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红戏音乐文化浅谈

2018-01-22 10:29朱建华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漫谈音乐文化

摘要:宿迁本土戏曲“淮红戏”萌生于明清时期,经历了萌芽期、起伏期、兴盛期至当今的衰落期,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宿迁地区的地理概况、淮红戏的一般概念以及淮红戏音乐的渊源等方面对淮红戏的音乐文化作一些阐述,以期为淮红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些许理论帮助。

关键词:淮红戏 音乐文化 漫谈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154-02

淮红戏是宿迁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发源于宿迁,流布于宿迁市的宿城、宿豫、沭阳、泗阳、泗洪及其周边的睢宁、淮安、涟水、灌南等地。淮红戏特色鲜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曲调唱腔、表演艺术,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又具有自身显著的艺术特点。历史沿革清晰,清末民初已形成并定名。建国后,淮红戏曾得到省领导及专家的肯定,并于1959年正式成立了宿迁县淮红戏剧团。淮红戏曲调优美,唱词乡土气息浓郁,雅俗共赏,曲牌多达数百种,加之宿迁本土方言在戏曲中的运用,旋律感、生动性较强,使淮红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群众喜爱的戏曲艺术。淮红戏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俗性,对研究宿迁地区的风土民情、人文状况及其历史沿革、社会发展、文化流布,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淮红戏发展概说

(一)淮红戏音乐的一般概念

“淮红戏”俗称“百曲”“旱船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行在原江苏淮阴市的宿迁、泗阳、泗洪、沭阳、淮阴、灌云、涟水、盱眙等地,其音乐结构是以“满江红”曲调为主体,并包括许多曲牌组成的大型的民间声乐套曲。演唱上,一种是平时“坐唱”曲艺音乐的形式;另一种是春节时“跑旱船”歌舞音乐的形式。曲目一般中篇或短篇,如“水漫金山”“陈妙常追舟”“游春”“怕婆”“活捉” “算命”“踏青”“拾麦”“上坟”“闹房”“说媒”“观灯”“小货郎”“渔樵耕读”等。常用曲牌如“凤阳歌”“穿心子”“鸳鸯句”“上河调”“下河调”“剪剪花”“银纽丝”“小郎調”“数落”等一至数人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京二胡、四胡、琵琶等。

(二)“淮红戏”音乐的渊源与发展

宿迁一带的“淮红调”的音乐,大多源于“扬州清曲”,它是由“扬州清曲”的母曲变化而来的。从史书上记载可以了解,扬州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艺术非常悠久的古城,尤其在1980年初,扬州附近“汉墓”出土的大量殒葬品文物证实在“汉朝”以前,扬州的一切就很文明了,由于商业、小手工艺以及水陆交通都非常发达,给这里的经济和文化也带来了繁荣的景象,随之民间音乐也就在这里一带流传发展起来了。清朝时,在扬州一带已产生了由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扬州清曲”。当时在宿迁城里“火神街”住有许多卖唱的歌妓,他们都是从扬州一带来到这里的,唱的是扬州一带的“小曲”。宿迁的民间艺人也就吸收了这些小曲音调,甚至借用整个曲牌来丰富当地原有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为“百曲”即现在的“淮红调”的音乐了。

“淮红调”由最初“坐唱”形式和“跑旱船”形式一直发展到解放后,在1958年宿迁县正式成立了职业的“淮红剧团”,并把“淮红调”音乐搬上了戏曲的舞台。当时上演了“追舟”和“双下山”等剧目深受广大老百姓的赞誉。那时宿迁的“淮红戏”还光荣被邀请到南京,参加省剧团汇演。后来又排演了现代大型“淮红戏”如“雷锋”“夺印”“血泪仇”等,这时在“淮红戏”中初步也有了“生”“净末”“丑”行当唱腔音乐。然而,正当淮红戏朝气勃勃向前发展的时候,由于地方有些领导同志缺乏慎重考虑,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淮红剧团砍掉了。“四人帮”横行期间,文艺上又遭到了肆意的践踏,江青一伙称:“民间小调都是不健康的情郎妹子调”,“淮红调”也当作是黄色小调被禁锢起来。老艺人不怕禁歌,他们说的好,我们再不唱淮红调就要全部失传了,因唱淮红调遭到身心的摧残,伴奏的乐器也常被杂碎、摔坏。粉碎“四人帮”,文艺上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淮红调”在苏北淮阴地区、宿迁等地又唱开了,基层音乐工作同志经常和他们一起演奏,并为他们的演唱进行录音记谱,全面细致地展开对淮红调这一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县文化馆还组织了“宿迁县首次民歌演唱会”七十五岁的老艺人巩凤岭焕发青春登台演唱淮红调“满江红”中的“吕蒙正赶斋”一段,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其他民歌手也都演唱了“淮红调”中其它常用的优美而动听的曲牌。近年来,在淮阴地区举行现代戏汇演中都有我县业余人员组织的“淮红戏”剧目参见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淮红调”的音乐发展经过曲折,艰难的历程之后又在当地人民群众中间及戏剧舞台上奏响了。

“淮红调”通过近百年来,当地的民间艺人,尤其是宿迁艺人,如梁帮杰、藏玉堂、杨瑞芝,陆玉堂、柴长庆、巩凤岭、卓勤胜、戈云飞、六汉杰、刘玉林、李文章、王茂学、苏长岭、苏宜岭、洪侠、杨士胜(盲艺人)等人在演唱,演奏上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和长期的研究、探索、改革与创新,使苏北本原上这朵“淮红调”的音乐之花越开越鲜艳,不愧是人民心目中,十分喜爱的一束民间音乐之花。

改革开放之后,淮红戏主要在民间流传,为了迎合老百姓,剧本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了《出礼》(1980年罗绪文创作)、《二憨送布》(1981年陆启厚、张志青创作)、《换药》(1981年陆启厚、张志青创作)等现实生活作品,同时也改编移植了其他戏曲居中的作品如《十里香》(原剧种为淮海戏,罗绪文移植,1980年)、《家庭公案》(原剧种为花鼓戏,杨祐志移植,1984年)等,这个时期有二十多个唱本在省、市级汇演和展演中获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每逢春节或庙会时,淮红戏爱好者自发组织表演,从观看的人群看,年长的人居多,90年代后期,政府重视对淮红戏的挖掘、传承以及保护工作,但是随着人们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喜欢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了。2005年元月,在市委扩大会期间,宿豫区组织的“山魂水韵”大型文艺演出中,用淮红戏曲调加入现代的创作技法及现代的舞台表演,演唱《说宿豫,唱宿迁》获得观众好评;杨邦彦、陈法玉创作的《美在宿迁》于2012在台湾演出,获得台湾同胞(尤其是在台湾定居的宿迁人)的一致好评。

二、淮红戏的艺术价值

淮红戏作为宿迁地区特有的戏曲剧种,蕴藏着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故对淮红戏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一)文化上的历史见证价值:淮红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宿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承载着宿迁地区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宿迁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人文状况、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历史的佐证。淮红戏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上的历史见证价值。

(二)学术价值:淮红戏是宿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剧目繁多,精典荟萃,语言朴实、诙谐、幽默;唱腔柔润优美,曲调清丽委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且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在民间影响深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淮红戏是宿迁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淮红戏的曲调丰富多彩,尤其是【满江红】板头尺寸缓慢,千回百轉,娓婉缠绵,舒情动听。对研究淮红戏音乐乃至苏北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翔实史料。淮红戏可以说是民歌荟萃的宝库。

(三)实用价值:淮红戏扎根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每逢岁时喜庆和重要节日活动,宿迁广大城乡群众仍以“旱船”形式演唱淮红小曲,宣传时事政治的创新之词。因此,发掘、抢救、保护淮红戏,对宿迁乃至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宿迁形象,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淮红戏作为宿迁地区的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不论是淮红戏剧本还是淮红戏音乐,无不承载着宿迁地区的音乐以及传统文化。对淮红戏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亦即是保护宿迁的传统文化,维系宿迁乃至江苏的音乐文化多元化,为维护地方音乐文化生态平衡而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雷,蔡宝漪.宿迁淮红戏叙事[J].艺术评鉴,2018,(07).

[2]朱建华.淮红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四川戏剧,2017,(05).

[3]朱建华.谈地方戏曲“淮红戏”的发展[J].音乐时空,2014,(17).

[4]朱建华.淮红戏中管乐器的演奏技巧及伴奏风格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5]张志清.宿迁县戏曲志(征求意见稿)[M].宿迁:宿迁县文化局编印,1986.

[6]刘俊鸿.江苏省戏曲志·淮阴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漫谈音乐文化
漫谈数列求和中的放缩技巧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漫谈雾和霾
漫谈中国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