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津液”论炎-癌转化❋

2018-01-22 05:32由凤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可控性癌变津液

蓝 姝,郑 川,祝 捷,严 然,由凤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炎症和肿瘤的相关性假设被提出以来,慢性炎症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这一学说已被广泛认可[1]。“炎 - 癌”转化的西医机制相当复杂,且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是近些年来肿瘤领域的热点之一。 中医学历来提倡“治未病”理念,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准确把握“炎-癌转化”的中医病因与病机,能够为切断“炎-癌转化”进程提供思路,预防恶性肿瘤疾病的产生。本文从津液角度出发,结合对肿瘤炎性微环境的中西医认识,探析人体津液代谢的异常与炎-癌转化机制的关系,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机制提供新的方向。

1 非可控性炎症、炎性微环境、炎-癌转化

炎症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及各种组织损伤等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最常见又最重要的基本生理病理过程之一[2]。大部分情况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或药物干预后致炎因子消失,炎症消退。适度的炎症反应是对人体有利的保护机制,但在少数特殊条件下,致炎因子会对局部产生持续性的刺激,使炎症反应持续进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造成远大于致炎因素的损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或其他因素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某部分炎症持续存在而无法消退,组织细胞的损伤修复平衡被打破,细胞增殖失去控制,极可能产生癌变。这种持续存在、无法消退的炎症也称为非可控性炎症(non-resolving inflammation)[3]。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非可控性炎症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联,其参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两者密切相关。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环境,它不仅包括肿瘤细胞本身,是肿瘤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包括其四周的免疫、炎性细胞等各种细胞及附近区域内的细胞间质、微血管等生物分子。肿瘤炎性微环境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炎性微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炎性介质如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炎性介质通过一系列的作用改变正常细胞所处的环境,它们能招募炎性细胞造成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氧化损伤进而诱导正常细胞增殖,最终致使细胞基因突变。在持续性的炎性微环境“帮助”下,已基因突变的细胞继续增殖最终癌变。癌变组织产生后,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持续进行,使炎性微环境持续存在。由此可知,非可控性炎症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癌变的细胞同时能促进肿瘤炎性微环境的持续,使炎症无法消退。可以说,肿瘤产生、发展、恶化的任一阶段,均有非可控性炎症参与其中。

2 炎性微环境实质是津液代谢异常

高秉均《疡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 非阴阳正气所结肿, 乃五脏瘀血, 浊气痰滞而成。”怪病多为痰作祟, 痰邪致病多刁钻,许多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多与痰邪有关。古今多数医家认为癌病为有形之邪导致,其肿块多是痰、气、瘀、热等邪气相互胶结而形成, 而在所有致病因素中,痰瘀作为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非可控性炎症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与炎-癌转化这一过程存在密切关系。肿瘤炎性微环境导致恶性肿瘤产生、发展、恶化这一个过程,与痰浊内阻后,痰瘀相互胶结发为癌病的过程十分类似,两者不谋而合。而痰是因体内津液代谢失司、水湿不化停聚而成。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可以推测,痰与炎性微环境属于中西医对同一病理产物不同的理解。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的范畴,它的实质是津液代谢异常,笔者从以下两部分对津液与肿瘤炎性微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2.1 津液代谢与痰浊

“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古代医学认为痰的实质是异常的津液,因此,任何导致津液代谢异常的疾病均可导致痰的产生。津液与气、血、精一起构成人体,维持生命基本活动,是人体重要的基本物质之一,为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灵枢 ·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指出津液发挥濡养、滋润人体五脏六腑、脑髓皮毛的功能。关于津液的生成及输布,《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细致描述了津液在各个脏腑代谢的过程。人体摄入食物,食物入胃发挥受纳腐熟的作用,然后上输于脾,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生成富含营养物质的津液。津液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肾的蒸腾敷布、肝的疏泄和三焦的传输、大小肠分清别浊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输布至人体四肢百骸,发挥其濡养与滋润的作用。阴平阳秘,各脏腑协调则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外可敷布周身充身泽毛,内能注入脏腑、流于脉道, 环周不息,则痰无从而生。但当机体受到六淫、饮食、七情等因素影响后,脏腑功能失调,肺气失于宣肃,脾之转输无权,肾失封藏温煦,三焦失于通调,津液化源不足、敷布失司、排泄不能,最终津液停积体内化而为痰、饮、湿。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重浊黏滞,易于留存体内,胶结难去。若注入经络,则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痰湿混于血中,则生为瘀血。瘀血因体内血液失于流动停积而成,痰饮是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的产物。津血同源,瘀血与痰浊互化互长,一旦胶结则顽固难去。另外,人体气机贵乎流通畅达,痰湿水饮最易阻遏气的升降出入,使气机运行不畅。气滞易加重水湿的形成,《圣济总录·痰饮门》中记载:“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如《丹溪心法》云: “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痰浊、气滞、瘀血互相搏结形成癌肿。津液代谢失常是痰浊形成的根源,是痰浊、气滞、瘀血胶结形成癌肿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

2.2 痰浊与炎性微环境

痰是机体脏腑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后所形成的产物,属于有形的致病因素,其性重浊黏腻,但又能随气升降到达人体皮肉筋骨等各处流窜不定。还易兼夹他邪,阻滞经脉,导致气滞、血瘀变生他病,病理变化复杂。沈金鳌在其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记载:“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指出了痰易行、易聚、多变的特点,故素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炎性微环境中存在着的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能够招募炎性细胞,造成持续的炎症反应,诱导正常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基因突变。这一致病机制与痰所具有的易兼夹他邪为病的特点相一致。癌变组织促使炎性微环境持续存在,促进已基因突变的细胞继续增殖,最终癌变,表明炎性微环境与痰特点一致,他们都会破坏人体正常功能,促进肿瘤产生。肿瘤形成后又会促进两者的生成,两者均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可见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浊”范畴,痰浊作为津液代谢异常的产物,可知炎性微环境的实质是津液代谢异常。

为明确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具体对应关系,诸多研究学者进行了诸方面的研究。梁玉莹等[5]指出细胞黏附因子极有可能为痰的实质,因为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细胞黏附因子,使肿瘤细胞易黏附聚集为团块,细胞黏附因子与痰邪重浊黏滞的特点非常类似。王文萍等[6]致力于钻研肿瘤转移“痰毒流注”理论的形成基础和实践意义,并以细胞间质为突破点进行研究,强调其中的“痰毒”对加速恶性肿瘤转移有促进作用。李以义[7]则认为“痰浊”为肿瘤细胞和细胞间质生成的酶类,如水解酶、组织蛋白酶、胶原酶等,这些病理产物能促进人体肿瘤细胞的产生、增殖和转移。蒋明[8]致力于研究细胞外基质及间质具体成分,通过发现其与中医痰浊的关联性探究现代“痰”的实质。以肿瘤的细胞间质为着眼点,魏品康就痰证与肿瘤微环境的关联做了大量研究,将肿瘤之痰分为痰核、痰络、痰瘀,证明了肿瘤细胞和其间质之间的津谢失调与痰证理论的相关性,期望以肿瘤的间质细胞为突破点探究“痰”的实质[9]。

3 炎-癌转化即是津液代谢异常的渐进过程

炎性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炎性介质能募集炎性细胞,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癌变。炎性微环境的实质是津液代谢异常。炎性微环境产生初始,即是津液代谢失常初始,此时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废物内阻于细胞间质,病情较轻,其尚未与气滞、瘀血等邪气相搏结形成有形肿块,属于“癌前病变”。随着津液代谢的废物堆积日久,痰浊、瘀血、气滞相互胶结,最终形成有形的肿瘤。癌肿形成后,进一步引起机体津液、气血运化的障碍。随着津液代谢失调的加重,炎症进一步向恶性转化,炎-癌转化过程即是津液代谢异常的渐进过程。

4 结语

非可控性炎症是恶性肿瘤产生、发展、恶化的关键因素,炎-癌转化机制虽尚未阐明但其与炎性微环境有密切关系。痰浊是癌病形成的关键。肿瘤炎性微环境与痰浊属于中西医理论对肿瘤产生发展过程中同一病理产物不同角度的理解。炎性微环境的实质是津液代谢异常,炎-癌转化即是津液代谢异常的渐进过程。从津液角度分析肿瘤炎性微环境,剖析

痰浊与肿瘤炎性微环境的共通点,可以为中医干预炎-癌转化机制提供依据。目前关于炎性微环境的中医理论还很少,相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使用中医药阻断炎-癌转化过程、防治肿瘤发生发展将会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BALKIWILL F,MANTOVANI A.Inflammation and cancer:back to Virchow?[J].Lancet,2001,357:539-545.

[2] 李桂源.现代肿瘤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0-206.

[3] 张桂贤,刘洪斌,刘大卫. 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2): 197-201.

[4] KENNY PA, BISSELLMJ L G. Target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I]. Front Biosoi,2007,12:3468-3474.

[5] 梁玉莹.痰证与细胞黏附因子在肿瘤转移机制中的相似性初探[J].新中医,2006,38(12): 6.

[6] 王文萍,王垂杰,姜良铎,等.肿瘤转移的“痰毒流注”理论形成基础及实践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 4-6.

[7] 李以义.痰浊与癌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46.

[8] 蒋明.关于痰饮与细胞间质液PH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3,44(9):645.

[9] 魏品康,余志红,许玲,等. 中医胃癌痰证理论与细胞间质相关性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4:309-310.

猜你喜欢
可控性癌变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阻尼板振动复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研究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副乳也会癌变
《癌变 ·畸变 ·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绿色生态住宅声环境设计的可控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