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现状与策略分析

2018-01-23 15:32毛金金张红梅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宁夏文化遗产物质

毛金金,张红梅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先人们创造并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堪称各民族的“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存在形态的限制显得更为宝贵。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许多文化遗产受到冲击,逐渐消亡,非遗也是如此。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的意义所在。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等的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等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在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遗定义的阐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呢?王耀希认为非遗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新的方式、新的需求,加以解读、保存和利用[3]。建立非遗数据库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使非遗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也将成为非遗保存、保护与传承的主要信息源泉与实现途径[4]。尽管数字化技术发展日渐成熟并应用到多领域,但是若不能充分意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那么数字化对于非遗保护来说,也只是机械的技术而已,更不可能为非遗保护带来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树立数字化保护的意识对非遗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2 非遗数字化应用经典案例

2.1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应用为全国博物馆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故宫博物院初步搭建起的以故宫官方网站为核心的主入口,集合众多数据资源搭建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聚合平台。其中,故宫博物院发布的APP应用程序,获得大众的十分认可。这使馆藏文物被收藏在手机里,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更容易和便捷地享受到文化的饕餮盛宴[5]。除了APP的使用,故宫在其他方面也将数字化应用发挥到了极致。2016年的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在发言中就提到故宫建立了数字绘画,数字多宝阁,并制作了虚拟现实空间,3D体验店,数字织绣[6]等。故宫作为我国现代数字化博物馆的典型代表,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在旅游体验度和旅游商品文化衍生方面均获得了很大提升,其在文化旅游资源精细化管理中的创新与实践经验值得宁夏的非遗文化馆借鉴和学习。

2.2 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也为非遗数字化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载体

2013年《贵州民族民间传说系列动画集》,以数字动漫的形式将贵州17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制作成了系列动画,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7]。看了西南,再看北方。河北省历时两年精心制作的非遗动画,于2015年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非遗动画《年画中的传奇》取材于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第一部以武强年画风格制作的数字动画作品。武强年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可称之为我国民间生活的剪影,于2006年入选我国非遗名录。将非遗项目以动画形式进行制作,用生动有趣的形象向大家展示,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可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3 非遗数字化的基本点在于对非遗资料的存储和再现

淮安剪纸是通过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将有关剪纸的艺术形态、操作过程、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文本、图像、声音、视频或三维数据记录、存储和复制,转换成数字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或光盘中。通过将各种民间剪纸的工艺流程、经典作品等进行整理、分类、数字化转换,使人们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清晰地、全方位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8]。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性和开放型,这为全球非遗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 宁夏非遗数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目前宁夏公布了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共有10大类87个非遗项目。民间音乐6项,民间舞蹈7项,传统戏剧3项,杂技与经济13项,民间美术13项,传统手工艺19项,传统医药9项,民俗12项,民间文学3项,曲艺2项。加上扩展项目100余项,分布在19个市县区。

3.2 宁夏非遗数字化的现状

目前,宁夏的非遗项目数字化的应用并不是特别广泛。宁夏博物馆将游牧生活习俗的数字化,也只是停留在用立体电视向大众展示,缺乏体验感。而宁夏的水洞沟景区就做得很好。水洞沟博物馆采取先进的数字化声、光、电等技术,让游客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到场景体验中。但总体来看,宁夏在非遗数字化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期。与国内非遗数字化应用好的一些地区,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杭州的刀剑扇伞博物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景区等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当前“互联网+”与“旅游+”时代,在宁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更需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在非遗数字化应用方面实施有针对性地保护与开发策略。

3.3 宁夏非遗数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数据基础薄弱。宁夏在对非遗项目的普查中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和人员并不专业。缺少专门的普查非遗工作的专家,缺少对普查人员专业的培训,导致初步信息采集不完善。宁夏虽然用互联网建立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从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名录项目、传承人、普查工作等方面展示了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记载形式还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记载上,还缺少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资源库。

(2)宁夏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开发途径较简单,主要有:文化旅游景区,博物馆、展览馆,民俗村。现有的开发方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开发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宁夏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回族的聚居地的特质,拥有近百种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还仍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宁夏应该首先丰富开发途径,然后再在相应的途径中开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宁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和营销上缺乏智慧化手段。首先,宁夏还不能对非遗项目实现智慧化的管理。非遗传承人信息数字化的缺失和老龄化的特点(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使宁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阻力。其次,宁夏对于非遗的营销不足,没有专项宣传营销的资金,旅游者对宁夏非遗产项目了解甚少。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为全域旅游的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9]。宁夏作为全国第二个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在乌镇景区,互联网和阿里云得到充分运用,乌镇建立了“乌云”,是集旅游区办公、旅游营销、市民服务、安居应用管理等多职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专有的云平台,可对旅游区内社会事务进行统一管理[10]。宁夏的非遗数字化管理和营销应向这些成功案例看齐,政府、企业、景区等应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营销平台,为宁夏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非遗旅游的发展增添智慧化的手段和营销策略。

(4)缺乏数字化专业技术支撑,缺少相关技术人才。数字化在宁夏还是个新鲜的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更没有数字化专业的人才汇聚在此,这无疑阻碍了非遗数字化的运用。除此之外,宁夏缺少专门的非遗开发和保护的机构。宁夏应积极建立一支自己的非遗研发团队,致力于发掘宁夏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现有的非遗项目展开科学的保护。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和重现,并有效地应用于非遗旅游当中。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积极打造宁夏全域旅游的形象。

4 宁夏非遗数字化应用、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2015年,“互联网+”的提出,使得互联网和众多领域结合,如“互联网+旅游”。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支柱性产业。宁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回族、西夏、丝路、黄河等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独特的文化盛宴。将宁夏非遗和非遗旅游进行数字化应用保护和开发,定会对宁夏全域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1 建立数据库,抢救现存资料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云计算、大数据运用在非遗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当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非遗旅游结合起来,建立非遗资料数据库,实现了非遗旅游的网络化。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内蒙古建立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羌族非遗动态影像数据库等[11]。除建立非遗数据库,数据共享也是必要的。各地区、各行业应加强合作,深入交流,共享非遗资料。作为民族地区的宁夏,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更是迫在眉睫。

4.2 增加宁夏的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开发途径

(1)建立数字化的博物馆。数字化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对静态非遗项目藏品的展示,更是将一些非遗项目所涉及历史流变、传承人档案、传播方式、制作工艺、所需材料等全成过程,进行数字化转换后存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网络,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精髓。“花儿”是宁夏非遗中的一大特色。虽然有很多关于“花儿”的影像记录,但却没有将数字化应用彻底。建立数字信息档案是保护“花儿”的第一步,可将三维技术和数字模拟结合,像故宫博物院里的数字书法一样,受众人员可以跟着演唱,且系统会进行自动评估打分。这定会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2)研发非遗纪念品,多途径发展非遗旅游。每个景点或景区都有很多纪念品供游客购买。但大多数旅游纪念品都大同小异,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福建省武夷山景区内,有一家名为武夷逸术生活馆的终端3D体验馆。它致力于打造武夷山特色的纪念品店,店里的商品都具有武夷特色,袖珍版玉女峰,竹简版《朱子家训》等。该店家与武夷学院艺术学院合作,将学生设计具有武夷特色的设计图进行制作,并与携程、驴妈妈、途牛等旅游网站携手,利用微信、微博平台,让更多人可以购买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纪念品商可以加强与宁夏高校设计专业的合作,深挖属于宁夏非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通网上渠道,完成网上定制和交易。开发非遗旅游特色纪念品店,游客可在这里亲手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商品。

(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表演。针对表演类的非遗项目,更应在其发源地进行实地表演,以充分体现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游的文化魅力。比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就是将先进的声、光、电科技等手段运用到了演绎宋皇宫的辉煌与岳家军的惨烈、梁祝和白蛇许仙等千古绝唱佳品之中。“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依托自身地理环境和众多非遗元素,挖掘和创造属于宁夏地区的一台戏,可借助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型歌舞剧。

4.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和智慧营销

(1)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管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普及,为管理数字化开启了新时代。通过管理数字化,稀缺资源会得到充分地优化和利用;运用数字化等技术,可实时记录顾客消费产品时留下的痕迹,对消费者的需求、消费模式、购买方式等特征作出准确地分析,还可为用户定制产品[12]。宁夏应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文化旅游景区内非遗项目的游览、体验和消费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挖掘游客的兴趣点,对游客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调整,实时监控文化旅游景区中的非遗项目运行状况,及时针对紧急状况启用应急预案。管理的数字化让“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成为现实。

(2)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旅游中的营销新渠道。贵州启用了“多彩贵州云上旅游”APP软件、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应用、北斗星导航旅游等应用载体。多彩贵州淘宝旗舰店正式上线以来,销售额已突破了1亿元,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网等在线旅游品牌中也覆盖了贵州省内超过30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销售[13]。宁夏也应积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并在宁夏旅游官方微博、微信、电视广告等媒体平台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推广。此外,还可以结合更多的旅游网站、自媒体平台和境外营销模式,如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络平台上针对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展开营销。

4.4 引进技术人才,搭建虚拟博物馆

引进专业的技术和人才,为宁夏非遗项目搭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的搭建让人们只需在网上敲击鼠标,便能了解非遗的详细内容。经过音频解说等影像资料和三维模拟过程,足不出户就能来一场文化之旅。宁夏建立非遗虚拟博物馆,不但能使非遗得到原生态保护,更将有利于宁夏非遗的宣传与传承。国内一些非遗虚拟博物馆已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例如浙江大学设计的“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云南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等研究工作[14]。这种新的文化存储、变现方式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将为宁夏的非遗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提供现成的技术手段。

5 结束语

诚如,单霁翔先生在2016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上说的那样,“搞旅游的就是要做实事,能够让大家有尊严的坐下来,才是我们做旅游最大的快乐!”这句话是在针对故宫服务说的,更是对旅游服务的阐释。搞旅游要做实事,非遗已和旅游分不开了,非遗的数字化应用和保护也必须做实事。宁夏非遗的数字化应用和保护有待提高,这对宁夏的旅游和对于宁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积极的作用。发挥本地区的优势,集结更多年轻力量和技术资源,政府、高校、企业、群众都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以更好地实现宁夏的非遗数字化应用和非遗旅游的发展。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巴黎: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N].人民日报,2011-08- 05(008).

[3]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0):20-23.

[6]单霁翔.2016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EB/OL].[2017- 07-11].http://travel.people.com.cn/GB/211392/407836/index.html?fro 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7]吕燕茹,张利.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10):26-30.

[8]陈文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淮安剪纸为例[J].新闻传播,2016(6):14-16.

[9]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2017- 07-11].http://travel.news.cn/2016-02/09/c_128710701.htm.

[10]武志军.乌镇:让旅游消费更智慧[J].中国品牌,2016(3):28-29.

[11]陈德凝.现代信息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3):125.

[12]徐金海,王俊.“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3):125-131.

[13]肖远平,龚翔.“互联网+”视域下贵州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27-132.

[14]王晓芬,苑鹏军,王艳贞.河北民间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探索[J].山花,2009(2):164-168.

猜你喜欢
宁夏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宁夏
Tough Nut to Crack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