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通勤行为时空间分析的城市结构研究— 以沈阳市主城区为例

2018-01-26 07:13付艳华单希琼陈芳泽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皇姑区沈河区和平区

文/付艳华、单希琼、陈芳泽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显现。通勤及通学行为活动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必须发生的活动之一,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部分,研究城市居民通勤及通学行为特征[2-3],与基础设施分布现状对比分析[1],有利于发现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空间功能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中的不足,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5-6]。

1、研究基本情况

根据《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本文研究范围为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大东区及浑南新城,研究数据分为两大部分:(1)POI数据:通过网络扒取,共获得沈阳市主城区范围内教育设施标签类POI数据9234个;(2)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357份,以家庭住址为依据,回收沈阳市主城区居民通勤通学情况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72%,男女比例接近1:2。

2、居民通勤通学行为特征分析

2.1 通勤通学行为整体情况分析

通过数据的整体分析发现,沈阳市主城区通勤通学情况整体均衡,随着通勤通学活动交通耗时的增加,相应时间段内的活动人次比例呈递减趋势。但皇姑区范围内大于1.5小时及沈河区1-1.5小时的交通耗时区间人数比例,均在相应范围内所占比重最高,高于较低耗时范围内的通勤或通学人次百分比;大东区居民交通耗时1-1.5小时的不理也略高于0.5-1小时的比例。说明和平区、皇姑区、大东区在大于半小时的通勤通学活动中均出现了不均衡现象:远距离通勤人次增加,近距离通勤人次减少。

2.2 通勤行为时空间特征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沈阳市主城区的通勤和通学情况分布情况,基于对通勤及通学行为的界定 ,分别研究各区通勤及通学活动的发生情况。

2.2.1 通勤行为现状分析

对沈阳市主城区部分的通勤行为分析发现,出行距离的分布情况如下:

(1)沈河区和浑南区范围内居民通勤距离分布比较均衡:通勤距离增加,通勤居民比例下降。

(2)和平区和大东区范围内,0-4km通勤距离内居民比例均达到40%以上,4-9km范围内通勤居民比例最低,9-13km范围内通勤比例最高。

(3)皇姑区范围内,9km和大于13km通勤距离内居民比例最高,9-13km通勤距离内居民比例最低。

各区的通勤行为的耗时情况与总体情况大致吻合。但对同一区内的具体活动对比分析发现,皇姑区与大东区的短距离短时的通勤活动大幅度减少,远距离和长时间通勤人比例均有增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和平区、皇姑区和大东区存在就业与居住不匹配现象,即职住不均衡的现象,长时间远距离通勤比例过高,城市职住不均衡现象严重。

2.2.2 通学行为特征分析

对主城区的通学行为活动统计分析发现,沈河区和浑南新城的通学行为活动存在不均衡现象,两城区范围内一小时以上通学行为活动比例较高,浑南新城4%的居民需要进行大于1.5小时的通学行为活动。

通学与居住不均衡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区域内教育基础设施配备不健全;二是区域内教育设施全面覆盖,但是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等现象。结合现状并通过沈阳市POI数据对沈阳市各区及主城区整体的教育设施分布情况进行了密度分析(图2.1),得出:

(1)和平区的教育设施分布主要集中于一环内,二环至三环之间区域教育设施的分布数量急剧减少;

(2)沈河区和浑南新城的教育设施分布相对均匀,但是浑南新城的教育设施数量在总量上明显较其他五个城区少,沈河区在数量上虽然相较于其他几个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问卷调查统计中却显示沈河区存在长时间远距离的同行,说明沈河区在教育设施配置的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等的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皇姑区和大东区的教育设施分布合理,浑南新区存在教育设施配置不健全的现象,和平区存在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的现象,沈河区则是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均等的现象,因此导致了浑南、和平、沈河区这三个城区出现了长时间远距离的通学活动。

3、对城市规划的建议

根据《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得到研究范围内居住用地空间分布图(图2.2),可以看出研究范围内浑南新城、和平区和沈河区范围内居住面积比例适中,居住用地空间分布均匀,与其他各类用地混合分布在区域内。结合前文对研究范围内通勤行为分析,认为《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大东区和皇姑区居住用地相较于其他城区部分仍然成片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带,与和平区相邻的铁西区、于洪新城以及与皇姑区相邻的于洪区部分区域内居住用地分布集中,不利于减轻和改善大东区、皇姑区和和平区内城市职住不均衡现象。基于对沈阳市主城区居民通勤及通学行为和教育设施密度分布的分析,对城市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1)增加城市中心区域内商住混合面积比例;

(2)大东区和皇姑区范围内商业和公共服务副中心建设先行,吸引居住用地外迁;

(3)浑南新城周长长,人口密度小。促进浑南新城全面发展,增加就业吸引力,帮助改善周边城区支部不均衡现象。

(4)加强三环内区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平衡区域内教育设施的空间配置。

(5)和平区、沈河区范围内增加教育设施用地比例;沈河区内加强教育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平衡资源使用的均等化。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居民的通勤及通学行为时空间特征的研究,自下而上的对城市空间结构构建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但是,由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仅是基于对通勤及通学行为的研究所提出一些辅助性建议和意见。

[1]Pushkarev,B.,Zupan,J..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Policy[M].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2]周素红,杨利军.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J].城市交通,2005,第3卷(1):62-67

[3]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J].地理学报,2005,第60卷(1):131-142

[4]陈志霞.城市幸福指数及其测评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 ,2012,(4):9-13

[5]张艳,柴彦威,叶昱.北京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时空间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C].2008

[6]李峥嵘,柴彦威.大连市民通勤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杂志,2000,第15卷(6):67-72,59

猜你喜欢
皇姑区沈河区和平区
我的国旗班
地球
沈阳市皇姑区珠江五校教育集团
天津市学前教育“精品教研”现场会和平区专场举行
蒲河记忆
天津市和平区:举行学校文艺展演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东北地区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
———沈阳五爱市场
我来露两手
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六届“十佳公仆”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