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研究

2018-01-25 07:14未小刚
价值工程 2018年36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

未小刚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的背景下,为有效引导居民公路需求偏好,本文在分析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行为特征基础之上,阐释了居民消费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居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保障措施,以促进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形成。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 residents' demand for highw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oice of residents' demand for highway in China,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oice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three-in-one safeguard measures for residents,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ighway dem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關键词:公路需求;低碳交通;消费模式;保障机制

Key words: highway demand;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consumption pattern;guarante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6-0018-03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加快高排放和高能耗行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低碳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十三五”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作为综合运输通道之一的公路交通肩负着艰巨历史使命。据资料显示,交通运输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而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碳排放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85%,因此,大力发展低碳公路交通势在必行。基于此,为全面落实党中央精神,有效引导居民出行选择低碳公路交通,影响居民消费模式选择,增强居民公路需求偏好,确保公路运输的重要地位,对于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行为特征

居民消费模式选择的具体结果与其自身特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为了分析我国居民公路需求的消费倾向,需要深入了解其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我国居民类型划分及其决策行为

消费模式是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个体消费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及由此决定的消费特征的总体概括。对于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而言,体现的是居民出行方式的具体选择,本质上属于一种消费行为,其目的是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一般而言,居民出行主要综合考虑安全、舒适、方便、省时和经济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根据影响居民出行因素的权重大小(表1),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假设安全因素为首选):

①价格敏感型。该类居民主要考虑出行交通方式的价格因素,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理出行方式,因此,价格因素是这类人群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外出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往往只选择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只要达到目的地就行。

②质量敏感型。该类居民主要考虑交通运输方式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侧重于舒适度、方便程度等,因此,服务质量因素所占权重较大。比如商人等高收入群体,不在乎价格因素,而关注运输方式的舒适性、效率等,该类人群大多也属于时间敏感型。

③时间敏感型。该类居民主要侧重交通方式的运行时间,讲究运行效率,要求快速、高效,因此,时间因素是其决定性因素。

④综合敏感型。该类居民对交通方式没有特别要求,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之后,做出理性选择。比如军人、普通职工、学生等中等收入群体,在人数上占大多数。

当然,对于上述划分,每一类居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属于某一类型,会随着出行目的的不同,影响其选择交通方式的因素权重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其成为另一类群体。但是,总体上而言,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四种类型居民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稳定的。

1.2 影响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自身因素分析

居民出行具有随机性和可控性,但在一定时期和确定环境条件下,其变化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居民出行的总量及时空分布与外部环境因素以及某些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措施(如工作休息时间、运输作业组织等)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出行量及出行分布相应呈现出正向或反向的变化。正是由于出行所具有的规律性,才为我们采取措施增加居民公路需求偏好提供了可能。除了宏观政策、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发展等外部因素之外,影响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收入因素。居民经济收入是其选择交通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代表了购买运输服务的能力。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差异较大,但会基于自身情况寻找经济承受能力和出行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②出行目的。作为居民出行的动机和原因,出行目的也是影响其交通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出行目的导致选择交通方式的差异化行为。一般而言,出差和商务人士时间要求高,注重出行效率;旅游群体则更侧重舒适、方便性;外出务工人员最关心经济节约;军人、学生等则倾向于综合考虑。

③出行时间。一般指居民出行的持续时间,主要通过出行的时间价值来衡量。时间价值包括资源价值和行为价值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宏观角度,后者侧重于微观角度,这也是居民出行关注的核心。行为价值体现的是交通方式作用于出行个体所产生的能够预知的效益,实质上属于居民出行机会成本范畴。

④出行距离。出行距离与出行时间、出行目的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关系紧密,受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制约较为明显。运输市场理论认为,出行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出行距离对居民出行具有较大影响,也是多种交通方式综合比较的着眼点。

⑤心理因素。居民心里因素受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较大,并随着出行条件的变化而呈现波动差异。心理因素是其他因素的基础,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渠道,因此,居民消費模式选择是心理因素作用的具体体现。

上述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而是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居民消费模式的选择。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动态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2  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保障机制

2.1 公路交通的技术经济特征

公路交通作为综合运输方式之一,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较而言,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我国公路网分布面广,密度大,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如2015年公路网密度是47.68公里/百平方公里,而铁路密度仅为1.26公里/百平方公里,水路网密度为1.32公里/百平方公里,因此,公路交通可以纵深发展,并且在运输时间上机动性较大,车辆调度灵活,可以提高各环节衔接效率。公路交通为我国居民提供了最基本的通行条件。

第二,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服务。公路网点多、线长、面广,运输工具种类繁多,可以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一般可以沿公路网开展运输活动,并深入到农村、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实现旅客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的“门到门”直达运输。这是公路交通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最大的硬性优势。

第三,中短途运输速度快。公路交通在中短途运输方面,可以实现中途不换乘而直达目的地,因此,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在途时间短,运送速度快,从而大大降低居民出行的机会成本,提高出行效率。

第四,客运优势明显。公路交通的客运优势不仅体现在覆盖面广、机动灵活、直达服务等方面,还包括客运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等。

由此可见,公路是我国居民实现位移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和地位日益重要。根据计算,2015年我国公路完成客运量161.91亿人、旅客周转量10742.66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3.32%和35.75%,可见,公路交通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客运方式。

2.2 低碳公路交通的保障机制

为积极响应政府低碳交通的号召,公路交通部门要革新理念,大力创新,不断探索,实施有效规制措施,构建多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根据居民选择公路需求的行为特征,积极引导其消费模式,以确保公路交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保持主体地位。

2.2.1 居民公路需求的有效调控

公路需求管理是一种主动控制公路需求发生量,主动引导公路需求时空分布,从而主动寻找公路供需平衡点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居民交通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有效引导和调控,减少低效和不合理的公路需求,以促进低碳公路交通的持续发展。对居民公路需求的有效调控强调通过运输服务的可选择性和可获得性影响居民出行的自主行为方式,比如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和城际间客运,增加居民公路需求偏好,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的交通运输需求。

2.2.2 公路交通效率的提升

公路交通效率主要依赖于交通工具的技术创新、公路网的合理布局和现有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制措施如提高交通能耗和排放标准或给予补贴等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加强城市、农村的公路网规划科学性,提高公路的通达性和通畅性,减少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率;通过政策宣传和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现有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公路交通效率的提升,是低碳公路交通转变的重要途径。

2.2.3 公路建设低碳化

低碳公路是低碳公路交通实施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公路建设低碳化水平。所谓低碳公路,是指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以低碳理念为核心,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手段,降低公路使用期间因公路设计、施工等因素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公路建设低碳化对我国公路发展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也是践行低碳交通的重要体现。

2.2.4 公路交通组织与管理创新

公路交通进行管理创新,主要通过系统信息化、交通智能化、工作高效化等提高公路交通的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如交通运输部2008年9月发布《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定:提升公路客运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加强客运运力调控,对于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不得新增运力;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提高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水平;推广滚动发班等先进客运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客运实载率。完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由快速客运、干线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组成的多层次客运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客运服务品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水平。

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增强居民选择公路交通的偏好程度,有利于其消费模式的形成。同时,这些措施需要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三方互动,才能有效推进低碳公路交通的实现。政府作为规制方主要起到低碳公路交通的宣传、引导、管理作用,也是更高层面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发点;企业实施低碳公路交通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也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回馈社会;居民要身体力行,理性消费,促进低碳公路交通的绿色化、健康化。

3  结论

低碳公路交通既关系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形成。引导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发展低碳公路交通,已成为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行为特征,构建多方治理的消费模式保障机制,理性改变和积极推进公路交通的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63-66.

[2]金宝辉.交通出行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J].综合运输,2010(5):13-17.

[4]李宝库.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基于海尔冰箱农村市场营销调查与策略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4):85-98.

[5]黄钢,刘孝康,李朋飞.低碳公路优化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2):5-6.

[6]刘蔚.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车辆边缘网络中传输信息的QoS保障机制
物联网无线通信传输层动态通道保障机制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中国海外投资安全急需保障机制配套
高职院校合力育人的保障机制探究
对新时期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的思考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环境公益诉讼视域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社区建设资源的投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