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018-01-26 07:27赵林涛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尧舜圣贤王阳明

○赵林涛

《左传·宣公二年》有句话原本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说只要是人都会有过失,没有比改过更大的善了。不知始于何时,“人谁无过”被说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可以推脱己过,二陷圣贤于“非人”。王阳明为之正名道:

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

这是王阳明写给自己兄弟们的信中的一段话,目的是让他们坚定“悔悟奋发”的意志。他说,古圣先贤并非生而无过,其之所以为圣贤,在于能够正视和省察自己的过失,不断纠正偏差。

信中他列举了三位圣贤改过的事例:第一位是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尚书·仲虺之诰》说他:“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改过不吝”是指改正错误的态度坚决而不犹豫。第二位是孔子。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尚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是孔子晚年感慨学《易》恨晚之言:再借我几年时间,回到五十岁开始学《易》,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还有一位姓蘧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孔子的朋友,配享孔庙东庑的第一位贤人。据说他“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在内省和改过的路上一生不曾停歇。

说到这位蘧伯玉,还有一则“宫门蘧车”的典故足令我们钦佩。据《列女传·卫灵夫人》记载:一天晚上,灵公与夫人听到外面有车马之声,到在宫阙附近就止住了,过了宫阙才又响起。灵公问夫人:知道路过的是谁吗?夫人说:是蘧伯玉吧。灵公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夫人说:“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按照周朝礼制,臣子乘车经过宫门,需要下车缓行,可是到了春秋末期,只有蘧伯玉这样表里如一言行不二的人还能遵守。灵公命人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由此又想到《增广贤文》中的一段话:“人间私语,天若闻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不由人不警醒,不由人不汗颜。

猜你喜欢
尧舜圣贤王阳明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真正心平气和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修身
诡异的仕女图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批评与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