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改革开放

2018-01-21 17:35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2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习近平改革

余玮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时,他坚定宣示了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

上任不到一个月的12月8日,广东深圳莲花山迎来了总书记习近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就任总书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选择了广东,“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时光荏苒。6年后,即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篇重要讲话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引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极大地鼓舞了13亿多中国人民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在地方任职时,就以改革者形象著称。回顾他的从政生涯,恰好契合了中国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历程。梳理他在各地主政期间的改革措施,不难看出其中的一脉相承与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他将地方改革的成功经验丰富发展为国家治理战略,与全党同志一起直面时代和人民给出的新考卷。

为了“最后一公里”的获得感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习近平那时正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他的父亲习仲勋在广东担任第一书记。习仲勋对改革满怀渴望,他向邓小平要“先走一步”的“尚方宝剑”,请求建立经济特区,为改革“杀出一条血路”。父亲的胆略和担当影响了习近平。美国学者库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来自一个改革者的家庭。更为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2005年和2006年我在杭州拜会了习近平,他当时就跟我们谈到全面改革的重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习仲勋从广东调回中央。此时,适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习近平正在河北正定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改革探索,提出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习近平曾如是说。当年,习近平经常骑着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奔波在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及正定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他在这里打开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大门,吹响了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号角,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

习近平经常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有时他还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大门也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后来,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一位乡干部回忆说,习近平做人低调,他吃过苦,熟悉老百姓,有生活体验,也很能团结人。通过朝夕相处,正定人民逐漸感受到,习近平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有着不一般的胆识智慧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的言传身教也直接影响、带动了当地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

很快,经他提议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从6个方面要求正定干部转变衙门作风,抓大事、干实事。在习近平的倡议下,正定县委工作驶入了“效率轨道”:克服文山会海;简化办事程序;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习近平初到浙江工作时,浙江已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城乡居民收入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习近平后来回忆:“2002年我从福建到浙江工作的时候,脑子里装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时浙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我这个接力棒怎么跑,来了干一些什么?”

在深入调研、深邃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在2003年7月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作出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八八战略”成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回望浙江的信访工作,2003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那一年,浙江全省推广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将下访的第一站定在浦江。

那时的浦江县,以信访量大、越级上访多而“闻名”。那天,习近平共接待了9批20余位来访群众,解决了一批久拖不决的难题。他告诉随行干部:我们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干部多下访,群众少上访。只要群众反映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都应千方百计予以解决。他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道:“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解难。既然群众有信访诉求,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去排忧,扑下身子去解决,切实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

“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是习近平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向世界的宣告。用“蛋糕”作比喻,习近平回答了改革“为了谁”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一论述,开宗明义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依靠谁”的问题。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改革矢志不渝的根本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是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强调,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显然,“公约数”比喻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的共同点。改革进入深水区,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汇聚更大范围的改革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习近平的为民情怀。

“获得感”,自习近平提出这个词语之后,中国改革的价值指向有了更精准的表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概括,新时代的改革就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要更好地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让改革效果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改革,必须立足于更高的起点,抵达更高的境界。

敢于“吃螃蟹”而让新风蔚然成风

1988年,习近平调任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受陈旧观念影响,当时宁德地区的干部纷纷占地建房。这也成为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经过深入调研,习近平主持召开地委工作会议,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突破口,并从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全面部署。有人提出清房问题牵涉面太大。习近平说:“你们是愿意得罪两三千名的干部,还是闽东270万的人民?”这一提问振聋发聩,人们瞬間领悟到这位年轻书记惩治腐败的魄力和决心,心中原有的些许犹豫一扫而空。经过一年多努力,宁德地区共查处7392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各县建房清查小组还对1982年以来全区占地建房进行全面普查,张榜公之于众,由群众监督举报。

在习近平的严格要求下,宁德地委风气一新。1989年3月29日,宁德地委、行署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12条。5月15日又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5条。

1990年4月,习近平离开闽东山区,主政省会福州。虽然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但当时的福州不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办事效率也差强人意。

经过调研,习近平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1991年2月20日的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他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在明确提出“马上就办”之后第三天,习近平带领福州市有关负责人到马尾,参加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研究起草福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的12条配套举措。这12条配套举措的出台,直接催生了首问责任制、办事限时制、红灯呈报制等制度。

2007年秋日的一天,即将调离上海的习近平特意来到上海市委各部门告别。离开市委组织部,他走到大门口,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汽车踏板,却又回转身,对组织部的干部们说:“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在习近平心中,党建工作始终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上海工作7个多月,他就先后三次前往瞻仰一大会址。地方调研,他亦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在上海市卢湾区,他提出要抓好基层党建,重点是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长宁区,他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按照习近平的要求,2007年9月底,上海基本完成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任务,组织覆盖率98.5%。2007年,上海基层党建全覆盖工作布局基本完成,达到90%以上的覆盖率。

10年后,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十八大以来,深度警觉党内思想滑坡、信仰缺失、腐败频发等现象,深刻分析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习近平上任伊始就向全党发出“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警告。他将全面从严治党摆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勇气带领全党开启了一场浴火重生的革命性锻造。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双重责任制、加强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加大追逃追赃工作统筹协调力度……一批“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硬招实招使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空前提振。

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赢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工作。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地处内陆的正定依旧不紧不慢,一些干部在思想上比较安于现状,缺乏对外开放、拥抱新事物的主动性。习近平认识到,干部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正定距河北省会石家庄近,离北京也不远,他在各种场合给大家讲沿海地区发展现状、国外的先进模式和改革开放的一些新理念。

1985年春,习近平率团到美国爱荷华州马斯卡廷市,学习当地的农业技术和畜牧业技术。在美国期间,他注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却并不盲目崇尚“西方模式”。基于对国情的深切认知,他提倡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学,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机械化。要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现实。”

1988年6月,习近平到福建东部的宁德任职。当时的闽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商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辗转闽东九县调查研究后,习近平认为,闽东经济要发展应该从加大开放和扶贫这两个方面发力。

到福州任职之后,习近平带领福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招商引资上“引大促小”,通过海外知名人士、著名企业家和大客商的带头牵引,影响带动一批中小客商来福州投资兴业。习近平曾用一则童话故事来比喻“开放开发”:谁得到了“金钥匙”,谁就能打开封闭的大门,获得所需要的财富。

当年,习近平还多次率代表团前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招商引资。有一回出访新加坡,一共呆了6天,每天忙完所有既定事项基本上到夜里12点了。回到酒店,还要汇总当天情况,碰头商量第二天的行程和项目洽谈计划,全部搞定往往都到凌晨2点多,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他总是亲自洽谈每个项目、接待每位贵宾,参与商讨行程安排……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既是巨大的战略机遇,更是挑战。第二年,习近平就到浙江任职,他冷静观察、洞幽烛微,谋定而后动,提出“三个千方百计”:“一是千方百计‘引进来,二是千方百计‘走出去,三是千方百计‘创环境。”为此,成功推動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07年3月31日,刚刚就任上海市委书记一周的习近平,来到浦东新区调研——这里,是他开启区县调研的第一站。调研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开发开放浦东这项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并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这年5月,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进行了新的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虽然他在上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对上海开放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思路,深深印在了上海行进的轨迹之中,引领着这座城市迈向卓越。

到中央工作之后,习近平一如既往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十八之后,他在很多场合都宣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十九大报告中,“开放”成为高频词,明确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定位。中共十八大至十九大之间,习近平到基层考察50次、累计151天,这既是对改革的访查和调研,又是对改革的宣讲和推动。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中这样写道:“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宣布‘一带一路的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

习近平一次次踏出国门,每到一地,都在积极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寻找“一带一路”倡议和各国发展战略之间的契合点,并亲自发声排除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杂音。无论是在非洲、欧洲还是拉美,“一带一路”无疑都是高频词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中国贡献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世界互利共赢的重要抓手。当然,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止“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八大行动计划……一个个中国方案,体现着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丰富了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

分享中国开放红利,共享中国广阔市场,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让全球获益。正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崭新事业”

2013年7月,习近平冒雨在武汉考察。他撑着雨伞,卷起裤腿,身上满是星星点点的泥迹。这次考察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改革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这一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和伟大实践在广袤的中国大地拉开序幕。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任组长。

正如习近平所洞见的那样,中国改革经过这么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事务繁忙,但几乎每个月召开一次的深改组会议,他从未缺席。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38次会议、审议通过36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共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每次会议都紧扣中国发展脉搏,与国计民生同频共振。经过新一轮全面深改,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司法顽疾逐步破解、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开、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习近平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经验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他生动地说,“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摸着石头过河要按照规律来办。他进一步归纳升华,“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吹响改革再出发号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他风尘仆仆,马不停蹄,都在部署改革新政,指挥对外开放。作为改革者,习近平留下的最大印记是他推动改革的广阔度和全面性。他的改革思想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有海外舆论称“习式改革”为中国漫长而惊人的崛起注入新动力。后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仍由习近平挂帅习近平领衔的,还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他认真审阅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亲笔修改。一位参与改革决策的人士说,新一轮改革强化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有利于破除“中梗阻”。

许多重大改革举措由习近平本人拍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的一直是“基础性作用”。讨论时,有人认为新提法跨越太大,建议暂缓,最后是习近平拍板定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参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一位学者回忆说:“没有习近平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一直以来,习近平始终以无比的定力和决心支持与保护改革开放这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他保护改革方向。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习近平一锤定音:“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他保护改革环境,其主持召开的第十七次深改组会议明确提出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他保护改革主体。“有恒产者有恒心”被写进中央文件,产权制度改革从顶层设计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吃了“定心丸”。他保护改革成果,严肃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

海外舆论称,习近平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为中国未来修建一条独特道路的严肃认真的改革者”,他“清晰的改革目标激励着整个民族”,“‘习式改革对整个世界都有正面示范效应”。

习近平说:“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经常对干部们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个比喻讲的是改革要看准目标、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肩负起政治责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他妙喻新时代的改革者形象:“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

仍要靠“关键一招”赢得明天

1818年,200年前,随着德国边境小城特里尔的一声婴儿啼哭,马克思诞生。1848年,170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1917年,近10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78年,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序幕。2018年,中国共产党人用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向马克思致敬。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史诗般的40年。改革让中国活力奔涌、万马奔腾。开放让中国打开大门、拥抱世界。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北京冬日暖阳,晴空万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豪迈宣言。掷地有声的话语,久久回响在人民大会堂,向四面八方广播……

中华儿女在聆听:“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世界也在聆听:“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的讲话历时80多分钟,现场响起32次热烈掌声。掌声,献给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历史,献给砥砺奋进的新时代,献给光明灿烂的美好前景!

2014年,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说过一段话:“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连续几个比喻言近旨远,习近平的铿锵话语显示出迎难而上的坚定决心。

2018年的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山峰是用来攀登的,河流是用来跨越的。走过40年,中国改革依然面临许多“娄山关”“腊子口”。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也让改革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如果说当年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犹如“一次小心翼翼的启航”,那么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则更像是“一次志在必得的进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1980年,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红了大江南北,“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唱出了一代人干事创业的热情。2018年,改革開放仍在进行时,中华儿女再一次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面向未来,中国仍然要靠“关键一招”赢得明天,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作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书写新时代的伟大故事。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习近平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标题党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