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人视角探究地方高校版画教学

2018-01-21 13:47苏虹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宜春版画育人

苏虹玮

摘 要:近年来,我国有着许多从事版画行业的艺术家、高校学者们在为版画这一日益沉沦的艺术形式进行着各种“把脉”与尝试,探讨如何摆脱当下日益萎靡的现实状况。这里面既有唯市场论者,也有主张技术转型的实践派,但真正回到原点,回归艺术的本质,回到版画教育带给人独特的育人功能上去反思教学问题的却是少数,文章正是以艺术育人、版画育人为视角,浅谈地方性高校版画艺术教学。

关键词:版画育人;地方性高校

[2017年宜春市社科研究“十三五”(2016年)立项课题“以育人视角探究地方高校版画基础教学——以宜春学院为例”研究成果(YCSKL2017——040)]

在我国,版画行业的发展从教育到市场、从群体到个体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即从上世纪最具有群众基础的绘画种类,逐步沦落到仅有的高等美术院校、个体版画家及少数政府扶持的所谓民间版画基地形式的行业窘境。作为2000年才合并组建,2005年才开设有版画艺术课程的年轻院校,宜春学院在版画艺术行业集体迷失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够满足当下宽口径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达到艺术育人的根本目的是时下的当务之急,也是多数地方高校版画艺术教育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语言脱节——地方版画群体现状

既然谈及地方性高校,自然离不开地方经济、人文特色等周边环境的孕育,以宜春学院为例,宜春地区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宜春学院为打造特色课程,版画自然当仁不让。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宜春地区在内的全国多数地方版画小群体都已相继萎缩甚至消失,这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地方高校来说,既是维持本地民间艺术发展的契机,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导致群体萎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经历重大调整,版画艺术不再为政治宣传而服务,导致民间版画家需要拿出更高的艺术水准来迎合市场。以宜春地区为例,相对偏僻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版画行业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的挤压,七八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优秀版画人才或是转行,或是出走于发达地区继续发展,人才流失严重,仅有的创作队伍力量薄弱,理念落后。

二是地方版画兴起于民间群体,艺术理论基础薄弱,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法长时间无法得到更新,缺乏和国内外顶尖艺术院校及版画家的学术交流,导致许多民间版画群体长期游离于当代艺术语言的规则之外,脱离了时代主流。在人才流失无法弥补之际,版画艺术语言的断档,才是地方民间版画群体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找准定位——回归艺术育人本质

地方性大学教育模式不同于专业精英型教育,它以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为趋势,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重点。为能够适应当下宽口径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笔者认为,需重新审视版画艺术的育人特质,充分发挥其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例如在日本,早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时期就已经非常注重版画教学,而他们的目的并非单纯普及一门手艺,更不是培养所谓的版画艺术家,而是看中了它独特的教育功能。这也同时印证了如齐凤阁在谈及高教转型期学院版画的定位及取向时所说:“由于版画材料的丰富性、制版印刷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实验性。在反复实验中,新的版材被不断开发,新的技法被不断利用,在此过程中,既养成了勤于探索的精神,又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这便是版画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1]

那么,版画艺术具体有哪些育人优势值得我们去深挖呢?

(一)版画艺术是当下最紧跟时代潮流的绘画艺术

版画艺术是由印刷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种类,不仅创作技巧可以直接借鉴当下印刷领域前沿技术,它的复数性概念更是体现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例如当代艺术家徐冰就认为:“当代社会与古典社会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复數性上,像版画这种‘将一块版不断翻印的艺术较其他绘画种类就自然有着与现代艺术更加密切的联系。”正因为有着如此突出的“现代性”优势,所以版画教育非常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升级中所要求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更好更快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版画课程教学中,应当拓宽版种创作手法,不断改革创新,引入多种材料与媒介,而不应受限于传统版画教学方法,脱离前沿技术应用。

(二)“实验性”特点与创造性思维的塑造

版画是门间接性艺术,在创作期间,通过对不同媒介物质进行处理、转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偶发性”因素。这种“偶发性”因素并不属于艺术家理性计划下的范畴,而是对“版”和“印”的感性处理的结果,是以非理性、突发性的形式而存在,因此,版画创作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在众多绘画艺术中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特点。它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实验、对印刷的实验和对多版种媒介语言转换的实验。而在这“实验”的过程之中,在以理性因素占主导的创作计划之下,如何控制“偶发性”因素,利用“偶发性”因素为创作目的服务,是每个版画创作者所需要经历的,这种“实验性”特点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在多种材料、印刷技巧、媒介转换的介入之下,“实验性”特征就更加明显。因此,版画课程相比较其他绘画类课程而言更加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更加强调创作过程的多样性而非作品本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上,版画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策划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版画创作需要经历从“版”到“印”的间接性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媒介的转换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而这种独特艺术语言又是版画创作者理性计划下的表达,在材料间来回转换时因非理性因素的介入又产生新的图式语言。因此,从草图到作品最终成型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经验理清前后顺序与逻辑,又因为版画创作过程中存在有非理性的“偶发性”因素,所以在整个计划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的预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则包括对材料性质、印刷工艺的把握与控制,因为版画作品具有很强的工艺性特点,所以整个创作流程需要扎实的手上基本功,对培养学生的耐心及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日本对于中小学版画课程的普及,也正是看中了其媒介转换的创造性及对动手能力的培养。endprint

(四)极强的开放性

版画是开放式的艺术,这种伴随着印刷技术而流行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全世界通行的语言,无论是东西方、古代或现代美术,都有版画艺术的存在。它的创作工艺是严谨的,但是内容和思维又是极具包容性的。历史上,许多重要的艺术家都从事过版画创作,而在现代,也有越来越多的从事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进行过版画创作的尝试,同样,当代不少成功的版画艺术家也在其他艺术行业有一定程度的涉猎。而这,得益于版画艺术本身也在汲取当代最先进印刷技术,有很强的设计、剪辑、拼贴等图式成份。所以,版画课程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美术学等传统绘画类专业学科的固有专业,还具备普及到设计类、传媒类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在这点上,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已将其普及至各个学科,培养人才素质的多样性。

三、因地制宜——紧跟地方人文特色

地方性大学在师资力量、硬件配置及地区资源等方面无法与优质大学相比较,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注重因地制宜原则,发掘地方特色。以宜春地区为例,1999年7月8日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江西省版画之乡”,2000年4月24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顶峰时期先后有4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重大美展,20多件作品被国家选送到国外参展,如此丰厚的民间版画艺术底蕴,宜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更应当发挥其当地的人文资源优势:

1.继承和发扬传统版画特色是根本。宜春版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纸漏版画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而彩拓版画对宜春版画艺术更具有历史价值,其以独特的表现力、丰富细腻的色彩、别具一格的特点,一度受到当时国内外版画界的重点关注,海内外参展无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版画教育工作者应将宜春的这一传统版画特色,融入到现代版画的教学与创作之中,并利用科研资源、市场新型材料及电脑新技术进行版画的开拓创新。

2.借助政府力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遵循“请进来,走出去”原则,与企业、市场对接,深入了解当下文化产业需求,利用学校师生资源与创作力量,将传统版画特有的图式语言,例如传统木刻语言的表现特点,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广告传媒等文化领域,既能实现学科融合,又能形成版画艺术周边产业链,形成经济效益,还能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技能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校企合作。

3.保持对版画艺术的高度追求。宜春版画若要重现当年辉煌,就必须走改革创新道路,但不能因顺应市场发展而放低自身艺术追求。在宜春版画发展的顶峰时期,不仅是版画在民间取得了普及与成功,在艺术层面也享誉中外。因此,授课教师在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教学与创作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版画艺术领域的研究,将宜春版画做成品牌,形成效益,才能更好地吸引艺术品市场及民众投资,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版画教学需紧紧围绕版画艺术的育人特质及地方人文特点因材施教,环环相扣。尽管宜春学院版画教学在硬件条件、师资和教学的多样性上还存在些许不足,但面对多数地方性高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宜春学院版画教学更需要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在继承传统版画特色基础之上加紧教学改革,突出版画艺术育人优势,满足培养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齐凤阁.高教转型期学院版画的定位及取向[J].画刊,2005,(04):50-60.

作者單位:

宜春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宜春版画育人
版画作品选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四月轻语
宜春吟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