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视角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2018-01-27 22:44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科技农业

周 晨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的理论框架

(一)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多角度表述

农业现代化是以20世纪中期现代化理论的创立而开始提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不断变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与表述,这也使得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充实和更新。就我国范围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通常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即“四化”[1],这种表述是以农业生产过程的角度概述农业现代化。至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把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延伸到科学化的农业经营管理范畴。而后进入到新阶段,我国学者又主要把农业现代化看作为一个开放条件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来研究,同时强调这种系统性视角即从农业、农村以及这两者之间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中来综合分析一系列农业发展问题。学者宁新田还从时间预判视角,将农业现代化发展细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机械化与商品化阶段,倡导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以及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阶段[2]。

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性,其概念可理解为是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引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方法、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元要素对农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提升,农民增收,城乡差异缩小,构建宜农宜居的生态环境。

(二)科技创新驱动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生产机构,农业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要素,因此农业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工具、种子、肥料等集体劳动所必需的一切元素[3]。

在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技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地位的论述,姚中福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认可与赞扬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推动性、革命性和根本性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曾鲜明地赞许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过程的关键元素[4]。马克思、恩格斯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准确看到,生产力的创新必定会引起生产关系方面的脱胎换骨,也就是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生发。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带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方面:其一是农业化学的不断发展,二是农业机械的逐步改造[5],他们认为通过推行科学的灌溉手段,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利用程度,并且采用合理的耕作制,能够实现农业的生产力提高。马克思透过英国泰晤士河被污染事件进行理性反思,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面需要科学技术研发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显而易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表现着巨大影响力,科学技术也的确发挥着提高生产力的实际作用。

2.列宁提出农业发展建立在科学和技术之上,科学技术应首先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改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论述主要包括土地问题、合作制发展、农业集约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市场化和农民发展六个方面的内容[6]。其中在农业技术进步观点上,王丰认为,列宁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流行的土地费递减规律,认为这个理论完全忽视了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两个重要方面: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电气化。经过十月革命,列宁更逐步意识到科学技术能够指引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先进的科技成果提升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水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在推动农业科技做出重大举措,包括发展大工业,他曾指出“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7],发展交通运输业[8],采用租让制,大力开展电气化的宣传工作[9],着手开展文化和电气化知识教育活动[10],在工农群众中培养自己的电气化专家[11],尽力获得国内与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的帮助[12],每个区域单独制定和落实电气化总计划及实施办法等[13]。

3.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如果没有自己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4]。

伴随全球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关键性元素,是推动农业生产的强大动力。毛泽东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于推进农业发展的迫切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措施将科学技术更好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措施涵盖:建立相关技术推广站,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利用农业生物科学研发成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造旧式耕作设备,运用新型农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重视培养农业管理者专业知识素养,使之成为懂行的领导者。具体来看,毛泽东早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指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并且断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与工业发展相适应。毛泽东曾认为“我们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15]。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6]。1953年国家农业部出台《农业技术推广方案》,1955年国家农业部正式颁布《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而后毛泽东总结出农业发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等八字宪法,这透露了鲜明的农业科技化趋势。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提名任命了81名农技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增设了多个行业的科研支撑点,这些科研点主要分布于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通过统计资料显示,至1956年底全国共有省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约205所,高等农业类院校27所,农业科研人员将近10800名[17]。1962年国家农业部再次发布《关于充实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调整划片设站,规定农业技术站的隶属关系,工作任务、方法、规章制度等,巩固了技术站的根基条件,对之后的农业技术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统筹。

4.邓小平的科技兴农思想。

在关于邓小平科技兴农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朱登潮(2007)认为,邓小平提出科技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主张农业的发展应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指导一系列科技项目和产业发展[18]。陈淑娟(2011)提到邓小平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科技兴农思想实施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必要条件,同时对于促使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0]。他一贯认为,既要强调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同时又尽可能更多地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量。邓小平深刻指出: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有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21]。

5.习近平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面对农业发展进入资源环境束缚趋紧的现代化发展瓶颈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科技兴农,强调紧密科技焕发农业新活力,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路径。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对农业工作考察时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2]同时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3]着重指明了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作用。2014年1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利用,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2015年,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规划和资源协调机制,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创新试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是自2013年开始,第四次聚焦现代农业。文件首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走具有中国特色、高产、优质与安全的现代化生态农业道路。2017年,习近平在听取全国农业工作汇报上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积极推进重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组织开展重大农业公关和科技转换。这意味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农业科技原创力,适时调整农业科技的前进路线,实现科技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革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禀赋就是人多地少,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资源约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围绕着资源禀赋问题愈来愈显著。水资源污染、草地林地资源不合理占用、耕地重金属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在这种资源禀赋约束下,我国科技兴农思想的创建及变迁主要是在考虑解决人地矛盾、解决人口生存问题而提出的,面对长期不断増长的农业产品消费需求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必然依托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改造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集成化、机械化、信息化进程。

(一)科技兴农动力不足

1.农业科技体制僵化和滞后,不适应农业技术的研制和推广。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形成多头领导,互不协调,力量分散,一方面使研究机构设置重复冗杂,运用成果所占比重不大,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24]。同时对基层推广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工作条件和生活照顾关心不够,以致形成农业推广工作“网乱、线断、人散”举步维艰。

2.农业科技总体发展缓慢。

2014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贡献率虽已达近60%,农业技术发展较与以往虽稳步提高,但从发展的总体看,农业技术基础依旧薄弱,农业技术程度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速度远落后于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此状况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科研推广投入费用长期不足。

(二)农业政策倾斜不足

纵观日本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过程,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鲜明代表之一,尤其在农业政策上,日本政府为激励农业发展采取的具体政策帮扶措施包括了制订专门法律法规、增加科研投入比例、加强农民教育以及优化金融制度等。早在196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已经发布《农业基本法》,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核心内容[25]。相比较之下,我国的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了不少支持“三农”的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基础较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导致中国农业支持及保护政策起步较晚,仍属于薄弱阶段。目前在没有组织制度保障等前提下,许多科研院所机构也缺乏动力和活力,创新效率低下[26]。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有关科技驱动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农业科技体制

在源头上,激活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在中间环节,通畅农业技术信息渠道;在终端环节,帮助农民完成农业技术推广准备。

顶层设计引导农业科技发展。首先,强化对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认识。针对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一是要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和项目申报、经费投入、过程管理体制,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农业科技创新。二是注重发展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搭建农业科研公益研究快速发展的平台[27]。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农业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科技创新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支撑,驱动中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随着科研体制改革应该促进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科技和经济对接,实现科技兴农引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成果承接为农业科技提供产业支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我国农业科技要在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并力争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关键,一是延伸农业科技的内涵,二是提高农业科技的实用性[28]。

(二)有效实施精准农业

学者吴进认为精准农业指精确农业、数字农业或者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的基本方法是利用遥感(RS)、卫星定位系统(GPS或 WW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实时获取农田每一平方米或几平方米为一个小区域的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农田进行有效管理,并统计和模拟农作物苗情、病虫害情况、墒情等的发生趋势,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精准农业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9]。

精准农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借鉴国外精准农业实践,实现具有中国区域特色、高效、高端、智能、有机的精准农业。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效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逐步普及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广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鼓励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智能农业、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1]张冬平.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A].中国三农问题解析:理论述评与研究展望[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43.

[2]宁新田.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4]姚中福.邓小平的农业科技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7.

[6]王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5):60-67.

[7]列宁全集(第 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302.

[8][12]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9,441.

[9][10][11][13]列宁全集(第 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2.

[14]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6.

[1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张芬.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7]农业部科技教育局.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8]朱登潮.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当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9]陈淑娟.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20]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2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22]习近平.习近平: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3-11-28.[2015-09-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 39143.htm.

[23]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EBOL].[中国经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3/c_1112 05 7362.htm.

[24]朱世桂.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5]何磊:国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模式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11).

[26]胡虹文,杨艳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27]董江爱,张嘉凌.政策变迁、科技驱动与农业现代化进程[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10):104-109.

[28]田瑞霞,王烽.中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6,(9).

[29]秦富.强化结合促落实:学习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感[J].农业经济问题,2012,(2):4-7.

猜你喜欢
现代化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