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车站中徽州文化元素的表达与应用*

2018-01-21 18:13张毅许政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包公徽州合肥

张毅许政

(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47099,池州∥讲师)

优越的地理位置赐予了徽州在文化艺术上的动力,前瞻性的文化生活和多种民族成分汇聚于此,使徽州这种恪守陈规的孜孜创造成就了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灿烂文化。徽州人开朗豁达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以及他们的多才多艺,被充分表现在辉煌的建筑及工艺美术作品之中。徽州文化的形成保持了自身的地域优秀传统,同时融合并吸收了其它区域的先进文化,在古老的艺术土壤和历史曲线中,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徽州文明[1]。将徽州文化特质植入合肥地铁车站空间,使合肥地铁车站成为展现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这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徽州文化元素

徽州源于宋代,于民国废止。而徽州文化的形成是徽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融、移植、同化的结果,是具有特殊、典型兼具学术价值的文化现象,是徽州先民追求和创造文化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发展、演变和进步历程的形象记录。徽州文化元素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喜好山水摹写的新安画派、徽州的版画与篆刻、徽州经典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的文房四宝等民间美术与可视化视觉设计图形等,这些徽州文化元素造就了其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徽州文化元素把当代的人们引入了一个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高度统一的崭新境界,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

2 合肥地铁车站空间的信息架构

合肥地铁1号线已经正式运营,2号线也于2017年6月20日开始试运营。1号线纵穿合肥市区,设置26个站点,线路长达29.06 km,北起张洼站,南至九联圩站,全部为地下线。地铁空间狭长闭塞,信息量庞杂,因此徽州文化导向性信息设计尤为重要。笔者在调研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将合肥地铁空间信息进行了分类:其一是基本功能信息,其二是艺术设计信息。基本功能信息的设计,既要充分利用抽象的徽州文化符号,更要考虑其导向功能,因此,既要彰显徽州文化,又要简单易识别,达到地铁导视系统设计兼有识别性与文化性的目的。而对艺术设计类信息来讲,是要将艺术设计与地铁车站空间紧密结合,在优化室内设计、调节地铁车站空间氛围、提升城市形象上更好地发挥实用效力。

地铁车站空间中的基本功能信息和艺术设计信息是地铁车站空间艺术的核心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互相交叉,都是工程师和设计师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

2.1 基本功能信息

合肥地铁1号线的基本功能信息总体以导视指向牌为主,以文化墙、普通装饰、广告招商信息为辅,实现方向指引和空间识别的功能。基本功能信息涵盖了公共安全服务类信息及地铁指示类信息两大部分。

2.1.1 公共安全服务类信息

在地铁视觉导视系统中,公共安全服务类信息起到辅助乘客寻找公共辅助设施和安全疏导设施的作用。例如,地铁站内的休闲座椅、出入站闸机、公共宣传栏、公共垃圾桶,这是地铁的基本服务职能。安全疏导设施是分散客流、保证乘客安全的重要设施,特别是对围栏支护、交通堵塞等的管理,关乎着社会公共安全及乘客安危。

2.1.2 地铁指示信息

地铁空间分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其指示信息由指示标志牌、警示牌、安全疏导标志等。地铁进站口显示的是当前的站点,乘客需按照指定的乘车方向及位置乘车。地铁站内部空间内容则更为全面,包含售票机、进站闸机、卫生间、问讯处、补票处的标志及位置,以及列车运行方向等基本服务信息。站台则需要提供的是当前站台的站名及已经运行结束的站点信息(都是以灰色显示)、运行方向等标志系统。当乘客达到目的地站台时,醒目显示的出站标志及楼梯的指示方向,引导乘客顺利安全出站。

2.2 艺术设计信息

艺术设计类信息是在保持地铁空间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达到优化地铁空间环境、继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功能。合肥地铁空间设计信息涵盖了建筑装饰设计内容与安徽地域人文信息两种。

2.2.1 建筑装饰内容

合肥地铁1号线车站建筑装饰通过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材料打造现代感和科技感。吊顶采用轻质铝合金条状带;承重柱采用当今高科技耐高温优质瓷砖贴饰,部分采用了线描式彩绘;扶手总体采用不锈钢材质。通过建筑装饰体现出合肥这座城市的创新型、智慧型、科技型的文化定位。

2.2.2 地域人文信息内容

目前合肥地铁每座车站的墙面都有多面主文化墙和辅文化墙组成,是传播安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诉说着安徽的文化历史。虽然墙面分割较多,但是设计上总体还是比较单一,没有能很好地体现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未来可以进行地域文化的延续设计,通过作品巨大的容量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加强空间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从时间广度和空间深度上展示徽州文化的魅力。

3 徽州文化元素在合肥地铁车站空间中的表达与应用

通过实测、问询、文献记录等方式全面了解合肥地铁车站地域文化设计与应用的现状,对徽州文化元素在合肥地铁车站空间的表达与应用进行解析,提炼出徽州文化中容易表述和识别的元素符号。分别从地铁站出入口、地铁站内部空间及标态系统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认识。

3.1 合肥地铁车站出入口中徽州文化元素表达

地铁车站出入口是连接城市空间与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的窗口,位置鲜明,常常位于城市道路的两侧,其设计对城市的建筑设计和风格取向至关重要。多年来城市规划一直倡导“有机建筑”,要求建筑须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让建筑自然生长。因此,设计师的设计需要保证人流疏散的同时,更要强调融合城市建筑风格,让地域文化在城市设计中蔓延创新。

合肥地铁车站出入口是独立式建筑,结构为塑钢结构,给人以轻盈的科技感;色彩为灰色,从上而下从重灰渐变到浅灰;结构之间为透明玻璃和少量的PVC(聚氯乙烯)饰面板。这种设计强化了主体结构、容积性及通透感,彰显了灰色的视觉标识性。其色彩来源于徽派建筑中雅致的黑白灰。灰色不仅仅是颜色素雅,更是对徽派建筑的礼敬。入口标志牌也是简化了的徽州马头墙,颜色为徽派建筑的黑与白;整体为方形,黑白两色视觉鲜明;采用徽派建筑马头墙跌落式进阶,将建筑平面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具有丰富的动态指向性,视觉上更具地域特色。

由调研分析可知,合肥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建筑,整体呈现的是现代化的框架结构,具有当代城市地铁交通的设计特征;在设计上大胆从徽派建筑的色彩和造型上提取文化元素,推崇的是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文化交融,将古代建筑厚重的文化特征融合于当代的轻盈钢结构和曲折多变的曲线,是当代建筑的成果也是传统建筑的营养所在。

3.2 徽州文化元素在合肥地铁站内部空间的新应用

地铁车站内部环境空间是乘客乘车换乘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展,同时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3]。地铁车站空间主要分为停留空间和通过空间两类。通过空间的文化元素应用性更强。地铁车站墙面、立柱、地面是主要的装饰部位。合肥地铁1号线主题文化墙采用了徽州典型的徽式三雕中的砖雕。其雕刻方式为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中的圆雕,将民间的民俗故事(如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呈现在地铁车站。

徽州制扇工艺历史悠久,是馈赠亲友、象征友谊的重要载体[4]。作为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在合肥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的砖雕墙面上也有体现,通过浅浮雕的方式展现徽州制扇工序,使过往乘客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陶染。

徽州版画来源于刻书,是徽州先民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镌刻在木板上,形成一幅幅形态优美、寓意深长的版画。版画内容多是收获、农耕、祈福、结婚等故事。合肥地铁1号线明光路站墙壁上展现的是徽州版画的工艺流程图,是徽州画家、雕工通力合作的结果。整副画面依靠白描手法,线条细如发丝,工整秀美,意境幽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合肥地铁1号线包公园站的文化墙设计匠心独运,由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历经8个月完成。现代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包公廉洁文化墙”、“包公脸谱文化墙”(见图1)通过浮雕壁画、灯箱等将包公园站打造成一座富有人文内涵和审美品质的地铁站。包公园站文化作品主要包括大型锻铜浮雕“包公生平故事”(见图2),“包公脸谱”艺术组合,“包公故里、清风热土”廉政主题公益海报以及站厅层部分柱体装饰4个方面。区别于写实的“包公生平故事”锻铜浮雕,“包公脸谱”以轻松浪漫的文学和戏曲中包公脸谱为创作元素,选取京剧、汉剧、徽剧、黄梅戏等剧种中的脸谱造型,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传播包公主题戏曲知识。9幅“包公故里、清风热土”廉政主题公益海报,将徽剧文化和包公文化、廉政文化进行融合,同时传递了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精神。在站厅层柱体装饰中,以浅灰色为主色调,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兰、竹、清风等形象和古诗词,表现出清雅的文化基调。

图1 合肥地铁包公园站的“包公脸谱”

图2 合肥地铁包公园站的“包公生平故事”

3.3 徽州文化元素应用于合肥地铁的展望

通过对合肥地铁1号线的考察,笔者对徽州文化中的典型元素进行了梳理修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肥地铁其它线路车站文化墙的设计理念。合肥地铁2号线已于2017年全线通车。2号线西起南岗站,东至三十埠站,穿越瑶海区的老工业基地和高新区,与1号线“开门红”的红色不同,2号线以蓝色为标准色。线路全长27.08 km,全为地下线,共设24座车站。是一条东西方向的骨干线,联系老城区、高新区、科学城,引导和促进高新区和科学城的发展。1号线、2号线的换乘站为大成站,其设计风格应与1号线一致,让乘客的视野不应有较大的跳跃性。2号线应增加徽州文化故事里的“百善孝为先”典故,选择在市中心的三孝口站表现该典故。这里人口流动性大,文化宣传更为重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重要场所。

徽州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中重要流派,影响范围广,涉及建筑技艺多。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也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人们自然对合肥地铁文化的展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笔者认为将徽派建筑通过抽象变形、符号传意、喻义重构等方式在合肥地铁站内进行空间分割或墙面装饰,使乘客真正领悟到徽州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让徽派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才更具价值。

合肥地铁3号线是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L形线,北端起于相城路,南端止于方兴大道,全长约37.35 km。由于3号线多数为绿色走廊,应该主打生态线,色彩以草绿色为主。多围绕徽州历史文化、皖南村落生态造物规划、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而4号线有具有徽州文化代表的“呈坎”站,其牌坊是设计亮点。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画派、文房四宝(歙砚、徽墨、宣纸、徽笔)、徽州刺绣、徽州灯艺等都是应该思索的设计主题。在地铁站内部空间表达徽州文化元素时,应多方面、有重点、分层次递进,结合站点名称进行特色空间的界面、形态设计,不但将设计进行统一、规范、标准,更要将传统文化进行衍变创新来适应多变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历史的传承意味着文化的孕育新生。地铁车站空间的地域性设计表达与应用,是城市轨道交通适应当今新的时代发展的文化因子。地铁车站地域文化设计最能代表地域性的文化特征。紧握时代文化精髓,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激励,让地域文化回归根系。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地域文化,是屈指可数、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在地铁建设中,应强化地域文化的提取和挖掘地域文化在地铁车站空间中的表达和应用。地铁文化建设是展示城市丰彩、连接城市意象的重要途径,是本土文化糅合、展示与创新的魅力所在。

[1]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魏天刚,王瑞.信息可视化设计在西安地铁导向标志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5):166.

[3] 胡靖怡.西安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表达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 吴珺.徽州符号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包公徽州合肥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徽州春雪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包公吃鱼
徽州绿荫
“包公”坐堂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包公与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