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清悠悠

2018-01-24 14:27普显宏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民族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梁栽秧大田

■普显宏(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

再次站在大姚石羊古镇的高天厚土上,不再想去探究千年古镇南塔和北塔的历史,不再兴冲冲去谒拜那尊600多年前铸造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铸工最精美、体积最大的重达两吨多的孔子铜像和他的72弟子。石羊闻名于世的,除了物质的盐及盐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外,还有一位民间音乐泰斗和他留下的一首世界经典名曲——《小河淌水》,令人神往,值得我们一辈子怀念。我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感悟一位民间音乐家早年出生、成长、奋斗的环境和土壤,探究民间音乐艺术与乡土人文风情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石羊古镇狭长的巷道里,我与一名退休干部模样的老人相遇,他说他喜欢唱调子,是老年歌舞队的弦子手。我问他给有听说过20世纪民国年间出生于石羊的一名音乐家,他叫高梁。老人漠然地用本地话答:“认不得!”我再问他,那你会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吗?他倒是蛮爽快地回答:“这个会呢嘛!我们歌舞队10个人怕有9个都会唱。”我说这就对了嘛,这首云南民歌的曲调,就是你们石羊人高梁1943年创作的,后来被其他音乐家把歌词改来改去,越改越妙,唱到全世界去了!我这么一说,他就有些吃惊地望着我,“哦哦哦”地赞叹不已。

大姚是著名音乐家高梁的故乡,香水河哺育了音乐家的成长,高梁是楚雄彝州人民的好儿郎。1919年高梁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原名高越,又名“吕梁”“高峰”。5岁就读于石羊小学,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他聪明好学,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能歌善词,爱看京剧《吕布与貂蝉》《木兰从军》《飞虎山》《玉门关》《石秀探庄》《别窑投军》《白水滩》等剧目,尤其喜欢到晒盐棚附近的马帮驻地看那些马哥头弹月琴、跳左脚、唱调子,从小就表现出不俗的音乐天赋。

自古英雄出少年。9岁那年,高梁不俗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他登上石羊文庙旁的古戏台,面对台下的400多观众,上演了一出惨烈悲壮的京剧《罗成叫关》。高梁饰演主角罗成,9岁时的高梁,已有一米二三的个头,浓眉方脸,相貌威武,俨然是一小武生。他头戴金冠,身披铠甲,一招一式演得像模像样;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叫喊歌罢,不乏风趣犀利感人,受到来看戏的各方商贾一片喝彩。

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象岭山下,因为音乐家高梁之故,忽然对石羊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崇敬之情。盐马古道的忙碌和商贾的繁华已经远去,深深的马蹄印,透着冷峻的寒光,铭刻着历史的沧桑,静待着我去用脚步度量时光的跨度,我想象着高梁幼年在石羊红石板街道上无忧无虑玩耍的快乐时光。

圣泉桥是石羊古镇最后的风雨桥,坐在桥上,我静默着夜幕的降临,等待一轮明月在风雨桥上升起,感受那《小河淌水》优美的意境和旋律。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这首被誉为“东方小夜曲”,20世纪50年代就唱响莫斯科,后来又唱进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唱进北京奥运会的《小河淌水》,起伏跌宕的旋律,一下子高到天上,一下又落入谷底。这首婉转嘹亮,缠绵悱恻的情歌,打破了国家、民族间的界限,打破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壁垒,被世界各族人民所喜爱,给宣传云南形象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效果!

香水河弯弯曲曲,由南向北从孔庙前缓缓流过,日夜奔流不息。高梁的童年一定在这条小河里戏过水或摸过鱼虾。这是高梁生命中热爱的第一条小河,香水河上曾经的21座风雨桥,留下了高梁孩提时代多少阳光灿烂的日子!

■二

法国哲学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原因。”让我们一路追随民族音乐家高梁一生战斗的足迹。

1934年,15岁的高梁考入省立楚雄中学。1936年10月,高梁考入省立镇南(今南华)师范就读。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云南省临委在镇南师范成立了地下党支部。高梁先是参加镇师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传播马列主义。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后来镇南师范地下党组织把他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读书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都是镇师地下党的外围组织。1939年高梁在镇南师范加入了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成为一名解放全人类的共产党员。当时镇师党支部分别在楚雄、大姚两县成立了党小组,高梁经常来往于镇南与故乡大姚之间,从事地下党工作,又发展了大姚籍共产党员王子近等人。由于高梁对音乐痴迷和对文艺的爱好,在此期间,他自学音乐,收集整理民间山歌小调,研究地方花灯歌舞,并开始音乐创作。

当时在镇南师范,有一位从上海撤退到云南的音乐老师,他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二胡、笛子演奏家的林之音老师。共同的音乐爱好和理想追求使高梁与林之音走到了一起,在全国如火如荼的一片抗战大潮中,他们以歌声为武器,以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的形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如何用文化救国,用歌声鼓舞民众士气?那时二十出头的高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找到一种能引起普通民众共鸣又能达到有效的宣传方式。他想到了流传于民间的山歌,还有各种花灯小调。这些民间文艺,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明快,朗朗上口,民众喜闻乐见,舞台编排简单,便于在各种场合演出。如果根据民间山歌小调加上抗日救国的唱词进行再创作,就会成为与民众心灵沟通、与民众情感相呼唤的歌曲,让歌声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手段,让歌曲成为反映民众心声的重要武器。于是,高梁开始从事云南抗战音乐的创作与普及。

《赶马调》是广泛流传于我们云南,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首民间山歌,原来的歌词是“砍柴莫砍老黄藤,养囡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才回转,大年初一又出门”。是一首悲凉凄楚的苦情调,反映的是底层劳苦大众悲惨的生活命运。后来经高梁改词、编曲:好男儿,要当兵,有志的男儿把国保,把国保……成了一首以宣传抗日、动员抗战、鼓舞群众抗日热情为目的的革命歌曲。

为了扩大抗日救国宣传,教育学生和广大民众,高梁、林之音等一批文艺工作者还在镇南定期组织师生深入附近农村,以文艺演出、演讲等形式发动群众,鼓舞士气,为抗日救国出力。会同鄂湘联中的文学青年,在街头组织学生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老舍的《国家至上》、田汉的《放下你的鞭子》,还有《野玫瑰》《凤凰城》《三江好》《夜光杯》《血债》等一批著名的抗战剧目,为抗战军民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1942年2月,因修建滇缅铁路,镇南国民党特务活动频繁,为了保存党的力量,根据党“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经省工委指示,1942年秋,镇师地下党员全部撤离镇南师范学校,分赴全省各地,隐蔽活动,继续为党的事业而奋斗。高梁与中共盐丰(大姚石羊)地下党小组的其他同志转赴滇南,随朱家璧打入国民党滇军18师(云南省主席龙云的靖卫二团),这时高梁公开的职业是滇军18师的音乐教员。在朱家璧的领导下,高梁组建了滇军18师艺术工作队,以音乐教师的名义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生产劳动、内容健康、通俗好听,容易上口的歌曲,积极开展部队及驻地附近的群众工作,准备武装斗争。

■三

1943年,高梁的战友毛子良在部队训练间隙写了一首歌词:大田栽秧秧连秧,钥匙连锁锁连簧,钥匙连着三簧锁,我的哥哟哥哥啊,小妹爱郎把兵当……高梁一高兴,就根据毛子良的歌词,创作了一首《大田栽秧秧连秧》的歌曲。

在作曲的时候,高梁过去习惯洋为中用,就是借用欧洲作曲的技法去处理民间音乐,应用云南民间的风格素材和曲体结构去创作完成一首歌曲。毛子良的歌词虽然带有山间小调的民歌味,但高梁在创作这首歌的曲调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借鉴云南民歌素材或采用民歌风格,而是吸收李凌、赵沨编辑出版的《新音乐》月刊中发表的伊克昭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风格,采用倒影式低回模进的技巧,创作出上下两句回环起伏的音乐句式,把《大田栽秧秧连秧》谱写成了一首浪漫的小夜曲。

《大田栽秧秧连秧》在滇军18师演唱后,优美的旋律,如天籁之音,即刻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歌曲很快就在官兵中传唱开来,又迅速向工厂和农村传播,并成为18师艺术工作队的主要表演节目。几年间,《大田栽秧秧连秧》像插上了翅膀,歌声传遍滇中及滇南,凡是有我地下党活动的地方,都有高梁和毛子良创作的这首《大田栽秧秧连秧》在传唱。

有一次,高梁和他带领的几个宣传队员,受命诱敌出城。当他们完成任务返城时,城里的老百姓生怕敌人再回城骚扰,已将城门紧紧锁闭,任凭他们几个宣传队员高声喊话,怎么解释,城里人就是不回应、不开门,不让他们几个宣传队员入城。一个钟头过去了,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队员们饿得饥肠辘辘;没有水喝,大家喊干了嗓子,这时要是敌人醒悟反扑回来,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时,高梁想到了他写的那些流传四方的抗战歌曲,就提议大家唱歌。他们不再喊叫,而是齐声合唱《大田栽秧秧连秧》等几首流行于游击区的歌曲。这是蒋匪唱不出来的歌,老百姓听到这清纯、动听、优美的歌声,就知道他们是好人,就把城门打开让他们进去了。

限于战争年代四处漂泊的艰苦环境,高梁创作的那些歌曲不可能有正式发表的机会,都是使用手抄乐谱和口头传唱。高梁是一名职业军人,又是一名音乐家,他提着脑袋冒着生命危险,在文化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战场上与敌人作战,一心只想打垮人民大众的敌人,从没有想到过要成名成家,更没有意识到版权著作权这样的事情。

由高梁作曲、毛子良作词的《大田栽秧秧连秧》在云南各地广为传唱后,这首清新纯朴的歌曲引起了各地音乐工作者的关注和兴趣,他们以发现新大陆般的热情,用笔和纸记录下了曲谱、记录下了歌词,并把它当成流传于乡村的民间小调,在此基础上进行歌词再创作。1947年,在云南各地传唱了四五年的《大田栽秧秧连秧》被文艺工作者改名为《小河淌水》在昆明演唱,但高梁《大田栽秧秧连秧》优美的旋律至今一直没有什么改变,歌词则改得更为细腻含蓄,意境优美。

1951年,同曲异名的《大田栽秧秧连秧》和《小河淌水》在云南省文联音协编辑出版的《云南民歌》第一集上第一次公开发表。不知是编辑有意为之,还是出于这两首歌“曲调相同而唱词不同”之考虑,出版时,这两首歌的页码是连排在一起的。读者第一次注意到,《小河淌水》就是《大田栽秧秧连秧》的填词,前者署名是“小河淌水,弥渡,赵华记”,后者署名是“秧歌,镇南(即今南华县),林之音记”。这给广大音乐爱好者留下了一个谜,也是当年众多记录者造成的一个结果。

到了1956年,报刊上刊登的《小河淌水》的作者署名方式,变成了“弥渡山歌,赵华记谱,黄虹、林之音整理”。赵华是尹宜公的笔名,尹宜公是云南民族出版社代总编辑,黄虹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把《小河淌水》唱到北京去的云南歌唱家。

与高粱当年一起参加边纵二支队的战友王子近、周明、王白、余家惠等老革命对当年的战斗生活仍记忆犹新,他们提供了书面证词,证明1944年他们曾经唱过高梁创作的歌曲《大田栽秧秧连秧》,而且他们也向群众教唱过这首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州委副书记、云南民族学院教授、尹宜公的挚友刘岩证实了《小河淌水》和《大田栽秧秧连秧》的“血缘”关系:“当年我在场,华明邦唱的其实就是《大田栽秧秧连秧》,曲调和今天的《小河淌水》几乎完全一样。”巧的是,赵华(尹宜公)当年就是根据云大南风合唱团华明邦所唱记的谱,华明邦是高梁的学生。

1953年夏天,中央民族音乐学院教授盛礼洪等人,为了寻找《小河淌水》的民歌原型,不远千里从北京专程来到云南弥渡县,跑遍了弥渡的山山水水,访问了许多民间歌手,听了不少极富地方色彩的弥渡山歌和花灯小调,经过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但始终没有在民间收集到类似于《小河淌水》的民歌。

当年与华明邦、尹宜公同为云大南风合唱团团友的刘岩教授,从1940年起曾在弥渡从事革命工作,在弥渡战斗了4年,他跑遍了弥渡的乡村,也从来没有听到过类似于《小河淌水》风味的民歌。

长期从事云南民族音乐集成工作的民族音乐学家、云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吴学源也在文章中说,多年来他曾通过多种途径,多方调查弥渡一带的民歌,希望找到《小河淌水》的民间源头,但始终未能找到近似的原型民歌。

想想也是,《小河淌水》的旋律是高梁原创,是一首小夜曲,在民间哪里会找得到这样美妙的原型呢?但我认为《小河淌水》的歌词,仍不失为民歌风味,歌中“亮汪汪”“清悠悠”这些叠词,完全来自我们滇中乡村地地道道的民间俚语,这是那些蜗居书斋文绉绉的书生写不出来的。著名音乐家林之音曾在镇南师范教音乐,镇南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印象。我以为经林之音改词的《小河淌水》意境就出自我们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南华,最有名的是解板匠,他们的足迹遍及滇西滇南,甚至解板解到缅甸。那些年轻力壮的年轻小伙,立秋后即进入深山伐木解板,一进山就是四五个月不回家,让相思的姑娘望眼欲穿熬破黑夜。而那大胆、直白的爱情袒露,就是我们楚雄彝族姑娘的性格。

■四

高梁是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有较深造诣的音乐家,一首《大田栽秧秧连秧》不是高梁音乐创作成就的全部。高梁一生与音乐为伴,音乐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音乐创作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和成长。

1944年1月,在滇南山区,高梁创作了《红河波浪》《送郎》等多首宣传抗战的歌曲。1944年7月,高梁到陪都重庆国立歌剧专科学校学习西方歌剧创作及芭蕾舞编导。1945年抗战胜利回到昆明后,参加了昆明广大群众和爱国师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反蒋斗争。在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四烈士殉难当天,高梁创作了《一二·一死难烈士悼歌》,在四烈士送葬时,沿途散发歌唱。

昆明爱国人士的民主运动深深刺痛了反动统治当局,国民党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的法西斯统治,高梁被列入抓捕的黑名单之中。1947年9月,高梁被迫化名为吕梁,随“走夷方”的马帮经滇西转移去了缅甸。在缅甸期间,高梁在仰光华侨中学任教,担任伊洛瓦底江(伊江)合唱团指挥,团结爱国侨胞支援祖国解放战争。1948年2月,高梁参加了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的路南(今石林)圭山武装起义和弥勒西山武装起义。

高梁即便被迫流亡,远走他乡,还是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下,总是意气风发,锐气不减,仍然挺擎起音乐这面战斗旗帜!在痛苦忧患生死存亡中创作了《我们战斗在云南》《打倒四大家族》《翻身小调》《反三征》《高高山上一枝花》《老蒋,你混世的魔王》《纪律歌》《保安队活受罪》《欢迎新同志》《同志们,向前进》等等歌曲。组织演出了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歌舞《农家苦》《烟盒舞》《乐穿花》《老人家》《兄妹开荒》《朱大嫂送鸡蛋》《农作舞》等文艺节目。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成立,高梁担任边纵二支队14团政委、纵队民运科长兼文工团团长等职。8月,部队在路南圭山雨胜村休整时,高梁谱写了《圭山谣》和《盘江曲》。9月,高梁率团随纵队前往广西百色迎接野战大军入滇,又创作出了《会师歌》,以歌声迎接云南人民的解放。

云南和平解放后,高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4兵团政治部先后担任宣传部副科长、文艺副科长。1951年,高梁以出众的音乐创作才华,被调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电影作曲。1953年赴朝鲜抗美前线体验生活,先后为抗美援朝纪录片《救死扶伤的英雄们》,反特故事片《脚印》,解放战争题材经典电影《黑山阻击战》,彩色电影纪录片《移山填海》等10多部影片创作音乐和插曲。其中《脚印》获“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等奖,《救死扶伤的英雄们》和《移山填海》获中央文化部二等奖。1957年,高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解放西南纪念章。

1960年3月至1980年4月,高梁出任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20年间,执掌云南音乐舞蹈发展,为培养云南的音乐舞蹈人才,为繁荣云南音乐舞蹈创作,鞠躬尽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6月,高梁在昆明病逝,葬于波光粼粼的滇池之滨观音山公墓最高处,享年86岁。云南省文联领导在悼词中评价:“高梁同志是云南较早从事音乐创作的作曲家、音乐舞蹈活动家。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鼓励革命斗志的作品。早期创作的大量革命歌曲和组织爱国学生运动开展的群众歌咏活动,对云南的抗日武装斗争、民主运动、爱国学生运动、解放战争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代表作有《小河淌水》《圭山谣》《纪律歌》”。他在“为培养云南省的音乐舞蹈人才、繁荣云南省音乐创作、开展音乐舞蹈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梁一生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他只事耕耘,不计收获!1988年春天,北京的一家音像出版社汇集云南民歌、小调代表作,准备出版《风歌情谣》音乐集锦。高梁对编辑崔廉说:“稿酬的事,我个人就不要啦!你能组织出版反映云南风情歌曲的音像制品,还选了我的调调,我非常高兴!但有一点你要注意,编配中不要用电声,它给人感觉乱得很,它不能将民族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

高梁一生耿介豁达,疾恶如仇,一身正气。哪怕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只要听谁说起贪官和腐败、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他都会在病房拍案而起,发出愤怒的吼声,直到呛咳不已才摸着呛疼的胸口:“老了,不行了,老天也不会让我再年轻了!”

高梁生前说:“我的作品有人唱,我幸福;数十年后还有人喜欢,我非常幸福。”一曲《小河淌水》,以朴素真诚、细腻含蓄、婉转深情、脍炙人口而家喻户晓,半个多世纪来日唱日新。那优美的旋律,令无数人陶醉。作曲家孟贵彬、时乐蒙把《小河淌水》改编为混声合唱曲;昆明市歌舞团把《小河淌水》排演成大型花灯歌舞剧;苏联作曲家阿拉波夫把《小河淌水》改编成钢琴曲,传扬到全世界。高梁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就艺术与人生而言,许多时候,一位诗人,一辈子很难留下一首诗;一位作家,一辈子很难留下几句话。但被誉为世界音乐经典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落唱响,彝州音乐家高梁的艺术生命,就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小河淌水》是世界的,也是云南的,我们为有高梁这样的音乐家感到自豪和骄傲。

猜你喜欢
高梁栽秧大田
栽秧泡
栽秧酒,不好喝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足球抓小偷
插秧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高梁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