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散战理念视野下的苌乃周武功技法特点

2018-01-23 12:54刘义明
少林与太极 2017年7期
关键词:武学交手技法

刘义明

苌家拳,总称为苌氏武技,是清朝乾隆年间河南的著名内家拳种,2008年被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始人苌乃周先生取佛道两家内功经典学理,参中医脏腑五行学说等,编著了内功武学《中气论》《武备摘要》两部理论著作,以独特的武学思想和奇妙绝伦的散战技法全面阐述了苌氏武技思想和功法体系,名扬武林。

苌乃周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其兄苌仕周为乾隆七年进士,是当时著名易经学说名家,著有《易经讲义》八卷入《四库全书》,自幼受家庭之教育熟读经书,博学多才。苌乃周习众家之艺,先后学习过王新象之剑法、虎牢关张八之枪法(相传张八为张飞后人),得洛阳闫圣道少林内家之绝技(闫是康熙年间八大侠客甘凤池之高徒),后又得四川冉道登门传授猿猴二十四棒与吕祖双剑并受赠古谱,随后又得传仿生拳技。苌乃周苦修研练,功夫渐进精深,文武兼备,神技独树一帜,武林送他“儒拳师苌乐臣”之雅号。

谈起苌乃周先生武功神力的传说,不胜枚举:相传他抬手便可力劈碗口树干,举手之间就可伤人于无形。乾隆年间武科会考天下武士,苌乃周荣获隽杰士第三人名号,武林名家称誉他为武学奇才。

本文着重从传统散战理念视野,来剖析苌乃周武功散战技法特点。

一、以柔化刚、以气催形的散战特色

行气歌诀

气未动兮心先动,心先动兮气即动。

心动一如炮燃火,气至好似弩离弓。

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

论拦打

直出彼拥并攀送,搠插送跺攀用擎。

刚柔相济如轮转,恰似无意燃火星。

彼击左来我击右,何苦一处苦相求。

竖来横截勇如电,我承彼沉只用丢。

苌氏拳法注重中气之修炼,强调培养中气、聚气发力、形气合一的整体力量发放的技击散战技巧,其形体动势别具一格,形气合炼。

“头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腰似鸡鸣卷尾,聚气待发;拳如山羊抵头,刚发瞬间;脚似紫燕入林,避实击虚”。其散战运用技法以柔化刚,以弱制强,避实击虚,以巧取胜。其力发放,以内达外,主宰于腰,发于四肢,其势悬腰转关过气,气走肩臂,节节贯穿,力达末梢,而击敌彼身。进手攻防采用粘随滑脱、旋滚挤压等一系列柔化技巧。

柔如何能化开敌之刚强之力呢,敌拳刚猛,我气横浓,我随敌进之拳而随敌应变,通过旋弧而产生巨大的动力,借敌之力引导过气,聚我之力统加敌彼之身,则借力打力,以逸待劳,看似柔弱,内藏坚刚,敌力过后,我力突现,突现了虚实相间,刚柔相济,以巧取胜,以气催人的上乘武学。

二、攻防一体、直捣三门的战术特点

催气歌诀:

任他勇猛氣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

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催二二催三。

当他滑快归远路,守我安逸自沾连。

当问是何来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

两人交手,要有先声夺人之勇气,临阵相搏,善用计谋,为诡变之道。敌正我斜,避实击虚,飘形弧步,轻灵神速,由远而近,贵在于步,散战接手必近其身,方能催人跌出。出手先观其变,敌欲动未动我先动,用惊战之法,使敌方怯气,出手神速,出其不意,攻防一体,一势到家,正所谓直捣三门,登堂入室。

敌一出手,我之手臂旋滚穿插而进,既是防化,又是攻取,势不停留,直达门内。苌氏拳法论语有三门之说:拦其手腕为之头门,拦其肘部为其二门,制其膀根为三门,即登堂入室进入门内,如我进手管制头部,敌有应变之能,进入二门,虽进一层,但敌还可变化,唯直捣三门,抄其近路,制其膀根,使敌变之不能,唯我纵横展手,此技必随势演变之能,当用则用,不可强用,势在神速,攻其不备,避实击虚之巧也。

三、先发制人、破敌重心的技法特点

疾快用法

懈又懈来松又松,吾气未动似病翁。

忽然一声春雷动,千军万马把阵冲。

按照先发制人的散战技术,两人交手应先静心养气、体松自然,观敌形姿动态,眼视他哪只脚在前,左前我即从左方攻进,右者我即迂回向右踩进。此战术一是防范敌后方拳脚的突然进击,抢攻贵于速进,勇往直前,势如破竹,两手前后相随,虚实并进,突发攻势,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踩中门一势到家。

如敌后退,我势未停,后手继进,招式连环,后脚上步截其后路,破敌重心。先发制人的战术,内含四种技法——虚实,刚柔,重心,迂回。

虚实相见的技法,视敌变而我亦变化,既空亦实,敌防守不及,我以虚转实,敌有备,我则虚实并进,动势,两手虚实攻击,上下左右,穿插翻舞变化,扰乱敌方视线,使之惊恐,防不胜防而处于败势。

刚柔相济是以形气合一,以内达外发力击敌的技法。柔势防化,聚气落点,刚发瞬间。先发制人主于刚猛,势出气聚,势落刚发。苌氏刚柔相济论中言日:

“善用刚柔者,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发气似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

破敌重心有三种战术:直进,侧进,斜进。快攻直进,势如猛虎,脚踩钻中门,登堂入室,挤撞破敌重心。侧进则是与敌交手之时,闪战迂回,敌直线攻击,侧方虚空,我即乘虚而入之,身手俱到,整力侧击,破敌重心。斜进,敌正我斜,我以斜攻正,专击敌方虚弱之处,斜势运步,苌氏以雁形步法为主,弧线飘步,走势轻灵,避正走斜,专捣敌虚。

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战术特点

两人交手,敌方先已出手,拳势已近我身,尚未落点。我势后发,半路截之,此时,彼欲退不得,欲拦不及,我手穿插旋滚滑进,既防亦进,攻防一体,正所谓后发先至,实乃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

后发制敌的战术技法,必由武功精深的拳师名家所为,与人交手,心静神清,静如处子,动似江河,以逸待劳,静观其变。运用起来拳中有技,意无技,无意之中是真意,眼到,手到,见空而入,乃是不思而得的将帅风范。

五、武术界专家学者对苌家拳之评述

纵观现今全国各高校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有关苌氏武技学术研究著作及论文,杭州师范学院武术史学专家周伟良教授所发表多篇论文都与苌家拳密切相关,高度评价了苌氏武学历史文献的历史贡献与价值。

清华大学教授乔凤杰以及河南大学武术专家的相关著述中,将苌氏武技列为河南三大著名拳派之一。

武汉体育学院著名教授江百龙、余水清、林鑫海等主编的《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等书写道:“苌氏拳学‘形神指论和‘点气论是总结古代优秀拳技提炼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武技的根本特点,它绝不仅仅只是豫中一秀……拳法特点尤为突出,是不可多得的武术瑰宝。”

上海师范学院教授韩雪所著《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一书指出:苌氏武技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中州武术文化的一大瑰宝,是较之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理论成果。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吉灿忠将苌家拳作为河南武术重点之一收录于“河南武术名家数字博物馆”。

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将苌家拳作为著名的武术拳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入馆中。

总之,苌氏武技以其精粹的理论学说,正大淳厚的功法,奇幻莫测的技击,内容丰富的拳法套路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珍贵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并将这一濒临消失的上乘武技传承下去。

(编辑/吴泳)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学交手技法
聪明和笨拙
手绘技法表现
诈骗妻子初恋600万,一个渣男最深的套路
作品一
与圆锥曲线定值问题交交手
秀秀台
梦幻西游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