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为何称“母亲”

2018-01-23 18:04本刊编辑部
文史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世纪比喻祖国

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父母之邦”没有性别的差异,它主要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

“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大概在明代,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其他民族。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祖国”一词才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意思和用法,被中国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国家。比如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1905年的《申报》上有留学生的文章说:“生等游学美邦,系怀祖国。”

在跟西方人的交流中,中国人发现,欧洲人喜欢拿母亲来比喻祖国。英语中,祖国可以是“motherland”“mother country”,同时代的俄罗斯和德国诗人,也会在诗句中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此时的中国有识之士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比喻,发现它特别适合国人对中国应有的感情。

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不久。绝大多数民众对“国家”“民族”完全没有概念。要对民众启蒙,知识分子于是学习西方经验,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来比拟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最著名的就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而代表传统社会父权和压迫的“父亲”一词,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诗歌中,“祖国”被不断暗示为“母亲”,代表着新时代的形象。

苏联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的国家,尤其是二战中为号召民众抵抗德国入侵,在大量的宣传海报中把祖国等同于“母亲”,这对后来的中国影响很大。

不过“祖国”和“母亲”真正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也就几十年的历史。它大规模出现在汉语文章、诗歌中,要到70、80后出生的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个词成为民众最常用的对爱国之情的表达。

猜你喜欢
世纪比喻祖国
世纪赞歌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买椟dú还珠
1999,世纪大阅兵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My Schoo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