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精神在拉林铁路传承

2018-01-22 21:05李康平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匠隧道铁路

李康平

一段引起强震的央视视频

2016年10月1日,是国庆67周年的喜庆日子。按照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惯例,这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既没大庆、也无小庆的普通节日。然而,这天发生了一件引起中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乃至整个中铁二局集团公司、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都为之强烈震动的事,而事后的余震至今犹存。

引起这场强震的缘起国庆节当天晚上央视的一段视频。当晚,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第一集《大勇不惧》在央视新闻频道首播。这部《大国工匠》专题片的第一集里报道的第一人,正是中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的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

“彭师傅上电视了,上中央电视台了!”

“咱们彭师傅真了不起,成了大國工匠第一人了!”

“啧啧,大国工匠!彭祥华可真给拉林铁路争光了!”

“大家快看,中铁二局在拉林铁路出了个大国工匠彭祥华!”

“彭祥华,大国工匠,好样的!”

“……”

这消息一阵风地在拉林铁路迅速传开,在中铁二局集团公司迅速传开,在中国中铁迅速传开,在央视新闻频道所覆盖的全国范围迅速传开……

央视新闻频道《大国工匠》报道:彭祥华所在的中铁二局二公司,拥有出色的隧道爆破团队,承担过很多重大隧道的施工任务,彭祥华是这个团队的翘楚,被同事们公认为“爆破王”。

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和工友们开凿的是拉林铁路地质最复杂的东噶山隧道。拉林铁路的地质基础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缝合带,属地震多发区,在这样的地质构造带上挖隧道,几乎是在掏“潘多拉”盒子。

决定精准爆破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装药量,为此彭祥华一直是自己分装炸药,凭借多年分装炸药的经验,彭祥华能够把装填药量的误差控制得远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彭祥华说:“药量控制不当的后果,就是欠挖,或者超挖,爆破面一点都不光堂,这都会造成误工和浪费。”

隧道内爆破面上通常有几十个炮孔,每个炮孔中的引爆雷管都要按照设计顺序爆炸,不同炮孔之间的起爆时差,在十几至一百毫秒间,还不到一眨眼的功夫。

每个炮孔的相对位置精准装药量引爆时间等因素,必须作为相互密切关联的系统来考虑,让它们以最佳效果相互作用,以求得严格控制下的合适爆破力度,那些在外人看来狂烈的爆破,在彭祥华的耳中是旋律清晰有序地弹奏。

巨大的爆破声冲破隧道,浓烟冒出洞口,随后最危险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现场,检查效果和排除可能存在的哑炮,彭祥华阻止了其他工友近前,独自一人走进了隧道……这就是大工匠的担当,如山崖伫立,如长松挺身。

在拉林铁路,彭祥华的工友们为他能以大国工匠的形象能上中央电视新闻而惊喜,为他那平凡而又不寻常的事迹而震动。同时,工友们也在思考着:为何在看起来平常无奇的工作中,大国工匠却承受着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担当着常人所不知的职责重任,练就了一身独门绝技?

同样在雪域高原,同样在拉林铁路,同样是筑路人,彭祥华能行,我们为何不能?

震动之后是行动,惊喜之后是惊人。中铁二局拉林铁路指挥部将彭祥华事迹在职工中激发起来的那股子不服输、不示弱、不落后的劲头,因势利导转化为学工匠、比技能、敢担当的能量惊人的行动力,在雪域高原续写着一幅幅雄壮的历史画卷。

子承父业的工匠传承

彭祥华的父亲是中铁二局的老职工,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中铁二局成立于1950年6月12日,前身为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设立的、全国第一个铁路基建局——西南铁路工程局。改组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之后,贺龙同志亲自授予“开路先锋”的大旗。

中铁二局许多员工的父辈们也都像彭祥华的父亲一样,是中铁二局的老一辈筑路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高举着“开路先锋”的旗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后修建了成渝、川黔、贵昆、成昆、湘黔、京九、南昆、青藏等一百多条铁路线,总里程达九千多公里,为共和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彭祥华的父亲20世纪50年代参加过的成昆铁路建设,因其地形险峻、地质复杂,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被联合国确定为上世纪象征着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三大工程奇迹之一。

当年招工政策允许优先招收职工的子弟入职,因此,子承父业也就成为那时中铁二局补充新工的一个主要来源。中铁二局的职工子弟们顶替的不仅仅是父辈们的工作岗位,而传承的是父辈们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在筑路的每件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

中铁二局拉林铁路第二项目部副经理林文甫的父亲是中铁二局的一名老电工,林文甫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在中铁二局跟着父亲学电工。

林文甫问父亲:“是不是因为你是电工,就让我也学电工?”

父亲反问他:“那你想干什么?”

“我想开山放炮、打隧道、架桥梁,那才叫气派,才是真正的修铁路呢!”

“你可别小瞧了电工活儿!你先把电工学好了再说。”

果然,没过几天,林文甫就让“电老虎”给狠狠地咬了一口,差点要了命!那是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接电源,他没有学到根本,却只照猫画虎,结果触了电,带电的线头吸在他身上,电流击得他浑身打颤,身不由己。要不是父亲及时发现,从他身上挑开了带电的线头,他可能就彻底“交代”了。

“简简单单的电工活都干不好,你还想铺路架桥?”有了这次血的教训,父亲才现身说法给他讲:“干任何工作,可都别轻视大意了。不认真对待,都会要人命的!”

林文甫这才明白干好电工活儿并不简单,也这才理解父亲传给他的不光是电工技艺,而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啊!

从此他再也不跟父亲提出要改行去筑路架桥了,而是跟着父亲一心一意地学习电工,更学习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那股子劲头。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林文甫干过起重工、钢筋工、电焊工等多个工种,他始终按父亲的要求,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endprint

做电工他是好样的。他熟悉强、弱电各种电力电气工程施工、安装、拆卸、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尤其令他感到最有底气的,是自从那次被电老虎咬过之后,他再也没有触过电。有次施工中,由于电气设备故障需要紧急带电抢修,他从容自如地按照带电作业规范进行抢修,很快恢复设备供电,保证施工继续进行。

做起重工他也是好样的。他熟悉各种起重机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起重机,吊装大桥施工物料准确无误,常常一次到位。特别是由于他有电工的底子,起重机的电气控制柜的电器、电路部分如有故障,他处理起来更是“手到病除”,职工都称他是起重机“医生”。有次林文甫指挥桥梁施工大型吊装作业试吊,他及时把电流、索距等所有数据记下来。等到正式吊裝时,他已修正好的全部数据,提供给操作工,使复杂的吊装一次顺利完成。

做钢筋工他同样是好样的。他熟知钢筋品种、性能、规格、型号,根据常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结构施工图,对钢筋进行除锈、调直、连接、切断、成型、安装钢筋骨架,就像是儿童做手工一样娴熟。每每看到他亲手绑扎的大桥桥墩钢筋骨架、隧道拱架浇注混凝土成型,他就有种说不出来的痛快。

林文甫就这样经过多个工种岗位和多个施工项目的历练,从熟练操作工成长为工班长、施工队长,因为他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上了拉林铁路,被中铁二局指挥部任命他为第二项目部副指挥长。但是林文甫总不“习惯”于一旁指挥,还是习惯和工人一身泥、一身汗地在施工现场一起干。他说,看到彭祥华作为大国工匠上了中央电视台,我们更加以工匠为荣。不管干什么,我都还是中铁二局一名筑路的工匠。

第二项目部负责施工的令达拉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隧区岩石极易产生大变形。尤其隧道出口段落的细砂层十分松散,岩体自稳能力极差,按常规设计很难顺利开挖进洞。林文甫根据他的经验,结合隧道出口地质条件的具体情况,向中铁二局指挥部王俊指挥长提出增设钢管桩加固处理的建议,以确保安全进洞。为保证施工安全,王俊指挥长牵头与建设、设计、监理单位经过多次沟通,最终实现设计变更,在隧道出口50米段线路中线两侧10米范围增设钢管桩进行地表加固,洞口仰坡喷混凝土进行防护,修隧道出口导向墙、大管棚,终于成功完成令达拉隧道出口首次爆破,顺利实现进洞作业。

在郎镇1号跨雅鲁藏布江大桥4号江中桥墩施工时,按设计规范基坑围护采用旋喷桩止水作业。没料到2016年汛期雅鲁藏布江突发洪水,冲毁了基坑挡土墙。重新打桩,再采用旋喷止水效果不好。林文甫赶到现场观察,在基坑开挖连续工序一蹲点就是36个小时,发现问题就出在基坑下部挖空后,填入的泥浆被水冲走,因而不能止水。根据他的经验,建议改用长臂挖机,挖开后填入黄土,利用黄土自然下沉去堵住漏水点。采用了林文甫的建议之后,果然奏效,基坑漏水点很快堵住,施工又继续推进。

严师手下出高徒

袁万财,这位70后的壮汉,中铁二局拉林铁路第四项目部副经理,可是以“严”字出名的“工匠”师傅。

袁万财也是中铁二局职工子弟,他的父亲退休前是中铁二局高级木工技师。小时候,父亲常年在铁路建设工地上回不了家。有年放暑假,妈妈带着他去铁路工地探望爸爸。他曾远远地看到父亲立在大桥桥墩上,那时他还不知道那是在安装支护模板,只看到那桥墩就是在父亲的手下一节节往上长高的,他感到父亲伟大极了。

父亲木工手艺好,给他做了一套积木,从小教他搭房子、桥梁、隧道,而且每次只教一遍,就叫他自己搭。父亲教他很严厉,搭不成是要挨罚的。而每完成一次搭建,父亲都会给他表扬鼓励。

长大了,袁万财内招到了中铁二局。他跟父亲说,他想跟父亲一样学木工。父亲问他:“真想学?”

“真想学!”袁万财肯定地点点头。

“不怕苦?”

“不怕!”

就这样,袁万财在中铁二局的第一个岗位,便是跟着父亲当学徒,学木工。

那时木工还没有现在这样多的电动工具,锯、刨、砍、削、凿,全都是人工力气活,挺苦的。袁万财跟父亲学木工,父亲让他先打下手干力气活,一根原木下好线给他,让他锯开成方成板。开始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粗活没什么技术,可谁知道他一开锯、一抡斧,不是锯斜了,就是砍多了,刨板子也总刨不平,不知道废了多少料,更不知道挨了父亲多少批。直到他基本功练成了,父亲才教他下料、放线、打样,干结构复杂的精细活,把自己木工的全部手艺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儿子。父亲严格要求,教他技艺,才让他很快成长为父亲的高徒。他那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工匠精神,但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严格、认真、仔细、耐心,还学会了吃苦耐劳,以企业为家,铺路架桥做奉献。

袁万财在施工方面也是多面手,最初是跟着父亲干木工,再后来,因为施工需要,又干过石工、混凝土工、起重工、开山工等许多岗位,当过工班长、施工员、施工队长,到拉林铁路在中铁二局指挥部第四项目部担任了副指挥长,在施工中他像当年父亲严格教他那样去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看到自己的同事彭祥华作为“大国工匠”上了央视新闻,他很受鼓舞,把这看作是中铁二局筑路人的荣誉,是拉林铁路的光荣。这以后只要在施工中发现问题,他就严厉批评:“这怎么行?立刻整改!我们可是大国工匠!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因为干过木工,常常只用一只眼吊线、看水平,袁万财的眼睛练就出火眼金睛一般。他到工地走一趟,搭眼一看,就能看出哪里有问题,哪里有违章。有次在堆巴特大桥施工现场钢筋工正在绑扎钢筋骨架,他凭丰富的经验,一眼看上去有段绑扎得不顺眼,他走过去拿随身带的钢卷尺一量,果然钢筋焊缝长宽高都没有达到要求。他二话不说,叫来工班长就要求返工重扎。工班长怕麻烦,也怕耽误下道工序,还有点强辞夺理。可是袁万财对钢筋绑扎的要求规格标准都装在心里,他脱口而出:“按照规范要求,搭接焊和帮条焊时钢筋的搭接长度,双面焊不小于五倍D(钢筋直径);单面焊不小于十倍D,同一垂直断面上不得有两个焊接头,应分别错开500毫米以上。按照这个标准,你自己量量是不是符合?”endprint

这下工班长没词了,只好返工,可心里还在嘀咕:这个“严”(袁)经理眼睛真“独(毒)”!不知道是工班长的口音问题,还是他故意为之,他一直叫袁经理为“严”经理。他也确实以“严”出了名。

为了保证返工的钢筋绑扎质量,袁万财说完之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跟着钢筋班的工人一起干,他按照标准绑扎个样子示范给他们看。一边绑扎,一边跟工班长说:“不是我跟你们过不去,是你们如果跟质量标准过不去,那么危害后果可就在后面跟你们过不去。标准就是标准,可一点马虎不得。你是工班长,大家可都看着你呢!你不带个好头,质量标准可就没保证了。我们现在干活儿,可要对得起大国工匠的称号哩!”

这就是大国工匠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要的就是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

离开堆巴特大桥,袁万财又来到朗镇2号隧道,施工队二衬班正在进行隧道二次衬砌作业,袁万财又是“独具慧眼”,他一眼就看出问题来。

二次衬砌台车是隧道施工过程二次衬砌中的专用设备,用于对隧道内壁二次混凝土衬砌施工。二次衬砌台车有30个捣固窗口,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对称浇筑,两侧混凝土高差不得超过0.5米,当本模混凝土方量比较大时,应适当放慢浇筑速度,加大看模力度。然而,袁万财看到却是衬砌台车只打开了24个捣固窗口,还有6个捣固窗口因为位置不顺手,衬砌班没有打开操作。

袁万财看到这种情况,立刻严厉地叫“停”!责问:“为什么只打开24个捣固窗口?还有6个为什么不打开?”

施工人员辩解说:“不顺手,操作不了!”

“怎么可能?”

“不信,你来试试!”

袁万财挽起袖子就上到台车上面去了,打开关闭着的捣固窗口,从施工人员手上接过捣固棒就干起来,一边干,一边问询看模人员,指挥着泵送速度。二衬班的施工人员看着袁万财干,自己在一旁感到难为情了,也操起捣固棒在对称端的捣固窗口一同捣固起来,直到封顶封满。

走下台车,袁万财还是不依不饶,严厉地批评了二衬班长:“你知道少开捣固窗口是什么行为?说轻了,是犯懒耍滑。说重了,是偷工减料,是对工程质量的严重不负责任,就是一种犯罪!”

袁万财的批评和他的亲自操作示范,让二衬班长和施工人员不由得心服口服,这样的事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职工说:“有‘严(袁)师带着,我们这些他的手下,保证个个都是他的高徒!”

工匠们的创新追求

中铁二局承建的拉林铁路第8标段地处藏东南的林芝和山南两市交界处,这里正是亚欧两大大陆板块碰撞隆升地带,平均海拔在3200至3700米之间,而且地质结构非常复杂。雅鲁藏布江从两岸大山高耸之间的峡谷穿流而过,雪域高原在河流切割和地质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发育成高山冰蚀——冰碛地貌、高山流水切割构造地貌、河流阶地堆积地貌以及风沙地貌。他们承建的32公里线路中,七座隧道占了一半以上的长度,其中五座隧道的地质條件极差,都属于冰碛层与千枚岩相纠缠的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其施工难度之大,列入了铁路总公司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科研攻关课题。

铁路隧道施工最怕的就是遇到这种软弱围岩。冰碛层和千枚岩都属于软弱围岩,岩石强度低、岩体破碎、赋存环境差,使其力学特征与一般围岩相比,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变形时间长、地应压力大,打一点,塌一片;这边刚成洞,那边又变形,甚至坍塌、突泥突水,很难掘进成洞,给中铁二局指挥部的施工造成极大困难。

中铁二局拉林铁路指挥部指挥长王俊心里明白,这回可是老工匠遇到了新难题,靠老经验是解决不了的,靠一两个工匠也无能为力,而要靠创新来攻克难关,靠工匠团队力量集体攻关。

于是,指挥部由王俊指挥长牵头,将指挥部和项目部的工匠团队组织起来,大家群策群力,为克服施工难题出谋划策。

为防止隧道坍塌,开挖班的工匠建议:“爆破掘进时,要严格掌握炮眼数量、深度及装药量,尽量减少爆破对软弱围岩的震动。”

支护班的工匠建议:“开挖后尽快进行初期支护,快速封闭围岩,减少岩层暴露、松动和地压增大而引发的隧道变形。”

测量班的工匠建议:“加强监控量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和初期支护后监控量测工作,及时指导施工适时调整支护参数,强化支护。”

指挥部总工程师王勇提出:“通过软弱围岩大变形地层时,各施工工序之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以保证隧道的限界。”

指挥部工程部长胡威要求:“施工前加强方案和作业指导书交底,严禁作业人员违反方案施工。严格控制仰拱开挖进尺,在软弱围岩段仰拱紧跟,缩短仰拱开挖后暴露时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经验之谈,也有创新之举,在此基础上,指挥部集思广益,形成了隧道施工防止坍塌的安全管控措施。

防止了隧道坍塌,隧道突泥突水的新难点又摆在中铁二局指挥部面前。他们承建的藏日拉隧道洞内有300米要穿越卵石土地层,而洞顶130米就是龙南水库;东噶山隧道洞内有一段穿越破碎段;朗镇1号隧道洞内正好穿越正断层;朗镇2号隧道洞内有1200米穿越破碎段及地表冲沟,这些都是极易发生突水突泥地质灾害,是中铁二局隧道施工的又一大难题。

为了有效防止隧道施工突水突泥,中铁二局的工匠们根据经验,再结合实际,又创造出一整套有效的整治办法,一方面利用超前探测手段,对施工掌子面前方30至100米范围内的山体进行探测,分析围岩情况、是否有潜水、水源补给、水质、涌水量大小、突水压力等情况,加强涌水地段地质预报。另一方面,严格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进行施工,采用帷幕注浆、超前导管、管棚等方式,堵塞渗水通道,降低围岩的渗透系数,控制地下水流失。同时,制定突水突泥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防突水突泥意外事故的发生。

代代相传是精神

任启涛,是个90后年轻小伙。2014年大学毕业之后,在成都一个市政工程实习一年。2015年6月拉林铁路开工,他就随着中铁二局上了拉林铁路。问他为何不留在成都大城市工作,要上高原来呢?endprint

原以为如今找工作不易,大学毕业能到中铁二局这样的工程单位,可能也是任启涛无奈的选择,可谁知任启涛不无自豪地说:“我是中铁二局的‘铁三代。我爷爷、我父亲都是铁二局的老职工,我能在我爷爷、我父亲的单位铁二局,像他们那样地筑路架桥,我感到很骄傲!”

任启涛从小就听爷爷和父亲不止一次地给他讲贺龙元帅给爷爷他们授予“开路先锋”旗帜的故事,讲爷爷父亲架桥的故事。因此,他特别喜欢大桥,从桩基到承台,从墩身到桥面,看到大桥在大江河谷中一天天长大,直到有一天大桥像彩虹般地飞跨天堑,他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来到拉林铁路,正好他被分到第二项目部的桥梁工地。刚开工,项目部副经理林文甫就带着任启涛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勘察,给他们详细讲解大桥施工技术要领、方案展开、设备配置,人员部署。在大桥桩基钻孔时,为了保证桩基的钢筋笼质量和灌注质量,林文甫带着任启涛坚守在现场盯控,给年轻人讲解桩基灌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在路基施工中,林经理又是经常带领任启涛他们在路基上进行巡查,从选料、筛料、开挖、填筑给年轻人现场讲解,使年轻人在较短的时间了解了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点,将路基很有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一一现场讲解。

林文甫还经常在周末空余时间开展知识技术讲座和座谈会,给任启涛和同期的年轻技术干部讲技术、教方法、传经验,也让任启涛他们自己讲讲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又该如何解决,林文甫再一一点评,给予指导。

林文甫就是这样在各种场合传、帮、带年轻人,让任启涛他们逐步成长起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有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快地也能够独挡一面,独立完成各项技术工作。在任启涛负责的第二项目部第5段路基施工中,任启涛也就照样学样,像林文甫那样大胆管理,严格要求,每天盯控在工地上,把好施工质量关,确保第5段路基在2016年底保質保量地完成填筑,得到了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监理单位的一致好评。

看到任启涛他们这批“铁三代”快速成长起来,已经能够担当起大任,指挥长马前卒忽然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没有永远的工匠,只有永远的传承。

是的,中铁二局曾经的骨干力量,被称为“铁一代”的老职工现在完全退休了,称为“铁二代”的中年职工已经接过“铁一代”的班,成为骨干力量;而年轻的“铁三代”也开始逐步走上重要岗位,担当大任。这就是工匠技艺的传承,是筑路事业的传承。有了这样的传承,企业才能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于是,中铁二局指挥部在拉林铁路现场开展了“导师带徒”活动。就是在大学毕业生或新员工入职到拉林铁路之后,选择思想好、责任强、技术精,堪称工匠的老职工,以“一师多徒”或“一徒多师”的形式,与新职工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书》,要求每位师傅针对徒弟的特点,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精心传承技艺,为各岗位培养优秀人才。

有的新员工第一次上高原,心里有种“恐高症”,心安定不下,更无心去钻研技术。身兼中铁二局拉林铁路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的王俊指挥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关心职工生活,搞好后勤保障的同时,在青年职工中开展学习和传承青藏铁路精神的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做好青年职工“传承精神、凝聚力量、安定人心、稳定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工匠精神的传承,青藏铁路精神的传承,对青年职工都是很大的触动,把他们心里那股不服气、不认输、不落后的劲头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工程部长胡威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老一辈从贺龙元帅手里接过“开路先锋”的旗帜,不能在我们手里褪色,更不能倒下!我们都是中铁二局人,一定要一代更比一代强!把中铁二局“开路先锋”的旗帜接过来,传下去!让大国工匠精神在拉林铁路更加发扬光大!

在拉林铁路,在中铁二局,代代相传的不仅仅是技艺,更加可赞可颂的是“开路先锋”的精神传承!

责任编辑/卢旭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隧道铁路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致敬!老工匠
进击,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