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没去法国勤工俭学

2018-01-23 14:25范垂省
侨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蔡和森法语毛泽东

范垂省

提起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这一段历史,必须提到两个人:肖瑜和毛泽东。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而肖瑜比毛泽东小8个月,湖南省湘乡县人。肖瑜是肖三的哥哥,他们是湖南老鄉。

毛泽东小时被父亲送进村里的私塾,认识了一些字,学会了算账,父亲很满足,因为家里只有一小块稻田,雇不起长工,就指毛泽东接替父亲支撑这个家。不知毛泽东从哪里弄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书使他入了迷,经常耽误干活,父亲很生气,但毛泽东却从书中学会了许多字。当时正处于清王朝灭亡时期,“洋学堂”到处兴起,他想去“洋学堂”读书,并未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就借了些钱,做了入学准备。有一天吃晚饭时毛泽东向父亲表明要去东山学堂读书,父亲表示没钱给他做学费,而毛泽东说不用家里的钱,父子为此不欢而散,第二天毛泽东就去了东山小学,虽然15岁的毛泽东许多课程没学过,但经校长同意毛泽东入学了。

1911年暑假后,毛泽东来到长沙进入长沙第四师范学校。该校有位学监经常借钱给毛泽东,不久该校与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改为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当时学校经常进行优秀作文展示,毛泽东和肖瑜的作文常被展出,因此彼此有所了解。又因为是湖南老乡,他们成了好朋友,相互间无所不谈。

1914年,他们二人组织起一个学生团体,共有品学兼优的12位同学,其中包括蔡和森,并在蔡和森家里成立了“新民学会”,经过推荐又发展了陶斯咏、任培道和向警予3名女生,后来蔡和森的妹妹蔡畅也加入进来,到1920年新民学会已发展会员一百多人。会员在学会内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1915年肖瑜从第一师范毕业后,应邀去“修业”学校教书。有一天毛泽东去看望肖瑜,毛问肖教员生活如何?是否要长期干下去?肖回答想去留学,毛问钱的问题如何解决?肖说这是新民学会的事。于是二人商量把会员召集一块讨论如何留学并如何解决资金问题。他们认为,“如果等到有了钱再去留学永远也实现不了留学,必须先到外国,然后再谈钱的问题”。随后肖瑜找蔡和森商量决定去找“华法教育会”,会长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当时法国正在打仗,那里有十万华工,他们的妻子在国内,孩子在法国无人教育,可以从教育孩子入手。他们还认为除了教育孩子外,还应把劳工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学习法语,掌握技能,将来回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时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教授已接受北大邀请去北大任教,肖说我给他写信请他帮忙了解“华法教育会”的情况,等回信再作决定。大约一星期后接到回信,蔡元培校长告诉他们:留法勤工俭学已组成一个学会,你们希望去法勤工俭学可望成功。此信毛泽东、蔡和森和向警予都看了,非常高兴。7月,肖、毛、蔡等八人去北京拜访了杨怀中教授,并住在杨先生家里。在杨先生的引见下,他们拜访了蔡校长,之后又拿着蔡校长的介绍信拜访了李煜瀛先生。李先生告诉大家,蔡校长、吴稚晖和李先生成立了一个留法勤工俭学团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先学法语,再学些手艺,你们要组织起来,一定会马到成功。

回到长沙,他们号召新民学会会员和有志青年做好准备,以便赴法半工半读。但动身前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从中国到法国的旅费问题,再就是到法后,在找到工作前的食宿问题。法国轮船公司答应按四等舱收费,每人只付100块大洋。到法国后“华法教育会”将负责照顾学员,安排学习法语,帮助找到工作,此时的学费和开销由“华法教育会”负责。于是他们先开了一个法语班,有40人参加,以后又开了两个班,先后有400多人参加学习。一年之内有两千多名学生到了法国,这批人到了法国都安排在学校学习法语并找到了工作,回国后都成为重要人物。蔡和森和他的母亲、妹妹蔡畅、妻子向警予都被送到“蒙达尼公学”,该校后来成了留法学生基地。

新民学会组织赴法留学时毛泽东为何没有成行呢?他提出三点理由:一是路费问题,他在北平几乎一无所有,100块大洋他根本拿不出来,他也知道这么大的数目也无法借到;二是语音过关难,他在学校学习英语发音就不标准;三是留在北平一方面可以继续求学,还可以为新民学会吸收新会员。但关键是必须在北平找到糊口的工作,经杨怀中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由于毛的南方口音重,与他交谈的人并不多,但他并不灰心,继续坚持自学,经杨教授介绍,认识了一些北平的知识分子,还参加了“哲学学会”和“新闻学会”,结识了谭平山、陈公博、张国焘,后来与杨开慧结了婚。

猜你喜欢
蔡和森法语毛泽东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谁说法语浪漫如云?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中国革命的“普罗米修斯”蔡和森
法国呼吁抵制英语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