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蜂窝:旅游社区如何做成交易平台?

2018-01-22 17:03周欣
第一财经 2018年4期

周欣

携程与去哪儿合并以后,国内在线旅游行业(OTA)陷入了一段长时间沉寂,直到一个月前,蚂蜂窝宣布获得1.33亿美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欧翎投资、GA(泛大西洋资本)、淡马锡、元钛长青基金等,人们才忽然意识到,这家成立十年之久的公司,早已不是他们印象中那个以旅游攻略为主的“UGC”平台。

2006年,基于对旅游的共同爱好,陈罡和吕刚一起创建了旅游社区蚂蜂窝。初衷其实是为旅友提供一个能分享各自旅游经验的平台。“你看再多的攻略,不如跟去过的人聊一聊。”吕刚认为,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搜集他们的“记忆资产”,也许某天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但当时,他们并不笃定这一点,包括在跟投资人接触时,也屡屡受挫—毕竟那是2006年,国内还没有年假的概念,小长假也没有出台,更别提“自由行”了。

当时比较流行的旅游类BBS比如绿野、磨坊等,大多采用第三方技术解决方案,特点在于“中心化”:没有标签,没有树型目录,不人工顶帖,好内容很容易消失在大量冗余的帖子里。蚂蜂窝创始人兼CEO陈罡认为,旅行者其实需要更多产品和服务,所以一开始,他们就自己写代码,构建“网状结构”,让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在小组里交流,并引入包括投票、照片PK等一系列功 能。

凭借这些特点,到2012年,蚂蜂窝已经积攒了上千万用户,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旅游社区。从最开始的文字记录,到后来的照片、视频,分享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人愿意主动去分享他们在旅途中的喜怒哀乐。”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在2013年第一次接触这款产品时,就对其社区氛围印象深刻,很快,启明创投便对这款产品做了B轮投资。

甘剑平认为,蚂蜂窝平台之所以会成为当时最大的旅游社区,主要是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同时,他认为这款产品所强调的“自由行”理念,也很符合未来消费升级的趋势。

2013年那个时候,“消费升级”和“自由行”这两个概念还不像今天这样被广泛提及。无论是甘剑平,还是陈罡、吕刚,都是因为自己酷爱旅游,才更早地感受到这一趋势。以吕刚本人为例,他曾经为了咨询“去非洲滑雪”的攻略,而在MSN加了17个好友。“在蚂蜂窝社区,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用户通过一己之力去解决旅行中的问题,虽然说非常惊艳,但体验并不好,所以我们认为这绝对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陈罡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道。

包括在网上搜索景区时,出现最多的推荐词都是“旅游攻略”。與之对应的一个事实却是,当时市面上的旅游类杂志和书籍,很少会提供这样的信息。陈罡认为,既然蚂蜂窝平台上有这么多真实的游记,为何不将它们提炼为旅游攻略为用户服务呢?2012年开始,蚂蜂窝开始了漫长的“数据化”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人工打捞和算法等手段,将一篇游记里的餐厅、酒店、景点等信息提取出来。在蚂蜂窝上,这些信息被称为兴起点(POI)数据,比如“北京首都大酒店”就是一个POI,App上搜索这一POI,下面会出现3337条点评,其中涉及到19篇游记。而在这些评论中,平台还会提取一些关键词,比如“服务很热情”“性价比高”等,以便用户更好地作出选择。

这同时对技术团队提出了挑战。游记本身是“杂乱无章”的,要转变为结构化数据,就需要更为聪明的算法,以及更快的计算能力。比如用户说“水果然凉”,算法就需要判断用户说的是“水”,还是“水果”。“中文的特点决定了分词时候的难度。”陈罡说道。

评论全都来自对游记的自动提取,这一点对供应商来说很有吸引力。陈罡在和一些酒店集团总经理沟通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蚂蜂窝的评论或许不是最多的,但起码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中高消费力客户。

结构化数据的另一个好处在于,蚂蜂窝团队很容易通过一个App,快速复制出上百个App。事实上,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为了方便用户在App Store上搜索,当时他们将App的名字改为“旅游攻略”,曾经还尝试推出了针对北海道、巴黎等各个地区在内的上百个App。这种几乎不费任何推广成本的方式,使平台快速新增了上千万用户。

在这么多个App当中,一款名为“嗡嗡”的产品,2013年上线之初曾被赋予很高的期待。这是一款可以让用户实时定位,并发表图片或视频状态的产品,有点像今天的“朋友圈”,区别在于它自带地理位置属性,并且能自动汇总出用户的旅行轨迹。

一篇游记几千字,附带几百张照片,一直以来,蚂蜂窝的分享都非常“重”。而这也是团队用半年时间研发嗡嗡这款产品的初衷。但一年多过去,这款产品的用户数始终维持在百万量级,不温不火。

关于要不要放弃这款产品,陈罡和吕刚两个人曾反复争论,最后还是决定“给它一些时间,让它沉淀”。2015年,团队将上百个App全都整合进蚂蜂窝App,但仍在非常显著的位置保留了“嗡嗡”这一功能。

陈罡现在对这款产品的定义是“小而美”。他以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为例,迄今为止她发了3000多条嗡嗡,去了58个国家、366个城市。在埃及、开罗、亚历山大……这位老奶奶用嗡嗡来记录自己在全球的足迹。“你能看到全球地图上的小图钉,就好像自己征服过这里。这是人们旅游记忆的一个载体。”陈罡说道。

在直播最火的时候,团队没有考虑过将这一功能加在嗡嗡这款产品之上。回过头来看,嗡嗡的气质其实和蚂蜂窝非常匹配。“我们是一头慢牛。”陈罡在采访中不止一次说出这句话。在他看来,旅游作为低频消费,不是纯粹娱乐化和工具化的一个场景,“它还是需要顺应用户的需求,提供更靠谱的推荐和服务。”

作为“一头慢牛”,蚂蜂窝这款产品在成长过程中曾遭受不少质疑。不管UGC内容还是由此衍生的结构化数据,人们一直以来最关心的问题是它将如何变现。“我们还是鼓励公司先做社区氛围,再考虑商业化变现。”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旅游市场都沉迷于价格战,而甘剑平认为,蚂蜂窝当时在商业变现的体量上和其他公司还存在差距,过早卖货意义不大,培养社区氛围才是重点。

“在那种泡沫高涨,大家都很疯狂的情绪里面,你要保持冷静,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陈罡事后回忆道。但他们始终相信的一点是,传统旅行社和OTA解决不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卖方市场会转变为买方市场,自由行时代也终会到来。

2015年,携程和去哪儿正式合并,陈罡认为这件事标志着OTA时代的落幕。为明确公司的目标,他们将logo改成了“蚂蜂窝自由行”。

为了研究自由行用户的特点,这两年,陈罡有一项重要任务是飞去不同地方考察。在美国纽约,他发现人们现在喜欢在环球中心的楼顶上俯瞰曼哈顿,已经很少有用户跑去帝国大厦游玩;在浙江千岛湖,他发现大堂里到处是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因为有了孩子,居住诉求已经从经济型酒店上升到了五星级酒店。“消费升级不是嘴上说说”,两年之内,他飞了30多万公里,在旅途过程中真实感受旅游市场的变化。

从签证、机票、酒店,到当地玩乐,对接优质供应商成了蚂蜂窝这两年来的重心。国内的春秋航空是蚂蜂窝最早谈成合作的供应商之一。2015年年初,陈罡走进春秋航空上海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对方还一脸诧异。因为没有听说过蚂蜂窝的名字,所以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向对方介绍自己的业务。“怀着极大的耐心和诚意”,反复沟通几个月之后,陈罡终于说服了对方,春秋开始愿意投入人力正式运营。

合作以后,春秋年订单量实现了100%增长,现在,春秋航空每年开供应商大会,都会邀请陈罡去演讲。它们已经变成春秋航空除官网之外最重视的分销渠道。

但蚂蜂窝整个团队都是技术出身,在做生意这方面其实经验不足,或者说根本没有经验。早期做“当地玩乐”的时候,因为结款问题,他们还与供应商闹过纠纷。要么是供应商填错账户,要么是团队自己记错,总之有不少供应商最后反映自己收不到款。一个月之内,蚂蜂窝为此更换了3个财务人员,最后,他们想出的解决方案是给每个供应商都打一元钱,收到了,就证明账户是通的;没收到,就继续沟通核实。

这种方法现在听起来“很傻”,却是团队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蚂蜂窝才最终走通了从内容到数据,再到交易的这条路线。

每一步转型都在计划之中。陈罡预料不到的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对交易的诉求会那么强烈,他认为这跟PC时代以“导流”为主的商业模式有很大差别。PC时代,蚂蜂窝在与供应商合作时以CPC(点击量付费)、CPS(销售产品数量付费)这些方式为主,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闭环交易成了主流。

“80后、90后真的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更希望使用方便快捷的这种方式”,现在,90%以上的交易都在蚂蜂窝的App内完成—供应商将库存放在平台,用户付完钱以后,平台再把钱结给后端的合作伙伴。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转化率大幅提升,对后端供应链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事实证明,内容在消费者的灵感激发、旅行规划、购买和行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只有把内容真正结构化,与所有POI发生关联,打通商品供应链,才能让消费者在做各种旅行决策的同时把旅行产品也一并解决。”蚂蜂窝D轮投资方元钛长青基金合伙人游磬基在解释投资理由时这样说道。

随着订单量的逐渐增大,平台逐渐有了更多的议价权。从最开始“有货为王”到要求价格优势,再到要求服务能力,迄今为止,蚂蜂窝已经更换了6代供应链。现在,它最在乎的是供应商对产品和市场需求的感知能力,比如最近它合作的一家供应商,其特点在于开创了“4+2”的旅行方式,即“自驾+骑车”,前者解决长距离需求,后者解决短距离需求。甚至还有一些供应商会专门针对二次元人群去设计产品和线路,这些都是蚂蜂窝认为比较优质的合作方。

细节决定用户口碑。蚂蜂窝作为平台,也经常会给供应商提出一些意见或解决方案。比如用户在订国外酒店时,很容易遇到抵达酒店后“跨日期”的情况,如果预订房间自动取消,那么用户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去解决这一问题。蚂蜂窝的解决方案是主动要求供应商提供免费接机包括延房服务。再比如去东南亚潜水,以前客人沒有那么多,浮潜的咬嘴可以重复使用,但平台现在会要求供应商置办一些一次性的咬嘴。

某种程度上来说,蚂蜂窝其实也是在帮助供应商完成升级。更早的时候,为更好地了解整个供应链,蚂蜂窝曾尝试自己采购资源,自营利润在10%以上,是平台利润率的两倍左右。但蚂蜂窝并没有持续去做这件事情,目前为止,自营也只是平台上很小的一个部分。“供应商的竞争能力是资源,我们的核心其实在客源。”陈罡说道。比如平台上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携程,现在就与蚂蜂窝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陈罡将蚂蜂窝的核心竞争力形容为T型结构,纵向是对供应链的不断升级,横向则是技术产品等互联网通用能力。据技术人员透露,他们现在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在3T以上。而所有这些数据加在一起,到今天已经覆盖了全球5100万个POI。2017年,平台流水已近百亿元,初步实现盈亏平衡。从收入结构来看,自由行交易和酒店占绝大部分。

现在,蚂蜂窝定义自己是一家“全球旅游消费指南”公司,它希望用户不仅能在这里看到更靠谱的攻略,还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一站式预订—通过自己的数据和技术去升级B端供应链,进而帮助C端用户更好地实现旅行梦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控B端质量,同时在用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社区氛围,也都是蚂蜂窝需要不断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