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方法探讨

2018-01-23 23:13刘春凤辛雅静马建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阳上亢高血压病病患者

刘春凤,辛雅静,马建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虚血瘀、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其中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中最常见的证型,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笔者整理近10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多种外治方法,分别从针刺、穴位贴敷、刺血等的单纯疗法和复合疗法方面[1],报道如下。

1 针刺法

1.1 单纯针刺法 吴焕林等[2]选取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65例,结果显示降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孙健等[3]采用调肝法治疗44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对照组为单纯生活方式调整,治疗组针刺合谷、太冲、百会、印堂,结果显示治疗组血压下降情况、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钱雁[4]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30例,两组均口服络活喜,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平肝疏肝滋肾针刺法,取合谷、太冲、行间、阳陵泉、太溪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穴位贴敷法

2.1 单纯穴位贴敷法 张雪芳等[5]采用时辰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30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曲池、足三里、内关、涌泉穴。结果显示两组在降压、症状改善方面(眩晕、头痛、耳鸣、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穴位贴敷配合其他疗法 马素起[6]贴敷涌泉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40例,两组均口服络活喜,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明显。胡典等[7]采用穴位贴敷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30例,两组均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外敷太冲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刺血法

3.1 单纯刺血法 吴山永等[8]对4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耳尖点刺放血,结果发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张丽娟[9]采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30例肝阳上亢证患者,有效率为93.3%。胡伟勇等[10]采用刺络放血行间穴的方法治疗3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口服安内真片剂,治疗组点刺行间穴,结果两组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吕计宝等[11]采用壮医火路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30例,对照组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治疗组采用壮医火路放血疗法选穴(在头顶区域,即相当于百会穴至神庭穴、双侧承灵穴至双侧头临泣穴组成的区域内选取放血点)点刺放血,结果发现壮医火路放血能有效调节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值。

3.2 刺血配合其他疗法 张美林[12]运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煎服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30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分散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天麻钩藤饮并联合耳尖放血疗法。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其他复合疗法

4.1 穴位埋线配合其他疗法 田元生等[13]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16例,两组均口服心痛定、卡托普利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穴位埋线,选取太冲、曲池、心俞、肝俞、肾俞、血压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许剑等[14]采用风池穴埋线结合双侧足三里、曲池穴注射治疗64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好。

4.2 推拿配合其他疗法 俞建锋[15]采用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30例,两组均口服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太冲、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和推按桥弓。结果两组在降压、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唐娜娜等[16]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40例,两组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重点按压风池穴。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推拿可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症状。

4.3 头皮针配合其他疗法 田文静等[17]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82例,选取冠矢点、书写点。结果头皮针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药物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方氏头皮针可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4 中药熏蒸配合其他疗法 何建茹等[18]用中药熏蒸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30例,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药熏蒸双足及中医辨证护理。结果两组在降压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5 耳穴压豆配合其他疗法 张喜军等[19]用情志调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30例,对照组口服洛丁新,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耳穴压豆配合情志调护。结果两组在降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6 灸法配合其他疗法 张昆等[20]用隔药灸脐联合络活喜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30例,结果发现隔药灸脐组、络活喜组、隔药灸脐加络活喜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肝阳上亢的主要症状,而隔药灸脐组、隔药灸脐组加络活喜组的效果较好;3组均能降低血压,而隔药灸脐联合络活喜组效果最好。

4.7 眼针配合其他疗法 庞蕾蕾等[21]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30例,两组均口服蒙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眼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单纯针刺太冲穴及刺血疗法即时降压明显。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可触及动脉搏动,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输穴,可疏肝理气,平降肝阳,主治肝经风热证、妇科、前阴病证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刺血疗法正是该原则的体现,因而可以取得较好的即时降压效果。中医症状方面改善最明显的是眩晕,其次是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及耳鸣、面红目赤及心悸、面部烘热等。与西药相比,针灸等外治方法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联合取穴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穴位是太冲,其次是曲池、百会、涌泉、行间、合谷、阳陵泉、风池等。所选穴位归属最多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及督脉;在单独取穴方面,有太冲、行间、涌泉、耳尖、神阙等,多归属于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可见,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多选足厥阴肝经荥穴及原穴、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扰的上实下虚表现。取肝经荥穴及原穴可平肝潜阳以治上实之标,取肾经井穴可滋阴补肾以治下虚之本,二者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较好。高血压病为慢性病,需要长期监测血压,以上研究因随访少,缺乏长期疗效观察,故针灸等外治方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长期效果不确切,针灸治疗往往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有待观察。

以上研究,部分存在无随机、对照、盲法,研究结果信度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规范。今后将对现有资料进行Meta分析,以期找出疗效确切,适合长期应用,并且患者依从性好的中医外治方法。

猜你喜欢
阳上亢高血压病病患者
6例伴肝功能损害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