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学生的多元文化管理策略

2018-01-26 10:25丑隽
科技资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差异

丑隽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家接收国际学生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面對不同文化的学生群体,国际学生管理教师是否应运用相应的文化导向来提高管理质量,成为了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话题。本文从我校的国际学生基本状况出发,思考相应的管理模式,尊重文化差异性,适度创新,以提高学校国际化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国际学生 多元文化 文化差异 开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250-02

我校于1984年开始接收国际学生,在培养和管理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类典型与非典型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归纳反思和经验总结,结合与时俱进的国际化需求,我校积极开拓国际视野和发展国际学生教育,从最初起步到成就稳定规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体系和特色。在加快推进国际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国际学生数量增多,学校在接收国际学生的同时为学校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那么,如何在多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管理,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对避免因文化问题引发的冲突和稳定国际学生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注入“文化圈”观念

当国际学生初入中国接触半封闭式的大学校园环境时,首先,需要接受中外校园文化、管理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尤其是本科生,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从国内到国外的双重过渡,且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若无妥善引导,极易产生对学校乃至往后学习的逆反心理。其次,同其他国际学生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差异,会增强部分学生的思乡情绪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冲击,影响饮食起居,甚至诱发心理问题。管理教师需在学生入学初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仅体现于入学教育的整体指导,更重要的是在日常交流与沟通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洞察和及时疏导。管理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一定的国际地缘政治及相应文化习惯,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引导和帮助学生。

随着国际学生对新环境的逐渐适应,因价值观念差异产生的心理落差缩小,与文化差异较大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产生的心理隔阂缓慢消除,文化相同或相近国家的学生交往增多,自发形成以文化圈为单位的小团体。此时,国际学生管理教师应在头脑中注入“文化圈”的管理观念,观察不同学生的活动及交往范围,理解世界的主流文化、历史和人文特征。有借鉴性地学习世界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语言、饮食、艺术、娱乐、体育、新闻动态等资料信息的过滤整理,加强对国际学生管理教师的培训,鼓励经验交流,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对不同文化团体学生有效管理方法,便于校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而不同”的管理方式。

2 区别但非差别对待

“文化圈”现象长期存在,根据我校的国际学生现状,可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圈”团体。各文化圈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存在明显区别,例如:欧美文化圈(如美国、加拿大等)的学生通常带有很强的价值观输出意识和文化倚仗感,习惯自我中心并追求自由,思维跳跃;东亚文化圈(如:韩国、日本)和南洋文化圈(如: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学生各方面与我国相近,行为收敛,注重礼仪,组织观念纪律性强;中南非文化圈(如: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南非、赞比亚、喀麦隆、塞拉利昂等)学生多为黑人,运动能力和表演能力强且不拘小节,与其沟通需耐心与技巧;拉丁文化圈(如:玻利维亚等)学生受欧洲殖民历史较长,具有奔放与优雅的气质,爱好健身和球类运动;斯拉夫文化圈国家(如:俄罗斯、乌克兰、蒙古等)受自身民族特性和自然历史因素影响,学生个性多直接开放同时富有厚重的文艺气息,嗜好烟酒能歌善舞,热烈与高傲并存。作为东亚国家的蒙古国之所以被划分为此文化圈,是因为蒙古国近年来俄化明显,其学生具备东方佛教文化内敛与斯拉夫草原文化粗犷的双重特质,民族特征显著;南亚文化圈(如:印度等)以印度籍学生为主,在我校国际学生中人数占比最大,极易辨认特征明显,喜聚众、好歌舞、善娱乐,经常自发组织各种集体游戏和休闲活动,是所有国际学生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伊斯兰文化圈(如:巴基斯坦、索马里、阿富汗、也门等)各国家因习俗语言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其学生很容易互相接近形成团体,但因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虽存在相似性,却也需把该文化圈细划分为以不同国家为单位的小团体。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教师不仅需在整体上遵循学校的国际学生管理条例和行为准则,还应针对不同文化团体采取个性化管理,加强对多元文化学生的区别但非差别对待。在充分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学生的心理特征,潜移默化地将符合我国国情、社会准则和学校纪律的要求带入国际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习俗但不任由恣意。除保证学业的质量培养,学校还应不定期举办歌舞表演、体育赛事、文化节等课余活动,有利于不同文化学生的信息交流,也丰富了中国学生对世界文化的接触。管理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多方位了解,也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管理教师的信任和服从。把多元文化带入校园,促使管理者和组织者提升文化嗅觉,完善自身管理创新理念的储备。

3 刚柔并济,自由发展

周恩来总理曾就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说:“政治上积极引导,不强加于人;学习上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生活上严格管理,恰当照顾。”每名国际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文背景。海外求学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特殊经历,期间三观和心理状态转变需要管理教师及时了解和科学引导。

学校需制定最适宜且符合学校发展的政策,为国际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方应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宏观指导和保障,完善学生业务经办流程和管理细则,为国际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各项法律法规和日常管理规定的学习,提高国际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深入学校的趋同化发展,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学风建设,培养国际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必要补充,在与国际学生的沟通交流中,管理教师要在面对学生时富有耐心、细心和热心。在各种交流形式中保障言语的精准度,避免歧义,提高沟通能力,注重交流技巧,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坚持以国际学生为中心,深入学生宿舍及学生群体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日常生活状况,发现苗头及时杜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随着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的不断拓展和经验总结,形成适用于本校培养和发展特点的国际学生管理体制;适应国家形势的发展,提高工作的创新性,注入新能量。

4 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国际学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其与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我们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开拓创新,接触新鲜理念;加强从数量培养到质量培养的观念转换;努力落实趋同化管理与培养;思考适合不同文化国家学生的管理方法,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雷龙云. 来华留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D]. 北京大学,2003.

[3] 钱明才.大学国际化和留学生教育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2-144.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文化差异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