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乐曲中“扫拂”的技巧运用

2018-01-22 10:29苏玥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琵琶

苏玥

摘要:“扫拂”作为琵琶乐曲中一种最能丰富音响效果、增强力度、制造气氛的演奏技法,它在琵琶乐曲的演奏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十面埋伏》为例,简要阐述“扫拂”在乐曲中的演奏运用。

关键词:琵琶 “扫拂” 《十面埋伏》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76-02

琵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弹拨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且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

乐曲《十面埋伏》里面运用大量的扫拂:第一,模仿战鼓声,丰富音响效果;第二,营造战争的气氛,描写战争的激烈;第三,突出战士们紧张、激昂的情绪。扫拂的张力在这首琵琶曲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一、“扫拂”技巧在武曲中的表现特征

现代乐曲中包含的不仅有琵琶丰富的音色,也有多样的弹奏技法,不仅给听众无限的想象,也给创作者和演奏者更多的发挥空间。在已经规范的琵琶弹奏技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现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弹奏技法和更丰富的演奏效果。“扫拂”作为其中最具有爆发力、穿透力的弹奏技巧,它在乐曲中的运用非常灵活。在不同的乐曲风格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因为文曲中扫拂运用较少,在这里简单阐述武曲中“扫拂”的表现特征。

琵琶武曲,指的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有一定故事情节,气势较宏伟,结构较庞大的乐曲。①武曲因为更贴近扫拂的演奏风格,扫拂更是其中的塑造者,所以武曲中用扫拂很多。当然武曲也让扫拂得以更加多样的表达和运用。

武曲中并不全部都是强烈的、激情的、热烈的这种风格,其中也有文曲中宁静、优美的段落,所以,武曲使“扫拂”在得以充分的展现,也在“扫拂”技法的运用上更具有代表性。“扫拂”的强弱、虚实、快慢,包括触弦位置的上下、触弦的角度、义甲的角度都有不同的演奏效果。

在武曲中,《十面埋伏》是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其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扫拂技巧。下面,我们就以《十面埋伏》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扫拂”在乐曲中的运用。

二、“扫拂”在《十面埋伏》中的演奏技巧运用

(一)引子和战前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其中“列营”是整首乐曲的引子。整个第一部分主要是在烘托整个战争氛围,和当时战士们紧张、激昂的情绪。

“列营”中第一句用的“轮拂”,第一声,先声夺人。这里的轮一定要饱满,拂的时候不能犹豫,迅速,触弦较深,力度上要强,用大臂带动的拂更满足这样的音乐效果。这一声奠定了整首乐曲的基调,所以一定不能弱,要用四根弦充分震动的音响效果。接下来是越来越密集的扫拂,既要渐强,又要渐快。这里的散板节奏,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用手腕运动的扫拂会更加灵活。这时的扫拂,扫和拂的音色效果要相仿,也就是说,必须使食指、大指指甲与弦身的接触角度以及运动方向都要相仿,这样才能发出坚实饱满,雄壮激烈的战鼓之声。

“吹打”中起初用的长轮,之后越来越强,逐渐过渡到扫轮,增强了乐曲的张力。“点将”段没有使用扫拂技巧。“排阵”和“走队”段都着重表现士兵们的飒爽英姿,在渐强的音乐进行中,还要注重每一拍的重音,每一拍的重音用大扫。这里的扫拂不但要有律动,更要做好每一个大扫,入弦要深,力度要大,角度不能太大,都是大扫时候需要重视的。

这第一部分演奏的就是在烘托战前的紧张气氛,还有两军的整装待发的状态,奠定了整首乐曲的基调,烘托了战争的紧张氛围。“扫拂”在这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列营”中第一声轮拂的震撼,还是后面越来越激烈的战鼓之声,扫拂灵活多变的应用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场。

(二)两军交战

这一部分有“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段,这三段主要给我们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和两军交战时候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情景。

“埋伏”是汉军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设的计谋,在交战的前夜悄悄埋伏在楚军的四周。根据这样一个场景设置,这一段刚开始一定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声张,埋伏在敌军的周围,不让他们发现。乐曲首先表现的是由慢到快,由远及近的汉军士兵们秘密埋伏的脚步声,这里的轮指一定要清晰,像是一个一个的脚步声,后来再加上拂弦,士兵们都一个一个的找到埋伏的位置。这一段不论是轮还是拂力度都不强,但是汉军内心攒着一股劲,虽然不能强,但是一定不能太懈,士兵们紧张、忐忑的内心也需要通过拂弦表达出来。用小臂运动的拂弦不会太强,而且更容易整齐划一。在这种朦朦胧胧的音乐背景中,看似平静的战场越来越危机重重,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越是安静,战争越是激烈。

“鸡鸣山小站”具体描写楚汉两军短兵相接、气息急促的场景。旋律音头用“扫弦”,这里的扫弦一定要有力度,入弦稍深,力度渐强,触弦位置稍微靠上。虽然力度大,但是不能用大臂运动的扫弦,因为旋律用的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大臂的话会影响整个旋律的速度和流动性。还用了“长轮、滚弦、煞弦”相结合,长轮和滚弦表达整个旋律的走动,非常形象的模仿金戈铁马、刀枪相击的声音。煞弦在其中必须非常整齐,“收”是为了后面更好地开始。整段非常戏剧性地描写了战争场面。

“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生死搏杀场面,是本曲的主要乐段之一。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节奏上的渐快让会让整个氛围越来越紧张。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仿佛马蹄声、刀剑击撞声、士兵呐喊声层峦叠嶂,这样震撼人心的音乐让故事推向高潮。在这一段中间,炮声与楚歌箫声之间,先用了“夾扫”空弦表示在奔腾的骏马,夹扫的时候音量稍弱些,入弦浅,力度渐强,弱的时候触弦可以离复手远些。而且夹扫中扫弦时,扫弦的弦数越多,整个力度就越强,用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夹扫的强弱变化,“夹扫”的表现力会更加丰富。后面谱面上标的是滚四条弦,在这里不能单纯的滚奏“扫拂扫拂”,要加上重音。在重音上,可以稍微改变一下扫拂的运动方式,在手腕运用的扫拂中重音变为小臂运动的扫拂,且需要入弦适中,音量渐强,这样就能把整个战场反应出来,并且连接前后各种不同的乐节所描绘的场景。

(三)战争结束

“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是最后全区的结局。

“项王败阵”,此段用了大篇幅“凤点头”还有“夹扫”模仿的马蹄声。项王一直在逃,漢军越来越近。

“乌江自刎”这一段扫弦非常的多,此处的扫弦一定要干脆利落,苍劲有力,而且扫完马上煞弦。具体演奏时要注意,入弦浅,力度要强,扫弦必须迅速。但是整段节奏自由,速度变化也较多,要多把握整体的音乐感觉。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逃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接着是一段表现项羽自刎的悲壮的音乐旋律。最后四弦一“划”后急“煞”音乐嘎然而止,意味深长。一般演奏都在此处作全曲结束。

谱中接着描写刘邦获胜后的凯旋归来的情景,既然项羽都已经“乌江自刎”,后面描写刘邦胜利的乐章显得太多余,在这里结束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的回味和遐想,所以现在大多演奏家都不再弹后面的三段。

三、结语

通过《十面埋伏》这篇经典的大型武曲,分段简单论述了“扫拂”在乐曲中的灵活多变,“扫拂”这一弹奏技法上多样的变化会有怎样相应的音响效果,根据不同的场景氛围使“扫拂”在强弱、快慢、缓急等方面做不同的改变,当然也对“扫拂”这一弹奏技法有了更多的认识。第一,在触弦位置上,不同的触弦位置,会有不同的音响效果,靠近复手的位置声音更加的干脆、整齐,触弦越靠上,声音越散,但是弦更容易震动,扫弦的时候力度就不用太大。第二,在触弦角度上,四根弦触弦位置越靠近同一平面,声音越容易集中、有力,虽然各个琴弦的音色不尽相同,但是越靠近同一平面右手从四弦到一弦的距离就越近,所以声音更容易集中。第三,用右手手腕、小臂、大臂运动扫拂的音乐效果有很大的区别。通过需要演奏的内容来定位,对扫拂的方法做一个合适的选择,使得扫拂在整首乐曲中运用起来游刃有余,从而塑造理想的音乐形象。

注释:

①朱黎光:《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探微》,《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刘镇珏,赖耀伟.跟我学琵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2]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中国琵琶考级曲集(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刘静.浅谈琵琶的演奏技巧——“扫、拂”[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6).

[4]朱黎光.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与武曲探微[J].四川戏剧,2009,(01).

[5]张晓楠.“扫拂”在琵琶指法中的重要性[J].速读(上旬),2015,(11).

猜你喜欢
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冰凌的老琵琶
琵琶你好,琵琶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琵琶与现代音乐
枇杷和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