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后带技术在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应用

2018-01-25 09:01金云黄志荣卢业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6期

金云+黄志荣+卢业芹

摘 要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常见的形式和渠道。谈心谈话工作是否取得成效除了依赖于辅导员个人能力和性格之外,还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谈话技巧。先跟后带技术强调在沟通中先肯定对方的情绪,为对方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同步的回应,然后再借由关系来带动问题的解决。本案例中一位大一学生干部因为情绪管理不当,引发人际矛盾,情绪低落,辅导员疏解了情绪上的困惑,助其找到了改变的动力。

关键词 先跟后带 大学生失恋 辅导员谈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案例背景

小波,大一新生,任班级学习委员。在军训中因队列动作标准被选为队列标兵。学校近期举办了运动会,在运动会班级入场式排练时,与文体委员发生矛盾,小波情绪激动,对着文体委员发了一通脾气。班级训练氛围被拉至冰点,影响恶劣。入学以来与其他同学间的摩擦较多,情绪管理的不当直接导致小波的人际关系比较差。

2问题分析

由于其入学时间较短,个人信息了解有限,查询其联系人发现,只填写了姑姑,这一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波平时与女生的相处是比较好的,较多体现在较能接受女生对其的劝解。在与男生相处得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主要是在工作中意见不一致,男生对其评价是不吵架的时候啥都好,吵架起来好可怕。

针对小波的家庭系统可能存在问题,我分析关键点在于其情感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同感。

3先跟后带技术

先跟后带技术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中的一种心理影响技巧。主张在谈话中,主动跟上来访者的语言、情感、认知,达到初步的共鸣,取得情感上的信任,再借由关系来带动来访者的改变。在谈话中强调,主动观察、主动靠近、主动友好、主动请教和主动示弱,与以往的“老师说,学生听”谈的话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关系的本质系、平等;后者关系的本质是师生等级。

“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肯定和配合对方的情绪、感受模式、兴趣、经历、信念和价值观。“后带”指的是借由对方的感知模式去引导当事人的一种方法。其精髓在于,不断让对方说“是的、是的”,然后把这种接纳引导到咨询师想说的问题上去,引发其思考,作出改变。

4具体应用

4.1先跟策略

4.1.1肯定其情绪

学生来到老师的面前,会带着紧张或愤怒等情绪。如果在沟通的一开始,沟通底色就是灰色的,沟通的质量可想而知。而一个情感上受伤的人往往最怕的就是批评和一种紧张的氛围。我所在的办公室有4位老师共同办公,如果把小波叫来我办公室这样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批评。于是我把谈话的地点改到了操场上。借由操场开阔的场地解除他的防备,边散步的同时边谈话。

在谈话中,小波谈及与文体委员的争吵源于,文体委员事先没有安排好队列标兵人选,不接受小波的担任标兵的建议,又没有采纳小波请来教官帮忙的提议,导致排练效果很差,受到了系里的点名批评。小波觉得文体委员的领导能力有问题,对此表示不满。后,文体委员在拒绝小波担任标兵后,又邀请其担任标兵,并且喊口号。小波说这两个任务根本不可以同时进行。

我及时肯定了小波对于班级事务的热情,“听得出小波你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人,我真为我们班级高兴”。小波表示“嗯嗯,我是想让我们班更好一点。但是我很生气文体委员总是不听我的建议,还请来外班的教官,难道军训时教我们的教官不好吗”。“你是想说原来的教官更熟悉我们班的情况,同学们更愿意听他的话,对吗?”“对呀,对呀,还是老师你理解我。”

在谈话过程中坚持对学生情绪的反应和关注,让他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同。

4.1.2附和其话语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师生间的沟通更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诉说,不指责、不批评,能让学生说的更多,让老师更能清晰地了解问题关键在哪里。附和话语有三种技巧,取同式,把焦点放在他话语中与你一致的地方;取异式,把焦点放在他话语中与你一致的地方;全部式,先接受对方说的话。

在与小波的谈话中,开始采用的是取同式:“嗯嗯,我也比较同意你的建议,请原来的教官来帮我们”,“又当标兵,又喊口号,这确实太为难你了”;第二,全部式:“不光你这样说,也有一些同学私下跟我说过原来的教官很好”;第三,取异式:“你跟文体委员说了三次都没有得到采纳,肯定一次比一次生气,后面就控制不住了吧”。随着我的附和,小波的情绪思考更深入,話题也就渐渐打开了,主动跟我谈及他的家庭问题。

4.1.3认同其动机

每个人的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深层的需要。动机不会错,只是有时候行为不能达到效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从其深层需要出发,引导其作出真正满足其需要的改变。如何了解学生动机呢?我们可以问“这可以为你带来什么?”

在他说出了自己家庭情况后,我找到了关键。原来小波父母在其2岁时就离异了,至今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姑姑抚养其长大,叔叔给他生活费,教他要认真读书。他自述,姑姑对他很好,但是总感觉有点隔阂,亲近是亲近,但是有种隔着一层膜的感觉。

从吵架原因不难看出小波心中是特别需要别人认可他的,害怕别人的批评。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他需要满足的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他身上爱的缺乏,并不是生活中没有,而是他感受爱的能力有限。他只能接受别人正面的认可,看不到爱的其他形式。比如说国庆回家本来很高兴可以看见姑姑。见面,姑姑说“你不会拉一箱衣服回来给我洗吧”,他瞬间觉得姑姑嫌弃他,心情很不好,其实他只是找不到袋子装东西回来而已。我抓住机会问道“你觉得姑姑说这话有别的意思吗”“不知道”。“会不会姑姑担心你的生活自理能力啊”“哦,是这样啊”。

4.2后带策略

4.2.1从其期待出发:你希望怎样endprint

学生并非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小波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管理问题不解决的话以后的发展肯定会受限。他很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改正自己不自信的问题。但是这些期待都是聚焦到负面言语上的,很难给人带来积极的改变。于是我强调从正面来表述这些期待,并且细分这些目标,做到切实可執行。于是,这种小目标变为“每次要发脾气的时候,先到一边呆一会”,“每次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我先想想我在这件事情中做的还可以的地方有哪些,他的目标在哪个地方,我们之间可以各自作出什么才能达到一致的认同。”

4.2.2从其局限性出发: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学生受以往经历所限,对事物的解读往往具有片面性,处理问题的策略也比较单一。在此案中,小波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就很缺乏,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看问题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不能站在其他人的立场想问题。如提意见时,当着全班同学面,大声说对方的不是,这样令文体委员很伤自尊,而且作为学习委员,来“指挥”同是班委的文体委员做事,越过了职责界限。作为班委,完全可以提议召开班委会,甚至请辅导员一起参与班级问题的讨论。在谈话中,我据此引发其思考是否有更多种沟通方式呢?在与姑姑相处中,姑姑的批评可以解释为爱的不同形式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解读呢?

4.2.3从其未来出发:你想有什么样的未来

学生困扰于目前的情绪和感受,往往不能从人生长河的背景中看待自己的成长,渴望自己一夜之间具有很多种能力,突然一下改变好身上的所有问题。我们可以从四年、八年、十年这样的时间段来引导他们思考哪些方面的成长将有助于自己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让迷茫的学生思索自己身上有哪些资源,哪些目标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引导自暴自弃的学生思考,你的明天将会是怎样。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既然所有的问题不在一夕发生,它也就不会在一夕解决,要允许自己不完美,同时仍然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不断地变得更好。

在本案中,小波对于自己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目标也很明确,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我引导他作为一名律师面对对方的指责和强大的压力,对比今天自己的这些沟通能力的不足,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呢?如果是,这些经历会让你将来怎么样呢?

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之路上,辅导员不仅要扮演好灯塔和领路人,更需要做一朵解语花,一个陪伴者,解开他们心灵的困惑,给予他们温暖的支持。只有在沟通中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先跟后带,有机引导,才能够引领他们不断前行。

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院教改课题(编号:JG1608)。

参考文献

[1] 潘月俊.先跟后带:师生沟通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6).

[2] 韩争艳.论心理咨询技巧在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启发和作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 迟毓凯,尤小亚.寻找我们的共同点——班主任的心理学智慧之先跟后带[J].福建教育,201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