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演变

2018-01-22 10:29张畅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崇高演变美学

张畅

摘要: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雄伟、壮阔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绪,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无论是修辞学领域中的崇高范畴还是美学领域中的崇高范畴,都离不开人的心灵这个主体,崇高是使人的心灵感到震撼的一种人特有的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是崇高呢?崇高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修辞学领域扩展到美学领域的呢?本文将从崇高在不同时期中不同美学家的思想角度、时代背景入手,根据不同时代中崇高的不同定义来探讨崇高的含义,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分析当时的崇高的含义与美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崇高 美学 演变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39-02

从最早的朗吉努斯在修辞学方面提出崇高,属于文章风格的崇高还没有涉及美学领域的崇高,到博克开始从美学角度阐释崇高,并将崇高从修辞学和美学中区别开来,将崇高看成与美相对立甚至高于美的美学范畴。再到康德在批判哲学体系之上继承发展博克的理论,认为崇高是包含在同感之中的快感,并进一步理解崇高,认为崇高与美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认为崇高对象的无形式无限制,将崇高局限在自然界,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再到席勒继承发展康德的对于崇高的阐释,将崇高与人的自由联系在一起,强调自然和人的对立。崇高的范畴到底是怎么演变的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美学思想也发生着变化。朗吉努斯认为使用崇高手法写出的文章会使读者不由自主的得到精神方面的震撼,进而引起读者的认同感。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创造出崇高的作品,首先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情感,其次创作者要有完美的技巧,只有高尚的情感与完美的技巧的结合才能创作出令人心灵震撼的作品,才能创造出崇高的作品。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了关于如何达到崇高的修辞技巧的问题,这是就现有文献来看,出现的最早的关于崇高的探讨。朗吉努斯可谓是崇高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对崇高学领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没有朗吉努斯就没有现在的崇高学。虽然现在的崇高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而是已经扩展到了美学领域,但是朗吉努斯是首个将崇高学带进修辞学领域的人,他使崇高这一概念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因此才会有更多的后人研究这一领域。所以,可以说朗吉努斯对崇高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崇高学理论对后世的博克、康德、席勒等美学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朗吉努斯将崇高与修辞学联系到了一起,但此时的崇高还没有进入到美学的范畴,经过时间的推移,关于崇高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哲学的影响下,崇高在哲学层面上得到了界定和探讨,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批评概念了,渐渐的崇高开始向美学领域进发。不同于朗吉努斯的崇高论旨在探讨高尚宏大的语言引出的人的慷慨激昂的感知的原因,认为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是崇高的主要来源,博克的崇高论认为崇高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是夹杂在痛感中的快感。博克的崇高论虽然主要源头是朗吉努斯的崇高论,但博克的美学是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哲学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观点上与朗吉努斯有不同。博克综合了朗吉努斯的崇高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哲学进行了属于自己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致使了崇高的内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将崇高与美学严格的区分开来,并将崇高看作一个与美相对立的,甚至高于美的美学范畴。这种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方近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说博克关于崇高与美两个范畴的比较研究在西方美学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朗吉努斯将崇高列入修辞学范畴,而博克又将崇高与美学对立开来,他们二人就像是崇高论中的一左一右,二者之间还有个将崇高与美学融合的过程,而将崇高与美学结合在一起的人就是康德。

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特别强调崇高感的理性基础和道德性质,也正是因此,康德关于美的研究出现了研究崇高之前和研究崇高之后的不同。在研究崇高之前,康德在美的分析中只关注于美的对象的形式,而在研究崇高之后,他不再强调形式美反而认为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美的基本要素也不再是形式而是它的内容。康德认为崇高与美之间的差异在于美感只会引起人们的快感,而崇高引起的快感却是夹杂在痛感之间的快感,这一点与博克对于崇高感与美感之间的关系类似,是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曾把崇高区分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两种,数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巨大的气魄和力量,巨大的威力。崇高的大是无限大,是人的感官所无法把握的,因此,被称作崇高的并不是人的感官所把握住的东西,而是关乎于精神的一种感觉。康德认为真正的崇高只存在与评判者的心里,精神中,而不是单纯的引起崇高感的自然对象本身。康德的崇高论是建立在批判哲学体系之上的,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康德的崇高论都反映出了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高度推崇和自信。康德的崇高学说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否认崇高现象的客观根源,它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也是康德崇高论的缺点所在。可以说在崇高理论的发展进程上,贡献最大的美学家就是康德。他全面完善的阐释了崇高的内涵,他的崇高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了崇高在于对象的无形式与无限制,将崇高感与人的道德感联系到了一起。康德崇高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的美学观由席勒继承并发展,而他崇高思想中认为崇高在于对象的无形式与无限制这一观点被利奥塔继承并发展。所以说在崇高美学中,康德的美学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对后来崇高美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

席勒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比如席勒的人性概念与康德的观点基本一致,再比如他所写的《论崇高》就是在康德的崇高理论基础之上,对康德的崇高思想进一步解读,完善与发挥的等。席勒将崇高与人的自由联系在了一起,他强调自然和人的对立,强调崇高感所体现出来的对理性和感性、无限和有限的超越,体现了人的特质。可以说席勒对美的分析更倾向于心灵,他始终认为活的形象是形式和生命二者的统一。而在崇高的分析方面,他则更侧重于道德意志和生命之间的统一和超越。席勒认为崇高所引起的崇高感是一种由痛苦和快乐混合而成的一种混杂的情感,而所谓的痛苦是指精神层面的痛苦,比如说惊惧、恐怖等情绪。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却在一种情感中互相结合,这种情感就是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是在痛苦的激情中激发起一种道德的愉悦和自由的快感的。

不管是博克、康德还是席勒,他们都将崇高与美放在一起讨论,也就是说,不同与朗吉努斯将崇高归纳在修辞学范畴,他们将崇高归纳在了美学范畴。可以说博克将崇高与美学对立起来,将崇高看成一种高于美的美学范畴,博克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崇高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而美则以社会交往为根源。而康德则是将崇高与美结合起来,并指出了美與崇高的异同,相同点是他认为美与崇高,都符合人的主观目的性。不同点是康德认为美感只会引起人们的快感,而崇高引起的快感却是夹杂在痛感之间的快感,这一点与博克对于崇高感与美感之间的关系类似,即与博克的自我保全的冲动类似,是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除了借鉴博克的关于崇高的理论之外,康德开创性的提到了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认为被称作崇高的并不是人的感官所把握住的东西,而是关乎于精神的一种感觉。而席勒的崇高理论却是与康德的崇高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席勒同康德一样,认为崇高所引起的崇高感是一种由痛苦和快乐混合而成的一种混杂的情感,也就是夹杂着痛感的快感。而所谓的痛苦是指精神层面的痛苦,比如说惊惧、恐怖等情绪。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却在一种情感中互相结合,这种情感就是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是在痛苦的激情中激发起一种道德的愉悦和自由的快感的。席勒对美的分析的开创性在于他倾向于心灵,认为活的形象是形式和生命二者的统一。在崇高的分析方面,他更侧重于道德意志和生命之间的统一和超越。不论是博克、康德还是席勒,他们都统一的认为崇高感是夹杂着痛感的快感,都认为崇高与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是博克和康德之间亦或是康德和席勒之间,他们对崇高的理论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

不论是朗吉努斯、博克、康德还是席勒,他们的关于崇高的理论也对后世美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崇高演变美学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