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脾主肌肉”的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

2018-01-22 05:32孙玉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腰痛

孙玉信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郑州 450008)

“五脏所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但多年来对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五脏所主”理论在认识和应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其中对“脾主肌肉”的认识就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故笔者从《内经》经义出发,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谈谈个人的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1 “脾主肌肉”的理论来源

“脾主肌肉”是中医五脏所主理论的的重要内容,最早源于《内经》。如《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1],明确提出了肌肉是由脾所主,并对脾与肌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在体为肉。”由此可见,《内经》奠定了脾与肌肉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2 中医学“肌肉”的含义

众所周知,中医学认为肌肉是由脾所主,笔者认为这里的“肌肉”不能简单地与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肌肉等同。《内经》所说的“肌肉”应该是“肌”和“肉”的合称,都由脾所主。正如唐容川所说的:“肉是人身之阴质,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气所生,瘦肉是血所生。脾气足则油多而肥,膜上之油即脾之物也,在内为膏油,在外为肥肉,非两物也。油膜中有赤脉,属脾血分,脾之血足,则此赤脉由内达外则生赤肉。盖土为天地之肉,脾亦应之而生肌肉。”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的“肌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肌肉层(即瘦肉)以及脂肪层(即肥肉),并囊括了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如果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的角度考虑,这样理解“脾主肌肉”的内涵才算全面。

3 “脾主肌肉”的应用体会

如上所述,中医学的肌肉实际囊括了现代医学的肌肉层和脂肪层,笔者结合具体病案,从“肌肉层”和“脂肪层”两方面谈谈“脾主肌肉”的临床应用体会。

3.1 “肌肉层”的病变

“肌肉层”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解剖学上的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还包括一些黏膜、腺体,故“肌肉层”常见的病变有很多,如严重的手足皲裂、硬皮病后期侵犯到皮下的肌肉层,“手术后创口不愈合”,腰痛属于腰肌劳损者等都属于“肌肉层”的病变。笔者还认为体内整个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到直肠的黏膜都属于“肌肉层”范畴,这些部位发生病变也需要从脾来论治,如口腔溃疡、胃及十二直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还有常见的胃、肠等息肉病变以及胃下垂、唇炎、口唇发黑等,具体医案如下。

案1:健脾胜湿法治疗腰痛案(虚证):孙某,女,45岁,2015年3月10日以“腰痛1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有久坐工作病史,坐位约20 min即腰部肌肉酸痛难忍,伴双下肢困疼、腹胀,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动则乏力,大便溏,每日1~2行,小便调,舌质淡红、胖大,苔薄白,脉细无力。处方:黄芪30 g,党参20 g,炒白术30 g,当归15 g,升麻5 g,柴胡5 g,陈皮10 g,川断15 g,杜仲10 g,木瓜30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复诊时腰痛明显减轻,再进7剂而愈。

按:腰痛多从肾论治,但有些腰痛从肾论治效果却很差,因为一部分腰痛只伤及到肌肉层而未伤到骨,五脏之中脾主肌肉,故需从脾论治。如本案乃是湿浊留着腰部肌肉层发为腰痛,故用健脾胜湿法,湿邪一去则诸证自解。本案中气虚症状明显,故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妙在重用白术健脾胜湿,《名医别录》谓之“利腰脐间血”是也。

案2:健脾生肌法治疗术后肌肉不愈合案(虚证):患者李某,男,45岁,2015年2月7日以“右侧胫骨伤口日久不愈”为主诉初诊。患者2月前因意外事故致胫骨骨折,随至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创口日久不愈,创面色淡红,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溏,每日1~2行,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处方: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30 g,陈皮15 g,清半夏15 g,香附10 g,砂仁10 g(后下),骨碎补30 g,生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略作加减治疗20 d,伤口逐渐愈合。

按: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之精微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今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层失养,故见伤口长期不愈,治疗以健脾生肌为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之所以方简效奇,在于紧扣病机。

案3:化痰解郁法治疗胃息肉案(实证):欧某,男,38岁,2017年1月6日以“胃痛5月余”为主诉初诊。患者平素暴饮暴食,进食后胃痛不胀,食管处烧灼,口干口苦,大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细。胃镜结果示红斑渗出性胃炎,胃窦多发息肉直径约0.4 cm。辨证属中焦痰阻气郁,给予化痰解郁之剂。处方:苍术10 g,川芎10 g,栀子6 g,香附10 g,神曲10 g,半夏10 g,元胡10 g,川楝子6 g,陈皮15 g,茯苓3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10 g,僵蚕10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笔者认为,胃息肉属于中医“肌肉层”病变,属于“痰核”范畴,而“脾为生痰之源”。本案综合患者症状辨证属痰阻气郁,方选黄连温胆汤合越鞠丸加味,是笔者从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治疗“痰核”病的经验方,其中僵蚕具有化痰散结之功,是治疗“痰核”病的要药。据临证观察确有胃息肉患者坚持服用本方3个月左右,复查胃镜息肉完全消失者,且胃痛、胃胀等症状也消失。

案4:温阳解毒法治疗“口疮”案(本虚标实证):张某,女,36岁,以“反复口腔溃疡1年”为主诉于2016年5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喜嗜辛辣,反复口腔溃疡,以腮部、唇内、舌尖多发,溃疡面较大,色淡,疼痛明显,渗出物多见色清并伴有伪膜,口干欲饮,大便稍干,每日一行,眠差且入睡困难,心烦急躁,舌质淡胖、尖红,苔白腻,脉弦细有力。方选温解汤加减:黄芩10 g,黄连10 g,黄柏6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僵蚕10 g,蝉蜕10 g,生薏苡仁30 g,砂仁10 g(后下),桔梗10 g,赤芍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7剂后口疮疼痛消失,创面缩小继续治疗。

按:口腔黏膜属于“肌肉层”病变,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笔者认为本病多是阳虚有热毒所致,心脾阳虚、火不生土、运化无力乃本病之本,湿热毒邪循经上炎为本病之标,治疗以温阳化湿、清热解毒为主,方选温解汤加味。温解汤是笔者在前人“三黄二姜(僵)一附汤”[3]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创立的新方。方中制附子、干姜温心脾之阳、治阳虚之本,黄芩、黄连、黄柏清三焦之热毒。同时以砂仁配合黄柏,又有郑钦安封髓丹之意以引火归元;薏苡仁祛除湿郁之热;僵蚕,蝉蜕相伍升清降浊且解毒,是取杨栗山升降散中的2味轻清药,含火郁发之之意;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湿、清解热毒之功。

3.2 “脂肪层”的病变

正如上文唐容川所说“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瘦肉,肉是肥肉”。故“脾主肌肉”中的“肉”指的就是肥肉,相当于解剖学上的脂肪组织。临床中脂肪层的病变也很多,如常见的肥胖病、皮下脂肪瘤、“风团”样荨麻疹、乳房肿块等均属“脂肪层”的病变,都应该从“脾主肌肉”辨证施治,具体验案如下。

案5:化痰利湿法治疗脂肪瘤合并肥胖案:高某,男,30岁,2016年11月20日以“背部、手臂出现脂肪瘤1年余”为主诉初诊。患者背部、手臂皮下散在出现肉瘤,较大者如桐子,质稍硬,活动度好,不疼不痒,体胖,身高170 cm,体质量95 kg。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口淡,二便调,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缓。处方:苍术10 g,白术15 g,陈皮15 g,半夏10 g,茯苓30 g,猪苓20 g,泽泻10 g,桂枝6 g,桃仁10 g,冬瓜仁30 g,生薏苡仁30 g,僵蚕10 g,白芥子10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患者皮下体积大的脂肪瘤变软缩小,体积小的完全消失,体质量减轻5 kg,笔者为之惊奇。

按语:脂肪瘤中医称之为“肉瘤”,俗称“痰湿疙瘩”。此患者由于平素嗜食肉食,损伤脾胃,俗语说“鱼生火,肉生痰”,痰湿停聚肉里而发为肉瘤,治疗当健脾化湿、化痰散结,方选苍白二陈汤合五苓散加减。其中桃仁、冬瓜仁、生薏苡仁三药取法千金苇茎汤,是国医大师张磊涤浊法的代表药物,能涤除痰湿浊邪,故能收此卓效。

案6:燥湿消食法治疗 “风团”样荨麻疹案:郭某,女,60岁,以“反复周身遍起风团3月余”为主诉于2016年9月6日初诊。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遍起风团,瘙痒难忍,划痕阳性伴烧灼感,胃胀、嗳气进食后加重,眠可,二便调,舌质白腻,苔薄白,脉细。处方:苍术10 g,白术10 g,陈皮15 g,半夏10 g, 茯苓30 g,厚朴10 g,荆芥10 g,防风6 g,炒莱菔子10 g,神曲10 g,栀子10 g,桔梗10 g,连翘10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风团未再出现,继续巩固治疗而未复发。

按:荨麻疹中医称为“隐疹”,多认为是表虚风中所致,多从肺论治。但本案风团样荨麻疹至高起皮肤甚大,显然病变部位不仅仅局限在皮肤层且已深入至“脂肪层”,这与平常出现在皮肤表面的红疹样荨麻疹迥别。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石冠卿曾形象地称这类风团样荨麻疹为“脾湿疙瘩”,且多伴有消化道症状,本案正是此类,故用燥湿消食法治疗,方用苍白二陈汤合保合丸加味。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肌肉”是“肌”和“肉”的总称,囊括了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这些层面发生了病变都可以考虑从脾论治,这样理解“脾主肌肉”的内涵才算全面,以此指导临床才能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以上阐释,或有片面,请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6.

[3] 张磊.张磊临证心得集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24.

猜你喜欢
腰痛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腰痛专题学习的必要性
治劳伤腰痛药酒
我为母亲治腰痛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腰痛?
防腰痛体操
腰痛与腰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