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与形而上
——浅议琴曲《韦编三绝》教学中的结构与意境

2018-01-24 13:38梁郑光
黄河之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琴曲孔夫子古琴

梁郑光

(山西大同二中,山西 大同 037002)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发明之前,尤其是春秋时候,人们所用的书大抵是以竹子或木头等为材料。由工具破开烘干后用牛皮或其他牢固的绳子编串起来,在其上写字,称之为“简”,这在很多影视剧里都有出现。因为“简”较重,而且每一根简上可写的字太少,或几十,或十几。因而我们现在看上去薄薄的一本《易》经,在当时运输起来极有可能会汗牛充栋。所以可以想象,现在的几十行字在简上读下去,就需要费一番的功夫—因为太沉了!尽管如此,孔子硬是生生地将竹简之《易》书看到绳子断了一次又一次:第一次读到了大概的内容,绳子断了,接好然后继续读,读到了基本的要点了,绳子又断了,再接。第三遍对经典的精髓有了自己的体会。如此接着往下读。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易》这部书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怎么会如此吸引孔子,因为看书,在当时与现在不一样,既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此后,对《易》经的深入研究,以及给众门徒的深入讲解,使得孔子又翻阅了经典无数次。就这样,“韦编三绝”的成语逐渐地流传开来,一方面成为后世学子刻苦勤奋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成了他们对真理探求永不停歇、最终得到的代名词。

因此,很是自然,琴曲《韦编三绝》与“秋夜读易”便有了心灵相“和”的意境。这与徐青山先生《溪山情况》中的“和”不谋而合: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琴曲大和大合、是对先生一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一种呈现,更是勉励我们后人与之心灵相契合,体会圣贤心灵志意境的绝佳教材。这其中所蕴含的孔子超然于自然环境,能够一心合于《易》的精神意境,在此曲中则能够体会到极致。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琴曲的结构对“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合一”哲学做出具体分析:

古琴曲《韦编三绝》契合《易经》中天、地、人三才之道,其中“乾坤定位、阴阳晴朗、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的四段结构所映射的“六爻”思想也契合经典中的精神。

第一段起首,凝重端方。三组撮音要强奏,响彻天际之妙。就像编钟之宏大代表着乾卦之开始,气氛庄严。而后,随着画面镜头的移动,可以看到,安静的孔夫子正在集中精神,时而缓慢踱步,时而坐下沉思,时而眉毛皱起。古琴此时的声音要有颗粒性,干净利落。朗朗匀润。使人能够将自己的内心逐渐安静下来,逐渐转移到自我凝神看书的状态。

接下来便是第二段之前的中音区了,如果说刚才的演奏符合的是“溪山琴况”中的“静”,那么此时已然安静的孔夫子在轮指的音响中,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易经》的大道至简,已经逐渐进入经典的世界之中每一个音都要围绕陶醉、激动、思索、疑惑、琢磨、认同等感情色彩之中,此时琴音的演奏要做到“章句分明、声调清朗”,演奏者自我心清,则能达到“清”况的要求,此时只有清朗的夜空,清凉的烛光,清瑟的秋风伴随;

第二段音乐在上准音位的高音区,需要注意的是跪指,滑音等在节奏音准上所起到的作用。这一点很多演奏者由于基本功不扎实,而不能做到已经上的突破:其一,技术粗糙,绵密之音体现不出来;其二,没有认真读过几本好书,因此,在意境的体会上不能达到徐青山所说的“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此时的孔夫子已经完全陶醉在经典的玄妙无穷之中,真的是精神的高度自在,而后掩卷,时而崇敬,时而叹息自己实在不如。此时,音乐的节奏逐渐舒缓,音量也逐渐降低。

第三段一开始旋律又回到第二段的中音区,在前四小节的高音演奏后,散音的八度撮音一次次奏响,就犹如一排排的鼓声齐奏,就犹如思维完全通达,亦如佛祖菩提树下彻底开悟的一刹那。因而,此段在承接前两段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右手坚定有力,压稳琴弦,左手速度先快后慢,最后旋律再现,随着掐撮三声中,乐曲慢慢终止。

纵观本曲,三个段落代表着孔子读书的三个层次:总体浏览—步步探求—豁然开朗,在逻辑上是一种严密的行进顺序,这与我们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先生总结的治学三境界不谋而合: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学习琴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发散式思维,由此及彼,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形而下之技术,那么我们的学习将事半功倍。然而,尽管本曲的形而下之技术不难,但是要比较深入地理解琴曲背后所蕴含的形而上之思想传统,却非一日之功,现代社会的浮华从另外一个方面引导我们,要随时关照自己的内心,及早地从经典中储存人生的智慧,当从深入理解《周易》做起。现代的国人学习传统文化,如果流于表面的形似,更甚者,只是学习古琴的基本指法和技能,那么非但琴道不能弘扬,而且人生的品质就会大打折购,这对于我们日后传承古琴背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大为不利。《论语·季氏篇》中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也,困而不知者,民斯为下矣”。因为孔子生前述而不作,连《论语》都是弟子们所整理。由琴曲《韦编三绝》中三个段落用古琴的语言对于孔子读《易》之入木三分的描写可知,《易经》这部著作是多么的重要。

心中有琴道,自然可以与天地之精神往来。

猜你喜欢
琴曲孔夫子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孔夫子的《防疫三字经》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夜的钢琴曲(六)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圈里事儿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