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

2018-01-24 18:06向金莲任飞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微乳薄层色谱法

向金莲 王 伟 任飞宇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

薄层色谱鉴别法(TLC)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中药快速分离与定性分析[1]。该技术具有分离、鉴定双重功能,而且操作简便、直观性强。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待测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利用展开剂展开,然后将待测样品中的相关成分分离开来。然后,将得到的色谱图与相关对照物按照标准的色谱图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可利用薄层扫描仪扫描进行鉴别或含量测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薄层色谱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不少新技术。本文主要对这些技术在中药材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1 高效薄层色谱法及其应用

该技术中所应用的薄板是采用颗粒较细的吸附剂利用喷雾法制成的,具有涂层均匀、重现性好等优点。点样配备了新装备,因此,可自动或半自动操作。吸附剂在疏水与亲水方面的性能进行了改进,可完成正相薄层色谱分离,还能完成反相薄层色谱分离。这极大提高了色谱的选择性。展开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实现普通TLC样的直线展开,还能实现向心式展开或圆心式展开。由于对点样技术与板计算进行了改进,极大提高了对药材的检测灵敏度,分离能力也明显提高。同时,这还继承了TLC在敞开式床上分离的有关优势,包括同步检测功能,逐步展开,避免中毒等。HPLTC技术除了用于药材的定性分析,还可用于药材的定量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对生物碱、黄酮类物质的检测与分析。张尊听等利用HPLTC技术检测了野葛根中游离葛根素与总葛根素的含量[2]。杨小明等利用反相高效薄层色谱技术对银杏叶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了纯度较高的聚戊烯醇同系物的相关混合物[3]。米莉莉等利用HPLTC扫描技术对比分析了天然虫草与人工虫草菌丝体中和苷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时,他们还得到了不同虫草样品的荧光淬灭薄层色谱指纹图谱[4]。在此技术的基础上,伍庆发现了如何快速检测知母药材中菝葜皂苷元的方法[5]。张建生等运用该技术对麻黄所含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了鉴别,同时,分离出6种生物碱[6]。梁乾德等综合运用3种检查方法对四物汤中C1、C2、C3部位以及四味单药相应部位进行了分析对比。其中,检查方法包括HPTLC、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7]。上述研究结果证实高效薄层色谱法在测定中药成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不仅分离效率高,而且稳定性与重现性均很好。因此,此法可用于中药材质量控制与含量测定研究中。

2 反相薄层色谱法及其应用

反相薄层色谱法(RP-TLC)中的固定相采用的是经烷基化修饰的硅胶,基本都是被化学键和在载体物质上。这不是机械覆盖在它的上面,制备过程非常复杂,不过斑点扩散小,而且分离效果高。化学键合相硅胶的硅烷化程度,为分离提供选择性。因此,我们可根据需要挑选合适的固定材料,获得最好的分离效果。该技术所用的展开剂比较简单,通常选用水、甲醇、乙腈等溶剂。若有必要还需采用至少2种溶剂的混合展开剂。

张子忠等对北沙参成分进行了检测,最终得到了8个主要谱峰。同时,他们还定性研究了欧前胡素成分。实验中所运用的展开剂为甲醇与水,比例为7∶3,并选用了甲基键合硅胶GF254板[8]。兰亦青等通过对白芍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分离出芍药苷、丹皮酚、苯甲酸3种成分。实验中运用了RP- C18F254 高效反相薄层板,选用水位溶剂调节剂,同时,将0.1%TBABr加入水中,作为离子对试剂[9]。OhnoT借助该检测技术对人参、红参中人参皂苷Rgl进行了鉴定,同时,还鉴定了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素,栀子中的栀子苷,葛根中的葛根素,龙胆与日本龙胆中含有的龙胆苦苷等成分[10]。

3 假相薄层色谱法及其应用

该检测技术中采用的流动相并非有机溶剂,而是环糊精的水溶液与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其中,所用的固定剂多是聚酰胺薄膜。该检测技术能够将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以及芳烃异构体进行有效的分离,同时,还能检测药物中含有的一些微量杂质,并能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戈早川等通过实验成功分离出黄连及相关制剂中的组分,主要有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实验所用展开剂是按照9∶1比例配制的2%CPC-醋酸乙酯,采用聚酰胺薄膜。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一种胶束薄层扫描法能同时测定四种成分[11]。

4 微乳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有机溶剂是经典薄层色谱法中常用的一类展开剂。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微乳为展开剂的薄层色谱研究有所发展。微乳(microemulsion,ME)的主要成分是乳化剂、助乳化剂、水相以及油相。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温度的液-液分散体。将这些组分合理搭配就能形成均匀透明的稳定体系或微呈乳光的稳定体系。将微乳作为流动相的色谱被称为微乳色谱。

崔淑芬等通过该技术鉴别了3种甘草,分别为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他们将11%甲醇,2.4%正庚烷、0.23 mmol/LSDS配制成微乳[12]。康纯等通过该技术成功分离出黄酮类的有效成分,实验所采用的固定相为聚酰胺薄膜,流动相采用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其中,SDS有6种可用,包括油包水(W/O)型、双连续型(W/O-O/W)及水包油(O/W)型,主要区别在于含水量不同[13]。展开剂选用含水量75%(O/W型)微乳液-甲酸,按比例9.5∶0.5配制。此外,他们还对槐米、黄芩等7种中药材与中药饮片、双黄连口服药等7种中成药的成分进行了分离测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

5 薄层色谱技术的应用前景

由于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定性鉴别专属性强,使用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在目前的药品质量标准定性鉴别中(如中国药典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已大大地超过了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鉴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薄层技术在色谱板、点样技术、展开技术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加之的日益规范化,仪器设备精密度的提高,在中药检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5]。目前,该技术主要被用于对中药材及相关中药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若继续加强这方面技术的研究,薄层色谱技术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单红艳.薄层色谱法检验中药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146-147.

[2] 张尊听,杨伯伦,刘谦光,等.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3(6):33-33.

[3] 杨小明,谢吉明,陈钧.银杏聚戊烯醇同系物的提取及其HPTLC法的初步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4):617-617.

[4] 米莉莉,张素文,孙家进,等.冬虫夏草及人工虫草核苷类成分的TLCS研究[J].中成药,2003,25(5):402-402.

[5] 伍庆.知母中菝葜皂甙元测定方法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72-72.

[6] 张建生.高效薄层色谱法鉴别国产麻黄中的麻黄生物碱[J].药物分析杂志,1992,12(1):38-38.

[7] 梁乾德,马百平,李卫华,等.用色谱和ESI-MS方法考察四物汤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4):334-334.

[8] 张子忠,吕青涛,丁兆平.北沙参的反相薄层色谱分离与色谱参数的测定[J].基层中药杂志,1992,6(3):25-25.

[9] 兰亦青,范友华,卢宁,等.白芍中丹皮酚、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反相薄层色谱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6):42-44.

[10] 朱景宁(译).以反相薄层色谱法/扫描密度测定法对生药进行鉴定[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29(3):174-174.

[11] 戈早川,周建明.胶塑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连及其制剂中的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J].分析化学,2004,32(1):1-1.

[12] 崔淑芬.微乳薄层色谱法鉴别甘草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4):540-540.

[13] 康纯,闻莉毓,丁仲伯.微乳薄层色谱用于黄酮类成分分离鉴定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0,20(2):123-123.

[14] 郑志伟.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尿塞通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3):51-51.

[15] 张虹,陈振德,柳正良.TLC-HPLC法分析榧属植物叶中的紫杉酸[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106-106.

猜你喜欢
微乳薄层色谱法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四环素类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阿特拉津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儿茶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甜蜜素
翻白草总黄酮微乳的制备及其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月见草油微乳粒径的研究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中风活心软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雪莲十味片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芪参清幽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