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拉萨到《大英百科全书》:万宁与18—19世纪中英关系*

2018-01-23 07:25
国际汉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万宁班克斯使团

长期以来,中英交往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缺乏合格译员。自东印度公司于1699年在广州设立商馆后,在华英国人一直面临沟通上的难题,他们所能倚赖负责翻译工作的“通事”,不但语言能力有严重的问题,且由于中国官员的欺压,根本不可能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更不要说能忠诚地为英国人服务。①关于通事问题,可参Lawrence Wang-chi Wong, “Translators or Traitors? The Tongshi in 18th and 19th Century China,” East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pecial Issue of 2014 (May 2014), pp. 24—37;王宏志:《“叛逆”的译者: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所见统治者对翻译的焦虑》,《翻译学研究集刊》2010年第13期,第1—55页。因此,英国人一直希望能培养自己的翻译人员。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了争取较好的贸易条件,打破一口通商的限制,英国曾两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可以预想,来华使团面对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能有效跟清廷沟通。在1792—1793年英国第一次派遣的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1806)使团到中国来时,使团副使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737—1801)遍寻欧洲,才找到两名不懂英语,中文水平也颇成问题的中国传教士做翻译,最后连刚开始学习中文不久、年仅12岁的小斯当东也被视为称职的翻译员,②George Staunton,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London: W.Bulmer & Co., 1798, Vol.1, p. 489.由此可见当时语言上的障碍有多大。③关于马戛尔尼使团的译者及翻译问题,笔者曾写过三篇文章。王宏志:《马戛尔尼使华的翻译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9年第63期,第97—145页;王宏志:《“张大其词以自炫其奇巧”:翻译与马戛尔尼的礼物》,收张上冠编:《知识之礼:再探礼物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外国语文学院翻译中心、外国语文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第77—124页;王宏志:《大红毛国的来信:马戛尔尼使团国书中译的几个问题》,《翻译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7页。但另一方面,1816年出使的阿美士德(William Lord Amherst,1773—1857)便幸运得多,他可以说是得到当时最高水平的中英双语人才陪同出使中国。使团共有四名“中文秘书”或“译生”,可见情况已跟从前很不一样了。①有关阿美士德使团的翻译问题,可参见王宏志:《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的翻译问题》,《翻译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2—97页。

在使团正式译员中,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英国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1909年受聘为东印度公司译员,1810年3月开始为东印度公司开设中文班,教授商馆成员学习中文,前后共19年之久,合计共有学生23人。②关于马礼逊开设中文班,可参见苏精:《马礼逊的中文教学:英国第一位中文教师》,《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43—64页;Stifler, “The Language Student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Canton Factory,” 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for the Year 1938, Vol. 69 (1939),pp. 46—83.使团其中另外两名译员——“端”(Francis Hastings Toone)、“迪惠氏”(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今多译作德庇时,也有译作戴卫斯)——都是在东印度公司里跟随马礼逊学习中文的。不过,余下的一位译员万宁(Thomas Manning, 1772—1840),③Thomas Manning名字的中译,今天一般译作“曼宁”。不过,在小斯当东向清廷提出阿美士德使团成员名单中,当时Manning的译名是“万宁”,见“英吉利国国差正从人名目”,英国外交部档案FO 1048/16/38。本文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也采用万宁。上文有关使团译员姓名的中译,也见于这份从人名目。另外,从万宁档案所见,曾有一中文书信把他称作“孖宁”,见严本明给万宁信,未注日期,TM/5/13/4。其实比马礼逊更早学会中文,且来广州的时间也比马礼逊早。相对于小斯当东、马礼逊,甚至德庇时,万宁的知名度不算高,但其实在19世纪中英问题上,万宁曾经做过一件在当时可说得上是石破天惊的事:他是第一个到达西藏拉萨的英国人。这让他在中英关系史上除参加阿美士德使团外,留下深深的另一道痕迹。不过,有关万宁的研究却很少,④就笔者所知,最早专文介绍万宁的是整理及出版其西藏纪行的马克姆(Clements R. Markham),他是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秘书。在该书前有短文介绍万宁的生平:Clements R. Markham,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omas Manning,” in Markham, ed., Narratives of the Mission of George Bogle to Tibet and of the Journey of Thomas Manning to Lhasa, pp. clix—clxv;其后大部分有关万宁的讨论均出现在 (charles lamb)的讨论或研究里,而彼得·J.基特森(Peter J. Kitson)则在其英中文化交往专著中辟有一小节专门讨论万宁。Peter J. Kitson, Forging Romantic China: Sino-British Cultural Exchange, 1760—18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174—178. 马修·W. 莫斯卡(Mosca)在探讨清政府的印度政策时也触及万宁。Matthew W. Mosca,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171—174. 瑞基纳尔德·沃特斯(Reginald Watters)的一篇文章确是以万宁为中心,但主要的材料来自万宁写给兰姆的信件及万宁的西藏纪行,并没有什么新资料或论点。Reginald Watters, “Thomas Manning (1772—1840): ‘An Interesting Man, but Nothing More’,” The Charles Lamb Bulletin: The Journal of the Charles Lamb Society, new series No. 33 (January 1981), pp. 10—17. http://www.charleslambsociety.com/CLSBulletin(1973-today)/Issue33(Jan1981).pdf, 最 后 访 问日 期:2015年7月28日。 英 国 伦 敦大学亚非学院荣休教授巴雷特有专门讨论万宁所发表的《中国笑话》的会议论文。Timothy Barrett, “Thomas Manning as a Translator of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China in Britain: 1760—1860,” organized by the British Inter-University China Centr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nchester, 13—14 May 2016. 迄今唯一有关万宁的专著是 Mary Bellhouse, My Friend M: The Life of Thomas Manning. Thatcham: Mary C. Bellhouse, 2006. 尽管该书厚达 226 页,但很大篇幅是用在介绍该作者认为万宁可能阅读过的书籍和文章,真正讨论万宁的部分并不多,且由于该作者完全没有用上中文材料,有关万宁与中国的部分最为薄弱,全书主要引征万宁与兰姆及班克斯等人的书信,且没有作任何注释或书目,不能算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这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出版过什么作品,除早年两本有关数学的书外,他在1826年发表过一篇题名为《中国笑话》(“Chinese Jests”)的文章,但过去一直没有引起注意,往往被视为游戏之作,⑤Thomas Manning, “Chinese Jests,” New Monthly Magazine and Literary Journal, Vol. 16 (1826), pp. 280—284, 386—392,573—575.另外就是在他去世多年后才由他人整理出版其到西藏的日志。⑥Clements R. Markham, ed., Narratives of the Mission of George Bogle to Tibet, and of the Journey of Thomas Manning to Lhasa,Edited with Notes, an Introduction, and Lives of Mr. Bogle and Mr. Manning. London: Trübner and Co., 1879.学术界对万宁的忽略,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资料上的匮乏。不过,这情况现在已经改变: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 2015年购得大量万宁的书信和笔记,并整理为“万宁档案”(Manning Archive),共 17 附档(TM/1—TM/17),供研究者使用。①Ed Weech, “Saved for the Nation: RAS Acquires Thomas Manning Archive,” 20th October 2015. http://royalasiaticsociety.org/saved-for-the-nation-ras-acquires-thomas-manning-archive/,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11月11日。本文通过分析档案资料文献,并印证其他相关资料,尝试较全面地勾勒这位一直未受重视的早期英国汉学家的生平,重点讨论他在华的经历及其在18—19世纪中英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

万宁是英国诺福克郡(Norfolk)人,1772年11月8日出生,年幼时因为健康问题,只在百里公学(Bury School)读了一年便停学,②Bellhouse, op.cit., p. 1.由父亲作私人教育,学习数学和古典学科,他尤其对柏拉图的哲学感兴趣。身体稍为复元后,万宁在1790年10月即18岁时考进剑桥大学基思学院(Caius College)修读数学,③“Manning Chronology,” TM/16/1; Royal Asiatic Society, “Proceedings of Societies,” The Asiatic Journal and Monthly Miscellany 35 (May 1841), p. 63.只是在1799年,他还写信给父亲,报告心脏和血管有不正常的情况,需要较长时间的悉心治疗。④Manning to father, 1799, TM/1/1/3a.他在剑桥时数学成绩十分突出,并已通过最后的学位考试,人们都以为他将在数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预期最少会考得全年级第二名的最高成绩(second wrangler),只是他拒绝遵从学校规定,在宗教信仰上作宣誓,最终没有取得学位。⑤Markham,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omas Manning,” p. clix;有关剑桥大学当时要求学生宣誓宗教信仰的做法,可参见Bellhouse, op.cit., pp. 15—18。但万宁仍然继续留在剑桥大学作私人数学导师,并在1796年和1798年出版两册数学方面的著作。⑥Thomas Manning, Introduction to Arithmetic and Algebra, Vols. 1 & 2. Cambridge: 1796 &1798.论者认为这两部专门为投考或正在入读剑桥的学生改善数学成绩的著作解说清晰详尽,但写来却十分沉闷。⑦Bellhouse, op.cit., pp. 18—19.可是,根据时人的描述,万宁聪颖过人,且具不凡的魅力。他弟弟曾说万宁在年青时已展现非比寻常的智慧;⑧Royal Asiatic Society, “Proceedings of Societies,” op.cit., p. 63.著名散文家兰姆(Charles Lamb, 1775—1834)是其挚友,曾对万宁做过这样的评价:

他是一个乖巧的家伙,力量强大的人,简直可以说是叫人着迷的。在感染力方面,远高 于柯 勒 律 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或任何其他人。当他一个人跟你独处时,他就像埃及的奇观一样。只是他为人懒惰,不愿意用上气力,但当他全力以赴时,我从没有见过哪一位天才能与他匹比。⑨Lamb to Charles Lloyd, 7 February 1801, The Letters of Charles and Mary Lamb. New York: Macmillian, 1913, Vol. 2, p. 180.

又说他是“千里挑一的人物”(“He is a man of a thousand”),⑩Lamb to S. T. Coleridge, 23 January 1800, The Letters of Charles Lamb. 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09, Vol. 1, p. 123.甚至在一封写于 1799年12月的信里说,能够认识万宁是他自己在19世纪一个美好的开始。⑪Lamb to Manning, December 1799, op.cit., p. 120.兰姆的一位友人说“很少人会像兰姆这样崇拜万宁”,但这只是因为万宁很少展示自己“极其超凡的力量”(“his very extraordinary powers”),那是会把人送到“七重天”上去的(“carry people aloft into the seventh heaven”)。⑫Howe, op.cit., pp. 95—96.

尽管万宁没有在剑桥拿到学位,但他学习中文的兴趣就是那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据说,他认为懂中文是研究人类思想的途径。⑬Exhibition Guide, “East Meets East: An Exhibition of Posters Showing Norfolk’s Historical Connexions with China, 25 June—30 August 2008,” http://www.archives.norfolk.gov.uk/view/NCC099318,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7月30日。有关最初学习中文的情况,他在一封写于1806年的信中有所自述:

长时间以来,我通过书本和别人的谈话,知道有关中国古老的历史、状况和语言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让我感到十分讶异。一方面由于资料匮乏,另一方面对于传教士和其他人缺乏信心,很多年前我便萌生了亲自去这个国家探索的念头,希望通过自己对这些问题和其他奇怪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消除环绕这个国家道德和公民历史的谜团和疑窦。①Manning to Banks, 1806, TM/4/5; also in Peter Auber, China, An Outline of I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y: And of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Embassies to, and Intercourse with that Empire. London: Parbury, Allen and Co., 1834, pp. 218—219.

万宁最晚于1801年3月开始萌生去别的地方学习中文的念头,因为当时他的朋友劳埃德(Charles Lloyd)便问过他什么时候离开英国。②Bellhouse, op.cit., p. 57.1802年1月,在取得一本以“寻求科学知识”(“scientific pursuit”)为目的的护照后,他启程去法国。不过,在法国三年的时间里,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中文上。在一封1802年3月9日写给父亲的信里,他说遇到一名英国人,能给他介绍一位到过中国内陆,且熟悉中国情况的人。③Manning to father, 9 March 1802, TM/1/1/13.但我们之后再没有任何有关这个人的消息,无法确定万宁究竟有没有跟他见面。在法国的三年时间里,他经常跟随德裔汉学家哈盖尔(Joseph Hager,1757—1819)学习中文。我们知道,哈盖尔在1801年出版过《基础汉字解说及中国古代符号及图形文字分析》(An Explanation of the Elementary Characters of Chinese,with an Analysis of Their Ancient Symbols and Hieroglyphics,又译《边划译》)。④Joseph Hager, An Explanation of the Elementary Characters of Chines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ir Ancient Symbols and Hieroglyphics. London: Richard Phillips, 1801;另外,他在1806年又以法文出版一本有关中国宗教信仰与古希腊比较的著作。Joseph Hager, Patheon Chinois, ouparallele entre le cultereligieux des Grecs et celle des Chinois. Paris: De L’Imprimerie de P. Didot L’ainé, 1806.万宁在写信回家时说哈盖尔当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负责整理来自东方的文献,自己经常到图书馆去学中文,他预言自己跟哈盖尔会有很紧密的联系,因为二人都在使用和学习“一种如此奇特的语言”(“so curious a language”)。⑤Manning to father, 8 June 1802, TM/1/1/15.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不久之前,哈盖尔还在跟意大利汉学家蒙突奇(Antonio Montucci, 1762—1829)相互攻讦,争取欧洲汉学界的领袖位置。⑥Cf., Antonio Montucci, The Title-page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 Meri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llustrated by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Singular Mechanism and Peculiar Properties; Containing Analytical Strictures on Dr. Hager’s Explanation of the Elementary Characters of the Chinese. London: W. and C. Spisbury, 1801.

然而,具有“超凡力量”的万宁不可能满足于跟随一位从没有到过中国的自学汉学家学习中文。到达法国才几个月(1802年6月9日),他写信给兰姆,第一次提出要前往中国的计划,时间在翌年春天,又说会先回英国一趟。⑦Manning to Lamb, 9 June 1802, in G. A. Anderson (ed.), The Letters of Thomas Manning to Charles Lamb.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926, p. 78.一个月左右后(1802年7月13日),他又写信给父亲,告诉他去中国的计划,更强调深入中国内陆对他来说很重要,如果不完成这计划,他永远也不会愉快,也不会安顿下来。不过,他安慰父亲说,这行程虽然艰苦,但不会有危险,且不会需要很长的时间。⑧Manning to father, 13 July 1802, TM/1/1/16.1803年3月初,也就是在法国一年左右,他写信告诉父亲正准备返回英国,并相约在剑桥见面,他要到那里拿些有关中国的书本。⑨Manning to father, 8 March 1803, TM/1/1/24.他原来的计划是在1803年底或1804年初取道俄罗斯前往中国,⑩Manning to father, 22 April 1803, TM/1/1/25.他甚至已取得一封去圣彼得堡的介绍信。⑪Letter of Introduction for Manning from MsBaseley and Robberds, 5 September 1805, TM/4/4.但当法国在1803年与英国重新开战时,万宁被扣留下来,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成了战俘”,⑫Manning to Banks, 1806, TM/4/5.因为当时法国政府不准任何在法国的英国人离境,以防他们回国参军。不过,尽管暂时不能离开,但万宁完全没有受到欺压,且得到法国政府非常良好的招待,①Manning to father, 19 April 1804,TM/1/1/32; Manning to father, 27 September 1804, TM/1/1/33.这是因为万宁的丰富学养很受尊重,且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在1804年秋得到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é, 1769—1821)特别批准离开,允许他回到英国。②“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omas Manning,” p. clx.另一个说法是拿破仑给予他到中国的护照,并容许他先回英国探望家人;③“Note on Manning,” in Anderson, op.cit., p. 15.据称,这护照是让万宁从鹿特丹(Rotterdam)到中国去的,期间可以短暂回英国。④A. J. Dunkin, “Obituary—Thomas Manning, Esq,” Gentleman’s Magazine, Vol. 16, New Series (July, 1840), p. 98.但无论如何,万宁在法国住上三年(1802年1月至1805年1月),回到英国后便留下来,还用上六个月的时间到西敏医院(Westminster Hospital)实习——他说自己 “早已熟悉医学的理论”。⑤Manning to father, 7 June 1803,TM/1/1/26.我们知道,万宁这些医学知识最终在他的西藏之旅中大派用场。

此外,在回到伦敦的这些日子里,万宁曾跟一名中国人学习中文。⑥Markham, op.cit., p. clx.学者猜想这位中文老师是Yong Sam Tak,也就是马礼逊最初在伦敦学习中文的老师。⑦Kitson, op.cit., pp. 174, 251, n. 47。不过,一直以来,人们都不知道这位教马礼逊中文的中国人的名字,只根据其英文名字Yong Sam Tak写法音译为“容三德”,这音译来自苏精,他清楚地说“本文作者检视过的马礼逊文献中,未发现任何中文教师的中文姓名,为便于行文讨论,各教师中文姓名均为音译”。苏精:《马礼逊和他的中文教师》,《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第57页。另一方面,张西平据净雨《清代印刷史小记》所记,Yong Sam Tak的中文名字应为杨善达。净雨:《清代印刷史小记》,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第353页;张西平:《明清之际〈圣经〉中溯源研究》,收陈春声编:《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341页。但据苏精说,这“杨善达”也只是净雨自己音译出来的。这样,我们始终没法确定Yong Sam Tak的中文名字。我们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这种说法,但那是可能的,因为 Yong Sam Tak是在 1805年来到伦敦的,一直停留到1806年底或1807年初,而万宁也就是差不多此时从法国回到英国。当时的伦敦,根本没有什么能教中文的中国人。⑧据当事人莫斯理(William Willis Moseley)的记述,他在《每月杂志》(Monthly Magazine)上看到一份通告,征求读者教导一名年青中国人英文和科学知识。在看到这消息后,莫斯理马上赶去伦敦,然后在第二或第三天后偶尔地在伦敦的路上碰到一名年纪老迈的中国人,那中国人说是Yong Sam Tak要求其带他到英国来,他便安排Yong Sam Tak乘坐威尔逊船长(Captain Wilson)的船从广州来到伦敦。接着,莫斯理和这位年老的中国人吃了一顿晚饭,第二天便向伦敦传道会的司库约瑟夫·哈德卡索(Joseph Hardcastle)和约瑟夫·雷纳(Joseph Reyner)报告,他们要求他尽快去探看Yong Sam Tak,并同时告诉他有一位叫马礼逊的人正在准备要执行翻译圣经的使命,因此,他们也请求莫斯理带上马礼逊。就这样,马礼逊便在莫斯理带领下于次日去克拉彭(Clapham)跟Yong Sam Tak见面,他们还把见面的情况向传道会报告,最后决定让马礼逊跟随 Yong Sam Tak 学习中文。W. W. Moseley, The Origin of the First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and History of the Events Which Included the Attempt, and Succeeded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Scriptures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Simpkin and Marshall, 1842, pp. 83—86.但无论如何,Yong Sam Tak似乎是一位不擅长教学的老师,⑨关于马礼逊跟Yong Sam Tak学习中文的情况,参《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第57—64页。我们很快便见到万宁抱怨在伦敦没法学好中文,因此,他在回国后继续找寻到中国的机会。1806年,他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主席班克斯(Joseph Banks, 1743—1820),请求引荐到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去:

在那个国家(法国)居住的三年里,我把很多时间用在学习中国语言的基础知识上,我经常跑到巴黎国家图书馆上中文课。……

我原来的目的是从英国到俄罗斯,然后从那里自北方进入中国,但我发现在英国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我进一步提高我的中文能力,同时人们又告诉我,没有较高的中文水平,以偷渡形式进入中国是全然没用的。因此,我放弃了这个计划,现在很热切地企盼有机会在东印度公司的庇荫下在广州住上一段日子,以取得足够的信息。假如在广州居住期间没有任何机会获得批准到别的地方去,我会在那时候作决定,离开广州后去中国其他地方,以完成我的目标。

因此,我现在的请求是准许我去广州,让我可以在那里学习中国的语文和风俗。①Manning to Banks, 1806, TM/4/5; Auber, op.cit., pp. 219—220.

除这封信外,万宁还有另一封于1806年3月24日写给班克斯的信,做出严肃的承诺:假如获准到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居住,他绝对不会在没有得到东印度公司的明确同意前,从澳门或广州私自进入中国大陆。②Manning to Banks, 24 March 1806, in Neil Chambers (ed.), The Indian and Pacific Correspondence of Sir Joseph Banks, 1768—1820.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2013, Vol. 7, p. 139.

班克斯是英国历史上一位最具影响力的博物学家及植物学家之一。从1778年只有35岁的班克斯开始担任皇家学会主席,长达41年,就科学发展方面向英国皇室提供意见。他积极派遣科研人员到世界各地采集动植物标本,又向乔治三世(George III,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1738—1820; r. 1760—1820)提议建造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大量栽种从世界各处殖民地搜集回来的植物,还大力倡议和推动英国的殖民地扩展,尤其是澳洲新南韦尔斯的殖民,班克斯更是主推者。③关于班克斯,可参Edward Smith, The Life of Sir Joseph Banks: President of the Royal Society, with Some Notices of His Friends and Contemporaries. London: John Lane, 1911.该书也提到万宁,并在一条脚注中引征了万宁写给班克斯的一封信,但那只是关于培种植物的。同上,第269页;另外,有关班克斯与英帝国海外扩张的知识领域,可参见John Gascoigne, Joseph Banks and the English Enlightenment: Useful Knowledge and Polite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John Gascoigne, Science in the Service of Empire: Joseph Banks, the British State and the Uses of Science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atricia Fara, Sex, Botany and Empire: The Story of Carl Linnaeue and Joseph Banks. Cambridge: Icon Books, 2003.中国方面,他可说是间接地参与了马戛尔尼使团,因为使团成员中两名植物学家便是由他推荐指派的,他更清楚指示应该为皇家植物园采集什么植物,并与马戛尔尼及副使斯当东早已认识。最后,斯当东出版使团回忆录时,班克斯还负责审定插图,并积极协助出版。④澳洲新南韦尔斯省立图书馆(State Library, New South Wales)藏有班克斯文档(Papers of Sir Joseph Banks),其中系列 62(Series 62)即为“Papers Concerning Publication of the Account of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ca 1797,”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62/62_view.cf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7月24日,其中包括 “A List of Such Engravings of Drawings, Plans Charts &c as will be Necessary for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 Narrative of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62/62_01.cfm; “The Following Views and Sketches from Nature are Quarto Size and Are to Be Bound up with the Letter Press,” 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62/62_02.cfm; “Estimate of the Expense of Engraving, Printing Off, and Paper for Two Thousand Sets of All Those Contained in the Annexed List…,” 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62/62_03.cfm; “Invoice Received for Engraving and Printing Illustrations,” 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62/62_04.cf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7月24日。

可以肯定,班克斯是十分赏识万宁的。在收到万宁的信后,他便在3月31日把信件转送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提出让万宁到广州的要求。⑤Markham, op.cit., p. clx;不过,把万宁全信引录出来的Auber,却说班克斯是在5月的时候把信转交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Auber, op.cit., p. 218;但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我们马上见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4月11日已通知班克斯,准许万宁到广州去,因此,班克斯不可能在5月才把信交给东印度公司。在约一个星期后的4月7日,他写信给万宁,告诉他董事会现任主席格兰(Charles Grant, 1746—1823)和前任主席百灵(Francis Baring, 1740—1810)以及其他董事如克顿(Joseph Cotton, 1745—1825)也支持他去广州的计划,显然,班克斯曾经直接跟这些董事沟通。⑥Banks to Manning, 7(?) April 1806, op.cit., Vol. 7, p. 147.接着在4月11日晚上,班克斯接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来信,告知万宁去中国的要求已获批准,而且一切费用由东印度公司支付,万宁更获安排住在广州的商馆里。⑦William Ramsay to Banks, 11 April 1806, op.cit., p. 153.就在第二天,班克斯便急不可待地写信给万宁,告诉他这消息,⑧Banks to Manning, 12 April 1806, op.cit., p. 154.然后在几天后再次写信给他,告诉他无需担心旅程中会被法国拘捕。①Banks to Manning, 20 April 1806, op.cit., pp. 155—156.由此可见,班克斯非常关心万宁到中国的事情,且愿意尽力帮忙。但最关键的是他还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万宁带给当时在广州的小斯当东,信中除述及自己跟万宁的友谊外,也以不少篇幅强调万宁的才华以及博学多识,说明他要亲到中国的决心,最后就是要求小斯当东给予万宁最大的帮助,让他可以达成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人直接交往的愿望。②Banks to Thomas Staunton, 7 May 1806, op.cit., pp. 158—159.另一方面,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也致函广州特选委员会,传达万宁要到广州的消息,并列出万宁到中国的目的:“在广州学习中文及中国的风俗,为探索中国做好准备,并在完成准备工作后,从广州出发进入内地。假如不能在广州取得进入中国的批准,他可以自行判定,到中国其他边境地区,以完成他的目的。”③Auber, op.cit., p. 220.

在接到东印度公司董事局的正式通知后不久,万宁几乎便马上启程。1806年4月21日,他写信给父亲,告诉他正在设法找寻泰晤士号(TheThames)船长。5月13日,他在朴次茅斯(Portsmouth)登上泰晤士号,并于翌日出发。④Manning to father, 13 May 1806, TM/1/1/36;不过,他在一封写给兰姆的信中说,自己是在1806年5月12日出发的。Manning to Lamb, 12 May 1806, op.cit., p. 94.在航行途中,他有机会写信向父亲做详细汇报,提到在船上得到特别的礼遇和厚待,原因是泰晤士号的船长也在船上,当他知悉万宁是一名学者和数学家时,很希望他能在船上教导自己的孩子。他还向万宁做出保证,那将会是一次非常愉快舒适的旅程,⑤Manning to father, 13 May 1806, TM/1/1/36.但当船队离开南非的好望角后即遇上大风暴,部分船只受损。⑥Manning to father, 19 August—11 November 1806, TM/1/1/38.有意思的地方是:在航行途中,万宁对于自己这次行程和计划做了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完全是对的( “entirely approved of the steps”)。然而,对于自己“为了要跟该死的中国人和鞑靼人混在一起”(“pother about among the damned Chinese and tartarians”),不得不离开那些为他做过很大牺牲的人,他又感到难过。⑦Manning to father, 29 May—9 August 1806, TM/1/1/37.

经过八个月的行程(包括一个半月停留在槟城的时间⑧Manning to father, 19 August—11 November 1806, TM/1/1/38.),万宁在1807年1月14日凌晨1时到达广州,随即住进英国商馆。⑨Manning to father, 14 January 1807, TM/1/1/39。马士说万宁是在 1806年1月到达广州的。Morse, op.cit., Vol. 3, p. 71,实误。在第一封从广州写给父亲的信里,万宁描述自己怎样在刚抵达后便被召去治疗一名跌伤的中国仆人,因为商馆的医生那时候不在广州。此外,他又告诉父亲自己得到高规格的接待,在豪华的房间享用上等的晚宴;他还分配到舒适的睡房,配有很大的客厅。总之,他感觉得到广州东印度公司的礼待和尊重。⑩Manning to father, 14 January 1807, TM/1/1/39.

但在广州住上几个月后,万宁开始抱怨,这并不是指他对于东印度公司的待遇有所不满,他关注的是西方人在广州整体的情况。在写给父亲的信里,他先说英国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那所谓的“海神号事件”(The NeptuneAffair)上,⑪1807年2月24日,海神号的船员在醉酒中与一群中国人打斗,结果三天后,英商馆接到有中国人廖亚登伤重去世的消息。3月2日,广州官员要求广东商馆交出凶犯。不过,特选委员会认为在这样的群殴中,根本不可能确定谁是凶手,因此,他们拒绝交出任何人,双方僵持不下,广州当局在3月4日下令封舱,停止买卖。不过,中方持续让步,既没有强制拘捕任何人(只是海神号的保商茂官被软禁),又同意在商馆里进行审讯,甚至不用酷刑,而最后尽管已确定嫌疑最大的是一名叫爱德华·西恩(Edward Sheen)的水手,但只要求商馆自行扣押,最后轻松罚款了事。一般估计,这是因为茂官花了大量金钱贿赂官员的结果。关于“海神号事件”,参见George Staunton, Miscellaneous Notices Reporting to China, and Our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 Country, Including a Few Thousand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John Murray, 1822, pp. 261—281; Morse, op.cit., Vol. 3, pp. 40—49.他甚至在信中另外附有一篇有关事件的描述,这显示他刚来到中国后便非常关注中英交往和纠纷。接着,他在信中向父亲述说受到行商的邀请,参加一顿异常丰盛的晚宴,有燕窝、鱼翅等名贵食物,他所见到的每一件事物都很新奇,让他感到“在广州要学习的远比预期要多”。可是,那里的西方人却完全不懂中国人的语言文字,“就是每天眼前所见的也全不知晓”,生活上的一切安排都只得依赖中国人。万宁认为欧洲人在广州的地位低微,毫不体面,“我们就像被看护照顾的婴孩一样”(“We are as babies under nurses”)。万宁还说了这样的话:

毫无疑问,我们十分鄙视中国人,就像他们十分鄙视我们一样……但他们才是主人,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在其他地方那些骄傲和凌人的盛气都到哪里去了?①Manning to father, 24 February 1807, TM/1/1/40.

我们从没有见过万宁这样激动地表述自己对中英关系的看法。显然,“海神号事件”对初到广州的他是有所触动的。尽管他没有直接牵涉在这桩他形容为“据称凶杀”事件(“alledged homicide”)中,因为所有的翻译工作是由小斯当东负责,但他却亲眼目睹1807年2月24日当天的一切情况。他分别向父亲和班克斯详细汇报亲眼所见一大群中国人尝试攻击英国商馆的经过以及他们如何轻易地被驱散的境地,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来的审讯。由于几天后一名中国人据报在事件中被英国人打死,中国官员展开调查,更在商馆内临时设置公堂审讯。尽管中国人煞有介事地摆出各种各样的仪式,但整个审讯过程,“一言以蔽之:荒谬”(“in one word, nonsense”)。人们就是不断地说谎、否认(“lying and denying was the order of the day”),当一切审讯得不到结果时,中国官员就随便认定一个印度水手是凶手,然而谁都知道那是没有合理根据的。这对于要认真理解中国文化的万宁来说,肯定是会造成思想上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他对于“海神号”的水手也深表不满,明确表示这些人根本没有资格称为英国的水手。②Ibid..

过了不久,万宁向班克斯汇报一个好消息。他在1807年4月16日第一封从广州写给班克斯的信里,除了特别提到得到小斯当东的热情接待和照顾,并诉说在学习中文方面毫无进展外,还向班克斯报告他曾被考虑负责处理一些写给北京朝廷的信,并让他带到北方一些港口,交给当地官员。虽然他说这计划最终没有付诸实行,而且一直保密,但他对计划本身已感到很兴奋。他预想可以跟中国官员和老百姓有直接的接触,同时也看得出商馆的大班对他是信任和器重的。③Manning to Banks, 16 April 1807, in Chambers, op.cit., Vol. 7, p. 255.但显然,万宁是过于乐观了,他大概并不知道洪任辉的遭遇,不理解这样到北方去呈信的危险。

在这封信里,万宁没有提及向中国官员正式提出到北京的要求。根据东印度公司的纪录,特选委员会要到1807年11月才批准万宁向广州官员呈递到北京的要求,因为那时候他们知悉不久前有一份上谕要求广州官员寻找可以为朝廷服务的欧洲科学家。④Auber, op.cit., p. 221.但万宁没有机会直接跟粤海关监督见面,只是在11月6日见到按察司,并正式提出请求。按察司很不情愿地收了信,并声称他不应该接受这申请。⑤Journal of Robert Morrison, 6 November 1807,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Journal, LMS/CH/SC/JO.不过,这里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万宁是以天文学家和医师的身份提出到北京服务的,但我们知道,他主要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另外也受过医学训练,却从没有提及天文知识。11月17日,行商潘启官向特选委员会主席带来粤海关监督的谕令,不但没有批准万宁去北京,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万宁的请求送到北京,理由是朝廷已有足够多的天文学家。⑥IOR/G12/160, 17 November 1807; Auber, op.cit., p. 222.不过,在随后写给兰姆和班克斯的信里,万宁扬言绝不会放弃,会继续跟广州的中国官员周旋。⑦Manning to Lamb, 20 November 1807, op.cit., p. 101; Manning to Banks, 5 January 1808, in Chambers, op.cit., Vol. 7, p. 313.我们可以确定万宁至少还有一次向广州官员提出申请,那是在1808年1月15日,这次的对象是粤海关监督,只是再次失败。万宁曾经对此做出解释:“中国人大概不愿意让英国人给他们的皇帝把脉,英国在印度那边的扩展是不会为任何亚洲的君主所认同的。”事实上,我们在下文将会看到,当万宁到达西藏后,英国人在附近地区的侵略行为,确实很可能会为万宁带来麻烦。

在广州没法取得去北京的机会后,万宁于1808年2月跟随一名代表东印度公司去安南顺化商议事务的法国人达由(Dayot)到安南去,希望那里会有机会进入中国内地,①Morse, op.cit., Vol. 3, p. 71.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找出中国边境一处脆弱的地方”。②Manning to Banks, 5 January 1808, in Chambers, op.cit., Vol. 7, p. 313.在给父亲的信里,万宁说明到安南的目的:

我这趟去安南,并不是因为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好感——我认为他们只是一些半开化的流浪人。但我倒有两三个重要目的。第一,把他们的语言跟汉语的作比较;第二,寻找机会作为安南派往北京使团的医师。其他的我暂时不写出来了……。③Manning to father, 12 February 1808, TM/1/1/44.

对于此行,万宁开始时是满怀希望的,他兴奋地对兰姆说:“我箱子里放了安南的衣饰,几天后我就会穿上了。我很快便会见到(中国)皇帝了,也许我会为他把脉!”④Manning to Lamb, 3 March 1808, The Letters of Thomas Manning to Charle Lamb, p. 106.万宁在1808年3月4日出发,⑤Ibid., Vol. 1, p. 300.但7月便回到广州去。⑥Manning to Banks, 1 March 1809, in Chambars, op.cit., Vol. 7, p. 443.万宁形容这次旅程 “完全失败了”,⑦“My trip to Cochin China was totally unsuccessful,” Manning to father, 18 August 1808, TM/1/1/46; Manning to Lamb, 18 August 1808, The Letters of Thomas Manning to Charles Lamb, p. 107.他甚至没有获准登岸。我们不能确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只含糊地说“我们来得太晚”,“没有时间上岸处理事情,还有一些别的倒霉事”。唯一让他稍感满意的是他说服船长拯救了561名遇险的中国船员。⑧有一个说法据说来自万宁的弟弟爱德华·万宁(Edward Manning):一些法国人告诉安南当地的官员,英国人到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侵略。Bellhouse, My Friend M, p. 112.总而言之,这次安南之行的经历很不愉快:“想到这次行程,我总没法平静下来。”⑨Manning to father, 18 August 1808, TM/1/1/46.

回到广州后,万宁一方面“加倍用功”去学习中文,追回浪费的时间,另一方面他也间或为东印度公司做翻译。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广州商馆里唯一懂中文且刚获正式聘任为公司译员的小斯当东,1808年3月就已动身回英国。此外,当时中英关系正面临另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英国政府以保护当地的葡萄牙人免受法国入侵为由,派军队登陆澳门,这惹来很大的风波。万宁也把这事件汇报给父亲,且特别细述欧洲人在澳门的反应:

他们在文字上确是开战了,但都只是虚张声势,不会有什么正式的冲突。我们恫吓中国人,他们又恫吓我们,但他们也取笑我们,因为他们知道东印度公司不会牺牲贸易业务,一定会先作让步的。所有通讯已断,没有人跑去广州。商人们感到万分不安……其他外国人乐于从旁观戏,看我们的情况会怎样坏下去。⑩Manning to father, 5 December 1808, TM/1/1/48.

我们今天在东印度公司档案里可以见到万宁所做的译文,还有秘密监督委员会感谢万宁为他们翻译中国官员的谕令。⑪IOR/G/12/269.但牵涉在这次中英斗争旋涡内,令万宁后来在拉萨冒了很大的危险,因为他在那里碰上当时负责处理事件的广州将军。无论如何,万宁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式成为东印度公司的雇员,他说自己从来都不喜欢附属于任何机构,⑫Manning to father, 12 February 1808, TM/1/1/44.所以婉拒东印度公司薪酬丰厚的职位。不过,在一封写于1809年3月的信里,万宁其实隐隐地表示了不能认同英国的做法——包括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政府,只要英国得益便足够了(“think it sufficient if England gains”)。①Manning to father, 1 March 1809, TM/1/1/49.在万宁拒绝担任正式译员后,广州商馆在1809年2月开始聘用马礼逊为公司译员。据马士的说法,马礼逊是经由万宁引荐为东印度公司工作的。②Morse, op.cit., Vol. 3, p. 71.我们知道,马礼逊最初也是经由班克斯的介绍信到澳门去拜访小斯当东。③Banks to Thomas Staunton, 24 January 1807, op.cit., pp. 241—242.不过,马礼逊在抵达中国后第一天(1807年9月4日)的日志里也提到万宁的名字,还特别记下“我屡次向朋友们提及这位先生的名字”,④Robert Morrison’s Journal, 4 September 1807,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Journal, LMS/CH/SC/JO.因此,马礼逊得到万宁的推荐和帮忙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学习中文的情况,万宁在1808年1月写信给班克斯,诉说中文学习方面的进展很缓慢。⑤Manning to Banks, 5 January 1808, op.cit., p. 312.但其实最晚在1807年11月1日万宁便已经开始跟随一名中国人学习中文。⑥Robert Morrison’s Journal, 1 November 1807,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Journal, LMS/CH/SC/JO.然而,根据后来在印度经常与万宁及其他英国人一起聚会的一位作者(自称“印度之友”)说,由于这名中国人从前在北京从传教士那里学会拉丁文,经常以拉丁语来跟万宁交谈,以致万宁的中文口语没有什么进步。⑦Friend of India, “The Late Mr. Thomas Manning,” Asiatic Intelligence—Calcutta, November 1840, p. 182.

万宁在广州的首位中文老师,很可能就是马礼逊的老师 Abel Yên Jén Ming,他的中文名字今天可以确定是严本明。⑧Abel Yên to Manning, undated, TM/5/13.根据马礼逊给伦敦传道会的报告,严本明来自山西太原,能说流利的官话和拉丁语,也是在1807年11月经由小斯当东介绍,开始教导马礼逊中文。马礼逊跟严本明也是以拉丁语交谈,他承认严本明的教学很有帮助,但很不满意严本明“想谋取私利的意图更重于教学语言”,因此,他很快便聘请另外的中文老师。⑨Robert Morrison’s Journal, 12 March 1808,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Journal, LMS/CH/SC/JO.我们不能肯定万宁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就是严本明,因为现存四封严本明写给万宁的信全都没有提及万宁跟他学习中文的事,只是其中第一封信谈到严本明的一本字典,⑩Yên to Manning, undated, TM/5/13/1.而在另外的一封信里,严本明祝愿万宁的中文水平每天提升。⑪Ibid., TM/5/13/4.不过,万宁档案中还有一封涉及严本明的信,那是由当时东印度公司广州特选委员会主席剌佛(John William Roberts)写给万宁的。在信里,剌佛承诺会尽他职权全力协助严本明。这显然是出于万宁的请求,从中可以见到万宁跟严本明的关系密切。

过了不久,万宁开始告诉父亲在学习中文方面很有进展。他十分享受“钻研和分析中国语文中的一些问题,这是欧洲的中国研究者也不明白,甚至全不知道的问题”。⑫Manning to father, 26 February 1808, TM/1/1/45.他所指的是中文的声调,因为不久前他刚给班克斯写过信,说正在准备写一篇有关汉语声调的文章,⑬Manning to Banks, 5 January 1808, op.cit., p. 312.又告诉父亲“已发现了声调的性质”。⑭Manning to father, 8 August 1808, TM/1/1/46.其实,早在1808年3月,他已告诉兰姆自己已能“讲一点中文”。⑮Manning to Lamb, 3 March 1808, op.cit., p. 106.8月时,他更向兰姆说自己终于掀开中文的神秘面纱了。⑯Ibid., p. 109.

万宁始终没有放弃到中国内地的计划。1809年2月27日,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了万宁申请再去安南,但看来最终没有成行。⑰IOR/G/12/269.他也继续提出去北京的申请,但也全没有获准。⑱Morrison to Hardcastle, 11 December 1809,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Incoming Letters, LMS/CH/SC, 1.1.C.曾向父亲披露其中一次计划,他假扮成商人,雇用一条船北上。他还聘了一名中国人帮忙,买了价值50英镑的货物。但这名中国人一直没法安排行程,万宁知道这名中国人骗钱。不久,东印度公司又跟广州当局发生矛盾,公司人员强烈劝告他不要出发,避免被当作间谍。万宁很明白,如果有什么问题,东印度公司无法提供任何保护。就在这时候,他开始设想“通过西藏或别的可行的地方”进入内陆。①Manning to his father, 28 April 1810, TM/1/1/51.

万宁的印度之行得到广州商馆的大力帮忙。1810年2月19日,商馆向印度总督明托伯爵(Earl of Minto, Gilbert Elliot-Murray-Kynynmound,1751—1814)推荐万宁,让他先到加尔各答。他们特别强调万宁懂得汉语和中国文化,“对公司以至国家的利益很有帮助”。②IOR/G/12/269; “Biographical Sketch of Manning,” p. clxi.1810年4月底,万宁已在加尔各答安顿下来。在那一年里,他经常跟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1781—1826)、约翰·莱顿(John Leyden, 1775—1811)和马士曼(Joshua Marshman, 1768—1837)等人在一起,讨论语言学和神学上的问题。③Friend of India, “The Late Mr. Thomas Manning,” p. 183.毫无疑问,万宁在加尔各答的西方人圈子里很受欢迎,被视为“当时在印度其中一位最有学问的学者”。④John Clark Marshman, Life and Times of Carey, Marshman, and Ward, Emb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Serampore Mission.London: Longman, Brown, Green, Longmans, & Roberts, 1859, p. 436, 438.

在万宁与这些人的交往中,值得特别讨论的是英国传教士马士曼。马士曼最广为人知的是他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和好几种印度语言。当万宁来到加尔各答时,马士曼刚开始学中文。他在1814年出版有关汉语文法的书时,便说他跟万宁时常讨论中文,使他的中文水平大有增长,他还特别提到从万宁那里学会很多有关汉语声调的知识。⑤Joshua Marshman,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with a Preliminary Dissertation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olloquial Medium of the Chinese. Serampore: The Mission Press, 1814, p. iii.现存八封马士曼写给万宁的信大多是向万宁请教有关中文的问题,且里面充满着感激之情,⑥Marshman to Manning, 1810, TM/5/19/1—8.看来万宁的确给了马士曼不少的指导和帮助。但另一方面,万宁却在刚到达加尔各答不久后写信给父亲,诉说那里“有一些传教士以为自己懂得一点中文,写了一些十足的废话”。显然,马士曼就是其中的一人了。万宁说,他曾尝试委婉地告诉他们,其实他们完全不理解中文书面语,他们所翻译的孔子学说从头到尾都是错的,但他们实在是“太无知了,没法觉察自己的无知”(“too ignorant to comprehend their own ignorance”)。 他甚至想过自己去译出几页这些传教士所译孔子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说法。⑦Manning to father, 28 April 1810, TM/1/1/51.但可惜的是他最终没有这样做,否则我们便可以更清楚理解万宁当时的中文水平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令万宁感到很不快的是,他在印度完全没有得到明托伯爵的帮忙,相反,他到西藏的行程却因为明托伯爵迟迟没有回复而延误。他无奈地向班克斯投诉:“假如早知道要应付的是什么人,我就根本不应来加尔各答。”⑧Manning to Banks, 27 August 1811, op.cit., Vol. 8 (Letters 1810—1821), p. 37.在这封写于1811年8月27日的信中,万宁还向班克斯透露未来的计划:先尝试去西藏,如果能成功到达拉萨,便从那里出发到北京、南京、广州,然后回英国,找出他身为英国人能做出贡献的方法,又或在那里教授中文。不过,这封信最重要的讯息是他希望英国政府能尽快派遣另一个使团到中国。在信里,万宁表现出一种极其强烈的自信。他说:“什么时候他们才找到像我这样皆具聪明才智和能力的人!”不过,他又明确地说,他并不是要在使团里担任什么职位,他只希望英国真能早日派出使团。在他心目中,大使的人选必须是一位长袖善舞、尊贵优雅的人物。然而,尽管他好像说自己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方面却又说,就是再等五百年,也找不到像他这样聪明的人!更有意思的是,他甚至明确地说,因为这种信念,促使他决定写信给英王,要求尽快派遣使团。⑨Ibid., pp. 37—38.

万宁当时没有时间马上把给英王的信写出来,他正要出发去西藏。大约一个星期后,他再次写信给班克斯,并同时附上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请求班克斯代为转呈。在信里,他没有直接提出派遣使团的要求,只是说假如英国有计划派出使团,他便会回到广州等待,然后作为使团一份子到北京去;他也没有说要以什么身份或职位来参加使团,只是说愿意尽力为使团服务。①Manning to King George III, 27 August 1811, enclosed to a letter to Joseph Banks, op.cit., p. 38;原信藏于澳洲新南韦尔斯省立图书馆(State Library, New South Wales)班克斯文档(Papers of Sir Joseph Banks). CY 3681/275-CY3681/281, Letters received by Banks from Thomas Manning, 27 August 1811 (Series 20/20.39), Papers of Sir Joseph Banks, State Library, New South Wales, 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20/20_39.cf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7月26日。不过,信中的一段话,不但值得注意,甚至会惹来侧目,那就是信中表现出万宁对自己中文能力超强的自信心:

有着这样崇高荣幸呈写这封信给国王陛下的一名英国子民,付出过很大的努力,取得在中文语言的巨大知识──包括口语和书写两方面,他相信从来没有任何欧洲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②Ibid..

有论者说,万宁就是以为自己不止已经超越马礼逊,甚至连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也要给比下去。③Kitson, op.cit., p. 175.平心而论,万宁当时的中文水平高于马礼逊不足为怪,毕竟马礼逊学习中文的时间才不过五六年。但对于班克斯来说,最少他所熟悉的小斯当东的中文水平不会比不上万宁吧。我们不能确定最终班克斯有没有把万宁的信转呈给乔治三世,因为万宁也只不过跟班克斯说,如果他认为“这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才送呈给英王。今天我们可以在澳洲新南韦尔斯省立图书馆班克斯文档内见到万宁写给乔治三世连同写给班克斯的信。④http://www2.sl.nsw.gov.au/banks/series_20/20_39.cf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7月26日。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班克斯没有把信转呈给英王,因为万宁当时把这封信共抄送三份,寄给班克斯。⑤Manning to Banks, 27 August 1811, op.cit., Vol. 8 (Letters 1810—1821), p. 39.

在发出这封信的1811年9月7日,万宁早已从印度出发去西藏,到达不丹边境。从现有的资料看来,他得到孟加拉国国总督在1810年10月12日所批的简单旅行证件,⑥Certificate of Permission to proceed through the District of Rangpur, 12 October 1810, TM/5/21.除此之外便没有任何协助了。经过四个月左右艰难的行程后,万宁在1811年12月到达拉萨,然后在12月17日到布达拉宫谒见了达赖喇嘛。当时只有七岁的第九代达赖喇嘛给万宁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西藏日志中有极其正面的描述,说他样貌端正,有着动人的、诗一样的美,同时性格开朗欢愉,时常带着满脸生辉的微笑,举止高贵优雅,就像受过最好教育的皇室贵族子弟一样。⑦“Journey of Mr. Thomas Manning to Lhasa (1811—1821),” p. 263—265;下文有关万宁进入西藏及在拉萨居留的描述,除另说明外,均来自“Journey of Mr. Thomas Manning to Lhasa (1811—1821),” pp. 213—294,只在正文标示页码,不另作注。但必须强调,这流通的万宁西藏旅程日志是经由别人整理出版,跟万宁的手稿校正后,发现有些地方被删减。因此,如有需要,本文会直接引用万宁手稿。万宁还用铅笔画了他的图像,且一直保留在身边。⑧Sketches of Dalai Lama, TM/9/3.在觐见达赖喇嘛时,万宁行了三拜磕头叩礼(第265页)。正如论者所说,万宁与达赖喇嘛的会面,完全是浪漫性的,重点在情绪上的表达,⑨Laurie H. McMillin, English in Tibet, Tibet in English: Self-Presentation in Tibet and the Diaspora.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 57.不带有半点政治色彩。

在前往西藏及停留在拉萨其间,万宁时常利用他的医学知识给人治病,为他带来不少便利,他在日志里提及自己所处的药很有效,不少病人都很感激他(第218页),他甚至曾替一位高级的官员治病,让他以为可以挣得到北京的机会,可惜这官员并没有吃他的药,结果病死了。(第267—269页)事实上,大部分病人都不完全相信他的处方,并没有吃药,有些更只不过是出于好奇来看看这位来自远方的大夫。他还记述过两位完全没有生病的年轻漂亮藏族少女来看病,万宁幽默地说,他感到的只有自己急促的脉搏(第267—270页)。

在拉萨停留不足三个月后,万宁便在1812年2月12日提出申请,要求离开,但中方却一直没有批准,对此万宁很感疑惑,也极为不安,不知是什么缘故(第293页)。但无论如何,万宁终于在4月19日获准离开拉萨,回到印度去。关于万宁的西藏之行,由于他的日志早在1879年经由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秘书马克姆(Clements R. Markham, 1830—1916)整理出版,我们不在这里重述,下文只集中讨论其中涉及中英关系的部分。

在整个西藏之行的旅途上,万宁带有一名中国人同行。在日志里,万宁大部分时间叫他“Munshi”。Munshi一词源自波斯语,后来在南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英治印度很流行,指的是秘书、译者,也指语言老师。对于万宁来说,这名中国人身兼译者和语言老师,因此,万宁有时候在日志里直接说他是“我的译员”(my interpreter),也有时候把他称为“我的仆人”(my servant)。

从万宁的描述来看,Munshi的性格并不可爱。他很不诚实,出发不久后便用两只锡匙来调换万宁的两只银匙(第215页),而且脾气古怪暴躁,经常因为一些琐碎小事与万宁争吵。万宁以“无赖”(rascal)、“野兽一般”(beastly)来形容他(第284页),说他“永远也不满意,不停地抱怨,根本不能帮忙解决问题”(第217页)。万宁甚至说:“我宁可与一条猎犬为伴,也比这中国仆人好。”不过,他看来是一名颇为称职的译员。在拉萨,不要说藏语,就是当地汉人所说的四川方言,万宁也没法听懂,得要完全倚赖Munshi(第260—261页)。

万宁在日志中没有提供很多有关Munshi的背景资料,只在其中一处地方说过这名年轻人是罗马天主教徒,曾经在北京跟随一些天主教士读书,能说流利的拉丁语(第291页),他们就以拉丁语来交谈。他也曾在广州住过一段时间(第276页),这样的背景跟严本明很相似,但上文指出万宁跟严本明非常要好,跟Munshi的情况很不一样。不过,尽管万宁对Munshi的古怪行为和性格很不满,但他也尝试为此做出解释:“他复杂的处境让我可以稍微原谅他。”(第217页)显然,身为天主教徒的Munshi处于十分危险和困难的境地,尤其是他跟一名英国人一起跑到西藏。因此,当他们到达拉萨后,Munshi显得十分小心谨慎,一方面要求万宁不要说半句中文,尤其不要让别人知道他能看懂中文,所有谈话都由他来做翻译,另一方面在这时候也不再教万宁中文(第260页),而当人们问万宁是否到过广州时,他马上为万宁否认。(第262页)

到达拉萨后没几天,万宁便认定有“间谍”(“spy”)来查探他的消息和行踪。有几名中国人连同一名小官员来见他们,虽然很礼貌、文明,却不断打探他们的情况,万宁把他们称为“猎犬”(“the hounds”),后来这名小官承认是由派驻拉萨的满族官员派来的。万宁在日志中没有记下这位驻藏大臣的名字,但提及他曾在广州负责应付英军入侵澳门,因为处理不善而遭朝廷贬调西藏(第238页),我们从中可以确定他就是广州将军阳春。阳春原名阳春保,“以系满员,不应用三汉字为名”而赐改为阳春,①《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实录》第28册,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19页。历任镶蓝旗汉军副都统、②同上,第29册,卷87,第146页。青州副都统、③同上,卷139,第900页。福州将军,嘉庆十一年三月任广州将军。④同上,第30册,卷158,第40页。军机处嘉庆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09年1月14日)谕旨,身任将军的阳春对于英船擅入澳门“毫无所闻,迁延不奏”,就是在两广总督吴熊光(1750—1833)向他调派满兵,阳春“亦始终无一字奏及”,“是阳春在彼竟同木偶,实属不职”,着令回京发落。⑤故宫博物院编:《发落英船入澳未即具奏之阳春等谕旨》,《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1933,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台一版,第2册,第46页。结果,阳春先被派为“和阗办事大臣”,①《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第30册,卷230,第720页。半年后又改派为“驻藏帮办大臣”,②同上,第856页。至嘉庆十六年二月(1811年2月)升为驻藏办事大臣。

当万宁最初知悉阳春就是驻藏大臣时,很是担心,害怕阳春会认出自己,因为他曾在事件中协助东印度公司当传译。不过,在跟阳春见面后,他如释重负,因为阳春有严重的近视,“离开鼻子以外几寸的东西就不怎么看见了”。然而,这并不是说阳春的威胁完全解除,因为阳春很不喜欢外国人,认为所有的坏事都是欧洲人带来的。他尤其憎恨英国人,“‘英吉利’在他听来是很讨厌的声音”。这大概是因为他在广州处理英国入侵澳门而遭贬至西藏的缘故。万宁说:“他肯定会使用全部的权力来给我们麻烦。”阳春也的确不喜欢万宁,一说他是传教士,又说他是间谍;当时更有流言传到万宁耳朵里,说阳春会对他们做严刑问讯, Munshi甚至说阳春会处死他们。这对万宁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相信“这些坏人完全缺乏良知,(审问)只是形式,完全没有公义的精神”。

不过,从万宁自己的记述看来,尽管他到访拉萨的行踪被上报到朝廷,而看来朝廷也有传下谕令,这让万宁很紧张,但他在拉萨停留期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危险,他从没有被扣查或审问,且行动自由,还经常与一些官员及喇嘛见面。但无论如何,万宁的确担心会出岔子,他在日志里写道:“害怕又来一道谕旨!害怕北京的传教士,害怕我曾住在广州的事给暴露出来!”(第293页)。根据他后来写给马士曼的信说,虽然在拉萨跟当地的喇嘛有很良好的往来,甚至已做好安排,准备深入中国去,但当他知道中国皇帝要取他的头颅时,他便马上离开。③一位署名为“印度之友”(A Friend of India)的作者在万宁去世后记述了这件事。A Friend of India, “The Late Mr. Thomas Manning,” Asiatic Journal and Monthly Register for British and Foreign India, China and Australasia, New Series, Vol. 33(September-December 1840), p. 183.不过,文章里特别提到这封信在当时(1840)已找不到了。这位“印度之友” 很可能就是马士曼的儿子约翰·马士曼(John Clark Marshman, 1794—1877),不仅因为约翰·马士曼主编过一本杂志叫《印度之友》(The Friend of India),还因为他在1859年所写有关马士曼等传教士在印度传教情况的书内也记述万宁曾写过一封信给“加尔各答的一位朋友”(“A friend in Calcutta”),里面的说法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在个别用词上有所不同,相信二者都是他凭记忆写出来的。Marshman, op.cit., p. 437。马克姆在交代万宁在拉萨的情况时,也直接引用了这封信。“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omas Manning,” p. clxii.

然而,从中文资料所见,事实并非如此。万宁在日志里明确记载当地官员把他们的情况呈送到北京去的,因为Munshi在一次审问后在口供上画押(第276页)。我们暂时还找不到阳春这份原奏折和Munshi的供词,但《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中有一份军机处在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1812年1月27日)所发上谕,就是在接到来自阳春有关万宁来藏的奏折后做出的指示。从上谕日期看来,阳春应在1811年12月内,也就是万宁到达拉萨后不久便向朝廷汇报了。阳春有关万宁的报告是负面的,他先指出这名自称来自“噶哩噶达部落”(Calcutta Clan)的夷人“马吝”——也就是万宁,“面貌光景与西洋人相似”,因此,他并不相信万宁到来是要“到藏朝佛”,他担心万宁其实是“素习天主教”,跑到西藏是“假借朝佛之名,希图暗中传教”。④《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第30册,卷251,第395页。

对于阳春的报告,朝廷马上做出指示,要把万宁驱逐出境,理由是该部落“不信奉佛教”,这名夷人远赴西藏,“显系托名朝佛,潜来窥伺。或有隙可乘,即渐图传教惑众”,加上“近年西洋夷人散布各处传习天主邪教,意图煽惑,甚不安分,必应加意严防”。⑤同上,第395—396页。这让我们想起万宁曾记述阳春说过他是传教士。不过,这传教士的“罪名”最终没有成立,后来交到四川的审查结果,连Munshi也“无勾结夷人传习邪教情事,应毋庸议”。⑥四川总督常明嘉庆十七年五月十八日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这应该是Munshi的计划奏效。为了掩人耳目,他安排万宁四处参拜佛寺庙宇,甚至烧香膜拜,跪地叩首。对于这种为西方人所深恶痛绝的叩头跪拜礼,看来万宁毫不抗拒,甚至对一些官员也颇为乐意去做(第258—259页)。万宁这样的态度后来在跟随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讨论叩头问题时再一次表现出来。

必须强调的是,当时朝廷所下谕旨中绝对没有片言只字提到要处死万宁,因此,万宁告诉马士曼中国皇帝要取他脑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此外,尽管万宁对阳春很有意见,以为阳春会伤害他,但中文材料可证阳春对待万宁相当仁慈和人道。在接到军机处驱逐万宁出境的指示后,阳春在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1812年3月10日)上奏,做出如下回应:

自应遵旨立即驱逐出境,但藏地气候较寒,现在边外一带冰雪尚未融化,若此刻即将该夷人解送出境,恐因雪大难行,转得逗留途次。现经奴才等饬派兵役严密看守,不准该夷人与外人交结往来,一俟二三月间冰雪稍消,途中不致阻滞,彼时瑚图礼亦可到藏,奴才等再行专派妥役驱逐该夷人出境。①阳春、庆惠奏折,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册,第974—975页。

由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万宁在提出离开后好几个月才让他回去,难怪万宁在日志里多次提到当地的中国官员不断告诉他很快便会有好消息。②Manuscript of Manning’s Lhasa journal, TM/10/99; TM/10/100.此外,即使阳春在奏折里说万宁停留在拉萨期间会被“严密看守”,但就是万宁自己也没有说过受到什么监管,他一直是行动自由的。

然而,尽管阳春和朝廷对“夷人”万宁没有采取任何严格手段,但对于身为中国人的Munshi便没有这样宽容了。万宁说过Munshi被多次盘问,但大体还是文明的(“alway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civility”)(第 276 页),Munshi还得画押确认审问的内容,送到朝廷去。这让万宁很担心,他很清楚知道Munshi擅自离开中国,跑到外国去,会有很大的麻烦(第276页)。终于,万宁日志里记载Munshi某天出去打听消息,回来时戴上了锁镣(第293页),而当万宁在1812年4月离开拉萨时,Munshi被扣留下来。这是阳春根据军机处的上谕做出的:“汉奸”赵金秀“以内地民人,由京师至广东,度越重洋,随夷人深入藏地,甚属可恶。着解交常明严审从复位拟具奏。”③《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第30册,卷251,第396页。

从这份上谕见到,阳春在上奏时已确定Munshi原来的名字叫赵金秀。军机处的指示对赵金秀很不利,既确定他是汉奸,又罗列其罪名,最后更要把他解往四川,交由提督常明严审,从复位刑。常明在嘉庆十七年五月十八日(1812年6月26日)所上奏的审查结果和判决,让我们知道更多有关这名陪同万宁到西藏的中国人的背景。原来赵金秀本名孟生秀,籍隶山西太原县。嘉庆三年偕同母舅王世芳到北京,在一茶铺工作。不久,王世芳把孟生秀送予赵贵为子,改姓赵,并另取名金秀。嘉庆十二年,王世芳病逝,赵金秀离开北京,到广东吉昌行学习做生意。嘉庆十四年十一月,有在噶哩噶达开设酒铺的汤信邀请他去那边工作,赵金秀立即应允,经由虎门及澳门离开,在十二月抵噶哩噶达,并再经由汤信推荐到张兴酒铺负责管账。由于“夷人马吝”常到酒铺交易,因而与赵金秀往来熟识。嘉庆十六年七月,张兴病故,赵金秀无处栖身,刚巧“马吝”要到西藏礼佛,但他不懂汉语,所以邀请赵金秀做通事。二人在七月二十日起程,九月初十日到达西藏边境。④常明奏折,嘉庆十七年五月十八日(1812年6月26日),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

这份奏折对于赵金秀背景报道得非常详细,连相关人士的名字和事件的具体日期都记录了,四川提督常明自言“亲提研鞠”,“严诘不移,案无遁饰”。但赵金秀可还有隐瞒?当中最明显的是奏折里完全没有提及赵金秀在北京跟随传教士学习外语的情况,常明甚至说“该犯讯无勾结夷人传习邪教”,可见他没有查出赵金秀的天主教背景。此外,常明也没有指控赵金秀教导万宁学习中文,更没有说他曾在广州做通事,可见赵金秀确实成功隐瞒了一些重要事实。

但与本文最相关的是有关他在印度与万宁认识的部分。人们一般相信万宁笔下的Munshi是跟他一起从广州出发且在广州时已教导万宁中文。⑤Markham, op.cit., p. 214, n. 1; Bellhouse, op.cit., pp. 139—140; Friend of India, op.cit., p. 182.但事实是不是这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赵金秀确曾在广州居住,且当过通事。万宁档案中藏有两封中文信,从中可知更多有关赵金秀的情况。其一由他父亲所写,信中把他叫做孟生秀,这印证了常明奏折中有关赵金秀身份的内容。他父亲在信中说到赵金秀离家已超过三年,最近才得到一些消息,知道他在广州任通事。①孟生秀父亲给孟生秀的信,未注日期,TM/5/47。另一封信是来自“愚姊玛利亚”的,收信人是“贤弟多默赵”。这封信没有写信日期,但在信中提到当时是嘉庆十五年十二月,这又进一步确认常明奏折中有关赵金秀离开北京的日期,因为信中说到她与赵已经分开三年多了,那就是嘉庆十二年。此外,信中又说到赵金秀这段日子一直在澳门和广州。②玛利亚给赵金秀的信,未注日期,TM/5/47。可惜的是,无论是他父亲还是玛利亚都明显不知道赵金秀去了印度,所以也无从知道更多他在印度以及跟万宁认识的情况。

此外,不能否认的是二人到达印度的时间相差不远。常明给朝廷的奏折曾说过赵金秀是在嘉庆十四年十一月获邀去加尔各答工作,他马上启程,在十二月间抵达。③常明奏折,嘉庆十七年五月十八日(1812年6月26日),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那就是1809年12月至1810年1月之间的事。另一方面,上文指出过,广州英国商馆是在1810年2月19日才向印度总督明托伯爵推荐万宁,让他到加尔各答去。④IOR/G/12/269; “Biographical Sketch of Manning,” p. clxi.这确是比较接近赵金秀自己所提的日期的。不过,我们不能确定万宁是在这推荐前或后何时出发的,但能够确定的是他在2月9日前已决定要去印度,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出发。⑤一名叫J. B. Wronston的人在1810年2月9日写信给万宁,除祝愿他印度之行顺利外,还附有一封介绍信,让万宁到印度找他的兄弟帮忙。Wronston to Manning, 9 February 1810, TM/5/17.而且,即使他们离开广州的日期很接近,也不能由此确定两人是同行,或者确定赵金秀是经由万宁带到印度去的。

另一方面,虽然赵金秀确曾在广州任通事,但从现在所见到东印度公司档案以至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档案中都没有任何赵金秀在广州为他们做通事或教导万宁中文的纪录;而且,不要说万宁自己,就是小斯当东和马礼逊都没有提及。事实上,在所有现存万宁的信件中,无论是广州时期还是到达加尔各答以后所写的,都没有提及他带同一名中国人从广州到印度去。当中有两封信较值得注意,其一是万宁正在广州出发时在船上写给父亲的,⑥Manning to father, undated, TM/1/1/50.而另一封则写于1810年4月28日,这是他在抵达加尔各答后写给他父亲的第一封信。⑦Manning to father, 28 April 1810, TM/1/1/51.这两封信没有只言片语提及他身边有中国人同行。如果赵金秀真的是与万宁从广州一起出发去印度,万宁不可能不向父亲透露半点消息,尤其是第二封信篇幅不短,且相当详尽地报告自己在加尔各答的生活。

万宁档案中藏有两封万宁在加尔各答收到的短信,看来能解答我们的疑问。第一封信署名“Chao”,那肯定是赵金秀所写的,信中说到他知道两三天后便要出发,但所写内容和风格完全不像早已跟万宁认识,信中还提到这封信是由一名“仆人”带过来,如果万宁有什么消息要告诉他,也可请这名仆人带回。⑧Note from Chao (Zhao) to Manning, undated, TM/5/23.此外,很有意思的是这封信是用英文写成的。如果赵金秀早在广州已教万宁学习中文,那他们便应以拉丁文来沟通了。这封信用英文写成,其实跟另一名英国人有关,那就是东印度公司驻马德拉斯(Madras,今名金奈,Chennai)医师约翰·莱顿(John Leiden)。

在万宁档案中藏有一封由莱顿写给万宁的便条,告诉他跟万宁提过的中国人到来了,请万宁尽快过来直接跟他见面。⑨Note from John Leyden to Manning, undated, TM/5/22.单从这便条我们的确不能完全确定这名中国人就是赵金秀,但印证万宁一封写给马士曼的信,便可以确实知道这名经由莱顿介绍的中国人就是赵金秀。万宁这封信并不存放于万宁档案,而是收录在马士曼儿子约翰·马士曼(John Clark Marshman, 1794—1877)一本有关马士曼等人的著作里。据约翰·马士曼所言,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万宁写给马士曼的信,没有注明写信日期,但万宁在信中说再过八至十天便会离开加尔各答,并谈到他的计划。他希望莱顿能与他同行,并携带他的中国Moonshee。这样,他就很容易便可以到达 Munipore(即Manipur,今通译作曼尼普尔)了。①Marshman, op.cit., p. 438.显然,这封信所说的Moonshee,就是万宁拉萨日记中的Munshi赵金秀。这样,赵金秀就不是早在广州教导万宁中文,且跟随万宁从广州到印度,而是原来已在加尔各答,经由莱顿介绍给万宁了。

根据常明的奏折,虽然赵金秀“究无别项不法情事”,但因为离境及与外夷深入西藏,他就犯上“交外国,互相买卖借贷,诓骗财物,引惹边衅”等罪状,从重处分,发配新疆伊犁。②常明奏折,嘉庆十七年五月十八日(1812年6月26日)。但最终他可有被送伊犁?万宁西藏日志手稿最后的几页写得凌乱不清,与赵金秀有关的部分是这样的:

谕旨下来了。等待。

Munshi又出去看看今天可以做些什么。回来时被扣上锁镣。我很紧张。

达赖喇嘛的仁慈。

高兴Munshi走了。因为他写信给我,我害怕。

他又来见我。我给他便条找益花臣。

害怕又来一道谕旨!害怕北京的传教士,害怕我曾住在广州的事给曝露出来!

……

(三月)初五

Munshi贿赂司库。已明确他如何去贿赂四川的知县。Munshi走后,一些中国人来找我。③Manuscript of Manning’s Lhasa Journal, TM/10/99-100.在马克姆所编的万宁西藏行纪里,这部分以“零散的笔记”(“fragmentary notes”)为标题,放在最后。核校于万宁手稿,可见当中一些重要资料没有给编录出来,例如贿赂知县的部分等。

从这零散混乱的纪录里,大概可以确定万宁和赵金秀做好计划,贿赂四川的官员,从而逃避刑罚。但究竟这计划有没有成功?从现在所见万宁自己所写的资料看,我们没法肯定。万宁档案现存一封万宁以拉丁文写给赵金秀的信的底稿,写信日期是1814年12月28日,那是对赵金秀在1814年3月所写信的回复,只是赵金秀的原信似乎没有能够保留下来。但万宁的回信已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讯息。首先可以肯定,万宁自离开西藏后便再没有跟赵金秀见过面,因为在信中万宁要告诉赵金秀他自离开拉萨后先回到印度,再转回去广州。第二,万宁答应赵金秀的要求,会给他一千银元。万宁还说,这是他在拉萨时答应给他的。很可能这是当时万宁承诺支付贿赂中国官员的费用。可以确定,万宁兑现了这承诺。在万宁档案中的一些笔记簿里,有一个以中文写成的小字条,是由一名叫高恒信的人写给万宁的,确认收取了一千银元,转交“赵相公”。该字条签署日期为“乙亥年正月十五日”,也就是1815年2月23日。④Receipt from Gao Hengxin, 23 February 1815, TM/9/2.由此可见,万宁在写信给赵金秀约两个月后便成功安排把答应的一千银元送给他。至于信中第三个重要讯息就是万宁说很高兴知道赵金秀“安全,生活还可以”(“safe and surviving”)。⑤Manning to Zhao Jinxiu, 28 December 1814, TM/5/24.这看来是好消息,但不是说赵金秀最终没有被发放新疆,因为即使在伊犁,赵金秀仍可以告诉万宁他是“安全,生活还可以”的。从万宁弟弟于1815年11月所写的一封信中似乎可以确定赵金秀是被发放到伊犁了:

我哥哥最近听到那位中国人同伴的消息,他被发放到很远的省份。我哥哥给他送去一千银元,这是他们分手前就答应他跟中国官员交涉所作的补偿。⑥Bellhouse, op.cit., p. 159.

此外,赵金秀在1814年3月写给万宁的信要在七八个月后才送到广州,看来他的确在很遥远的地方。

万宁在1812年4月19日离开拉萨后,在5月1日到达西藏边境的帕里镇(Phari,即 Pagri),然后在6月10日抵达印度的库奇比哈尔省(Kuch Bahar)。不过,万宁并没有记录这将近两个月的回程途中所发生的事,但估计不会是愉快的经历。在中国境内的时候,阳春一定派人对他严密监控。回到印度后,万宁在加尔各答住了一段短时间后便乘船回广州。论者认为这可能是万宁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因为他满怀希望,历尽艰辛地跑到西藏,却无功而返,狼狈离开。①Ibid..在广州,万宁继续住在东印度公司的商馆里。②Markham, op.cit., p. clxiii.德庇时在1813年初到广州任职时见到万宁,形容他是东印度公司商馆的客人(“guest”),书桌和图书馆都是一流的,很符合他的品位。③Ibid..另外,传教士米悯(William Milne, 1785—1822)曾在 1813年6月16日向伦敦传道会报告,在马六甲见过“那著名的万宁先生”,并说他看来“几乎完全是中国人模样”。④Milne to the Directors, Malacca, 16 June 1813,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Incoming Letters,LMS/CH/SC, 1.3.A.他还在当天的日志中记下万宁“目前已决定放弃进入中国内部的念头,准备回家去。”⑤Milne’s Journal, 16 June 1813,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rchives, China, South China, Journal, LMS/CH/SC/JO.回家的念头似乎一直在万宁脑海里出现,因为在1815年4月,他还告诉过弟弟要在1816年回家。⑥Bellhouse, op.cit., p. 217.但万宁始终没有在那时候回国,从现在所见到的资料来看,他一直住在广州东印度公司商馆。1816年,万宁加入阿美士德使团作译员,报酬是2 000元,⑦Morse, op.cit., Vol. 3, p. 259;不过,马士说万宁是在1816年5月才从印度赶回广州,加入使团。对于万宁来说,这是多年梦想的实现。

1816年2月9日,阿美士德士带领使团成员从伦敦出发,而万宁、马礼逊、德庇时等则在小斯当东带领下于7月7日从澳门启程,前往香港与阿美士德爵士会合。然而,尽管万宁早已明确表示希望参加英国派遣的第二次使团,以期做出贡献,但他在阿美士德使团的译员任命并不顺利:阿美士德爵士反对万宁加入使团。事情的经过由小斯当东在回忆录披露出来。

据小斯当东说,阿美士德在第一次跟万宁见面后,向小斯当东提出:根据来自东印度公司广州特选委员会的指示,只有端和德庇时二人会跟随使团到北京去。至于万宁,由于广州商馆特选委员会并没有特别的推荐,他对于是否应该让万宁加入使团,抱有很大的怀疑(“strong doubts”),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古怪的服饰和外表”,这指的是万宁一直穿着中国人的服饰,更蓄有大胡子;二是他听闻中国政府对万宁有所不满。⑧George Thomas Staunton, Notes of Proceedings and Occurrences during the British Embassy to Pekin in 1816, 1824, reprinted in Patrick Tuck selected, Britain and the China Trade 1635—184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Vol. 10, pp. 8—9.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究竟东印度公司广州特选委员会有无推荐万宁加入使团?从小斯当东复述阿美士德的说法,好像特选委员会只推荐了端和德庇时。可是,不要单说万宁,那马礼逊又怎样?

其实,特选委员会1816年5月25日的会议记录有这样的说法:“鉴于要得到所有翻译人员的协助,我们接受万宁先生提供服务的要求(他的才华和非比寻常的能力,我们早已确认),以每年500镑或2 000元的报酬,作为助理译员提供服务。”⑨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秘密会议,IOR/G/12/271, p. 67.我们不必细究是否万宁提出要求还是东印度公司主动聘请他,但无论如何,他们确是在5月25日那天决定聘请万宁为使团译员,并在当天由小斯当东以特选委员会主席名义发送委任信给万宁,而万宁也在同一天写了回信,自信地说很理解充当出色译者的条件,自己能弥补一些不足的地方,并答应会尽力提供最大的帮助。⑩Ibid., IOR/G/12/271, pp. 68—69.小斯当东的委任信和万宁的回信都收录在委员会5月27日的记录里。此外,在同一天的会议记录里还记下了委员会委任马礼逊和皮尔逊参加使团的议决。⑪Ibid., pp. 70—71.

可是,东印度公司在1816年5月30日发送给阿美士德爵士的一封公函中却有这样的说法:

斯当东爵士(小斯当东)、端先生及德庇时先生已根据公司秘密委员会的批示做好一切准备,随时陪同爵士阁下出使。此外,同属于公司的皮尔逊先生、马礼逊先生以及万宁先生也一样(准备就绪),由于他们的才华和能力,足以协助推动使团的目标和利益,我们请求推荐他们成为使团的成员。①Ibid., IOR/G/12/271, p. 90.

在这里,东印度公司的确好像把这六人分成

两组:小斯当东、端和德庇时已得到秘密委员会的明确指示,参加使团,但皮尔逊、马礼逊及万宁则只是获推荐加入,看来最终决定权的确是在阿美士德大使。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太明白,因为我们刚看过特选委员会分别在5月25日及27日委任了万宁和马礼逊及皮尔逊加入使团。从这公函看来,阿美士德把这三人跟小斯当东及德庇时等分开看待,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不过,即使根据这公函,万宁等其实也确实得到正式的推荐,就跟马礼逊和皮尔逊一样,阿美士德不应以没有受到委员会特别推荐为理由,把其中万宁一人拒诸门外。

这样看来,阿美士德不愿意接受万宁加入使团,便只是跟他的服饰和外表有关了。在这问题上,小斯当东向阿美士德解释,万宁愿意穿回英国人的服饰,只是胡子方面他不愿意做改变,因为那是花了很多年才蓄起来的,②万宁于1806年5月在来华航程途中开始蓄胡子。Manning to Father, 29 May—9 August 1806, TM/1/1/37.显然,他对于自己的胡子很自豪,经常在书信及其他地方提及所蓄的胡子,例如在1807年4月曾在给兰姆的信中说到自己的胡子已有五寸长。Manning to Lamb, 21 April 1807, Anderson, op.cit., p. 98.在一封写给父亲的信里,他又特别提到自己的胡子已超过一尺。Manning to Father, 28 April 1810, TM/1/1/51.另外,在西藏的日记中也多番提及。参 Markham, Narratives of the Mission, p. 230, 262, 265.小斯当东认为这是无关痛痒的;至于第二个问题,小斯当东说只是一些行商对万宁有所不满:“万宁先生在广州居住的全部时间,包括拉萨之行前后的日子,中国政府没有对他有任何特别的关注,他们从来没有收到来自中国政府不满的消息。”根据小斯当东的回忆录,由于小斯当东强调万宁的中文能力对使团会很有帮助,阿美士德最终同意让万宁参加,③Staunton, op.cit., pp. 8—10.问题似乎得到圆满的解决。不过,A. J. 邓金(A. J.Dunkin)在1840年万宁去世后为他所写的讣告中却说,阿美士德爵士极为厌恶( “abhorred”)万宁的胡子,指令万宁必须把胡子剃掉。但万宁认为这是侮辱(“indignity”),小斯当东也支持他,二人不肯出发,阿美士德爵士最终只好让步。④A. J. Dunkin, “Obituary—Thomas Manning, Esq.,” Gentleman’s Magazine, Vol. 16, New Series (July 1840), p. 100.

必须指出,从现在所见到的资料看来,万宁在阿美士德使团中并不活跃,在翻译的工作上看来没有帮上什么忙。这点从现在几种较易见到的使团成员回忆录中清楚显示出来,例如在使团的医师约翰·麦克劳德(John M’Leod)的回忆录里,万宁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在一条开列使团成员名单的脚注中。⑤John M’Leod, Voyage of Her Majesty’s Ship Alceste, to China, Corea, and the Island of Lewchew, with an Account of Her Shipwreck. London: John Murray, 1819, p. 20.但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也许作为译员的万宁的确没有什么需要跟使团医师多交往,毕竟万宁自己也具备医学方面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就是马礼逊的回忆录里也只有三次提及万宁,且都是无关痛痒的:其中两次是有关乘坐船只的安排,另一次则在他所开列的译员名单内,完全没有提到他做过些什么。⑥Morrison, op.cit., pp. 13—14.这看来较有问题,因为我们肯定万宁和马礼逊很要好,我们在上文还指出过,马礼逊得到东印度公司聘任为译员,很可能是通过万宁的推荐。无论怎样,由此看来,万宁并没有遵行他的承诺去为使团做贡献。这很可能是因为万宁本来对于使团拓展对华贸易的目的没有很大兴趣,他最希望能增加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使团成员倒记录了万宁在使团回程途中曾尝试独自去购买中文书籍,⑦Staunton, op.cit., p. 316.也跟一些当地人谈论医药的问题;①Clarke Abe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and of a Voyage to and from That Country, in the Years 1816 and 1817,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Transactions of Lord Amherst’s Embassy to the Court of Pekin,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Country Which It Visited. London: Longman, Hurst, Rees, Orme, and Brown, 1818, p. 216.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阿美士德不喜欢他的缘故,没有让他积极参与。此外,这次使团共有四名译员,看来人手是过于充裕了。从各人的记录看来,除了马礼逊是主要译员外,只有德庇时算是负责了较多的翻译工作,另外的一名译员端,也只不过做过一两次传译。②Staunton, op.cit., pp. 132—133.那么,万宁没有担当什么任务,也不足为怪了。但无论如何,正如论者所说:“尽管阿美士德使团的故事十分有趣,但那可不是万宁的故事。”③Watters, op.cit., p. 17.

不过,这里还应交代一下万宁在阿美士德使团参与过的一件事:有关叩头的讨论。我们知道,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开始,叩头问题便一直困扰着中英官方的交往,既敏感又棘手。阿美士德使团在到达北京当天即被勒令离开,连一次跟嘉庆见面的机会也没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阿美士德坚决拒绝叩头的缘故。不过,在叩头的问题上,阿美士德不应承担过多责任。首先,外相卡苏里子爵(Lord Castlereagh, Robert Steward, 1769—1822)所下指令非常含糊,一方面说使团为了避免无功而返,可以遵从“中国朝廷的所有仪式”,但另一方面又说这些仪式“不能损害国家的荣耀和您个人的尊严”。④“Letter from the Right Honorable Lord Castlereagh to the Right Honorable Lord Amherst, Ambassador, etc. Dated 1st January 1816,” in Morse, op.cit., Vol. 3, p. 281;原信见英国外交部档案 FO 17/3, pp. 17—27。在缺乏明确的指示下,阿美士德只好咨询使团成员,当中当以小斯当东最为权威,他是反对叩头的。但小斯当东也很谨慎,提出让使团里懂中文的成员讨论和决定。根据小斯当东的回忆录,似乎成员有两种意见,小斯当东、德庇时、端及皮尔逊等都明确且强烈反对叩头,而中文水平最高的两名译员马礼逊和万宁对此则较有保留,但小斯当东没有进一步说明详情。⑤Staunton, op.cit., pp. 102—103;但他又马上说,他认为马礼逊和万宁二人都觉得叩头并不合适。我们不能确定为什么马礼逊没有强烈反对叩头,他在自己的使团回忆录里没有谈及这个问题,但万宁的情况是较容易理解的。长期以来,万宁对于执行这种中国独特的行礼仪式并不特别反感。在西藏期间,他除多次向达赖喇嘛行三跪九叩礼外,⑥Markham, op.cit., pp. 265—269.甚至曾向阳春及其他官员叩头;⑦Ibid., pp. 258—259.就是在参观庙宇时,他也说不介意奉行什么仪式。⑧Ibid., p. 290.因此,对于使团行叩头礼,他的确很可能采取较开放的态度。

但无论如何,阿美士德使团彻底失败,更不要说提出什么要求,就是连最起码的觐见皇帝也做不到。至于万宁,虽然没有能够做出什么贡献,但总算终于能深入中国内陆,到达首都北京。看来他也充分利用不同的机会跟中国人交谈,小斯当东就是从中确认万宁具备很高的中文水平,尤其万宁经常在这些交谈中引征孔子及其他古代著名人物的说法,让小斯当东留下深刻的印象。⑨Royal Asiatic Society, “Proceedings of Societies,” The Asiatic Journal and Monthly Miscellany 35 (May 1841), p. 62.此外,跟万宁感情不错的德庇时⑩德庇时曾说:“我很熟悉万宁,也喜欢他。他怪异的行径是没有伤害性的,主要属于他个人方面的。”引录自Markham,op.cit., p. clxiii.曾描述过万宁在使团期间的一件小事,颇能反映万宁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他很少认认真真地,也不会怎样严肃地争论任何问题,老是用风趣轻松的语调,幽默地维持一种最奇异的矛盾,而他在说明问题时往往是很有趣的。……他以自己一套古怪奇特的方式去做每一件事。有一天,我听到很奇怪的吼叫声,出去查看,原来是万宁要过河,但却找不到人来帮忙,于是便开始像狗一样大声吼叫,还夹杂着一些中国口语的谩骂。很自然,接待我们的中国官员会认为他是个疯子,便马上把他送到对岸去,而这正是万宁想要的。①Ibid., p. clxiv.

大概是因为多年的心愿已达成,万宁在完成使团的任务后决定离开中国。他跟随使团于1817年1月1日回到广州,1月10日领取了使团译员的薪酬后,②东印度公司的委任信注明支付万宁译员工资2 000元。他先预支了 600元,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在1817年1月10日批准支付尚欠的 1 400 元。East India Company, Canton Consultations, IOR/G/12/205, 10 January 1817.他在1817年3月7日从广州启程回国,同年7月25日返达英国。在这回国的航程中,除了船只在加斯帕尔海峡(Strait of Gasper)触礁,阿美士德一行人等被困海岛外,③有关这次触礁事件,最详尽报道见于医师约翰·麦克劳德的回忆录。M’Leod, op.cit., pp. 219—274;另外亦可参Abel,op.cit., pp. 252—257; Henry Ellis,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Late Embassy to China: Comprising a Correct Narrative of the Public Transactions of the Embassy, of the Voyage to and from China, and of the Journey from the Mouth of Pei-Ho to the Return to Canton. Philadelphia: A. Small, 1818, pp. 328—334.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6月底于圣海伦岛上拜会了被囚的拿破仑,据说他更是当面感谢拿破仑在1803年曾发给他的特别护照,让他在英法交战时可以回国。④关于万宁与拿破仑的会面和谈话内容,见拿破仑在圣海伦岛上的英国医生的记录。Barry E. O’Meara, Napoleon in Exile:Or, a Voice from St. Helena: The Opinions and Reflections of Napoleon on the Important Events of His Life and Government, in His Own Words. Philadelphia: M. C. Carey and I. Lea, 1822, Vol. 2, pp. 57—59.

编辑出版万宁西藏日记的马克姆认为万宁是满怀失望回国的,⑤Markham, op.cit., p. clx.但他没有具体说明原因,估计他认为万宁没有能够从阿美士德使团中取得什么丰硕的成果,又或是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无论如何,他自回国后便一直没有再去中国,除了1827—1829年间住在意大利外,其余日子都在英国,最常见面的友人是兰姆。在这些朋友的聚会中,万宁的谈话经常带来“很多稀奇古怪的信息,包括很多逸闻,还有对人对事一些(不寻常)的猜想”。⑥Barry Cornwall, Charles Lamb: A Memoir. Boston: Roberts Brothers, 1866, pp. 94—95.但自1829年6月从意大利回国以后,他开始“渴望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可以让他在余下的生命里做平和的冥想”,他在伦敦贝克斯利区(Bexley)的达特福(Dartford)租住了一个叫“橙树林”(Orange Grove)的小屋,陈设很简单,只有几张椅子,没有地毡,粉白的墙上没有墙纸,“过着隐士式的生活”,陪伴他的只有一大堆的中文书,这些中文书被形容为“欧洲最好的中文藏书”。⑦Dunkin, op.cit., p. 99.而他这时候银白的胡子已长到腰间,处处给人一种“怪异”(eccentric)的感觉。1838年,万宁严重中风,同年搬往巴斯(Bath),1840年5月2日去世,终年68岁。

由于本文重点在于万宁在中英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不会详细交代他回到英国后接近23年的日常生活,只会集中讨论与中国有关的部分。

首先,一个一直不为人知的事是:万宁在1817年回国时曾经把两名中国人带到英国。长久以来,唯一在公开出版的书刊里提及此事的是由英国诗人巴里·康沃尔(Barry Cornwall,原名Bryan Waller Procter, 1787—1874)所写有关兰姆的书,里面简略地提议万宁把一名中国人带到英国,还带他到伦敦的一个舞会。⑧Cornwall, op.cit., p. 95;另外,玛丽·贝尔豪斯(Mary Bellhouse)在《我的朋友万宁》(My Friend M)中也谈到了,但她其实只是全录自 Bellhouse, op.cit., p. 221.但很可惜的是,这唯一的材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万宁其实不是带了一名而是两名中国人到英国。

那么,这两名中国人是谁?当中是否可能包括赵金秀?答案是否定的。上文指出过,万宁在1814年12月写过一封信给赵金秀,然后在1815年2月安排带钱给他;而从万宁的信中可知,自拉萨到1814年年底,万宁并没有跟赵金秀再见过面,⑨Manning to Zhao Jinxiu, 28 December 1814, TM/5/24.但这不是否定赵金秀去英国的理由,因为并不能确定他们在1814年年底重新联络后情况如何。相反,在万宁寻找中国人前往英国的过程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出现了,在读音上跟赵金秀的“秀”很接近。我们知道,由于万宁在回到广州后不久便跟随使团一起回国,因此他请求马礼逊在广州协助聘用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马礼逊在1817年3月21日一天内写了两封信,第一封是写给伦敦传道会的乔治·比尔德(George Burder),现存于伦敦传道会档案,里面提供的信息不算很多,只说到万宁要找一名中国人做老师,跟他一起回去,那人却在收取500元后跑掉了,万宁请马礼逊帮忙再找老师,他也成功找到了老师。①Morrison to George Burder, Canton, 21 March 1817, LMS Archives,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China, South China, Incoming Letters, LMS/CH/SC, 1.4D.但另外那封写给万宁的信——现存于万宁档案,提供了很多重要资料。首先,马礼逊说他在收到万宁请求帮忙的信后,马上去找“林”(在原信中这是用中文书写出来的),“林”告诉马礼逊,即使给他1,000元,他也不可能找到 Seao,但可以另找一位好老师。②Morrison to Manning, 21 March 1817, TM/5/25.这位“Seao”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万宁和马礼逊都十分熟悉这位“Seao”,马礼逊无须多作说明。这“Seao”会不会就是赵金秀的“秀”?马礼逊自己差不多在这时候编写出来的《华英字典》里并没有“Seao”的拼音,但有一个十分接近的“Seaou”,其中“萧”是可以作姓氏用的,③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15—1822, Vol. 2, Part 2, p. 219.因此有可能这名中国人姓萧,只是在目前所见的马礼逊和万宁的材料中,都从没有提及一位姓萧的中国人;另一方面,“秀”字的拼音在马礼逊的字典中作“sew”,④Ibid., p. 244.拼写方式颇不同,但读音跟“Seao”其实十分接近,会不会万宁当时希望能找到赵金秀,把他带到英国去?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的推测,没有任何证据。但无论如何,“林”没法找到Seao,那最后跟随万宁到英国去的便不是这位Seao。因此,即使他真的是赵金秀,那赵金秀还是没有到英国去。

根据马礼逊给万宁的信,“林”很快便找来另外两名中国人,但其中一人马上被马礼逊否定了,他看来太粗鄙,年纪也太大了;带过来的第二个人只有29岁,姓李,在经过马礼逊和万宁另一位好朋友波尔(Samuel Ball)以一些儒家典籍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测试后,觉得他的学术修养不错,可以推荐给万宁。由于当时万宁已经回国,所以由波尔做安排,把这位姓李的中国人送到英国去。⑤Morrison to Manning, 21 March 1817, TM/5/25.由此可见,这位愿意到英国去的中国人是由马礼逊和波尔选定聘用的,在他到达英国前,实际上还没有跟万宁见过面。不过,这名中国人的确到了英国,因为万宁在1817年年底曾写过一封信给英国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局,⑥Manning to Board of Directors, undated, TM/6/1/2;但皇家亚洲学会万宁档案目录认为该信写于 1818年。但从董事局回信(TM/6/1/3)的日期看(1818年1月8日),似乎1817年底可能性更高。这时候,万宁已经回到英国,该信的最初手稿有注明“给董事们,关于李先生”(“For CDirectors concerning Mr Lee”)。⑦Manning to Board of Directors, September 1817, TM/6/1/1;但这只是一份手稿,虽然在内容上与最终送出的信(TM/6/1/3)相差不远,写法上差别颇大,似乎万宁对初稿很不满意,草稿后面注有“拙劣的信”(“Stupid Letter”)。

但马礼逊的两封信一直都只说他帮忙找到一名中国人,那第二名跟随万宁到英国去的中国人呢?那就是出现在上面刚提过万宁在1817年底写给英国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局的信里,在信中他向董事局主席及副主席汇报,除一名“读书人”(scholar)外,还有另一名中国人愿意以“仆人”(servant)的身份跟随他到英国来。⑧Manning to Board of Directors, undated, TM/6/1/2.

为什么万宁会向东印度公司董事局写信,介绍两名中国人的情况?原来,万宁是要向东印度公司寻求经济资助。在信里,万宁先述说在1806年曾通过班克斯引荐,得到东印度公司伦敦董事局资助,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及历史,期间为广州东印度公司提供语文上的帮助。在离开中国时,为了更好地掌握中文,他把一名中国学者带到英国来,以三年作为聘用期。此外,信中又说他在中国遇到一名来自河南的人,中文口音极为纯正,万宁觉得这很有用,而这名中国人又愿意以仆人的身份跟随他到英国来,因此万宁也和他达成协议,一方面希望他能对自己学习中文的计划有帮助,另一方面万宁提出可以让他在英国先行教导那些准备到中国商馆的东印度公司雇员,因为他标准的口音对这些雇员学习中文口语会有很大的帮助。基于这个建议,万宁向东印度公司提出要求1,000镑的资助。①Ibid..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他已向东印度公司寻求资助,但那次是向广州商馆提出的。1817年2月17日,广州商馆特选委员会议决批准万宁的申请,资助一名中国人跟随万宁回国,因为万宁计划在回国航行途中教导这名中国人英语,让他可以先行在英国为一些计划到广州工作的英国人提供中文教学。特选委员会认为这办法可行,能帮忙解决广州严重缺乏中文人才的问题。②East India Company, Select Committee’s Secret Consultations, 1815—1817, IOR/G/12/271, pp. 429—430.接着,委员会在2月27日指示支付共30镑给船东,让万宁带中国助手乘船回国。③East India Company, Canton Consultations, November 1816—February 1817, IOR/G/12/205, p. 227.对于特选委员会的支持,万宁很是感激,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委员会主席觅家府(Sir Theophilus John Metcalfe, 1783—1822),感谢多年来在国外一直得到东印度公司及其成员提供的“保护、协助、关心和仁慈”。④Manning to Sir T. J. Metcalfe, op.cit., p. 228.

然而,万宁的第二次请求并没有成功。现存于万宁档案里有一封由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局秘书约瑟夫·达特(Joseph Dart)署名的信,传达董事局的决定,拒绝万宁的申请,理由是他们认为万宁把两名中国人带到英国只不过是出于万宁个人的目的( “they were equally brought for your own object”),与东印度公司无关。⑤Board of Directors to Manning, 8 January 1818, TM/6/1/3.

这无疑让万宁颇感失望。我们今天找不到他对董事局来信所做的回应,而就目前所见的资料可见,万宁其后也没有再跟东印度公司有任何瓜葛。这让人感到可惜,万宁在多年前曾写信给班克斯,扬言在完成到达中国内陆的心愿后会回国教中文,让那些愿意到中国来的英国人得以提早做准备。然而回国后,他改变了计划,把两名中国人带到英国,让他们来教导英国学生。就事而论,这本来是较理想的计划,一方面英国学生可以直接跟从中国人学中文,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继续进一步进修中文。但这计划带来了经费问题,正如万宁在写给董事局的信中所说,他长年在外,没有固定收入,且花费很大,要负责两名中国人在英国的生活确有很大的困难。⑥Manning to Board of Directors, undated, TM/6/1/2.这两名中国人最后怎样?现在几乎看不到任何相关资料,但可以肯定最少其中一人曾逗留在英国一些时间。除上引诗人康沃尔说在伦敦的舞会中见过他外,万宁在一封写给弟弟的信里也提到与他同住的“李先生”,写信日期是1818年10月13日。⑦Manning to Edward Manning, 13 October 1818, TM/6/4/1.

由此看来,万宁很可能是在没有得到东印度公司的资助的情况下,继续把李先生留下,而且其本人也继续学习中文,因为上文也提过,他坐拥欧洲最好的中文藏书。看来万宁在欧洲汉学界的地位已得到认可,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 1797—1873)曾多次写信给他,请求协助购买中文书籍。⑧万宁档案现藏儒莲写给万宁的信共九封,除第一封不知日期(在1824年以后)外,其余各封写于1830年3月17日至1836年10月28日,几乎全无例外地都是请求万宁协助购买或找寻中文书籍。Manning Archive, TM/7.此外,万宁在1826年发表了他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中国笑话》,其中包括他所写的序言和选译的40则中国笑话,部分还有评语。⑨“Chinese Jests,” New Monthly Magazine and Literary Journal, Vol. 16 (1826), pp. 280—284, 386—392, 573—575.从前人们一般认为这篇《中国笑话》只是游戏之作,毫无价值,但其实这是忽略了万宁的用心,他在序言里曾明确指出,要理解一个国家人民的真实意见、幽默感、习惯感受和态度,最好就是从他们的笑话入手,因为笑话题材最能反映一国人民的想法。①Ibid., p. 280.由于这个缘故,最近已有学者对万宁的这篇长期被埋没的文章做深入研究。②Timothy H. Barrett, “Thomas Manning as a Translator of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China in Britain: 1760—1860,” organiz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3—14 May 2016.

万宁去世后,他的中文藏书捐赠给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研究学会(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 1841年4月3日的一次大会上,小斯当东宣读来自万宁的代表(“representatives of Manning”)的一封信,并提出由于这些藏书十分珍贵,应该以专柜来收藏,标明为“万宁藏书”,与学会其他中文藏书分开。这个建议得到万宁另一位好友波尔的支持,他还向学会汇报,这些藏书正寄存在他家中,他愿意负责编制书目。这建议得到全体一致支持并通过。③Royal Asiatic Society, “Proceedings of Societies,” The Asiatic Journal and Monthly Miscellany 35 (May 1841), pp. 62—63.

也许,不少人会以为万宁的一生就像一个谜。今天,通过整理万宁档案的资料,这个谜有望被解开,并给予万宁更公允的评价。不能否认,过去对于万宁确实有不太公允的评价,而一般人都会用“怪异”来形容他,就好像这是严重的罪行。其实,不单如德庇时所说,万宁那些怪异的行为完全对别人无损,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来自万宁唯一的传记作者:“万宁的性格最难以捉摸;他故意放置一层嬉笑的烟幕,又爱以怪异的行径来做遮掩。”④Ibid., p. 125.

本文无意对万宁一生做全面评价,但难免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万宁几乎一辈子都认真学习中文,然而终其一生并没有发表很多有关中国语言文化的著作。小斯当东对此曾提出过一个颇有意思的解释,那是因为万宁给自己定下一个过高的标准,根本不是任何欧洲人所能达到的,以至最后他不愿意把文章发表出来。⑤Ibid., p. 62.但无论怎样,这其实在某一角度上可说是违背了他原先学习中文的初衷。上文曾指出,早在1806年万宁曾向班克斯解释学习中文的原因,即希望能够亲自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⑥Manning to Banks, 1806, TM/4/5.多年后,他又在拉萨日志中重申这态度:

要理解中国的道德观、中国的状况、人民真实的幸福情况、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怎样影响生活、他们的文学、历史、稳定的原因、庞大人口的原因、他们的艺术和发明、中国有什么地方值得作为模仿的对象,又有什么是可避免的。⑦Markham, op.cit., p. 280.

这是很值得注意和称颂的。在那个年代,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大概只有两类:传教士和来华商人。尽管他们往往在中英交往上做出贡献——例如马礼逊翻译《圣经》和编写《华英字典》、小斯当东翻译《大清律例》,但不能否认,他们学习中文并不是要从学术或知识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对他们来说,中国语文只不过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工具,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达到传教或贸易的目的。此外,当大部分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对中国抱有十分负面的评价时,万宁这种客观和正面的态度,甚至认为中国是有值得模仿的地方,确是难能可贵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完全能够认同巴雷特所说,万宁“绝不是一名毫无生趣的怪人,相反,他是那个年代最有远见的人之一。他没有发表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其实原因在于他明白自己处于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况”。⑧Tim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London: Wellsweep, 1989, p. 59.总而言之,“他是一个脱离了其所属时代的人物”(“He was a man out of his time”)。⑨Bellhouse, op.cit., p. viii.

然而,讽刺的是万宁却被利用来对中国进行批评。《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第七版有关中国的条目用了近400字来描述万宁在中国的遭遇:他怎样付出努力学习中文,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人,希望能进入内地,但却一直被严拒于门外。不过,这段文字的重点不在万宁,实际的情况是:万宁是被用作这条目的开场白,引出作者对中国的批判。其实,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是一个极度封闭的国度,所有外国人都没法自由在这个国家活动,全局限于一个口岸,贸易活动以至日常活动都受到严格限制,甚至不可以跟普通民众交往。条目的作者说,这不单说明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不同,实际上足以证明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采取敌对的态度。关于万宁,条目作者强调万宁的意图是非政治性的,也不是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他只是纯粹出于一种追求知识的良好意愿,但面对着中国这样一个极权、自大的国家,他根本不能轻易走出广州英国商馆。①John Barrow, “China,” i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7th ed., Vol. 6, p. 2. Edinburgh: Adam and Charles Black, pp. 548—549.不过,条目作者其实并不是真正关心万宁的学术追求,又或是对万宁的境遇打抱不平,他所关注的正好跟万宁完全相反,即政治性和经济利益目的。更具体地说,就是英国在华的贸易,因为他花了不少笔墨批判中国政府不欢迎外国人来华经商,只容许他们在一个口岸做买卖,还把这种安排视为很大的恩赐。②Ibid., p. 581.

显然,条目作者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他就是要批评中国政府的排外政策,特别是处理外贸的政策。为什么要这样去书写这条有关中国的条目?其实,只要知道作者是谁,便很容易回答这问题:原来《大英百科全书》这一条目的作者是巴洛(John Barrow, 1764—1848)。③在条目后的署名是“M”。同上,第588页。在该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所附的署名表(Table of Signatures)中,“M”注明是“Sir John Barrow, Bart., F. R. S”。同上,第 1 卷,第 xlvi页。我们知道,巴洛是马戛尔尼使团的成员,出任总管一职。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就是为了争取更好的贸易条件,但他们所有的要求都遭到乾隆拒绝,使团对清廷自然会有很大的不满。在主要成员有关出使的回忆录里,巴洛对中国的描写可以说是最负面的,除刻意细述在他眼里中国落后的一面外,多次对于中国人把外国人叫做“夷”明确表示不满。④John Barrow, Travels in China, Containing Descriptions, Observations, and Comparisons, Made and Collected to the Course of a Short Residence at the Imperial Palace of Yuen-Min-Yuen, and on a Subsequent Journey through the Country from Pekin to Canton. London: T. Cadell and W. Davies, 1804. 有关“夷”在近代中英关系的角色,可参见 Lawrence Wang-chi Wong,“Barbarians or Not Barbarians: Translating Yi in the Context of Sino-British Relations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y,” in Lawrence Wang-chi Wong (ed.), Towards a History of Translating: In Celebration of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 Vol. 3. Hong Kong: Research Centre for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3, pp. 293—388;王宏志:《说“夷”:十八至十九世纪中英交往中的政治话语》,《文学》2016年春夏卷(2017年3月),第209—306页。因此,《大英百科全书》对中国的负面描述是巴洛一贯的思想,也是他再借另一机会向英国及西方世界宣示对中国的不满。

值得特别提出的还有这一版《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日期:1842年,那就是中英鸦片战争期间以及签署《南京条约》的年份。此外,更值得强调的是巴洛自1804年起开始出任英国海军部次官(under secretary),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英国海军积极参与了鸦片战争。不过,《大英百科全书》中国条目中并没有提及鸦片战争,相信巴洛在撰写这条目时战争还没有开始,但另一方面,英国在策动对华战争时,主战派所提出的根据便是英国人在华受到不公平对待,国家荣耀受损,必须以战争来取回公道。⑤Glenn MeLancon, Britain’s China Policy and the Opium Crisis: Balancing Drugs, Violence and National Honour, 1833—1840.Aldershot: Ashgate, 2003.在这种情形下,巴洛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万宁在华情况的描写,就成为主战派发动战争的有力证据。

尽管这对万宁极不公平,但巴洛这条中国条目在《大英百科全书》第八版时仍只字不改地出现,⑥John Barrow, “China,” i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8th ed., Vol. 4. Edinburgh: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854, pp. 557—599.但那已经是“南京条约”签署后12年的1854年了,清廷早已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过去英国人所认定的封闭政策和不公平待遇已经改变。我们要待到1888年第九版《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汉学教授道格思(Robert Kennaway Douglas, 1838—1913)重写中国条目,万宁的名字才从《大英百科全书》消失,①Robert Kennaway Douglas, “China,” i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9th ed., Vol. 5. New York: Henry G. Allen and Company,1888, pp. 626—672.但那已是距离万宁离世后快半个世纪了!

55卷菲律宾历史巨作——《菲律宾史:1493—1898》(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

由美国学者 E · H.布莱尔(Emma Helen Blair)与 J·A. 罗伯逊(James Alexander Robertson)编辑的《菲律宾史:1493—1898》(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是一部大型多卷本的菲律宾历史资料集,共55卷。这些资料是从西班牙文翻译而来,其内容部分来自于在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世俗统治者和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有关当地民俗、风情、社会、治理和统治等情况的记载和寄往西班牙的报告;另一部分则来自于西班牙国王和政府管理人员以及宗教人员有关其在菲律宾所采取的政策的回复、命令和建议等文件。这些文件与当时的菲律宾历史息息相关且内容丰富,是学习西班牙菲律宾历史最为基本的参考资料。

由于明清之际,驻扎在菲律宾诸群岛的西班牙殖民者和传教士渴望由此进入中国,因此在报告中,谈到如何同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如何在中国人中传播天主教义等他们关切的话题。比如在《菲律宾史:1493—1898》第九卷中,有来自方济各修会的马尼拉大主教多明戈·德萨拉萨尔(Domingo de Salazar,1512—1594)所写的一份报告,其内容与在马尼拉之华人和巴涧(Parián,16—17世纪海外华人在马尼拉的一个聚居区)有关。在这份文献当中,作者竭力反对以武力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义,而是要以理性的和和平的方式,使中国人认识到福音的好处,从而改变他们的信仰。又比如在第四卷有一份文件,是1586年7月26日菲律宾群岛第六任政府长官圣地亚哥·德贝拉(Santiago de Vera)与其他人员递交给菲律宾群岛市民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Memorial to the Council by citizens of the Filippinas Islands)。在这份备忘录中,作者写到了很多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包括在中国传教之诸多困难以及如何向中国传播教义。作者认为,由于中国的文明水平高,因此西方人不应该像对待土耳其人、摩尔人和其他种族那样,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也采取武力杀戮的方式。作者同时也解释说,在中国派遣武装的目的是为保护传教人员和国王所遣之人的安全。通过对此多卷本巨作的研读,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早期天主教在华传教的认识。由于该批文献数量巨大,而且译者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出于主观的意志,并未做到如实和完整地呈现文献本身,故而留下颇多的遗憾。尽管如此,这批文献为明清之际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提供了一个局外人(outsider)的视野,将中国历史纳入到更为开阔的全球视野中,成为世界历史不可忽视的部分,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是消极和被动的。(木铎)

猜你喜欢
万宁班克斯使团
大唐万宁天然气发电项目2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
美将6家中国媒体列为外国使团
没人见过班克斯
没人见过班克斯
脱欧大金主,也陷“通俄门”
万宁2017健·美·赏HBWA盛典精彩绽放
万宁中国 “晶肌源”系列内地首发 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美肌体验
斑克斯大展登陆伦敦
韩国委任“韩中友好守护天使”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