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早期发展——从“可怕的2岁”说起

2018-01-23 13:01杨元魁
中国科技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情绪儿童孩子

杨元魁,博士,就职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儿童情感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评测与培养。

一天晚上,我26个月大的女儿羊羊坐在她的餐椅上准备吃晚饭,晚饭是她妈妈亲自包的荠菜鲜肉虾仁饺子。我给她的餐碗里盛了2个刚出锅的饺子,放在了餐椅上,并告诉她饺子很烫,要凉一会才能吃。平常她都会耐心地等一会儿,那天可能是因为饿了,她已经等不及用练习筷,而是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抓水饺。

意料之中,她被烫到了。但她没有哭,而是愤怒地把餐碗、餐兜和筷子都摔到了地上。我走上前去想看看她的手怎么样,她愤怒地拍着桌子,把我推开,嘴里还喊着“走!走!”她的反应让我既生气又难过,气的是她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乱发脾气,难过的是她被烫到了和对我发火。我当时也怒了,差点发火,但是转念一想:你老子我好歹也是儿童情绪领域的半个“砖家”,岂能被你一个黄毛丫头给气着了,我的情绪怎么也不能被你给掌控了(我在这里采用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双重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后文论述)。

我默默地把东西捡了起来,安静温和地看着她,没有发火,看着她发脾气,然后轻轻地对她说了一句:“爸爸不好,烫到羊羊了。”我女儿听到这句话,停止了发脾气,盯着我,眼神从愤怒慢慢转向温和,然后小声地说了一句:“爸爸,羊羊错了,对不起。”听到这句话,再看着她那委屈求抱抱的小眼神,我彻底地败了。我亲了她额头一下,说我们吃饺子吧,她用力地嗯了一声,然后开心地大吃了。

我没有发火,一方面是因为我的脾气确实不错(自吹一下),另一方面是我知道2岁左右是人生的第1个逆反期(可怕的2岁,terrible two),我女儿这样的行为完全正常。2岁多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自己的行为对错,我希望她可以体验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与成人之间正确的双向情绪反应,慢慢学会表达和控制的技能。如果这个时候我控制不住发火了,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大哭,还会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表达失败,产生更强的压力反应。久而久之,孩子脑内应对压力的系统(HPA轴,将来讲到压力的时候会专门论述)就会开始失调,从而导致孩子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发展受阻。那么,情绪究竟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为什么在2岁左右会出现这样的逆反期?

在人类的毕生发展过程中,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神经生理发育不成熟,人类婴儿的情绪更多表现为先天的基本情绪(见本专栏上期文章),这些情绪与其生理需要是否被满足直接相关。随着生理和心智的发展与成熟,情绪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初级的基本情绪慢慢分化出复杂的社会情绪。情绪的早期发展包括以下4个方面:情绪体验的发展、情绪表达的发展、情绪理解的发展和情绪调节的发展。本文先简述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早期发展,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在以后的文章中阐述。

有关情绪体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5?6周时开始出现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开始出现愤怒和悲伤;6?8个月时开始体验到对母亲等抚养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等。大概在1岁半?2岁左右,婴儿逐渐体验到羞愧、同情、自豪、内疚等社会情绪中的自我意识情绪。这些社会情绪的出现意味着婴儿社会化的结果,表明婴儿开始学习二掌握、利用社会文化规范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复杂的社会性情绪体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2岁之前是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敏感期(可参阅本刊2012年12月韦钰院士的文章《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必须在科学研冗指导下进行(三)》)。必须说明的是,情绪体验不等于情绪理解,体验到这些情绪并不意味着孩子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因此,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体验到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逐渐形成自己对周围事件的“朴素理论”开始学会说“不”,这就是“可怕的2岁”的由来。

有关情绪表达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绪表达的发展其本质是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使用,而情绪表达规则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差异很大,不宜照搬。由于脑中的边缘系统(大脑的原始区域,以杏仁核为情绪中枢)发育很快,2岁之前的孩子已经能够开始体验复杂的社会情绪,但由于额叶(大脑的控制中心)尤其是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的发育速度落后于边缘系统,所以还很难具备良好的理解和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造成了“可怕的2岁”现象。3?6岁之间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发展迅速,3?4岁的幼儿开始出现了区分内外情绪的认知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来顾及他人的感受;6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能够掌握表面情绪和内心真实体验的区分技能。

从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早期发展可以看出,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大致明白行为的对错,有些孩子甚至会故意做一些假的危险动作“调戏”父母。由于脑发育的不成熟,即使已经能够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他们在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使用上严重不足,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2岁的孩子明知会犯错但依然如故,只好大呼“可怕的2岁”。

有研究者根据父母对待自己孩子情緒体验和表达的不同行为反应,将父母分为4类。

第1类是“忽视型”父母,这类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情绪,认为小孩哪有什么情绪,只关心孩子的饮食和成绩,很少听孩子诉说心中的烦恼,我们父母那一代的长辈很多如此。

第2类是“压抑型”父母,这类父母的典型行为特征就是“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把“不许哭”、“不许闹”、“不要烦我”这样的话当成口头禅,为孩子表达情绪和压力关上了大门,甚至有些极端父母会自以为是地以培养“坚强男孩”和“善良女孩的名义,惩训和嘲笑男孩的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要求女孩强忍委屈和愤怒。殊不知,效果适得其反,这些孩子错失了体验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应对情绪,所以长大后对生活的重重挑战往往毫无招架之力。

第3类是“放任型”父母,这类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无条件接受和认同,不管对错。不论孩子表达何种情绪,他们都会急切地表示无条件认同。既不帮孩子分析原因,也不教授孩子应对的技能。事实上,这一类的父母往往自己本身就缺乏应对负面情绪的技能,只好依赖于时间流逝或转移注意来削弱负面情绪的影响。因此他们在面对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只好以放任的态度应对,认为情绪只要表达或发泄出来就好了。

第4类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这类父母不会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因为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而忽视或嘲弄他们。他们不仅接纳孩子的情绪,更会对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授孩子如何调节情绪的技巧,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指导他们学会解决问题。这和现在流行的“正面管教”比较相似,但是我并不赞同“管教”二字,我更倾向于用“养育”一词代替。其实《正面管教》一书的英文原文是“Positive Discipline”,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了“正面管教”。此外,这本书中的很多案例和做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比较大,还请大家不要生套硬搬,我在这儿就不吐槽了。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各位父母和早教教师更好地理解“可怕的2岁”现象,以便正确应对。需要强调的是,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极大,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2岁左右都会经历这样的逆反期;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在1岁半左右就会进人逆反期,从此开始整天把“不”字挂在嘴边。此外,各位父母和教师也不必对号入座,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是严格属于哪一类,而是复合型。对此,我的建议是:不要让你的情绪控制了孩子,孩子不是你的玩偶;但也不要让孩子的情绪控制了你,你也不是孩子的奴隶。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绪儿童孩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