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感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2018-01-25 09:12金云王君刚黄志荣卢业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6期

金云+王君刚+黄志荣+卢业芹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存在课程化、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消极问题导向,教学效果延展性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的需要。而情感教学模式以“乐学”为理念,以情感为主线,有效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加强课程的延展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影响力。本文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困境入手,在诠释情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情感教学模式 情感参与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

1.1课程化、负面问题倾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本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助人自助、塑造积极人格的重要功能。课程定位应以应用、实践为主,而目前的课程实施中确出现了课程化的倾向。另外,往往强调负面心理问题,而连续多年的心理普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心理状况是健康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发展性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

1.2教学方式传统,教育的延展性不足

教育應当区别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新时期的95后们,身上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缺乏对教学班级特殊性教学,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情感需要。对照书本的灌输式、封闭式、被动式的教育让学生缺乏体验和反思,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少自我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淡漠,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了一种应付式的课程需要,流于表面形式。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但是目前传统的知识讲授明显不能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教育效果的延展性不足。

2情感教学模式

有调查显示,在课堂参与中,表现最好的是情感参与,较好的是思维参与和认知参与,最差的是行为参与。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课堂中情感需求的强烈,而心理健康课最为最贴近学生心声的课程,更应当满足和发展学生们的情感需求。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学。以“乐学”为理念,以情感为主线,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的处理以及教师的情感方面入手,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研究表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认知加工水平,优化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情感素质的发展。

3情感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具体应用

3.1设立包容的教学氛围,提高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

首先,应建立和谐、包容、安全的教学氛围,利于学生表达,调动学生情绪,这应是心理健康课的首要任务,真正做到贴近每一个心灵。尊重每一位同学独特的经历和独特视角下的想法,其他同学不评价、不指责。感恩每一位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的同学,敞开心扉,共同配合,鼓励表达。

本课程往往在大一学生刚入校时开设。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有点不太适应大学生活,因为生活自理能力或时间、事务管理能力上缺失等造成心理上需要关爱。调查表明,仅有1/3的学生感到被老师关注,2/3的学生感到未接收到老师的关注。心理健康课作为最贴近学生的课程,首先应充分满足学生们的情感需要。建议教学规模、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上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学习,如小班教学、圆形座位排列、话题互动等,师生平等交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业优势,走进学生,亲近学生。

3.2乐学为主,针对性教学,细节化处理

大一的学生往往人生经历不够丰富,对于情绪的体验不够深刻,往往在讲授课程中不能产生共鸣。不够深刻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理解,或者说学生对于所经历事件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程中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比如说热门流行话题和活动,在“乐学”中感受,在感受中深化理念和情绪,真正做到把理性和情绪相融合,最后得到升华。在具体的案例中与其探讨,思考,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自己借了室友的洗澡卡,还了之后室友忘记了,把自己的卡又拿走了,自己不好意思去说明事情的真相,害怕别人说自己小气。虽然事件很小也很简单,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这种事情开口是需要勇气的,而且生活当中肯定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她的求助是具有广泛代表性,不能一句“你勇敢说明情况就好了”。这样的处理无非是在否认学生的情绪,而不是在帮助学生成长。恰当的处理方式则是肯定和接纳这种“羞怯”的情绪,承认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种尴尬很多,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可以让学生们来探讨不敢说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微妙心理,以及多种处理方式,通过思考讨论本身让学生们在情感上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进而获得成长。

3.3情境体验,发展性教学

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要为未来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处在大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期望,但事实又是能力的欠缺。在创设情境中,除了来自于现实之外,更要能在最近发展区内适当超前,预设性地出现不久的将来会遇见的状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仔细体验其中的情感和预期的处理方式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以其人生经验作为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分享,有助于学生自我发现深层的困惑、烦恼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资源,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点悟式解释,可促进学生内在的成长,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努力探索,从而减少学生极端的想法。

另外,作为一门人文素质和应用类的课程,课程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出勤率、课堂参与状况、自我意识的转变、问题应对方式等多方面考查,自评与教师他评结合。教研室应定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进行检验考核,开展教学案例研讨会,组织集体备课,上公开课、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优势,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及时的关心和指导。

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院教改课题(编号:JG1608)。

参考文献

[1] 张娟娟.大学课堂有效参与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2] 孙卉.中小城市中学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模式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

[3] 寇冬泉.我国情感教学研究:特点、问题与前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