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模式下的传承与创新

2018-01-25 10:35石冰倩廖若琳郭宁静王荃姜颖慧
关键词:革新非遗传承

石冰倩+廖若琳+郭宁静+王荃+姜颖慧

【摘 要】目前,非遗保护工作看似具备完整的保护构架,但是在现实中非遗的保护,传承与革新方面依旧存在较多漏洞,南京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数量十分有限,推广途经也较为单一,与“互联网+”的时代脱节而导致发展受阻。由于传承人中年轻人占少数,于是在款式革新方面并未有所进展,因此在传承与革新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希望利用互联网传播能对南京非遗传统工技艺类的传承与革新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对中国的非遗项目起积极作用。

【Abstract】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work seems to have a complete framework of protection at present, bu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loopholes in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ality. The number of inheritors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Nanjing is very limited, the promotion way is single, due to disconnected from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has been hindered. Because the young people are the minority among the inheritors, there is no progress in style innovation, so they have encountered great obstacles in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It is hoped that the us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nj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關键词】“互联网+”模式;非遗;传承;革新

【Keywords】“internet plus” mod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075-02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不止局限于IT行业,将向更宽泛的行业渗透,“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又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安全也成了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各个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促进各行各业发展,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南京云锦博物馆,对南京非物质文化手工艺继承人等进行采访,了解到同为非遗手工技艺类发展情况尚不乐观,与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关系并不密切,因此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那么,在新时代媒体的革新下,传统的手工艺又该如何迎接挑战?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又如何保持自身的传统性?

2 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非遗的研究不只局限于政策,旅游,法律等单方面开发,而是关注最主要、核心的传承方面,有关传承的法律和条例比较完整。许多国家已经对此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相关经验方法。最早进行立法保护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对传承者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要明确要求,并对传承者的审核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审核对象以团体,双人,个人进行区分,传承不只针对个人也落到与文化产生发展有关的大环境中。同时注重活用的重要性,通过博物馆展演,定期举办活动等方法使许多濒危文化重新回到公众视线范围之中

我国在非遗的保护上还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才首次就非遗保护工作发布权威指导意见。当前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严峻的消失和消亡的窘境,且大多对非遗的传承研究都集中在学术领域,学者各自为阵,真正关注传承问题的依然是少数,尽管近些年南京政府已经在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地方非遗,但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

3 南京传统工技艺类发展状况与问题

南京曾是传统手工艺品大市,2007年,南京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了2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市级以上项目的共有10类118个,其中尤以传统技艺项目最多,有30个。目前,南京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分为三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企业;二是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是非遗传承人独自进行生产性保护。这三类各自独立的开展保护。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织造云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织造云锦需要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织机织造,两人一天只能生产5~6cm,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代替,故而有“寸锦寸金”之说,但是因为手工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效率低,而且投放市场少,织锦艺人流失,技艺也逐渐濒临失传。

4 实证调查分析

调研团队在文献阅读方面做了详细的准备,从非遗,互联网,云锦角度入手阅读近200多份学术论文,期刊,并结合历史资料与文学著作,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对调查角度与调查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通过研究成果关注了南京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现状,走访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甘家大院非遗基地,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对南京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在走访南京云锦博物馆期间,对部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类传承人进行采访,了解到同为非遗手工技艺类发展情况尚不乐观,与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关系并不密切。在咨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相关人员对非遗传统工技艺类发展情况及研究方向的可操作性之后,认识到互联网传播途径应该与传统技艺紧密联系,以谋求非遗技艺更好的传承与革新[1]。endprint

同时调研团队基于在当地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进行概括分析,制作问卷调查,结合其他技艺的现状特点及市民的观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革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处于初步阶段,学术讨论多,但实践少,且各自为政,注重传承角度少。②南京云锦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效率低,且投放市场少,传承人数流失,年轻人只占据极少数,濒临失传。③手工技艺继承具有局限性,以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为多,学校教育为少。④虽然“互联网+模式”具有经济效益高,传播广,途径多的优势,但是真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的平台非常有限。⑤大多学生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艺,网络介绍教学视频学习,但是师资有限,将其开展为课程成型的手工技艺并不多。

5 结合“互联网+”模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5.1 将非遗产品与电商相结合,拓宽网络交易平台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在走向互联网。比如列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燕京八绝”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的协助下,与京东商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正式推向网络平台。这些具有浓厚京味儿并且极具民间工艺的非遗产品,将在网上交易、网上拍卖,并且进行产品和设计众筹以及展商+电商模式创新、移动支付等多领域合作。这样一来,既将非遗产品推向人们的视野,又为非遗的手工艺者们增加了收入,以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加入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的行列之中。

5.2 注重非遗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是关键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产品具有精美,制作工序复杂,价格高昂的特点,而互联网特点是快捷、时尚,这说明大多数非遗项目的特点与互联网是有所相悖的,要使两者在一个方向上发展,就必须注重非遗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互联网的特点之一时尚表现为在原有技术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设计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比如那些古代的笔筒、鼻烟壶等,假如没有新的创意而依旧生产不加改变的原汁原味的产品,就会出现除了收藏家之外,非遺产品的受众很少,就使得整个网络平台的销售陷入瓶颈区,购买对象的局限性会阻碍整个将“互联网+”模式与非遗结合的进程。因此,应当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和塑造起一个品牌来,而不是单单从使用性来描述这个非遗产品。“互联网+”的精神其实是在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宣传,从而使得具有设计感的非遗产品的受众更多。

5.3 以开设非遗手工艺大师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宣传并弘扬非遗文化

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有许多传统学习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方面,解决了开展非遗手工艺课场地的问题,网络视频公开课可以满足青少年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非遗手工艺大师数量有限,通过网络平台一节课可以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兴趣,甚至成为未来继承和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流砥柱,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非遗继承者们的知名度,可以掀起学习非遗技术的热潮,从而改变年轻人在传承非遗技术中占极少比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蔡吉秋.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 大众文艺,2017(18):24.endprint

猜你喜欢
革新非遗传承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千金碎琴
文学遗产怎样“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