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过的城事

2018-01-24 18:26陈丹苗
广州文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架路海珠书店

身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人,这个城市留给我有太多的记忆和念想,不管是地标式的宏大建筑物,还是街头巷尾不起眼的小食,都能勾起那些年青涩的回忆。即便有些东西已经不如当年光鲜亮丽,但它依然夹带着少年时代的体温和情感,让人每每回首都生出几分温馨。

年少的歌

这些年,当风姿卓越的花城广场屹立在广州新的中轴线上,那么,也同时在告诉人们,珠江边上的海珠广场已经老去了,虽然它曾经威风八面。花城广场的傲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年轻漂亮。而海珠广场的风韵已渐行渐远了,因为它不再年轻不再漂亮。它和很多这个城市里曾经年轻过、漂亮过的老东西一样,在城市建设急促的脚步中,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过,于我而言,海珠广场的美丽已经根植于我的少年词典里,不为那已逝去的“珠海丹心”,而是为了年少的一首歌。

那是一个似乎很遥远的日子。天的蓝是单纯的,人们的笑容是单纯的,信仰也是单纯的。一切都单纯得有点单调,但却不失真诚和善意。有一天,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要在海珠广场解放军战士塑像前举行少先队员宣誓仪式,这是一件很光荣的大事(当时就读的旧部前小学是广州市的重点学校)。老师还说,到那一天晚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大楼(广州人称为“旧交易会”)上还会亮起新式的小太阳灯,把整个海珠广场都照亮。小小年纪的我们,对那一天的到来充满了好奇和期盼。因为海珠广场那一片绿地,是我们眼里最翠绿的草坪;广场中间那一座解放军战士塑像,是我们眼里最威武的塑像。老师告诉我们,那个肩挎小米袋,一手持着步枪一手捧着鲜花的战士,就是当年解放大軍南下和平解放广州的写照。

从那个时候开始,和平、解放、鲜花、红领巾、少先队队歌……这些字眼都依托着1953年建起的海珠广场,嵌入了我们朦胧又天真的脑海里,催生着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的日子很快就告别了少年,告别了蓝蓝的天,告别了单纯的笑容,告别了简单的信仰。与此同时,也告别了一度仰视的解放军塑像。幸好临江的海珠广场,自有它天然的优势,面朝珠江,绿草如茵,绿色植物亭亭玉立,每到夏季暖风醉人。等到一场动荡忙乱过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再次走向海珠广场,走向那一片翠绿草地。年轻男女以温情和爱意舔着大家疲惫的身心,温存着彼此,海珠广场又成为广州人的宠儿,成为上世纪70年代广州青年人恋爱约会的露天大公园。当时坊间流传说,要想晚上在海珠广场有一个好的位子“拍拖”(即是谈恋爱),太阳一下山就得去占位子,因为去的人多,晚了就找不到位置了。还有人说,每一对恋人说话都不能太大声,免得被旁边的情侣听见,因为大家的距离太近了。当时还有好事者,从广场边上的广州宾馆27层高楼俯视,只见整个广场晚上都坐满了密密麻麻的一对对男女,蔚为壮观。这样的光景,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早期音乐茶座、歌舞厅的兴起,人们夜生活的去处增加了,年轻男女在海珠广场约会的场面才慢慢结束。

海珠广场在旧羊城八景里被命名为“珠海丹心”,意思是指威武雄壮的解放军塑像,象征着解放军的一片丹心,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毫无疑问,几代老广州人对海珠广场都有很深感情的,它的周边都是一度被广州人引以为豪的建筑,有广州解放纪念像(像座上有叶剑英的题词“1949年10月14日解放纪念”)、解放军塑像、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大楼、华侨大厦,还有上世纪60年代最高的建筑广州宾馆(广州人爱称为“27层”)。海珠广场和海珠桥一脉相连,是城市传统中轴线和珠江风光线的枢纽景点,它见证了广州近百年的变化,如海珠桥被炸、重修、解放军进城、旧城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今地铁2号线在这里穿越珠江,开辟了从地下贯通河南、河北交通的历史。海珠广场在岁月的洗礼中,磨掉了当年的锐气和英气,而不变的是那一份忠诚的守候和与岁月同在的沧桑感。

二、温馨太平路

太平路,就是现今老城区的人民南路,一般指以上下九路为界,北接人民中路,南至珠江边并与沿江西路相接。因位于清朝太平门之南,1919年拆城建马路时称为太平南路。不久前走过,两边沿街的店铺大多是经营低廉的服装和百货商品,从前气派的新亚酒店和新华大酒店门前也凸显陈旧和清冷。横卧马路上空的高架路盖住了马路的半边天,使得高架路下的道路似乎终日不见阳光。太平南路在“文革”时被改成了人民南路,名字沿用至今,而我更喜欢它叫太平路,因为它承载了我童年时候不少温馨的记忆。

小时候,太平路是我们最方便、最常去的地方。因为家住那里,父辈工作在那里,后来自己也在那里工作。自懂事起,自己就跟着父亲到“西瓜园”(广州日报社的所在地)玩耍,放学后是到“西瓜园”吃的饭,晚上不敢独自回家,在办公室的长凳子上睡觉,等候着父亲下夜班后大手牵小手回家。太平路向着江边尽头的拐弯处有一家新华书店,书店门面不大,100多平方米,有个木楼梯上二楼。楼下是常用书籍,楼上是大部头的字典词典一类。该书店正对面的西濠二马路口也有一家书店,主要经营各类工具书。数个黄昏时分,父亲吃完晚饭闲着就喜欢到那书店走走看看,他总是把我也带上。那时候认字不多,对书完全没感觉,心里总是在想,那么厚重、那么繁多的书,大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够看完?看完了又会怎样呢?去书店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生出些许好感。经年以后才发现,那个寒酸又小气的书店,竟然是自己对旧时太平路最清晰的记忆。这些年看着书店一天天被商业利益挤压得近乎没有了自己的空间,真正摆买书籍的地方越来越小了,跟书店有关联的就几乎只剩下门前悬挂的“新华书店”招牌,心隐隐作痛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那个一点都不显眼的书店外,到太平路“行花街”也是一个抹不去的欢乐场景。“文化大革命”之前,每到了大年三十晚,大人们就会带着我们去那里看花买花,只觉得人头涌涌,人声鼎沸,却记不清有多少好花靓花,也许是自己当时太小了。据资料记载,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20世纪60年代,是广州花市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66年,花市的牌楼上写着“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用鲜花砌成的装饰造型是“将革命进行到底”,长两米、高一米七的大型盆景是“狼牙山五壮士”,还有以红军过雪山、非洲人民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盆景……后来家搬迁,面临转学等际遇,我们离开了太平路。至此,太平路留下的所有印象,都永远定格成为孩时最温馨的一幕。endprint

没想到,等自己长大以后又重拾父辈职业,回到了曾经淘气调皮的“西瓜园”,并立志要为之奋斗一辈子。那个时候,我已经失去了孩提时代的童真和好奇心,太平路于我而言,仅仅是一条人多车多的普通马路而已。不过太平路还有一个值得人们念叨的好,那就是走在那,你不会害怕突然下雨没带雨伞,你可以顶着一条长长的骑楼穿堂而过。那里的骑楼是目前广州最集中、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骑楼。

这些年,不少痛惜太平路繁华不再的老广州,把人民路今日的低迷歸咎于那一条高架桥,说它坏了风水,断了财气。建于1987年9月的人民路高架路是国内第一座城市高架路,曾几何时还是广州人的骄傲。通车前夕,市民成群结伴纷纷涌上高架路,人潮澎湃,蔚为壮观。20多年前的高架路大大舒缓了当时人民路的交通状况,而20多年以后却成了包袱,拆掉高架路的呼声时有叫嚣。或许那一条高架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又或者城市的重心已经转移向东。要知道,昨日的灿烂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辉煌。

三、落寞艳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要修建地铁了,第一条地铁的一号线将要横贯广州城区的东西两端,从地底下穿过闹市中心最繁华的中山路,那么,坐落在中山五路的老字号“艳芳”照相馆,也未能幸免要搬迁。当我看见艳芳照相馆从热闹的中山五路迁到冷寂的朝天路那一刻,就预感到艳芳的好日子似乎走到头了。

提起艳芳,老广州人很自然地会把它跟陶陶居、莲香楼、致美斋、皇上皇(腊肠品牌)等老字号相提并论。同样的年月悠久,同样的曾经辉煌,同样的亲切熟悉,同样的温暖如春。这就是老字号的魅力,一份用时间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力量,有声有色,陪伴着我们几代人长大。凡是称得上老字号的东西,没个百年时间做本钱,是拿不出手的,艳芳亦是如此。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艳芳创办于1912年,当时由三水人黄跃云、刘骨泉合资,由于位处商业旺地,在广州牌子最老,占尽天时地利,其营业额始终执同行牛耳,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驰名省港澳三地。

数一数发生在艳芳身上的故事和人物,足以称得上是一部我国近代史名人群像的迷你版。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艳芳的摄影师常被邀请外拍,留下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纪实照片。在那风雷激荡的岁月里,艳芳曾为不少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留下动人的瞬间——受邀拍摄的有孙中山、宋庆龄,鲁迅、许广平等名人。最出名的莫过于1923年8月11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上与官兵的纪念合影,照片上的孙中山和宋庆龄站在众多官兵中间。当时,孙中山重返广州,重组军政府,对自己曾浴血奋战的永丰舰印象尤深。艳芳摄影师还为孙中山拍摄了一张大半身像。后来,这张照片被放大悬挂在艳芳大厅,供人们瞻仰。1927年,鲁迅先生南下中山大学任教。其间,他游览羊城风光,并在艳芳照相馆照相。照片中的鲁迅先生身穿长衫,闲适地坐在椅子上,脸颊瘦削,双眼安然注视着前方。齐耳短发的许广平,站在他的身后,端庄而安静。这张经典照片后来被摆放在照相馆的橱窗里。据说,当年曾主持粤政的官员李济深,也是艳芳的老顾客。除了拍摄人物照片,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广州民国日报》曾特邀照相馆的摄影师拍摄重要的新闻照片,供报社采用,客观上为老广州记录了一张张真实鲜活的历史图景。

即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是艳芳风光的日子。100多号员工从早上忙到晚上,各个单位的大型集体照都点名要艳芳去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广州,若要拍集体照也一定要找艳芳。70年代末,在黑白照相仍是主流的情况下,艳芳引进了全国第一家彩色冲印照片,一时风头无两。当时,家庭照相机还没有像今天那样普及,不少家庭的大事喜事都喜欢到艳芳照相馆拍照留影。比如四代同堂的全家福、喜气洋洋的新婚照、新生婴儿的满月照、个人普通证件照等,广州人都会首选艳芳。基本上,广州每一户人家都非常依恋着艳芳。

如同老广州人的每一个家庭一样,我们家与艳芳也有着很深很深的交情。记忆最深刻的,当属我家80后小妞的满月照。记得那一年我们像不少同龄的新爸妈一样,兴致勃勃地抱着熟睡襁褓的初生婴儿去到艳芳拍满月照。我们去到的时候,已经在有好几对年轻父母在那里排队等候着,不管是当爸的还是当妈的,个个都是一脸的幸福和期盼。老练的摄影师傅一边为正在拍照的初生婴儿逗笑,或摇着响铃或扮着鬼脸;一边又提醒正在排队的年轻爸妈,赶快把自己的小孩子拍醒,否则没办法拍照。这时,大家才醒悟过来,对了,如果小孩子不开眼,怎样拍照呢。于是便开始对小孩子各出其招,又是轻轻拍打又是柔柔呼唤,费了不少劲还是很难把熟睡的婴儿弄醒,不少新爸妈都花上近半小时,才好不容易地把小孩子唤醒拍照。终于,看见自己出生一个月的宝贝坐在了特制的大椅子上,傻傻地面对闪光灯,那一刻,所有父母的心都是醉了。

再数过去的是,扎着两根小辫子抱着洋娃娃的幸福童年照。那个时候的我圆圆脸胖乎乎,穿着一件暗红色的细条纹灯芯绒上衣,一脸的天真无邪。几年后,那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姑娘剪成了短发少年,胸前系着红领巾,左侧佩戴着一枚大大的毛主席像章,眼神依然幼稚。在艳芳的老照片中,我看见了自己昨日的成长,看见了父辈深沉的期许和在天堂的目光。因为凤凰卫视要拍摄一个广州老字号的专题片,我翻出了一张张发黄的照片重拾往事。那个夜晚,我被这一份远去而又突然而至的亲情感动了,眼泪婆娑,想起了那些已经不在人世的亲人父辈。

时光荏苒,一切都在变化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如此美好也会消逝,又何况一物一草呢?那些陪伴着我们成长的美好事物,即使有一天繁华褪去,我们也会记住它的好,藏匿着那一份永远暖心的往事记忆。

责任编辑:刘妍

作者简介:

陈丹苗,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创作涉及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评论,出版作品有《丹苗手记》《三个女人一台戏》《歌手岁月》《并不是想象的完美》《飞舞大地》《藏地初恋》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架路海珠书店
Learnable three-dimensional Gabor convolutional network with global affinity attention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Spatial and spectral filtering of tapered lasers by using tapered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grating
海珠湿地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再议自行车高架路——以上海市为例
宝马联合同济大学设计Vision E3高架路
最美书店
在书店
嘉闵高架路(春申铁路段)北竹港过水框架扩孔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