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景(三首)

2018-01-22 17:53张晓雪
诗林 2018年1期
关键词:汨罗岳阳楼水声

张晓雪

近 景——记“岳阳楼”与“岳阳楼记”

夜晚,楼空着。

仅有几粒尘埃在麻石栏杆,

窗梁栋柱的缝隙住过。

仅有十二扇紫檀雕屏,那上面的

“春和景明”为黑暗点灯。

它的用意与五谷和草木无关,

也不牵扯处方和良药,

更琢磨不到它对三层楼阁的

搀扶是用了乡音土语还是

字词结构。

总之,它最后煞费苦心,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圭臬,對木质檩条、斗拱、

盔顶以外的事物进行了

纠偏、加固。

白天,登楼的脚步往往是

阵阵洪流。楼梯震颤,

仰慕淤积,偶尔有飞檐上的

微风将出仕的念头打消。

窗外,船只像解除了鳞片的

鱼,被废黜、被放逐,

被假设的历史遗迹摇晃、

浮游。

没有桅杆倾斜,亦没有

烈日对“览物之情”的粉碎,

洞庭湖仍坚持它的庞大,

而岳阳楼,则尽力压住湖面

那此起彼伏的水声。

复 原——在南湖

(一)

那时,南湖本无初衷,

也不被着色。它无意与我和

天空挨在一起,成为一面

为引人注目而反光的镜子。

三年之后,池水依然静卧,

但并非互不相认。我们辗转

独步,参与彼此,复原局部

成片的树木和湖中碎去的

白银。复原岸畔春茶、龙山

云雾、不被危害的鱼和低头

挽起的手。

(二)

远处,天灯还在,草坪

依然是蝴蝶的温床。只是

时间正在磨损它的颜色,

正在坐等它没有知觉的衰老。

而弯曲的岸,揽着湖泊,

如封面延伸入室。那高过

水域的钢琴,它意外的白光

永远不是南湖多余的部分。

(三)

一度,或者总是,

我称南湖为夏天,称它为

同里湖、青海湖,而不是

仙湖、银湖、和香蜜湖……

从此,它不再是岳阳暂时

倾泻的景致,也不会因

偶尔的滞重而阻断

故事的流动……

江 外——在汨罗

(一)

忘记了江边有过的水声

和湿地对松杉的纠缠。

忘记了消失的生命如何

永远以旧掉的急流为巢。

对汨罗,江水之外,

必有记住的。记住其实

远比忘记意义难辨,

记住,远比江面的浮沉

更能抱紧险些被流水

取走的事物。比如夏天。

比如夜晚。比如

视线之内的默认和视线

之外的回音。

(二)

汨罗的村庄,我们走过去,

步子归黑夜所有。此时,

影子靠拢,呼应纷飞。

乡间小径上的狗,放开自己,

跟着外来人,一路吠叫、

翻腾,仿佛忍耐了几年的

安宁,要在空旷的暗处,

发出明白的声音。

村外,除了“像克拉科夫

上空伸手可摘的星星”,

找不到风,方向也无从辨认。

钻石镶在天上,光芒正为

长高的预言转动。彼时,

野草和坚韧、稻谷和温饱

是多余的。唯声音惶恐,

即使放在心里,那细微的

颤动,也会把星辰碰碎。

(三)

离开昨夜。汨罗的小院

有太阳依靠,有麦子堆起。

方桌干干净净,大碗里的

面和手里的筷子是认真的。

执手相看,孩童的身旁

正坐着母亲,母亲的身旁

坐着父亲的外延。生活

开始了,那是汨罗的景深,

深过任意一张图片,那些

源头沦陷的风景。endprint

猜你喜欢
汨罗岳阳楼水声
孙高华
黄昏的水声
诗“画”岳阳楼
有些水声,像乡音
吊屈原
观五朝岳阳楼
暮饮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