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前景及应对

2018-01-22 11:37曾凡斌夏燕
中国广播 2018年11期

曾凡斌 夏燕

【摘要】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将新闻人从常规劳动中解放出来。本文结合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点,分析其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机器人新闻写作带来的影响、挑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写作 人机协同 智能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智能机器人写作进入新闻领域。作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中的应用代表,机器人新闻写作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美国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起源,国外对其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自然语言生成和算法推荐等技术角度,评价机器人新闻写作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苏黎世大学教授康斯坦丁·尼克莱·道尔(Konstantin Nicholas Dorr)指出:以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LG)为基础的算法新闻,使得新闻业在角色转变、内容制作、新闻生产等方面迎来道德和法律的挑战。 其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不确定性涉及法律责任、信息可信度等。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赛斯·C.刘易斯(Seth C. Lewis)说:“算法可能会产生诽谤性的新闻内容。”

相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集中在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机器人新闻写作给传媒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喻国明指出:机器人新闻写作将带来 新闻生产的新变局、新闻人角色的升迁、平台型媒体的构建三方面的改变。从个案角度分析,以新华社第一个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为例,机器人新闻写作解放了生产力并扩大了自动化新闻生产优势。第二,机器人新闻写作对记者行业的冲击,包括记者岗位的减少、信心减弱、压力增大、岗位调整和男女记者比例的变化。第三,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喻国明教授认为:人机协同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关于机器人新闻写作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领域研究甚少,本文拟对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和前景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国内新闻业的发展对策。

一、机器人新闻写作应用领域广泛

机器人新闻写作利用算法程序,通过搜集各种相关信息,构建起容量巨大的数据库,以实现高效的数据抓取、分析和处理,拥有超出人工新闻写作的高效。目前,机器人新闻写作已被广泛应用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气象地质报道等领域。

(一)财经新闻报道

机器人新闻写作在财经领域的最早应用是美国汤姆森公司2006年用其撰写与财经相关的新闻,2010年福布斯公司也开始利用机器人报道财经新闻。在我国,首篇自动化新闻是《8月CPI同比上涨2% 创12个月新高》,发布于2015年9月10日,由腾讯公司的机器人Dreamwriter完成。2016年5月,《第一财经日报》不甘落后,推出新闻机器人“DT稿王”,用于撰写财经新闻。

(二)体育新闻报道

里约奥运会上,“今日头条”开发的机器人“张小明”在数据库更新两秒后即完成撰写发布稿件全过程,自动配图功能使得报道更加完整,自动生成的“实力不俗”“笑到最后”等词语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人情味。《华盛顿邮报》的写作机器人Heliograf 在推特上更新了600条消息,实时发布奥运会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在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上,封面传媒的机器人记者“小封”秒发新闻,半月内发稿542条,日均发稿量26篇,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亿人次。

(三)气象地质新闻报道

早在2014年,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就曾利用机器人Quakebot在震后3分钟内抢先发稿。九寨沟地震新闻是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花25秒写的,将地震位置、震级、震源、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庄、周边县区等元素全都容纳进去,并配有4张图片,不逊于人类编发的能力令人震惊。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和前景

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学者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说:“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双面效应,将促使其朝着人机协同和智能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一)机器人新闻写作应用的双面性

1.自动化生成:提高生产效率,但缺乏人情味,可读性降低

新闻机器人能够利用大数据,凭借关键词抓取到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模板,迅速生成新闻,整个生产过程用时不到3分钟。速度和数量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生产力的主要体现:就速度而言,美联社的Wordsmith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生成150~300字的短讯,软件程序Narrative Science生成体育报道仅需30秒。就数量而言,美联社的Wordsmith 每季度可生产4000篇财报新闻;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一天可撰写稿件2500多篇。

但是,新闻是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是记者素养的重要体现。以九寨沟地震的报道为例,新闻机器人写作“速报参数”等8個主体内容,全面介绍了地震的基本情况,内容详尽但缺乏生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人工写作中,除了地震基本情况还介绍了当天的游客数量、交通等,特别是将受众最为关心的人性化信息表达出来,而这个框架成为受众解码过程中的关键,同时也体现着媒体的价值判断和人文关怀。

2.大数据分析:解放记者却带来媒介伦理失范

新闻机器人写作在各领域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记者。一方面,新闻机器人撰写了大量简单的动态新闻,节省了传统新闻记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腾出精力、时间从事深度报道。另一方面,新闻机器人对数据的抓取、分析和处理能力之强,不但为传统记者提供了写作便利,并减少了数据使用误差。

大数据分析带来了媒介伦理失范的问题。媒介具有社会功能,也肩负着社会责任,而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媒介伦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机器人新闻写作来说,当机器人记者所写的新闻稿件出现问题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无法对机器人进行追责,但是错误的新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弥补。此外,机器人新闻写作程序容易遭到黑客的攻击,黑客随意修改程序发布内容可能会引发社会的恐慌;机器人在抓取数据过程中,也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和被遗忘权。

3.个性化定制:满足受众需求但令其陷于信息茧房中

新闻机器人写作利用大数据的精准化特点,可以构建出一幅受众个人的需求图景,实现新闻生产的定制化。根据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情境就是信息系统,运用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通形式。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从庞大的历史资料库中引出数据,形成大量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提出不同的论点,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利用从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浏览历史中获得的读者兴趣数据,向读者呈现他们想要的新闻阅读版本。

个性化定制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使受众陷于信息茧房之中。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自由分享和获取大量信息,选择性接触自己喜欢的信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内容,用户越是喜欢就越是推荐。长此以往,用户就被桎梏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而无法接触到圈子以外的内容,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将产生偏差,难以区分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形成“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前景

1.人机协同——新闻事实获取的原生态与技术工具统一

新闻事实的技术中介化认为,要展开完整的报道,必须将记者通过身体器官获取的原生态新闻事实,与技术工具获取的事实有机统一起来。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生产速度快、大数据分析客观公正等优势,弥补了传统新闻记者在写作中的不足,而传统记者拥有机器人记者所不具备的人文关怀、采访思想性强等特点,两者优势互补,人机协同将会为未来新闻生产提供发展新思路。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华盛顿邮报》就利用了两者的互补性,派出记者和新闻机器人Helioraf共同报道,新闻机器人Helioraf负责比赛原始数据和短消息的更新,人类记者负责采写深度的分析性稿件。既保证了第一手信息的实时快速发布,又通过后续的人工作品补充故事,及时性和趣味性兼得。

2.智能化生产——算法赋权下媒体与用户的共同需求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智能化生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新闻线索获取的加快。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多渠道验证信息的真伪,从源头上减少新闻事实获取的误差。其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增强。通过人工智能提取最重要的核心信息,梳理事件的发展脉络,缩短创作时间。写作完成后,利用人工智能对事实进行核查。算法赋权促进用户自我意识觉醒,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分享者。2016年,数字商业新闻网站Quartz推出了以人机对话方式推送新闻的客户端,用户以聊天形式获取新闻,自主性大大增强,而算法的智能化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此外,智能化工作也将被应用于反馈阶段,如读者评论。《纽约时报》正在尝试用人工智能来缓和读者评论,让评论有所节制,而鼓励建设性讨论。

三、国内新闻业的应对策略

在机器人新闻写作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新闻业必须与时俱进,以应对机器人新闻写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机器人新闻写作出现后,智能化的快速生产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思维、采编流程、内容结构都需发生变化。在思維方式方面,新闻媒体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机器人新闻写作,合理利用机器人新闻写作。在采编流程方面,加入人工智能中的数据管理功能和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一方面,数据管理可以发现人类无法审视的数据及其关系,帮助记者在短时间内发现新闻线索;另一方面,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不仅可以将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可阅读的文本,还能通过理解文本之间的关联,读取大规模的文件和提炼重要关联信息等。在内容结构方面,针对机器人新闻写作和人工写作各自的优势,静态新闻交给前者,使后者从枯燥的消息写作中脱离出来,从事深度的或调查性的报道。

(二)全方位增强综合素质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使记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解放背后更多的是威胁和压力。2015年5月,为测试机器人和记者的报道水平,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驻白宫记者斯考特·霍斯利(Scott Horsley)和机器人记者(WordSmith)进行了一场写稿比赛。斯考特花7分钟完成,机器人WordSmith仅用了2分钟。面对机器人记者的威胁,记者不仅要重新定位自身的核心价值,还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再做“单向度的记者”。既要增强采访、写作、摄影等技能,又要提升专业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判断和深度分析的能力。利用数据更要懂得数据,具备对机器人的掌控能力。

(三)培养用户全局性的视角

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形成内容的“长尾效应”,从人们的需求来看,大部分的需求都集中在头部,个性化、散而小的需求都分布在尾部。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新闻生产必须要有所取舍,那些少数群体关注的领域可能会被舍弃,而机器人新闻写作恰好可以满足这部分需求,生产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信息+服务匹配场景的构建,将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为培养全局性的用户视角提供了参考。

四、结语

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两面性,对国内新闻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作为一个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新兴事物,它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人机协同和智能化生产将会成为新前景。

注释

①康斯坦丁·尼古拉斯·道尔:《绘制算法新闻领域的地图》,《数字新闻》,2016年第6期。

② 赛斯·C.刘易斯:《算法诽谤?新闻自动化和法律责任的威胁》,《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18年第1期。

③ 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变局》,《中国报业》,2015年第23期。

④ 王悦、支庭荣:《机器人写作对未来新闻生产的深远影响——兼评新华社的“快笔小新”》, 《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2期。

熊国荣、李贤秀:《“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就业的冲击及应对》,《编辑之友》,2016年第11期。

喻国明、刘瑞一、武丛伟:《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试论机器新闻写作对于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效应》,《新闻知识》,2016年第2期。

杨陶玉:《媒介进化论——从保罗·莱文森说起》,《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

南希·麦卡洛(Nancy McCullough):《路透社和其他媒体巨头的人工智能应用》,《纽约时报》,[EB/0L].[2018-01-17]https://www.techemergence.com/automated-journalism-applications/,2018年1月17日。

何新田、孙梦如:《“机器人记者”也能写新闻了!媒体记者会被取代吗?》,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918/c212785-27605218.html,2015年9月18日。

(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