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2018-01-23 01:54侯丽丽
法制博览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公民意识

侯丽丽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社会成长即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整个社会向前运动的过程。社会发展指以个体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出现从个体到社会总体的自由延伸,个体的自由延伸到社会整体关系面。①国家治理主要是政府的治理,十八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由此现在的国家治理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社会是以个人为起点,源于共同的目的而建立起群体,大而至国家,通过生产、交易等构成起来的。这一过程包含社会成长的三个维度,有市场才能发展经济,提供物质基础;随着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社会组织的存在有其必然性;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加强,公民意识也逐步加强。这三个维度都是促进社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要治理的一部分,因此,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密切,社会成长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也对社会成长有很强的形塑作用。

一、社会成长的三维考察

(一)市场的扩展

市场的扩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受苏联的影响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但管制型的经济体制使得市场没有地位,又加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这种体制的弊端。1978年,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中过于集中权力的现象,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1]这说明已经认识到权力的过于集中,要大胆的放权让利,即使没有提到市场以及市场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进入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市场不再被视为对立面。随后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十三大,市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表明对于市场有了新的认识,重要性再一次被认识。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地位慢慢被认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3]这五个环节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初步确立,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十六大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根本上承认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协调的更好了,市场的活力充分展现。

(二)社会组织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社团数量还比较多。在文革期间国家全面瘫痪的局面下,社团也没能逃脱掉停滞发展甚至解散的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进入整顿时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环境,社团组织急剧涌现,相比文革前数量增长了数十倍。89年到91年因非政府组织需按“双重管理”要求重新登记,社会组织数量急剧下降。92年南方谈话以及十四大的召开为社会组织的再一次兴起建立了条件。从98年起,国家先后修订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中国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制化奠定了法律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宽松的外部发展条件。02年到十八大召开之前共举行了十几次会议讨论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及应有的地位,十八大设定的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加快形成社会组织体制”。总的来说,从06年开始,国家对于社会组织的治理理念发生了变化,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采取了实践与创新并用的举措。十八大以后,更加重视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对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提出了几点要求。从13年开始,关于社会组织的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直接登记工作亦见成效,社会组织的数量直线飙升。至2016年底,我国社会组织数量达到70多万,接受社会捐款800多亿,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万个,全国低保户超6000万人。[4]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组织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公民意识的加强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众的心中,臣民意识存在甚久。鸦片战争开始之后,西方文明开始进入我国,直至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毕竟思想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老百姓不比知识分子等人转变的比较快,这个时期公民意识还没有在百姓心中扎根。五四运动使传统的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挑战。新中国成立,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公民的主体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存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民主意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国家大事,开始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民意识显著增强。

二、社会成长何以推动国家治理

(一)市场与国家治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发展、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社会和经济是控制,市场体系下控制减弱,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让这种控制关系彻底改变,市场主动性的加强向国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中市场的发展,国家治理也应势而变。在改革之初,领导人对于市场经济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是改革依然在进行,就像邓小平当时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领导人对于市场经济的态度越来越持接受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改善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态度性基础。国务院进行了6次机构改革来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前3次的改革是包含计划和市场双层面,后3次改革就是针对市场经济了。[5]在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国家给了市场充分的发展空间,但是国家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这就需要国家去寻找新的管理方式去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制,于是各类监管部门产生,它成为了国家与市场的中介。正是为市场经济的改革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国家在治理层面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发展,由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6]

(二)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

国家的社会化程度与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关系密切,社会组织发展的好能帮助政府解决很多问题,政府的负担就会减轻。在社会组织缺失和不成熟的时候,社会方方面面的事务都要由政府来把控,导致政府管的多却管的不精,国家治理混乱社会问题重重。社会组织逐步完善之后,政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宏观调控,社会问题都交给社会组织来处理,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社会问题自然数不胜数,对于大众的要求政府不能及时的了解到,而这是社会组织的优势,能最快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成了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也做的很到位,因为政府的精力和财力有限,尤其是在对弱势群体和大众的特殊要求方面,社会组织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减轻大众心中对于政府工作不到位、不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其次,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大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为一个中间传话者协调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放权让社会和公民来共同参与治理,使国家治理更上一个台阶。政府的权力最具有的扩张性和侵犯性[7]会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是贪赃腐败成风,社会组织就扮演了一个第三方监督的角色,由此政府越来越规范,治理越来越法制化的处理社会事务。从社会治理的国家化到国家治理的社会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实现社会真正和谐的途径。[8]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为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三)公民意识与国家治理

公民意识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基础,当公民意识缺失的时候公民都以个人利益为重,认识不到自身应对社会和国家所尽的义务,公共利益很难实现。公民意识的加强,公民认识到公共利益的实现能够更高程度的实现个人利益,现代化的公民能让渡自己的部分利益来实现公共利益。同时公民还能约束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的行为,政府在面对公共利益的时候有时会“寻租”和“渎职”来获得个人利益,严重损害了大众的利益。公民意识加强了使公民具备了法制、责任和宽容的精神,对于政府的违法乱纪行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惩治,对于查处整治贪官污吏起了很大的作用。公民意识的培养的过程是基于对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现代人格精神追求而产生的共同的归属感,这种意识可以凝聚人心办大事和难事,可以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从而有助于国家治理推动现代化进程。公民意识的加强使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更加积极,公民的广泛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取决要素,而民主政治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提出的是这里的参与必须是有效的且有序的,通过让公民有序、合法地参与公共生活,进而建立多元共治(特别是官民共治)的体制制度架构,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三、国家治理对社会成长的形塑关系

(一)合作关系

国家治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简政放权,给予市场、公民社会等很大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政府和社会为国家实现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首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这样的分工合作制越来越成型,尽管还有权责不清的地方,但在发展中的问题都会慢慢的改善。其次,社会组织担负起的职责越来越大,政府能抽出时间来办其他事,社会组织刚好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不足的现状。再次,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使得公民的地位大大提高,公民也更有素质、有文化,对政府的工作更多的是支持和帮助。国家治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实现改革,社会在国家治理改进中实现了成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推动。由于我国需要处理的事务特别的繁多,如果只有政府来治理的话,难免会力不从心,这就很需要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为政府来分担,政府负责大政方针的把控,社会成长的三个维度来负责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政治生活的参与、对政府的监督等领域。合作的力量很大,中国有很多的优秀领导人,在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中也是存在大批德才兼备的能人志士,大家齐心合力共同为了一件事而努力就不怕办不好,就不可能不向前发展。

(二)协商关系

在生活领域,协商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在政治领域,协商则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管理和决策,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这一民主形式运用广泛而普遍,成为我们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9]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继续发扬民主协商的传统,一切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一切国家大事,不是由中央专断独行,而是各方互相协商,共同决定。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的积极性,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其实协商是一种契约精神,国家治理和市场方面,双方商定好界限和各自的职责,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给了市场充足的空间和自由,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反过来回报了国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国家治理发展的更快。国家治理与社会组织方面,国家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与社会组织协商,由社会组织去弥补,社会组织也要求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去发展壮大自身。国家治理与公民意识方面,公民让渡部分权利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稳定的环境,国家发展进步并且向公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等内容,公民的素质提高了,从对抗逐步转变为协商,不管是政治还是有关民众的生活都不再通过强硬的方式进行。由此,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使社会各方面都得到空前发展,社会的成长又促进国家治理更加完善。

[ 注 释 ]

①百度百科.

[ 参 考 文 献 ]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3-11-17.

[4]王勇.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N].公益时报,2017-08-08.

[5]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刘吟霄.市场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z1):46-53.

[7]王昕.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及其与政府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12.

[8]王振海.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辨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1):75-77.

[9]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协商是一种民主素养[EB/OL].人民网,2014-03-05.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公民意识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