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苗疆走廊”视阈下的贵州旅游具象

2018-01-25 17:17任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6期

任健

摘 要 今天迅猛发展的贵州旅游业在历史上是何种具象,本文从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的交通入手,以清代一部日记为中心考察贵州旅游的历史具象。

关键词 贵州旅游 古苗疆走廊 《使滇日记》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取得迅猛发展,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贵州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然而鲜见关于贵州旅游历史具象的研究。本文着眼于旅游要素之一的交通,结合目前学界讨论较多的古苗疆走廊,以清代《使滇日记》为中心探讨贵州旅游的历史具象。

1明代前后的贵州交通及古苗疆走廊

身处西南腹地的贵州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开发较晚,注定了旅游发展要比其他地区迟缓。春秋以前,贵州一部属于荆楚,其余地区称南蛮。战国、秦汉时期贵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开始引起国家重视。但是秦汉时期,由于山高路远和非汉族群复杂,国家的 “官道”流于失败,但是民间商路已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毗邻巴蜀的水路成为巴蜀移民进入黔中的通道。唐朝时期,国家在贵州开通了巴蜀到广西的“官道”。宋代贵州成为广西到云南民间商路的必经之道。南宋时期镇远等东部地区的水路位置突显。然而直至元代,今天贵州的疆域北属四川,西属云南,东属湖广,没有建立行省。元代统一云南之后,开通了多条入滇交通路线,其中1291年开通的“辰沅至普安入滇东路”因为一线水陆两路上下均比较平缓,所以成为此后西南边陲与内地交往的最重要驿道。1381年明朝军队沿此道进军云南时,开始在沿线设堡守卫。为了保障这条驿道的畅通,明王朝1413年正式建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才正式建省。此后,该驿道附近共建有30卫,140余所。这条驿道被称为“‘古苗疆走廊,穿越3个省约30多个县,长达1400公里呈带状。东起湖南省常德市,经贵州省镇远、凯里、贵阳、安顺、盘县等地之后进入云南省富源县,经曲靖等地到达昆明”。

2明代前后的贵州旅游

我国古代的旅游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普通老百姓外出旅游的概率较低,旅游的主体为官员、士人、商人。由于交通不便和开发缓慢,“明代以前到贵州游历的文化名人极少,只有唐代王昌龄因贬到过贵州”。明代以后随着上述“古苗疆走廊”驿道的开通和贵州建立行省,贵州旅游迎来了新局面。交通信息也日臻完善,明代刊行的《天下四民利用便观五车拔锦》和《天下四民三台万用正字》记载了“天下水路路程”,其中就记录了北京至贵州和云南两省的驿道。随着驿道建成和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朱元璋在全国广设学府政策的推行,文人到贵州的旅游日渐增多。其中,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世性(1547-1598)曾游历西南地区,留下了《广志绎》中的西南卷。与之同期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晚年1638年3月至5月及8月曾两次游历贵州,行程1500余里并写下《黔游日记》。从二人的游记可知,元初开通的这条“古苗疆走廊”驿道不仅是当时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的通道也是当时官员士商游历的主要线路。

3清代徐炯《使滇日记》中的贵州旅游具象

继明代之后,官员士商到贵州游历之风未减。其中,清朝徐炯的《使滇日记》中有关于当时贵州旅游景点的较详细记录。徐炯(1666-1722)江苏昆山人,清顺治、康熙年间著名官员徐乾学次子,1682年进士,曾任行人司行人,后任山东提学等职。1680年天下大旱,康熙皇帝派行人司行人将诏书传告天下以抚恤百姓。徐炯等人从六月十五日持皇帝诏书从都城沿上述北京至贵州、云南两省驿道一路南下、西行。《使滇日记》一书就记录了徐炯等人的日程及途中传诏、地方官员接诏的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日记只在开始和结尾部分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其本职工作,其余大部分笔墨都用于介绍沿途的山川景致,与其说是工作日记毋宁说是一部旅游日记。所以从该日记中能捕捉到当时其南下和西行一线的旅游详情。其中关于贵州境内的记录约26页,记录了他从八月初五至二十五日经过贵州的情况。

徐炯一行从湖南新晃入黔,初见贵州的印象是“天微雨度坡四五颇坦山皆块然土阜无林木隔溪有石如削可观过此无佳境矣民苗杂处景色萧条”,描写了当时贵州玉屏附近多平坦山丘树木稀少及汉苗杂居的情况。其后一行由玉屏至镇远清溪镇附近观看鸡鸣关、镇远府附近古刹、石屏山、舞阳河,关于镇远有“云贵门户,滇货所出,水陆之会”的评价。此后到达镇远附近油柞关、相见坡、华严洞、诸葛洞。其后到达施秉,从施秉往黄平途中游览了飞云崖圣果亭、月潭寺,感慨王阳明“山色之佳在云贵,云贵之胜在此崖”的评价名副其实并描写了当地黑苗的状况。然后游历玉峡飞虹、东坡、重安江,进入凯里附近的大风洞,对此地的自然美景也大加赞赏。然后经过老君观、观音坡、宾阳洞进入福泉,过杨老驿后游览了葛镜桥,过梅岭关渡麻哈江,描写了此地集市和少数民族男女对歌的盛况。随后由黄丝前往贵定游白虹瀑布、跳月溪、母猪洞、雷鸣洞到达龙里,然后到贵阳。关于贵阳书中有“滇南门户……林多贵竹故以名……夷种不一习俗各异贵山在城北二里蜀道所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贵阳在当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杂居的状况。经贵阳到清镇然后平坝、安顺普定、镇宁,在镇宁观看了黄果树瀑布群,盛赞“声若雷吼……喷沫如云”。继续前行到关岭关索岭、象鼻岭、马跑泉,其后到晴隆游盘江桥、玉皇阁。随后进入普安观唐盘州遗址。最后由盘县亦资孔西行到云贵分界处胜境关,从此踏上西去云南之路。

4结语

如前所述,贵州在明代以前鲜有官员士商到此游历,元初“辰沅至普安入滇东路”驿道开通以后,明清文人雅士或为猎奇或为赴任留下了他们在贵州游历的记录。不难看出他们的记录中当时沿着这条古驿道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的旅游线路。王世性、徐霞客、徐炯他们的记录中游历的地点有重合也有不同,尤其是徐炯作为行人司行人,公务在身不能完全沉迷于山水,所以他每个地方游历的时间都较为仓促,从贵州经过的时间不足1月,正因为如此可以推断他游历的这些景区正是当时距离驿道较近的景区。如今,这些景区部分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趋之若鹜,有些已经随着历史的车轮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然而,历史上古驿道曾经见证了所经之处的繁荣昌盛,这些当年串联在古苗疆走廊古驿道上的景区就像是一串宝贵的珍珠,无言地诉说着过往的历史也召唤现在的人们重走当年古驿道之路,重拾那些珍贵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曹端波.国家、族群与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及其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2012,30(05).

[2] 徐炯.使滇日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 杨志强.“国家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地域与民族社会[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36(03).

[4] 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