利益主体间利益分配、风险承担以及信用度等方面的问题,鲜有成功的范例。由于养殖户处在肉牛产业链的最初端,该环节生产周期长、投入多、劳动强度大、风险多、收入却相对低。而作为肉牛尤其是架子牛育肥环节,虽然也是养殖环节,但其主要依靠资金、城郊和育肥技术优势,周期短、风险少、相对利润较高。最后才是屠宰、加工和销售环节,即龙头企业,该环节不仅负责终端产品与市场的衔接,也能通过收购屠宰牛的价格机制影响养殖环节的运行。

2 饲料饲草资源保障不足

2.1 饲草饲料资源总量不足且价格较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饲草饲料资源是发展肉牛养殖业最重要的保障条件。因此,首先应充分了解我们全部的饲草饲料资源状况,并对其利用方案进行整体的布局,这与开发耕地时要对水资源进行筹划一样重要。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欠缺。虽然兵团范围内大部分牛场饲草料总量基本满足,但许多是建立在购买以及经济性比较差的基础上,很多牛场在饲草饲料供应方面有“断料”及“缺草”(种类单一)的情况发生,属“基本温饱型”,离“科学饲养”的要求还很远。

从条件上看,除九师、十三师、六师部分团场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可以成季节利用的天然草地(十师虽然有一些天然草场,但距离太远),所以目前各团场(公司)所购良种肉牛都以全年舍饲方式进行管理,所用饲草料全部购买。由于这些饲草饲料大多由农户通过耕种生产,所以往往价格较高,尤其是青贮玉米,有时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不达标。至于其他饲草,比如青干草,对于维持肉牛正常生理需求来说也是必须的,在新疆主要是苜蓿。2014年以来在北疆范围内,师、团间异地购买苜蓿到场价大多能控制在1.2元/kg以下,但南疆区域就不同了,许多地方麦秸价格居然达到1.5元/kg甚至更多。这对于当前肉牛的产出水平及综合效益来说,这个价格无法承受,所以许多牛场都将青干草投喂量控制在极低水平以降低该项成本,这将影响牛正常的营养和生理需求。如何实现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与保障,按目前的思维和算账方式可能无法实现,需要我们重新构建一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尤其不能将牛的养殖放在原有种植业附属的地位上去思考、谋划和布局,而应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类型、按照其固有的要求去实施科学规划并落实。

2.2 饲草饲料种类结构不合理

在总量欠保障的情况下,饲草料的结构同样存在问题。从科学饲养的要求上说,要保证肉牛正常生长以及牛肉产品的良好品质,其日粮配制对饲料饲草原料有不同的要求,但我们各师(团)因为种植业特点不同,产出不同,能提供的草、料种类往往具有地域特点以及品种相对单一。比如棉区的精料中会大量使用棉花加工副产品棉粕、棉籽壳等,而非棉区则会用葵饼、葵粕或豆粕等。饲草方面,棉区大都由外地购买青干草,而非棉区则自己种植,只是青贮玉米因为无法长距离转运,都在养殖场附近解决,大多以与当地农户签约方式为主。这种区域性特点带来的饲草料结构不合理,也是我们饲养实践中经常出现“有什么喂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喂什么”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饲草饲料资源利用方面,因地制宜是必须的,但科学饲养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才能满足肉牛的生长需要。

3 科学养牛的技术支撑不足

养牛的主要技术保障包括三个环节,即多繁、多活、快长。科学饲养是多繁、快长的保障,而科学饲养加上疾病防控才是多活的保障。目前我们兵团牛场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3.1 缺少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肉牛场既要有饲养、繁殖等技术管理与服务的技术员,同时也应配备合格的兽医技术员。过去团场配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是按畜群规模(以标准畜计算)以及分布地域范围大小来定人数,技术人员在连队(或养殖场)工作,业务上受团兽医站管理。但目前情况是:养牛场一般都配备了畜牧技术员,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大多难以胜任从饲养到繁殖过程中的技术工作要求,当然不排除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但对于兽医防疫及临床治疗人员来说,很多牛场却未配专人,防疫工作可交由团兽医站负责,但由于牛是大家畜,临床治疗的情况比较多,在这方面兽医站的技术人员不可能随时提供治疗服务,而牛场又缺专业兽医,往往会耽误一些临床病的诊治并造成损失。

3.2 缺少科学合理的饲养技术规范及执行力

牛场运行所需的技术方案缺乏普遍存在。一是没有制定符合各年龄段牛生长发育需要的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试行)。作为价值较高的良种肉牛,需要有较高、较合理和科学的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产出能力,才可能获得预期的利润。一个无法确定考核指标的生产管理必定是盲目的。二是对繁殖管理,多数牛场缺少对繁殖工作的整体计划和安排,缺乏专门针对犊牛各阶段的技术管理方案,也缺少相对固定且技术合格的配种员。三是新引进良种牛的牛场大都没有对引入牛做相应的系谱登记,也无力安排对引入牛进行必要的等级鉴定及分级工作,没有实施这些测量所需的设施和装备,无法对引入牛遗传品质变化进行监测与评价,这对引进品种牛资源利用最大化工作极其不利;四是部分养殖场虽然也有相应的技术规程,但由于管理及条件保障等原因,大多难以落实到位。

3.3 缺少有组织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

与兵团种植业管理及技术应用水平相比,肉牛产业在技术培训、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组织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的次数及频率、培训工作的规格以及培训工作的覆盖面(人群和区域)远不能与种植业相比,同时,培训后技术应用的效果因各方面的原因,差异也很大;二是兵团肉牛科研工作滞后且力量薄弱,自治区以畜牧科学院为主的肉牛科研力量不仅人数多,项目投入稳定,研究条件好,而且还有各地州基层科研力量协同,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能力的缺失有其历史原因,但要其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发挥作用,需要有超常规的措施才行。

4 缺乏肉牛养殖设施建设规范及环境控制能力不足

牛场规划和牛舍设计建造是关系到牛场诸多管理措施能否实现和实现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对牛舍设计与建造进行关注。

4.1 牛舍设计无法满足健康养殖和高效管理的要求

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有着漫长的冬季,寒冷季节里,包括圈舍内潮湿及有害气体浓度等都是肉牛多种疾病的诱发原因。不仅如此,对不同类型、不同月龄、不同生理时期牛的分类和精细管理、定额管理等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合理的设施条件的保障。可以说,圈舍设计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工作的成败。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不论是畜牧科研还是行政管理机构,都没有关于北疆地区尤其是适合冬季养殖牛舍建设的成熟方案或标准。由于圈舍设计与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科学,所以,冬季牛舍中除了湿度大、有害气体(氨、甲烷等)浓度高,而且肉牛经常是站在粪泥中,难以卧床,处在一种长期的生理应激状态,生长减缓甚至负增长,浪费投入且易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有资料表明,犊牛4月龄以前的死亡率平均在10%以上,这其中,冬季死亡率占整个犊牛死亡率的60%以上,由此可知圈舍环境对犊牛生长的重要性。不论哪个季节,保证牛有比较干燥的环境以及适宜的卧床很重要,这对于维持肉牛正常的生理机能非常重要。

4.2 牛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难度大

一头成年肉牛每天要采食20kg多千克的草料,排出几十公斤的粪便,粪污处理得当与否,不仅关系到牛场自身的卫生和防疫工作,也影响着周边环境的质量。我们在建牛场的时候常常是比较重视牛舍及其饲养管理配套设施的建设,却极少考虑粪污处理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对牛场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关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系统的考虑;三是建设和装备投入较大;四是在运行中还要投入人力物力,增加了养殖工作的整体成本。

牛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影响着饲养管理的效果,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随着养殖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家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思维来对待养殖业的环境问题。要保障牛场有良好的环境,一是在规划牛场建设时,从饲养规模、饲养管理方式、劳动管理定额、预期产出水平以及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实施环境保障工作的技术方案、配套装备、管理规范和劳动定员等;二是要确保环境处理工作按制度落实,同时控制其成本在牛场合理的承受范围之内。

5 利用奶牛生产牛肉的潜力挖掘不够

纵观奶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奶牛肉生产大国。兵团2015年末奶牛存栏24万头,基本上全部采取集约化饲养,但正如本文之前的分析,国内对奶牛业生产牛肉重视的不足,虽然原因很多,但这毕竟不合常理,也不利于奶业自身的发展,亟需得到重视和扭转。我们建议:一是要用好奶公犊来增加牛肉产量,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的试验,荷斯坦公犊3~4月龄断奶并开始育肥,投入强度为中等,到18月龄时平均活重达到550 kg以上,育肥效益明显;二是在不计划增加奶牛存栏数的情况下,将繁殖母牛的一部分尤其是最后一胎次的母牛用肉公牛杂交,生产的后代全部育肥,杂交后代具有更好的育肥性能。

6 对兵团肉牛产业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6.1 未来牛肉市场需求的走向

从世界肉牛生产统计数据看,全球牛肉产量从1990年代开始基本保持稳定,目前产量接近6 000万t,1990-2016年全球牛肉产量复合增长率仅为0.6%。其中从2012-2016年,呈微增长或负增长,产量和价格相对稳定,供求平衡,说明已处在稳定缓速发展阶段。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11年的增长,我国牛肉总产量从2005年的568.1万t上升到2016年的717万t,复合增长率仅为2.29%。同时,从2012年起到2017年,我国牛肉生产总规模相对稳定,供求缺口仅占生产总量的约8%左右,处在一个缓慢增长或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人均消费牛肉量增长是带动牛肉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我国人均消费牛肉数量看,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该指标由人均4.37 kg增长到5.6 kg,总增幅也才28%。虽然与世界人均消费牛肉10 kg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但从消费文化及习惯上看,这种差距未必就一定会追赶,近年来我国牛肉生产及消费量增长缓慢的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完全以国外的人均消费标准来预测中国牛肉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可能并不科学。

6.2 兵团发展肉牛产业的形势分析

兵团做产业的优势在于其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我们在种植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统一了种植技术从种子、农艺到装备和产品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了标准化管理,各项精准农业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而对畜牧业管理,大家习惯了千家万户分散养殖的管理方式,其好处是可以利用很多分散的资源(如秸秆资源、职工自有的棚圈、工余时的闲散劳动力等),其弊处是难以像种植业一样实施精准技术应用和管理。我们认为,作为引进肉牛品种,不论是放牧或是舍饲,不论是分散还是集约化管理,都应将技术应用能力和效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如果我们以对待种植业的思维来规划和落实养殖业的发展,像为种植业提供服务一样来重视养牛业,那么,养殖工作同样会有大的发展。

因此,要做好肉牛养殖工作,一要完善其经营管理模式,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要处理好投入主体(企业)和管理主体(个人)的关系;二要保障养殖用饲草饲料资源的生产和供给,并协调供需双方的利益均衡,实现持续保障;三要健全其各项养殖技术规范并保障其按要求落实,实现科学管理;四要保持兵团肉牛科研工作稳定开展,让科研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五要建立从繁、育到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并保障各环节间利益关系合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六要在牛肉加工方面做好与市场的衔接,促进全产业链的健康运行。

6.3 正确处理科学饲养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从产业技术要求来说,养殖业高于种植业,同时,养殖业周期长(牛妊娠期285 d,育肥牛多在18~20月龄才能出栏,而新疆当地牛品种或更长些)、环节多(繁、育),所需的技术复杂程度超过种植业,尤其是对个体的管理要求远远高于种植业(种植业重视的是群体而非个体)。由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亦应高于种植业,否则难以胜任这种复杂的管理要求。但现实中的情况是怎样呢?许多牛场的技术人员和饲养员等,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往往比不上当地的种植业从业人员,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待遇。相对于种植业来说,养殖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环境差。因效益不好,往往收入低,无法聘用到文化和技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造成牛场技术规范难以落实到位,无法实现预期的效益。实际上是将管理推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购回良种牛以及建设牛舍及相关设施、配套设备等,期待着它生产出比当地牛更高的效益,但我们却没有按“良种良法”的要求去管理,甚至没有按肉牛的养殖要求去管理。与其说是能力问题,不如说是责任和意识问题。我们应根据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等,为肉牛养殖设计出一套盈利模式并在生产中落实和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牛场种植业饲草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在亚丁(二首)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草地休牧、禁牧期家畜饲草供给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