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湖北粳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2018-01-21 07:40汪本福张枝盛李阳赵锋陈少愚程建平
中国稻米 2018年5期
关键词:籼稻粳稻湖北省

汪本福 张枝盛 李阳 赵锋 陈少愚 程建平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粮食作物种质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通讯作者:chjp609@163.com)

1 湖北省粳稻发展现状

1.1 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湖北省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5.9℃~17.0℃,年活动积温4 800℃~5 200℃,随着全球气候变暧,春季大于10℃的始期提早了4~5 d,秋季大于20℃的终止日延迟了3 d左右,每年的有效积温增加了80℃~100℃,能满足晚粳稻和一季粳稻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在农业部起草的2010年全国粳稻发展规划里,仅湖北、安徽、江苏3省划入了南方粳稻适宜生态区[1]。可见,湖北发展粳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条件。

1.2 粳稻种植面积起伏较大

湖北省粳稻栽培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部“三改”(单改双、籼改粳、旱改水)工作推进下,曾于上世纪50年中后期和70年代出现了两次发展高潮,如上世纪70年代其面积曾达到120万hm2左右。但此后随着杂交籼稻的推广,粳稻面积逐年下降,2005年降至2.69万hm2[2]。近年来,在“籼改粳”工程推动和粳稻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湖北省粳稻面积正逐年稳步恢复,至2015年面积已恢复至20万hm2。根据湖北省温光资源和种植结构分析,湖北省适宜发展粳稻的面积在80万hm2左右,同时,双季晚稻“籼改粳”的面积潜力还有20万hm2左右。

1.3 粳稻产量水平低于籼稻

自杂交籼稻大面积推广以来,杂交籼稻的杂种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单产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粳稻,一般来说,杂交籼稻单产比常规粳稻要高100 kg/667 m2左右。2002-2009年,湖北省粳稻平均单产为431.75 kg/667 m2,比籼稻低 85.77 kg/667 m2,低 16.57%[3]。此外,据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区试数据,湖北省2001-2010年审定的34个晚籼品种平均单产为501.4 kg/667 m2,比同期审定的21个双季粳稻品种高25.3 kg/667 m2;同期晚籼稻区试平均单产485.9 kg/667 m2,比同期晚粳稻区试高28.3 kg/667 m2[4]。

1.4 栽培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十二五”以来,在“籼改粳”项目推动下,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实行科研、教学、推广“三农”大协作,根据湖北省不同纬度地区温光资源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鄂中北中粳、江汉平原中晚粳和鄂西南晚粳,以外省引进优质品种筛选为基础,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初步研究集成了精确定量栽培、绿色调优栽培、机插秧等主体技术,配套了机械精量直播、双季机插、双季直播等辅助技术,促进了水稻栽培模式由产量型向产量、品质及安全兼顾型转变,为粳稻生产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5 品种结构调整和粳稻市场

湖北省水稻种植一直以籼稻为主,结构单一,不利于安全生产。寒露风冷害是湖北省晚稻生产的潜在威胁。粳稻耐低温能力更强,抽穗扬花对低温的忍耐比籼稻低3℃左右。湖北省晚稻的安全抽穗扬花期,籼稻要求在9月10-15日,粳稻则可到9月20日左右,比籼稻延迟5 d。即使在相同时间、相同强度的寒露风影响下,粳稻的受害程度更轻甚至不受危害。发展“早籼晚粳”的品种搭配模式有利于提高湖北晚稻生产的安全系数[5]。粳稻有一定感光性,适度迟插不会影响成熟,能破解中籼稻播期早、秧龄弹性短,不利于机械插秧的问题,种植粳稻是发展水稻机插的重要突破口。同时,粳稻抗倒伏能力较籼稻更好,不易落粒,降低了机损,更适合于机收。从增效增收的角度看,发展粳稻是新的增长点。粳稻出米率高出籼稻5个百分点以上,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定价比籼稻高15%~20%(2014年为155元/50 kg,比籼稻高12.3%)。如果湖北省粳稻扩大到66.7万hm2,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0亿元左右。

2 湖北省粳稻发展制约因素

2.1 自育粳稻品种少,中粳品种缺乏

2011-2016年,湖北省共审定粳稻品种12个(10个晚粳品种,2个中粳品种),其中自育晚粳品种7个,自育中粳品种0个[4],自育粳稻品种的缺乏是制约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自2012年湖北省实施“籼改粳”工程以来,从江苏、浙江、天津等地引种220多个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筛选种植,但由于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原因,引种粳稻难以发挥产量潜力,产量变化幅度为200.0~705.9 kg/667 m2,差异较大,且稻米品质差异亦较大,多年间稳定达到3级米标准的品种只占到30%左右[6]。因此,要推进湖北省粳稻发展,必须依据本省气候资源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粳稻育种工作。

2.2 粳稻高产稳产配套技术应用率低

近年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弱化导致粳稻栽培与耕作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湖北省水稻种植以籼稻为主,“籼改粳”后农民习惯按籼稻的种植技术管理粳稻栽培,而粳稻生产中所需氮肥较籼稻高,按照籼稻栽培的施肥量达不到粳稻高产栽培的需肥量,这也是导致湖北省粳稻产量低于籼稻的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粳稻栽培技术的宣传上缺乏工作力度,加上轻简化栽培技术普遍应用,部分地区过分强调轻简化,甚至向粗放式发展,导致粳稻单产徘徊不前,甚至下滑。

2.3 气象灾害频繁,病虫害严重

近几年气象灾害频繁,2013年局部高温、2016年全省境内的洪灾、2017全省范围7-8月份持续高温热害以及9月初的异常低温等都给粳稻生产带来严重危害。从病虫害发生来看,区域性的重大病虫害发生频率和程度呈加重态势,也给粳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7]。2015年、2016年稻瘟病、稻曲病发生严重,2017年部分地区基腐病流行。

2.4 粳稻流通呈弱势

目前湖北省粳稻产销对接脱节,粳稻市场收购价低于国家保护价,加上省内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没有进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收购,粳稻的价格优势没有体现。另受湖北省以籼稻为主的消费习惯影响,导致省内稻米加工企业对粳稻加工存在顾虑,粮源不稳、粳稻加工设备落后等问题都限制了粳稻产销难成规模。

3 湖北省粳稻发展思路

3.1 重点突出,适度推进,制定好粳稻发展规划

从地理位置看,湖北省地处北纬29°~33°之间,是南北粳稻种植过渡区,宜籼宜粳。湖北省适宜发展粳稻的面积约在80万hm2左右,其发展规划应立足资源条件,发挥区域优势,按照鄂中北大力发展优质中粳、鄂中地区大力发展一季晚粳和早籼晚粳、鄂东南地区大力发展早籼晚粳和双季晚粳的思路,宜粳则粳、宜籼则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积极稳妥的推进全省粳稻工作。

3.2 加强粳稻品种选育、引进与推广工作

湖北省发展粳稻首先要依靠本省的粳稻育种,2000年以来,湖北审定了200个水稻品种,其中粳稻品种只有20个,仅占10%,且均为晚粳品种,缺乏优质中粳品种,今后的粳稻育种应围绕适应机械化栽插和市场对优质粳稻的需求进行,以常规粳稻育种为主,兼顾杂交粳稻育种。其次要加快江浙等地区优质粳稻品种的引进,2012年起,湖北省陆续引进了100多个粳稻品种在全省进行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筛选工作,目前已筛选出甬优4149、甬优4138、南粳45、南粳9108、中稻1号等近10个品种在湖北省开始逐步推广应用。

3.3 加强粳稻栽培的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

湖北省自实施“籼改粳”工程后,引入了部分粳稻品种推广应用,但实际生产上采用的栽培技术大部分还是沿用籼稻栽培技术,往往会导致播种推迟、栽插密度和肥料施用不当等问题出现,从而造成粳稻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因此,要研发与粳稻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合理利用江苏等地区已经成熟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大田管理[8]、充分发挥生态适应性强等优势,探索粳稻的分蘖特性与需肥特点,充分挖掘粳稻品种的单产潜力[9]。

3.4 以规模化生产推进粳稻产业化

近年来,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已成趋势,土地集中后便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粳稻是大宗农产品,只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才会有市场,才能形成产业,应采取基地板块建设方式实行分片规模推进。通过大力推进粳稻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农机、农技、植保等专业化合作组织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统育、统插、统管、统防、统治、统收”等技术措施落实,强化先进实用技术到位,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与产品安全[5]。

3.5 加大政府对粳稻发展的支持力度

湖北是粮食生产大省,但目前面临以籼稻种植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10]。为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做强湖北水稻,做出湖北特色就必须要发展粳稻。首先政府在引导粳稻种植时应制定湖北省粳稻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认真总结水稻政策性保险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粳稻生产保险工作。其次做好宣传,创造发展粳稻氛围,整合资源在粳稻发展优势地区建立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强化对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和高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确保实用技术到位和示范成功,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最后研究制定省级粳稻发展大县奖励政策,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重点向粳稻生产大县倾斜,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粳稻生产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籼稻粳稻湖北省
从稻名演变看籼稻的起源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近10 年云南省育成的粳稻品种性状分析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