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裱角度谈中国书画的收藏保护

2018-01-23 19:29孙世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拓片书画作品墨色

孙世恩

(陇西县博物馆,甘肃 陇西 7481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要也在日益提高。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普遍重视,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之精华的中国书画,更加备受青睐。因此,怎样妥善地收藏和保护好书画作品,使它们更好地流传下去,确系当务之急。

收藏和保护书画需要各方面的修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看来收藏保护书画要懂鉴赏、知优劣、会装裱,如果能创作书画作品,那就更胜人一筹了。热衷或从事于这一行当的人就要多学习、练慧眼,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眼力和技艺。

书画作品优劣互差,收藏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才具收藏意义,然后精心呵护,流传下去,功莫大焉!那么,怎样保护书画藏品,使其更加长久地流传下去呢?

1 装裱是收藏和保护书画的最好办法

随着岁月的流逝,传世的楮素墨迹日渐减少。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为对书画作品的损伤,所造成的后果都是无法弥补的。

装裱对于保存书画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历代许多珍贵的书画、碑帖等能够幸存到今天,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经过了装裱,用纸、绫、绢等材料将其背面、四周加以保护的缘故。可以说,离开了装裱工艺,就不可能留有现存于世的如此众多的丹青墨迹。因此,“画赖装池以传”(装裱古人也称装池、装潢、装褫、装背等)的观点颇受世人称道。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经过了多少年,花费了多少心血,才创造并逐步完善了用以延长书画寿命的绝妙手段——装裱。尽管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但就对书画保护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另一种方法能够超越或取代装裱工艺。

书画经过装裱之后,还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装裱的书画心平整如板,更富神采,“风华气韵亦当翩翩遒上矣”(《装潢志》语)。民间广为流传“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能说明装裱对书画的重要性。“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而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傅抱石《装画难》一文语)可以说,中国书画不经装裱,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关于装裱方面的论著留下来的并不多。汇集有关资料来看,主要有唐代张彦远的《论装背裱轴》《论鉴赏收藏购求阅玩》,宋代米芾的《论装背书帖》《论装背画》,宋代周密的《绍兴御府书画式》,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读了这些论著典籍,知晓书画装裱,对书画收藏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 装裱工序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谈及书画的收藏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这里笔者从装裱书画的角度谈谈书画的收藏保护问题。从实际来看,装裱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收藏者和装裱者的足够重视。

根据笔者所见和在长期从事装裱工作的过程中体会,装裱中最普遍的问题出现在托画心和方画心这两道工序,需引起装裱者和收藏者的警惕。

托画心也称“托心”“小托”。就是在作品背面托一层宣纸后挣墙晾干,使之平展而厚实,方可进行齐裁方心。

从实际来看,新创作的作品在托画心时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走墨跑色的问题,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和破坏作品画面的效果。

装裱者在托画心前一定要识别和掌握哪些书画心在托心时容易出现走墨跑色,以便提前处理,防患于未然。

一般新创作的作品和用纸、用墨和用色都不太讲究的作品以及一些工笔重彩、大写意泼彩或半生半熟的宣纸创作的书画作品,极易出现走墨脱色。这些情况托心前应审视辨别,在托心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检查作品是否走墨,方法是一看、二抹、三试水。一看是浓墨且无光泽者,有微小的墨和颜料颗粒者,画心质地为熟宣、熟绢或半生不熟的宣纸者,都可能出现走墨脱色的现象。二抹是用手指肚在浓墨处抹一抹,看手指上是否有墨色,有墨色者容易走墨。三试水是用食指蘸水,在作品墨色重处点一下后观察是否走墨,也可用宣纸在点水处沾一下看是否能沾下墨色,能沾下墨色者说明托心时肯定走墨。

经过检查,容易走墨脱色的画心在托裱前一定要做处理。方法一:加热固墨。把书画作品轻轻折叠小后,用干宣纸将画心包裹几层再用塑料袋包好作品(保证整个蒸画过程中杜绝水湿作品),然后放在笼屉内蒸半个小时。经过这样处理的作品可大大减轻托裱时的走墨现象。方法二:涂刷胶矾水加固墨色。有些浓墨重彩的画面,用手指一抹,便可沾下墨色,这种情况在托心之前在画心背面喷一遍胶矾水,或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局部涂胶矾水,等晾干后使墨色固定后再行托心。颜色较厚的画在托心时一定要在画心下再衬一层宣纸,可减轻走墨脱色现象。方法三:选择托裱方法。托裱画心的方法有湿托法、飞托法和干托法三种。湿托法,简而言之,就是在画心上溻浆水后上托纸,这是最常见的托裱方法,适合于不走墨、不脱色的画心。对于走墨严重和脱色的画心尽量使用飞托法和干托法托裱。飞托法适合轻度走墨脱色以及绢本画心,方法是在托纸上溻糨糊,然后用干排笔(有人使用棕刷)把画心刷合在托纸上。飞托法持刷子直接触及画面,容易造成损伤,故一般较少选用。对于走墨脱色严重以及熟宣画心可用干托法。干托法和飞托法类似,不同之处是在干托工序的托纸上溻好糨糊后,不要把托纸直接往画心上刷合,而是在托纸下面再衬上一张吸水纸,然后将衬有吸水纸的托心纸面朝下,合于平放在裱台上的画心背面。对于脱色严重的画心,排刷的速度越快越好。装裱过程中,根据画心走墨脱色的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办法,也可各种办法兼用。

如果画心在溻浆时出现走墨洇色,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轻者可用干宣纸铺在走墨的地方,吸收一下洇开的墨色。严重者除了迅速除净洇色外,还要停止溻浆并晾干,待加固后再重托。如果上托纸后发现走墨洇色,就要揭去托纸,用干宣纸吸附洇开的墨色后,晾干后涂胶矾水加固重托。这些补救措施可以减轻走墨洇色的情况。

以上情况要求装裱者对托画心工序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能一拿到作品未经检查处理就直接洒水溻浆托心,这样极易走墨洇色,影响书画作品的画面效果。

越是新创作的作品越容易走墨洇色,时间越长越不易走墨。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新创作的作品尽量张贴一段时间再行装裱,可减轻或避免走墨洇色情况。

画心托好后就要方画心。方画心简称方心,就是将托心后的平展厚实的书画作品四周边际裁齐,使书画心规矩方正的过程。

从实际情况来看,方心时存在着如下常见问题:

第一,有些书画家在创作作品时,章法布局上喜欢大量留白。这些留白是作者计白当黑、匠心独运的体现,别有一番风味,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大量留白区域,在第一次装裱方心时一定要保留。可在实际工作中,装裱师在方心时只看重笔墨颜色,对作品的留白没有感觉,方心时习惯性地在靠近笔墨处下刀,裁掉大片空白,大大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效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二,笔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多年的揭裱古画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许多名画佳作四周边沿紧贴文字,有的甚至伤及文字,让人看了十分惋惜和痛心!究其原因,无疑是在多次揭裱方心时伤及画心造成的。古旧书画大都经过装裱,揭裱托心后,画心基本是规矩的。但由于揭裱排刷,画心四周边际会变得略有出入。经笔者大量调查发现,在装裱界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揭裱方画心时,为了求规整,一般在画心四边每边至少割下2毫米。按这样计算,一幅四尺宣的作品宽70厘米,揭裱一次一边割下2毫米,宽度就成了69.6厘米。这样一次损害也不算太大,但从长计议,揭裱10次画心宽度就变成66厘米了……随着岁月的延长,多次的揭裱翻新蚕食,就出现了画心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况。记得小时候老家挂着一幅古旧水墨画四扇屏,随着后来的多次揭裱,画心变得越来越小了。

针对此情况,首先要求装裱师要改变观念,以珍惜和保护传承中国书画为荣,不要让古旧书画在自己的手下损失一丝一毫。同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练就起死回生的装裱技艺。揭裱古旧书画时,如果画心边缘有略微缺损和不齐的,不能在方心时割掉,而应该在托画心工序就要考虑呵护画心四周边缘。做法是:在托心时,如果画心里面及边沿有不同程度残破不全的情况,在选择托纸时就要选一张或染一张与画心颜色相近的比画心略大的托纸,如果实在选不出色调相近的托纸,就要掌握托纸宁浅勿深的原则,画心下墙后通过全色工序,可使托纸与画心色调深浅一致。全色就是将古旧书画残缺部分,按作品的原貌和色调进行全补复原的工序。装裱师全色时一定要重视画心四边,不能只重视画心里面而轻视四周边际。这样,在方画心时无须因取正而伤及画心,个别边缘残缺不全的经过全色也就保证托纸和作品色调一致,浑然一体了。揭裱时即便遇到特别不正的画心,也不能割画心来取正,要保持作品原貌,视具体情况另想办法。

鉴于以上司空见惯的问题,在双方协商装裱事宜或制订协议时,对可能发生的预见性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古旧书画在揭裱前,双方对原作都要拍照留影,并测量记录书画心的长、宽尺寸且精确到毫米(不规则形状的画心按实际情况测量),这是装裱古旧书画的规矩,也是对书画作品的负责。

3 特种书画作品——拓片的收藏保护

拓片是值得收藏的、下真迹一等的特种书画作品。一直以来,许多人将拓片和其他书画作品一样装裱收藏,实际上这也是对拓片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破坏。因为细微地看,拓片的文字、图片和拓片的纸张不在一个平面上,用手摸感觉文字都是凹凸不平的。拓片经过托裱时的溻糊和排刷,无疑会将凹凸不平的文字、图画刷展刷平,使笔画线条变形,失去本来面目。

对于拓片,笔者以为用衬托的办法进行保护收藏更好。做法是:将拓片画面朝上平铺案上(或平整干燥的地面上),然后在拓片下面铺衬一张干宣纸,让衬纸四周伸出拓片四周约20厘米,在拓片的正面四边抹上糨糊,浆口宽约1厘米(浆口宽度也可视拓片的大小和拓片四周的情况来定),然后将衬纸四周折向里面粘贴在拓片四边的浆扣上,并压实折痕。然后用洒水壶在拓片和衬纸上洒少量水,保持拓片不动,把整个拓片和衬纸用平整的木工板压平压实,一周后取出拓片。这样一张平整的拓片就呈现在你的眼前,经过折叠粘贴的衬纸四周比拓片四周长出约10厘米,既保护了拓片四周,也是一种美化和装饰。经过这样衬托加固处理的拓片,拓片上的文字和图画因为没有溻糊仍保持原来的凹凸不平,线条笔画毫无失真变形。既能张贴展出,也可折叠收藏。

4 揭裱古旧书画“须乞高手施灵”

古旧书画不宜频繁揭裱,因每揭裱一次或多或少都对画心有损伤。但若裱件出现脱落、破损、折裂和发霉等情况,就应立即付诸揭裱修复。

揭裱古旧书画要选择有多年揭裱经验的传统手工装裱为宜。周嘉胄在他的著作《装潢志》中指出:“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其书画高值者,装善则可倍值,装不善则为弃物。”清人陆时化也曾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所以,“宝书画者,不可不究装潢”“须乞高手施灵”。

宣纸历来有“纸寿千年”之美誉,用它来书写和绘画的艺术品应该是长寿的。但如果保护不当,也会“死于非命”。浅陋之见,但愿能给热爱或从事书画艺术事业的人一点启示。■

[1]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

[2]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拓片书画作品墨色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观音送子图
杨佳欣作品
渴望
少儿书画作品8幅
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