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研究

2018-01-25 17:18黄国庆徐元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

黄国庆+徐元浩

摘 要 在通过调研了解重庆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资源建设滞后,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匮乏,教育信息化技术人才短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教师研训一体化的“互联网+智慧教育”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方案,以期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水平及师生素质,为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教育信息化 教师研训一体化 互联网+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面對当前普遍存在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难题,通过教育信息化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助力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推进,对于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摆脱发展困境、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基本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重庆市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重庆全市人口约三千万,主要贫困人口涉及到重庆1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市级贫困区县。其中,14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武陵山片区的丰都、黔江、武隆、秀山、石柱、彭水、酉阳7个区县,秦巴山片区的城口、云阳、奉节、巫溪、巫山5个县以及万州、开县2个其它贫困区县;4个市级贫困区县为涪陵、潼南、南川和忠县。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调研的方式进行重庆市贫困地区城乡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调研。共随机发放问卷160份,问卷重点投放到县城、镇、乡三级相对贫困的中小学,问卷分别从贫困状况、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与软件设施、教育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和制度五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得出存在的问题如下:

1.1教育信息软硬件数量不足、且硬件设备陈旧

“县城”、“乡镇”被调查人对本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建设表示“满意”的分别占68%和32%。说明当前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应向乡镇和乡村中小学倾斜。

1.2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匮乏

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建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共享其它教育机构或组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二是学校创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库。受访的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中,只在少数几所学校创建了简单的教学课件和习题资源,对本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建设表示“满意”的仅占样本总数的14%。建设适合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应成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

1.3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走访过程中,很多中小学校领导都谈到了由于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了校园网无人维护、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管理不善、病毒袭击等问题经常出现。80%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只会简单操作电脑。这种局面使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举步维艰。

1.4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低

为数不多的老师能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和利用教育软件制作课件。“经常”、“有时”、“很少”、“从来没有”四种情况下,获取和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师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0%、20%、30%和40%。县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高于乡村中小学。同时,乡村中小学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低。

2重庆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对策

2.1实施教师专业成长研训一体化

要实现互联网+背景下重庆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这个目标,教师专业成长研训一体化是实现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通过培训、教研、科研一体化,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明确自己角色,完成教学研究和接受培训的双重任务。通过研训一体化充分整合培训、教研、科研等方面资源,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研训一体化的模式主要有:校外学者与校内专家辅导相结合、校外观摩与校内交流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网络交流与课堂研训相结合四种模式。

为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研训一体化的实效性,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以BBS、微博、教育科研在线专栏等形式为支撑的教学交流机制。利用QQ实现教师组内网上交流研修,在交流中达到思维碰撞和素养提升的效果。为增强培训教师的基层工作经验,专职培训教师应深入基层,去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校实地调研培训需求,要送讲座、送课、合作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通过不断的送教下乡,研训活动将会更加切合基层教育实际,培训服务的针对性会更强、效果更好。

总之,以上教师专业成长研训一体化模式,为培训教师提供了深入基层实践的机会和展示交流的平台,使受训教师在研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磨砺,在磨砺中提升,能有效地促进培训者和受培训者队伍的专业成长。

2.2借助“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助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乡村贫困中小学校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目前,西部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水平尤为落后,精准扶贫不仅应涉及到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层次;还应涉及到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师人才队伍、贫困家庭的学生等。所以,精准扶贫力争要全、准、精。

首先,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应制定覆盖面全的精准扶贫内容清单,以“菜单式、模块化、分段式”扶贫为主,逐步推进,先期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扶贫,中期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对接职业培训,防止返贫,后期还要进行精准扶贫效果评估。扶贫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安全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方案。endprint

二是,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目标要再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应主要聚焦于中小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生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教学信息化管理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个方面。职业教育阶段应主要聚焦于中职免费和对口帮扶、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劳动力技能提升的问题。

三是,精准扶贫发力要更精准。针对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学点“开不起课,开不好课”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建立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点,成立高校、政府和农村教学点共同实践体,聚合优秀教师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德行、学业、心理和安全等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家校通或亲子桥,实现学校、家庭与学生的快捷、全面和实时沟通,实现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的对口帮扶,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针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及公益帮扶计划留住人才。

在以上分析了乡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可通过“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实施精准扶贫,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方面:(1) 加强“互联网+智慧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 制定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软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标准;(3) 创建智慧教育示范教室提升教学效果;(4) 落实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培训和保障体系。

3结论

整个重庆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方案从前期对贫困状况的摸底调研,到软硬件设施建设及数据采集,到教育资源的制作和整合,到教师专业成长研训一体化,到信息化应用推广培训及后期的评估、反馈、跟踪服务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个机构参与、分工明确、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扶贫到实处,真正提高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及师生素质,才能真正为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育精准扶贫研究”(项目编号:20700169)。

参考文献

[1] 林万新.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10(03).

[2] 石峰.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学,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